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文本
——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2016-03-10康新慧
康新慧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文本
——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康新慧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主流意识的推崇与赞誉。究其原因,在于作品对苦难、艰辛生活的逼真描绘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对劳动、梦想的讴歌与赞美,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热烈礼赞使得作品呈现出温暖、明亮的色调,成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文本。
平凡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梦想;亲情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始于1985年,完成于1988年。自问世以来,即在主流意识和普通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共鸣。粗略统计一下,大致情况如下:
1.1988年,由李野墨广播的《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播出,在电视资源并不丰盈、网络尚未形成的年代,作品通过广播迅速辐射到一般读者群中。
2. 1998年,在广西教育出版社《中国人读书透视: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一书中,《平凡的世界》在“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的评选中名列第六,居于新时期以来当代小说首位;同年,唐韧、黎超然、吕欣针对茅盾文学奖前4届20部获奖作品的接受情况开展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结果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购买最多、最喜欢的作品均是《平凡的世界》[1]。
3.2000年,《平凡的世界》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4. 2003—2004年,在大陆7所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在“对你影响最大的书”中名列首位。
5. 2009年,《钟山》杂志推出“三十年十部长篇小说”评选活动,《平凡的世界》在读者排行榜中高居榜首。
6. 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公布数据,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读者接受程度中,《平凡的世界》占到被调查者的38.6%,位列第一[2];同年,在“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2012年读者最想读的书”第二名。
7. 2015年,清华大学将路遥《平凡的世界》与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出,邱勇校长主讲的新生入学第一课即以《平凡的世界》勉励新生“有梦想,精神才会永远年轻”。
8.1990年、2015年,《平凡的世界》曾先后两次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并荣获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辐射度之大、影响力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一部专业文学史教材并不看重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褒奖与推崇,关键在于它为普通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无所凭借的年轻人提出、解答了一个问题: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困苦与磨难,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求得自身的提升与命运的改善。作为外省青年的“人生之书”,《平凡的世界》无疑是一部既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底色、又高扬着理想主义的光辉,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文本。这使得在文学阅读边缘化的今天,《平凡的世界》无论是销量还是影响力在当代作品中都罕有匹敌。
一、苦难、艰辛生活的真实描绘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孙氏兄弟艰难奋进的人生历程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情感回应与共鸣。那些苦难岁月中围绕着“活人”而展示的诸多生活场景与经验,如关于“吃饭”、 “揽工”、“拉砖”等种种细节,路遥通过大段大段精雕细刻、充满质感的逼真描写勾起了有相似经历者内心深处的真切记忆。可以说, 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始终关注“城乡交叉地带”,着力展现出身于农村底层、不甘现状、富于进取精神的青年奋斗者的命运起伏,是路遥创作的最大特色。
尽管当下有不少作家出身农家,并一再声称自己是农民,是为了底层百姓而写作。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华和作品被社会认知,并在城市里站稳脚跟、跻身中产阶级行列。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社会名流的身份使他们与早年生活的乡村日渐隔膜,故乡在很多作家那里成了乡愁和怀旧的凭吊之地,尽管他们还会与老家来人交往、每年会到乡下采风,但情感上的亲近并不能弥补他们在表达、书写乡下农民喜怒哀乐等真正的生存体验时的疏离。沈从文笔下洋溢着真善美的湘西世界是写给城里人看的,自称是乌鸡、农民意识已经乌到骨子里的贾平凹在近年来作品《带灯》《老生》里对陕地农民生活细节的展示和他自己80年代作品中多有雷同,这些作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再现底层生活并被底层民众所认可是不确定的。和他们相比,路遥的优势在于他是真正参加过农业劳动、并且对此有着刻骨铭心记忆的人,在他登上文坛以后,能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在生产劳动中的切身经历熔铸、凝练于作品之中,以逼真、质朴的细节描述,勾起具有相同经历的读者一种深沉真切的个人记忆。
《平凡的世界》中关于底层人民生活劳动的表述有很多,路遥以自己真实的经历呈现出了生活本身的粗粝与苦难,俯仰皆是的逼真描述使人在阅读时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如作品开篇时路遥对县立高中中午开饭甲乙丙三种菜、亚非欧三种馍的介绍和高中学生就餐时的大致状况的书写,很容易把人带入“文革”末期的社会氛围之中;第二部第十四章写孙少平到黄原城闯荡谋生,从最辛苦的小工开始,在建筑工地上背石头,这是身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少平第一次参加强体力劳动,路遥这样描述孙少平的感受:“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他无法目睹自己脊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得见。这样的手放在新石蹅儿上,就像放在刀刃上!”[3]人在体力消耗到极限时思维的钝化麻木、强负荷劳动造成的皮肉溃烂、肿胀透明的手指触觉,这种惊心动魄、力透纸背的文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者,是很难表述的如此真切动人的。这也是《平凡的世界》受到读者喜爱的首要原因。正如有打工者所说:当我在县城工地上背石头时,我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孙少平背石头的情形。
再比如第一部第四十一章的家庭风波。婚后的贺秀莲面对着已经“穷到了骨头上”的清苦生活,这个生长于小康之家的山西姑娘第一次体会到了忍饥挨饿的滋味。家里“一年分不了几颗粮食,还供养两个上学的。顿顿饭基本都是黑豆高粱稀汤。过一两天,才蒸一锅高粱面馍——这就算改善生活。能在喝稀饭的时候吃两个黑面馍,简直就是奢侈。这样的吃食,别说是在山里挣命劳动一天的庄稼人,就是一天什么活也不干,都受不了。”[4]因为心疼丈夫,所以“每次吃饭的时候,她都给少安碗里捞稠的。”可问题是“家大口多,七老八小,一锅饭里汤多粮少,能有多少稠的呢?要是他(少安)碗里稠了,那家里其他人碗中就稀了。”[4]路遥对于乡下贫困家庭日常生活的表现可谓是入木三分,因为基本生活资料的严重匮乏,为了糊口活命,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显得极为醒目,哪怕是最亲近的骨肉至亲,也会为了一口饭而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口角、大打出手,想必经历过艰难岁月的人们对这样的生活场景都不陌生。在我的阅读中,关于贫困年代对“吃”表述的最为真切生动、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路遥、张贤亮。
二、对劳动、梦想的讴歌与赞美
将《平凡的世界》对读者的强大吸引力仅仅归结于作品对沉重、艰辛生活的出色描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书写苦难并不是路遥的初衷,他所要书写、展示的是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普通个体是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的。这种写作诉求使得《平凡的世界》在展现底层民众现实生活的同时,非常注重展示普通劳动者不畏艰险的美好心灵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而为这部现实主义作品涂抹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光辉。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扉页中语带感情地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聚焦于孙(孙玉厚、孙玉亭)、田(田福堂、田福军)两家,通过两家子弟尤其是孙家儿女的命运变迁,表现、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蓄的勤勉刻苦、追求理想等特质与情怀,对劳动、梦想给予赞美和讴歌。面对苦难,孙家的几个儿女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平静地接受现实,脚踏实地、顽强进取,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取得生存状况的改善,达到了在自身状况下能够取得的最高成就。憨厚精明的孙少安抓住时机创办砖厂,率先脱贫致富,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孙少平几经辗转,最后成为煤矿工人,在完成从农民到工人身份转换的同时,始终追求并保持着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兰香作为寒门子弟,凭借头脑聪明和勤奋刻苦考入重点大学,顺利进入体制,成为孙家兄妹中前途最为光明的一个。孙家儿女境遇的变化形象说明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路遥纪念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的座右铭,也是《平凡的世界》中各色人物的人生信条。对于劳动,不只是出身农家的孙氏兄弟,即使是地委书记田福军、卫生局长李登云,衣食无忧的李向前、田润叶夫妇, 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就是“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叫人尊重”[3]。职业无贵贱,“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只有四肢健全而不劳动的人才是丢脸的。”[5]路遥认为,人生无论多么艰苦,都要立足于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脚踏实地地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艰苦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5]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自身的需要,只有劳动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尊严和生存价值。“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5]《平凡的世界》展示了诸多的劳动场面:如黄原揽工汉的工地劳作、大亚湾煤矿的地下作业、孙少安办砖厂的辛勤操劳、残疾后李向前的自食其力。路遥通过展现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无论贫富程度如何,只有做一名辛勤、敬业的劳动者,才能克服自身的不幸和痛苦,成为生活的主人。
在书写劳动之外,路遥还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人们对希望、理想和未来的执著追求,这种对梦想的讴歌与赞美主要是通过孙少平来完成的。作为孙家的二儿子,孙少平自幼饱尝缺衣少食之苦,物质的贫困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精神上的自卑。靠着从不间断的阅读,他没有将自己局限束缚于物质贫瘠的现实境遇中,而是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着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和磨难,孙少平永不言败,一往无前地追求着“梦想”和“远方”,哪怕经历再多的波折也毫不退缩。阅读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对社会、人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解和认知。他将苦难看作人生的一部分,认为“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4],苦难能让人获得精神的动力,促进人的成长,“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战胜困难”[3]。在改变自己生存条件的同时,从不放弃更重要的精神追求,始终致力于精神世界的丰厚充实,时刻注重锤炼意志、开阔胸襟、提升素质,面对外界的歧视与质疑,孙少平报之以忍耐和克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与人格尊严,在平凡的世界成就了不平凡的自我。小说第四十五章写到了少安到黄原找少平时看到的情形:孙少平住在没有门窗水电、尚未竣工的房子里,忍受着脊背上的“伤痕累累”, “在一粒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阅读,主人公卑微现实和高远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使这一场景触目惊心、令人动容。路遥关于孙少平虽然“只能像大部分流落异地的农民一样”在工地上“扛石关、提泥包、钻炮眼”,却憧憬向往着“梦”与远方的世界的描述还有很多,孙少平也因此被很多人看作是励志偶像,因为他们从孙少平身上看到了镜像中的自己,少平的身上寄托着自身卑微而又崇高的现实梦想。潘石屹曾自述看了七遍《平凡的世界》,而且自居为作品中的孙少平。可以说路遥的作品之所以成为长销书,励志是不可忽视的一点,这是路遥作品超出文学范围之处。
三、亲情、爱情、友情的热烈礼赞
与《人生》的沉重不同,《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温暖的作品。哪怕是对底层生活的粗粝和艰辛的呈现也不能抹去作品本身质朴温情的色彩。究其原因,就是路遥在作品中展示了普通人相互间那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濡以沫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种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感情尽管不能化解人生路上各种艰辛与磨难,但确实能给风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的人们带来情感的慰藉。
《平凡的世界》这种温暖的情怀首先表现在路遥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对普通民众的行为处事与情感诉求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阅读《平凡的世界》,我们会发现,作品中的人物与其说有道德优劣之别,毋宁说是性格好坏之分。少安少平兄弟、润叶晓霞姊妹这些光彩照人的主要人物自不必说,余者像激进浅薄的跛女子侯玉英、粗鄙促狭的煤矿工人安锁子、运动积极分子孙玉亭甚至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王满银身上都多多少少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路遥对普通人物闪光点的展示与挖掘为作品笼上了一层朴素而温暖的情感基调。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网格之中,在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中,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亲情、爱情、友情构成了个体最为亲密的关系网络和生存空间,是个体生活的典型环境。《平凡的世界》中有大量关于人间亲情的描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孙玉厚一家了。孙玉厚勤劳朴实、忍辱负重,为家人的生活殚精竭虑而毫无怨言,对子女永远像冬日煦暖的太阳般充满温情。尽管没有文化,但孙老汉心思细密、善于体谅他人,他帮助、包容政治表现积极、庄稼活一窍不通的弟弟孙玉亭,对因生活困难十三岁辍学回家务农的长子少安深感歉疚,宁肯忍受艰难也要供少平、兰香读书,虽不理解但仍支持少平高中毕业后追求理想到黄原闯荡,体谅、袒护为少安偷拿奶奶白面馍的媳妇秀莲。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少安兄弟、兰香姐妹都勤劳善良、自强自立。而路遥对双水村强人田福堂为润叶、润生姐弟的爱情婚姻从最初粗暴反对到后来认可接受的讲述,道尽了家长为了孩子幸福所经受的煎熬、无奈和妥协。
除了亲情,《平凡的世界》还书写了美好的同窗之情、朋友之情、邻里之情。孙少平和金波、孙兰香和金秀虽为同学,却感情亲厚得与兄弟姐妹一般,互帮互助,无话不谈;面对一直恶言挑衅的同学侯玉英,少平以德报怨,甘冒危险救助其性命,最终化解了对方的敌意。在注重血缘宗族关系的双水村,孙玉厚和金俊海作为乡邻,两家既非同姓,又经济差距悬殊,但日常生活中你来我往,相互帮扶,孙家帮金家下田种地,金家帮孙家筹粮筹款,关系十分融洽;土地承包到户之后,支书田福堂不得不拖着羸弱之躯下地干活,精疲力竭之时,和他关系并不亲近的孙玉厚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路遥从看似普通平淡的一桩桩小事上,开掘出了普通劳动者身上所蕴蓄的团结、友爱、诚信等美好人性,这种在平凡普通中表现伟大的审美思维,使《平凡的世界》更有思想的深度。
在《平凡的世界》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扶助还体现在陌生人之间。如曹书记夫妇对初到黄原打工的少平多有照顾;少平为救助备受欺凌的打工妹小翠不仅拿出了自己来之不易的血汗钱,还因此丢掉了建筑工地上的“肥差”;矿工王世才与少平初次见面即邀其到家热诚款待;还有扶危济困、积极救助喝老鼠药的兰花和出车祸的李向前的司机师傅。《平凡的世界》通过表现这些普通人在平凡的社会关系中的友善与诚挚,形象感性地说明了“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5],“只要自己诚心待人,别人也才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3],劝告读者“人活在世上,就要多做点好事;做了好事,自己才能活得心安”[3]。这种充溢着亲切、友善、诚信色彩的人性之美在今天这样一个道德滑坡、感情淡漠的市场化语境中,无疑会使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青年和打工者倍感温暖与抚慰,而路遥对于美好、正面的人际关系的展示也正契合了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这种求真、向善、展示美好的创作诉求自然会得到民间读者和主流意识的推崇与褒扬。
《平凡的世界》中,爱情占了不小的篇幅,也是最让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的部分。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路遥通过对诸多世俗爱情、婚姻的书写,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爱情婚姻的种种形态。少安、润叶青梅竹马的深厚感情因为两人后来身份、地位的差异而终止夭折,少安很快务实地以庄稼汉的标准娶了合适作婆姨的贺秀莲,润叶也只能按照门当户对的现实标准嫁给李向前,这种爱情面对世俗的脆弱与妥协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代表性;善良温顺的孙家大女儿兰花违背家人意愿执意嫁给二流子王满银,只因对方是在自己黯淡无光的少女岁月中唯一对自己表示过温存的异性,尽管生活捉襟见肘,却始终对丈夫满怀爱意,其遭遇说明了家庭关爱的缺失对婚姻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读者最津津乐道的是少平和金波的情感历程。农民家庭出身的大亚湾矿工孙少平与恋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报社记者田晓霞身份地位悬殊,金波刻骨铭心、念念不忘的恋爱对象是从未谋面的驻地女孩,这种充满理想色彩的爱情前者因晓霞的离世天人永隔,留给少平和读者无尽的感慨和泪水,后者因地域、言语的阻隔而昙花一现,像流星一样璀璨光耀了各自的青春年华。尽管路遥按照现实逻辑写出了他们以悲剧告终的必然性(晓霞看似偶然的死亡表明了路遥对现实主义深度开掘的逃避),但作品由此展示的理想爱情形态即男女双方基于纯粹的心灵契合和人格吸引,超越地域、种族、身份、地位等客观物质标准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能够为读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那些非常精彩、生动的生活细节描述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活质感,而对劳动、梦想的赞美和对人间真情的展示使作品呈现出温暖、明亮的色调。相较于《人生》中的失败者高加林,孙氏兄弟的成功昭示、印证了劳动成就梦想、奋斗改变人生的生活信条,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平凡的世界》赢得了主流意识的推广与赞誉,显示出了“不平凡的力量”。
[1]唐 韧,黎超然,吕 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报告[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5):91-92.
[2]张学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8):45-46.
[3]路 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4]路 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5]路 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雪炎]
An Interpretation of Lu Yao’sTheOrdinaryWorld:A Classic Work Demonst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KANG Xin-hui
(He'nanUniversityofAnimalHusbandryandEconomy,ZhengzhouHe'nanChina450000)
2016-10-19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经典阅读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研究[2016]-JKGHB-0316”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康新慧,女,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基础部,教师。
I
A
1008-0597(2016)04-0023-05
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