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内蒙古地区的卡伦

2016-03-10

关键词:卡伦内蒙古地区呼伦贝尔

张 敬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清代内蒙古地区的卡伦

张 敬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卡伦是清朝政府在北部边境地区实行的一项军事措施。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依据具体形势设置了很多处卡伦,以巡查边境;防止牧民越界;监管围场;巡查盗贼,维护治安;检查过往行人票据为主要职能。内蒙古地区卡伦的设立,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稳定

清代;内蒙古;卡伦; 军事措施;社会稳定

卡伦又称“客伦”、卡路等,是满语音译,这一词源于古突厥语,出现于辽代,后为女真族沿用,到清代译为汉语。卡伦的原意是武器的瞄准星,后来逐渐演变为哨所。[1] P82《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七《兵八》记载清朝政府将卡伦作为边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内蒙古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立卡伦成为清朝稳定统治必不可少的军事设施,所谓边防和国防并重。

一、内蒙古地区卡伦的基本概况

卡伦在清代可以分为内地卡伦和边境卡伦。内地卡伦可作为划分各个蒙旗部落之间的标志、负责维护治安以及监管围场,边境卡伦则作为边防哨所。内蒙古地区的卡伦自西而东,在主要分界地和关口均有设立。

(一) 内地卡伦

内地卡伦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大青山要隘、黄河沿岸和与蒙古各部落交界的地区设立。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即于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至杀虎口之间蒙古汛地“各设卡伦,以资防守”。[2]至乾隆时,由于内蒙古是移民、旅蒙商的云集地而经常发生偷盗、非法越界、抢劫等现象,土默特地区社会治安出现混乱,于是卡伦根据形势需要逐渐设置起来。乾隆九年(1744),因为黄河每年冬天河冻时,鄂尔多斯盗匪经常偷渡来盗窃马匹牲畜,于是太仆寺员外郎保全请求沿河岸添设卡座,清政府同意在归化城土默特安设卡伦四十一处,并责令建威将军委派官员、兵丁经常前往查看。[3] P72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大青山一带经常出现偷盗、抢劫居民的情况,于是在大青山后毗连各扎萨克蒙古游牧,定于四子王旗部落郡王边界处添设卡伦四座,达尔汗贝勒边界处添设卡伦二座,茂明安扎萨克边界处添设卡伦一座,乌拉特公三旗边界添设卡伦三处,共添设卡伦十处,责令巡查盗贼。派遣坐卡官兵若干名,命令该扎萨克制造花名册上报绥远将军衙门。[4] P301嘉庆十八年(1813)时,大青山后某些区域成为蒙古商民交往贸易的必经之路,匪徒乘机盗窃,以致作奸犯科之案增多,甚至“盗贼拉帮结伙,抢劫人民牲畜、财物,并且有的携带枪械伤人”。[2]嘉庆二十三年(1818)四月,将军果勒丰阿会同山西巡抚成格奏请:在大青山后一带,增添满洲、土默特卡伦九处。每处卡伦派官员一名,兵丁十五名、八名不等,共官员十一名,兵丁一百四十六名,以戢盗安民。[3]

除了各蒙旗部落之间的卡伦,在内蒙古地区尚有汛地卡伦。“汛地”在明清时期代成为军队驻防地段,蒙古汛地都添设卡伦。汛地卡伦的坐卡官兵也由该旗札萨克派出,定期轮换。官府要求汛地卡伦的官兵很严格,空误卡伦者,“佐领革职,罚三九,骁骑校革职,罚二九,兵丁百一鞭”。擅离汛地者,“佐领、骁骑校都革职,兵丁八十鞭”。器械缺少者,“佐领、骁骑校各罚二九,兵丁八十鞭”。佐领、骁骑校失察者,“各罚一九”。参领不派遣士兵防守汛地者,或者是佐领和骁骑校不在汛地擅自前往参领处一同居住者,“参领、佐领都被革职,罚三九,骁骑校革职,罚二九,领催、兵丁八十鞭,巡逻兵丁一百鞭”。[5]P505

清政府在内蒙古的一些封禁区域也设立卡伦,譬如木兰围场周围。禁止蒙人和汉人砍伐树木,偷打猎物。东北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等部沿边也设卡伦,作为这些蒙古部落与索伦、达呼尔等部游牧地的分界。[6] P53

(二)边境卡伦

边境卡伦主要设于东北呼伦贝尔边境区域。中俄战争结束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政府重新开始加强东北边防,于是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置了大批卡伦,主要执行国境的巡逻和警戒任务。雍正五年设于呼伦贝尔与俄罗斯交界处边境地区有十二座卡伦,分别是珠尔太、西巴日布拉格、巴音珠日和、敖育格勒奇、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巴特尔胡硕、呼和道布、额尔敦陶鲁盖、孟和西里、阿巴该图、苏克特依、察干敖拉,这些卡伦每处设驻防官一员,领兵三十名,每俩座卡伦之间设一鄂博(即石头堆,蒙古牧民用以祭祀之处),卡伦官兵每日巡查,三个月一更。遇到越往俄罗斯境内及偷盗牲畜的人,由总管呈报办理此类事务。[7]雍正十一年设于呼伦贝尔城境东北有十五处卡伦,分别是:库勒都尔、特尔么勒津、特尼格、崇古林、伊拉盖图、哈济、西拉乌苏、萨勒奇图、温都尔鄂勒苏、翁衮、乌兰刚嘎、布拉格图、莫盖图、套鲁盖图、乌尔图布拉克卡伦,这些卡伦主要处于游牧处北面跨距俄罗斯来路地方,每处设驻防官一员,领兵二十名,每月一更。另外在呼伦贝尔城西南与客尔客车臣汗分界处设有十六座卡伦,这些卡伦每处设驻防官一员,每处派兵十名,每月一更。[8] P398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三处,共十九处。而与布特哈接界的库鲁克、哲尔库来、根郭勒、鄂勒呼奴、博鲁和莫日勒格卡伦则设于咸丰十年(1860)。这些卡伦虽系内卡伦,但其职责是防止俄罗斯人越境。[9]P1438光绪十年(1884),自珠尔特依向东北至额勒和哈达增设五座卡伦,分别是:莫里格勒、牛尔郭勒、温郭勒、伊母郭勒、额勒合哈达, 每所卡伦设官一名,兵三十名。这些官兵由呼伦贝尔总管(副都统)自驻牧八旗中派遣。庚子之乱后,这些卡伦在战火中毁灭。[10]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重新设立了十座卡伦,其重点在于巡防边境。后原呼伦贝尔副都统辖区首任兵备道宋小濂又重新整顿了卡伦,使边境充实起来。[10]

二、内蒙古地区卡伦的基本职能

内蒙古地区的卡伦以巡查边境,防止牧民越界,监管围场,巡查盗贼,维护治安,检查过往行人票据为主要目的。其归结如下:

(一)巡查边境

巡查边境这项职能主要针对呼伦贝尔地区边境卡伦展开讨论。内地卡伦由于其地理位置,在边境方面的作用显得并不突出。

雍正五年《中俄恰克图界约》签订后,清政府进一步整顿和增设了黑龙江地区边境的卡伦。由于呼伦贝尔边境地区即额尔古纳河一带和黑龙江上游地区是沙俄入侵中国的重要通道,因此清政府在边境设置卡伦时,呼伦贝尔最重,布特哈、黑龙江次之。前面提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呼伦贝尔西南与喀尔喀交界地设立了十六座卡伦,此十六卡虽不与俄罗斯接壤,但距边境甚近,故以防微杜渐。乾隆三十年,清政府在珠尔特至莫例勒克河口添设两座卡伦,于索博尔罕添立鄂博,每日巡查,以防止俄罗斯人偷偷跨越边境。[8]P399《理藩院则例》卷四十七《捕亡》明确规定:凡出卡哨逃往国外之人,执械拒捕者,不分首从皆立斩;若不拒捕者,而被抓获,为首者立斩,其余者绞死。若伤人逃逸拿获解到者,俱立斩;未伤人逃逸拿获解到者,照不拒捕被获之逃人拟罪。若逃脱而没有伤人自回者,鞭一百,给伊本主。[4]P353此条充分显现了卡伦的巡查边境职能。

(二) 防止牧民越界

清政府秉持分而治之的方针,在蒙古地区推行“以众建分其势”的封禁政策,实行蒙旗制度,严禁蒙古各部恣意越界、游牧、往来、狩猎,同时也不准蒙古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擅移游牧,侵占内地。所以在毗连各扎萨克蒙古游牧部落处设置的卡伦与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的封禁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廷通过这些卡伦巡查监督各部的越界游牧行为,并令各扎萨克严格管辖。例如在大青山后毗连各扎萨克蒙古游牧部落地带和东北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等部沿边卡伦就起到了防止牧民越界的作用。

(三) 监管围场

围场是皇家狩猎区,是清廷划定的禁区,所以在围场周围也设卡伦。热河木兰围场的周围就添设了四十处卡伦,这些卡伦由驻防八旗官兵戍守,目的是防止蒙人、汉人出入围场砍伐树木和打猎。偷砍树木和偷打猎物有严格的惩罚。“ 偷牲与偷木情同事异,一概计赃定罪,未免无所区别。” 除了偷砍树木,仍就按照现例分别赃数定拟外,对其偷打捕猎牲畜之犯者,改照嘉庆九年旧例,不管数量多少,初犯仗责一百下、徒三年,再犯者就发往新疆等处种地,三犯则发配新疆等处给官兵做奴隶;旗人犯者清除旗档,依照普通民人一律惩办;蒙古人犯者,初次按照现例枷号责罚,再犯、三犯者形同旗民一样治罪,在脸上刻上“盗围场”字样,从犯和未分赃者各罪减一等。[11 ]P30

(四) 巡查盗贼,维护治安

《理藩院则例》卷三十四《边禁》中记载:於察罕库图勒迤西土默特、茂明安、乌拉特接壤处所之克力沟地方,添设卡伦一处,由各该旗出派官一员、兵十名驻扎巡缉。如山后遇有呈报失事,责成卡伦官兵各按分定界址封堆追踪严缉,但有推诿即予参办。其乡村散放牛马遇有抢劫,无论蒙古、民人,责成归化厅督率里长、保证与出派官兵一律缉拿,限满无获,照例开参。其达尔汗贝勒、四子王旗蒙古来城,都要依照旧制,由该扎萨克发给执照,以备进卡的时候检查。其余各旗是否窝藏匪徒盗贼,仍按季上报到将军衙门审核,有漏掉不报的,该将军问罪参半。其集锦商民捐盖房间,原为官兵而设,即由官为经理,不得招致流民。其附近西埒图胡图克图徒众错杂驻扎之卡伦兵丁,有无沃盗为匪情事,由该佐领、骁骑校稽查管束。[4]P301由此可以看出,此处卡伦起到了巡查盗贼的作用。

在呼伦贝尔边境地区,卡伦同样可以起到巡查盗贼的作用。例如在边境,若是碰到携带军械,并且不经过指定路线跨过边界意图行窃的人,除去已经抓获的,在逃人员将会被开单登记,各卡房按照所开名单协助缉拿归案。如果劫贼仍然在逃,各相关卡房头目应共同到犯事地方详细查看,据实禀报。而卡房头目不超过一个月必须将人拿获 ,不可代赔脏价。另外,《理藩院则例》卷五十五《杂犯》中规定:奉差之人,由某旗经过,其旗下卡伦章京等宜妥为照料护送。倘若不照看护送导致被窃,将卡伦章京等罚三九牲畜,披甲人等鞭一百。[4] P372因此,内蒙古地区卡伦在巡查盗贼、维护治安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检查过往行人票据

《理藩院则例》卷三十四《边禁》明确做出规定:一、外出进行买卖贸易的商人在交易的过程中,由察哈尔都统、绥远城将军以及多伦诺尔向知府衙门领取部票,衙门在发放部票时,要将出外贸易的商人的姓名、住所、货物数目、启程日期以及贸易清单粘贴在部票尾部,亲自盖章发给商人。一方面要照会当地衙门官员,不能轻信商人没领到部票而拿着别处的凭证代替。如果发现违反规定的应将其治罪。商人的部票要到地方官员那里查验备案,并且一年之内将商人部票催回,避免在外滋生其他事端。要是商人已经到达目的地,计划将货物转往他方,应立即上报该处衙门发放印票,同时也要知照他方衙门官员。若是没有部票擅自进行贸易的则要枷号俩个月,期满笞四十并赶回原处,没收一半货物充公。二、凡是口外居住的王公格格等遣太监前往热河请安,先期报院,转行兵部给与印票,准其出口。如王公福晋等遣太监前往热河请安者,也要呈报该旗,转行兵部给与印票。三、只要各个旗县的蒙古人和喇嘛打算出境,不管是装着货物去买卖贸易,还是拜佛敬茶,都应该由当地就近地方官员给予票据,并知照各地交界处的旗县,按月派人进行巡视检查,如果发现有未经允许私自出境的,除了命令其回到原处,还要以违反规定治罪。在蒙古等地方与其接壤的交界处,要求当地管辖官员经常亲自巡视检查,如果发现有别的旗下的蒙古隐藏者,立刻逐回原地,按照法律条文进行治罪,还要将留藏这些蒙古人的地方一并予以处罚。四、在各游牧地方,督促该地区的扎萨克、协理台吉经常巡视检查,若发现没有部票私自潜藏在游牧区的人,立即缉拿呈送到库伦大臣处按照条例治罪。每年由盟长带领库伦和管理商民事务的章京进行一次巡查,如果仍有无票的待在当地,将该扎萨克官员等严惩治罪。[4] P296-303所以说内蒙古地区卡伦在检查过往行人票据职能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卡伦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为维护清朝在内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呼伦贝尔边境卡伦还是内地卡伦,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例如:卡伦官兵旷职误期的,佐领和骁骑校革职,各罚三九牲畜、二九牲畜充功;披甲人等鞭一百。不到规定的派遣之处而另往其他处者,章京、骁骑校革职,披甲人等八十鞭。[4] P298另外卡伦章京、骁骑校军器不全者,罚二九牲畜充公。披甲人等军器不全,罚八十鞭。失察的佐领和骁骑校各罚一九牲畜充公。[4]P264由于这些严格的规章制度,卡伦官兵必须尽职尽责地服务于自己的岗位, 对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稳定清朝统治有重大贡献。

即便卡伦的作用如此重要,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它的局限性。尽管清廷政府反复要求卡伦员弁兵丁严加防守,不能有一丝疏漏;尽管卡伦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但还是不能保证巡查制度的每个环节没有一丝纰漏,收受贿赂和玩忽职守的现象时有存在,清政府也会收到卡伦受贿放行的案件,为此受到惩办的官员和卡伦兵丁也不在少数。在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卡伦官兵为清政府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1]曹永年.内蒙古通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2]黄治国.清代土默特地区卡伦的职能及其管理 [J].阴山学刊,2013,(8).

[3]佟靖仁校注.绥远城驻防志 [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4.

[4]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M]. 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5]赵云田.北疆通史[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6]阎光亮.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张 帅.论清代呼伦贝尔地区卡伦的设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1).

[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9]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五卷(3).

[10]刘春媛.清代呼伦贝尔地区卡伦述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8).

[11]邢亦尘.清季蒙古实录[M].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

[责任编辑:降小宁]

Karen in Inner Mongolia Region during Qing Dynasty

ZHANG Jing

(InnerMongoliaUniversity,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70)

2016-09-25

张敬,女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K

A

1008-0597(2016)04-0082-05

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4.014

猜你喜欢

卡伦内蒙古地区呼伦贝尔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霍勒斯·卡伦对美国犹太族群认同的影响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辉番卡伦来信》的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