“5+3”培养模式下医学教育两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2016-03-10黄光生
黄光生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5+3”培养模式下医学教育两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黄光生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为探析医学教育“5+3”培养模式下“5”阶段与“3”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与异同,采用文献检索、实地访谈、观察等方法,分析两阶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衔接机制。发现两阶段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和培养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但教学对象的认知程度、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性也很明显,应区别对待、加强衔接、保证质量,确保制度取得实效。
医学教育;“5+3”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2013年,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经验[1],自2015年起在全国启动以“5+3”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把以前由教育部门主导的院校教育和以卫生部门主导的毕业后教育有机地进行了衔接,开启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为中国医师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提供了有力依据。
2014年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对34个专业培训目标、方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这是新制度下合格医生培养的国家标准。但它与院校教育阶段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能否有效衔接?在新模式下对“5”阶段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和考核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和共性,值得我们研究。只有注重这些规律性的把握,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1 “5+3”培养模式下两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衔接
1.1 教学培养目标实现了不断丰富和完善 “5+3”培养模式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院校教育、毕业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连续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强调了医学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的衔接和两阶段的再深化,医学教育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通过8年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两阶段教学无缝对接,可以推进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既促进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又减少本科实习与住院医师规培的内容重复[2]。随着现实社会对于医学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医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医、患关系的处理上,这些教育内容需要更多的渗透,就需要这样一种连续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衔接,在具体的实践工作岗位上,锻炼过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沟通技巧,树立良好的医护人员形象。
1.2 教学实践手段实现了创新组合发展 伴随着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5+3”培养模式实现了创新性的教学实践组合,学生们可以透过多种教学角度去接触医学实践。除了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和床边教学外,现在日益兴起的医学模拟教学为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均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补充,丰富的教学模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既为医学生理论验证、技能培训提供了逼真的虚拟环境,也为医学生和医生的考核提供了标准一致的考核手段,为两阶段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的把握提供了科学一致的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性实践的融合,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医学学习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高等医学教育实践,创新的教育组合手段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医学人才。
1.3 实践教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5+3”培养模式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与2008年颁布的《本科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相比,在对医生培训的目标、原则把握上,既有继承,又有提高。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对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条件、教学能力提出了原则的要求,但实践教学关系大都由院校和教学基地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则需要对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进行评审确认,基地认定标准对基地科室规模、诊疗疾病范围、医疗工作量、基地人员配备、指导医师条件和负责人条件均进行了详细规定。培训内容和标准则对住院医师规范科室轮转时间分配、掌握内容和程度、病例病种数量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两阶段教育标准都突显了医学教育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 “5+3”培养模式下两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和区别
2.1 教学对象的认知程度发生了变化 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仍然依附课程进行的实验教学、专业见习和临床毕业实习三大部分,三部分内容均建立在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逐步了解的基础进行。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每一个知识内容的掌握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阶段具有基础性。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建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3]。而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学生从课堂走向了临床的具体医学操作,实践经验是建立在完成临床实习轮转的学习基础上的,学生的认知程度在经过实践的巩固过程中显得更加完善和理性,而学科内容的学习也为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发生了变化 在教学内容体系上,“5+3”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系统化,教学内容实现了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本科教育阶段,教育原则为宽口径、厚基础,教育内容更倾向于对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全面传授和医学原理的分析,强调医学技能的规范和重复,实践教学目标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教育原则为宽基础、精专业,教育内容倾向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临床问题的解决,要求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要求进行不少于33个月的实际培训期,目标是培养住院医师四大能力,即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教学与科研能力。每个专业均详细规定了要求掌握的疾病与操作的种类和数量。教育内容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培育培养与临床结合进行,在专业的导师指导下,教育内容更加直观、具体,这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不同的,学生应该有整合医学知识和沟通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应用医学原理内容进行临床工作,秉承对病人负责、对职业负责的态度,在实践中完善学科内容体系。
2.3 实践教学总体计划发生了变化 在实践教学总体的设计规划上,“5+3”教育模式的设计主导发生了变化。在本科教育阶段,实验教学体系跟随理论教学递进,临床见习和实习是走向临床医生岗位的重要过渡,其总体设计为对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形式,教学节奏稳定,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学习,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和课时安排都是有固定计划,变化性并不大。在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阶段,总体设计为合格医生的培养,除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还对接专业硕士学历、学位和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取得,学生所接触的教学内容随机、动态,极具变化,学习计划安排在总体上有一个方向,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很可能融入很多的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可以获取额外的学习经验。
3 总 结
“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医学教育“3”阶段是建设高素质临床医生队伍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医改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制度创新。新培养模式也因其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对五年制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4]等提出了挑战。两阶段教育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和生命,没有严格的教育和培训质量,这一制度将难以取得学员、行业、社会和群众的广泛信任。必须在工作中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并重,注重运用信息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评估和考核工作,加强经验交流,真正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新模式。
[1] 孙宝志.世界医学课程模式改革百年历程与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0(1):1-7.
[2] 高兴亚,唐文,喻荣彬,等.“5+3”本硕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32-334.
[3] 柯杨.大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教育的定位与改革的必要性[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641-643.
[4] 亓来华,王成,杨光耀,等.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J].医学与社会,2013,26(12):91-93.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编号99)
G642.0
A
1001-5779(2016)05-0752-03
10.3969/j.issn.1001-5779.2016.05.025
2016-09-01)(责任编辑:刘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