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研究进展

2016-03-10张洁华黄琳吕晓慧

广东蚕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制约科技成果成果

张洁华 黄琳 吕晓慧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对于实现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础理论、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1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现状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等一系列科研机构研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等并形成科技成果的过程。满佳[1]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机制不到位、投入不充足、政策保障不完善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谢丽威[2]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受到需求不充分和供给不到位的双重制约,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耦合程度偏低。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解决路径方面,胡志丹等[3]在总结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的典型做法后,提出应通过疏通科研创新途径、建立私人企业投资的市场环境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赵惠娟等[4]认为应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对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提出相关建议。张俊杰等[5]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等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模式方面,杨天桥[6]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现障碍的分析,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划分为市场型转化模式、基地型转化模式、产业型转化模式,为成果转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喻金田等[7]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是由供给机制、需求机制和引导机制共同构成的一个三维式的转化模式。郑焕斌等[8]从科技成果的转化角度,提出成果转化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和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许朗等[9]通过分析农业科技转化的要素特征、供需特征和市场体系特征,构建了由政府、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农业生产单位组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机制的框架。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方面,岳福菊[10]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的问题,并提出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计晓华[11]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域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个人收益率和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化。陈志英[12]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从政府、科研单位、农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户等角度,对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机制研究方面,伊利军等[13]分析了四个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认为利益驱动是目前在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都缺乏的提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驱动机制。薛庆林[14]研究了农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和激励机制,主张在农业科研、农业推广中通过股份合作实现参与主体的利益共担,并积极组建合作研发平台、企业科技中心、农业园区以整合科技资源。董超等[15]根据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活动特点、风险性种类及大小、所需资源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激励机制。

在提高农业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方面,陈志兴等[16]主张在农业科研、农业推广中通过股份合作实现参与主体的利益共担,并积极组建合作研发平台、企业科技中心、农业园区以整合科技资源。杨杨[17]提出加快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完善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改善体制,建立健全转化体系。张明卓[18]认为在产学研合作方之间寻找平衡点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观近年来国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辅相成,两个过程内各环节和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各部分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才能打破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的“闭路循环”,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真正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当前研究也表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产业脱节是制约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研究都将成果转化过程孤立起来研究,局限在成果转化过程某一环节或要素的分析,缺乏对科技成果供给侧的深入分析,尚未见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方面的研究。

其次,我国各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现有研究多是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缺少针对性,相关解决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 展望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提供参考。另外,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应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各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的现状入手,系统分析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推动联动发展的优化路径,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1]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谢丽威.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和供给因素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2(6):79-84.

[3]胡志丹,王奎武,柏鑫等.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及借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4-86.

[4]赵惠娟,刘妮雅,杨伟坤.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的美国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5(7):52-55.

[5]张俊杰,王志刚,王国辉,等.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4):11-13.

[6]杨天桥.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及其分类转化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08(6):86-90.

[7]喻金田,谢科范.论三维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1997(1):37-4l.

[8]郑焕斌,汤世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研究[J].科学决策,2001(3):56-58.

[9]许朗,刘东.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构建[J].决策管理,2007(3):46-47.

[10]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及转化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11]计晓华,李明.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6):49-53.

[12]陈志英,敦成园,玛丽娜,等.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学学报,2014,4(4):104-108.

[13]伊利军,吴声怡.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思考[J].福建农业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28.

[14]薛庆林.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3):104-107.

[15]董超,刘玉国,宋微,等.基于过程分析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7):166-176.

[16]陈志兴,楼洪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与激励机制的研究[J].科技通报,2006(7):515-518.

[17]杨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棉科所“湘杂棉”推广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2009.

[18]张明卓.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制约科技成果成果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