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认知差异分析

2016-03-10张向东李星明朱慧君马长瑛

护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认知医务人员态度

刘 芹,张向东,李星明,赵 慧,刘 伟,朱慧君,马长瑛

Analysis of cognition difference of

community medical workers and residents on family doctor service

Liu Qin,Zhang Xiangdong,Li Xingming,et al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Wanshou Roa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036 China)



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认知差异分析

刘芹,张向东,李星明,赵慧,刘伟,朱慧君,马长瑛

Analysis of cognition difference of

community medical workers and residents on family doctor service

Liu Qin,Zhang Xiangdong,Li Xingming,et al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Wanshou Roa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036 China)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认知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0名医护人员和相应地区79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和居民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式服务方式的无预约门诊、预约门诊、网络在线服务和短信平台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有必要存在和愿意继续签约/愿意继续成为团队一员的态度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建立完善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制度,缩小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差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家庭医生式服务;医务人员;居民;认知;态度

近年来,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平均寿命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目前医疗和社会危机[1]。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危机,各种医疗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家庭医生式服务(简称“家医服务”)是北京市为适应基层卫生服务改革而做出的重大举措,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延伸和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签约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制管理。目前北京市家医服务已推行了2年多,虽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效果,但是随着服务的深入,社区居民和社区医务人员对家医服务的认识差异需要进一步了解,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认知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家医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4月—2014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110名参加家医服务团队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社区宣传和与居委会联络,本着自愿的原则,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和玉渊潭社区共计79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5份,收回90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05份,有效率100%。调查的110名医务人员中,男24人,女86人;年龄35.85岁±9.02岁;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93人,占84.55%。调查的795名社区居民中,男338人,女457人;年龄64.09岁±14.64岁;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251人,占31.57%。

1.2调查内容居民和社区医务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和对家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态度的认知情况。家医服务内容包括开药、慢病管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康复和健康咨询;服务方式包括无预约门诊、预约门诊、上门服务、电话咨询、网络在线服务和短信平台;服务态度包括赞同团队医生首诊、团队有必要存在、愿意继续签约(居民)/愿意继续成为团队一员(医务人员)。社区居民问卷由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一对一询问居民如实填写;社区医务人员问卷由医务人员自己如实填写。

1.3统计学方法调查问卷采用统一原则进行编码,录入Excel 2003,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来分析居民与医务人员对同一问题认识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内容的认知情况比较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应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同社区居民希望医务人员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体在多项家医服务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医务人员认为应该为居民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前两项为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而居民希望医务人员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前两项为开药和健康咨询;医务人员认为应该为居民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有5项超过了50%,而居民希望医务人员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只有1项超过了50%。居民选择开药比例高达88.81%,而医务人员仅有36.36%。结果详见表1。

表1 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内容认知情况比较  人(%)

2.2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方式的认知情况比较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应提供的家医服务方式同社区居民希望医务人员提供的家医服务方式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体在无预约门诊、预约门诊、网络在线服务和短信平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认为应该为居民提供的家医服务方式前两项为预约门诊和电话咨询,而居民希望医务人员提供的家医服务方式前两项为电话咨询和上门服务,两个群体在电话咨询的服务方式上基本一致;医务人员选择预约门诊为主要服务方式的比例为76.36%,而居民仅为45.79%,两者对此问题认知差异较大。结果详见表2。

表2 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方式认知情况比较  人(%)

2.3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团队的态度认知情况比较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团队态度认知方面进行分析,在认为家医服务团队有存在的必要性、医务人员愿意继续从事家医服务与居民愿意继续签约接受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医务人员和居民大部分都赞同团队医生首诊。结果详见表3。

表3 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

3讨论

3.1服务内容认知差异分析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应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同社区居民希望医务人员提供的家医服务内容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认为家医服务更多的是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而88.81%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方便居民开药,以维持大医院的治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大医院技术能力强,诊断力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大多数由专科医生经过转岗培训而来,诊疗技术不高,社区服务技能缺乏[2],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担心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可能与社区宣传不到位,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够有关。建议加强对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包括政府的基地培训、与大医院形成对口支援的走出去(进修)和走进来(请专家在社区坐诊),提高其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准,使其符合岗位要求,增加医疗系统人员流动,引进高层次的社区医务人员,加强技术内涵,提高服务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政府应给予正确的舆论干预,从家医服务理念、居民自我保健、居民主动参与的意识等方面加大对家医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阶层对家医服务的认识,避免居民对家医服务期望值太高从而产生理想化的家医服务。

3.2服务方式认知差异分析家医服务方式包括无预约门诊、预约门诊、电话随访、上门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短信平台服务,本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医务人员和居民在上门服务的认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从构成比来看,大多数医务人员不希望上门服务,可能与医务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独自上门存在人身安全问题等有关;医务人员更希望就诊预约、电话咨询,更合理地整合医疗资源,但大多数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小医院,就诊人员少,没必要预约门诊。随着社区医疗制度的改革,社区就诊居民也在不断增加,实行预约门诊一方面可减少病人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利于居民的系统化管理,建议加强信息化系统的支持、改善网络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规范就医流程,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提高对预约门诊的认识。

3.3对家医服务团队的态度认知差异分析社区医生首诊制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卫生服务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3],上海市新医改也明确提出探索并逐步实现社区医生首诊[4],社区医生首诊接受度和签约意愿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团队医生首诊的接受度较高,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63.14%,愿意继续签约的居民达到了72.45%,这可能与医生签约后,有固定医生随访管理,在就诊、咨询、转诊方面都比较方便有关,正式签约的居民切身体会到了家医服务的方便和好处,所以更了解家医服务,更愿意继续签约,更愿意接受签约医生首诊服务。本调查结果还显示,医务人员愿意继续成为团队成员的比例只占到56.36%,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一方面医务人员认同家医服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医务人员缺乏动力,在完成基本医疗的同时,额外增加公共卫生的工作,加倍的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体现,致使医务人员处在心理的两难境地。建议制定符合医务人员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加大家医服务激励措施,较好地体现出家医服务工作的劳动价值,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小结

卫生部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的城市地区患病率由2003年的17.73%上升至2008年的20.53%,农村地区患病率则由2003年的10.47%上升至2008年的14.04%[5]。社区卫生服务要为居民提供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重在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家医服务是实现六位一体功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服务的供方与需方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改善今后的家医服务提供参考。希望在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委会、医务人员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服务有效性,建立完善的家医服务制度,缩小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家医服务的认知差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家医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为社区建立系统的、防治结合的、互动式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Sheila A,White RN,MA,etal.CLTC.Increasing longevity:the challenges of aging and care-giving[J].Guest Editorial,2008,11:96-99.

[2]卓凯星,安燕波,汪凯,等.四川省城市基层卫技人员现状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7):421-423.

[3]马金姝.我国社区首诊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2):151-154.

[4]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发[2011]18号) [EB/OL].[2015-05-14].http://www.shanghai.gov.cn.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

(本文编辑崔晓芳)

(收稿日期:2015-05-10;修回日期:2015-11-23)

作者简介刘芹,主管护师,本科,单位:100036,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向东(通讯作者)单位:100053,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李星明单位: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赵慧、刘伟、朱慧君单位:100036,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长瑛单位:100037,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编号:Z12111000030000。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6.014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2C-0679-03

猜你喜欢

认知医务人员态度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态度决定一切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