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术后“T管”护理三色卡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2016-03-10王笑
王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肝胆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胆道术后“T管”护理三色卡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王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肝胆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0)
目的 评价引流管护理三色卡在胆道术后“T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因胆道良恶性疾病行“T管”引流术的128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T管”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7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一般护理方法,但护理模式不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T管”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T管”护理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T管”堵塞、胆道感染和胆漏,观察组因护理不当引发的总体并发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6.0%vs 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2.5%vs 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在胆道外科护理中能有效避免因“T管”护理不当而造成的临床并发症,并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三色卡;“T管”护理;胆道外科;并发症
长期以来,胆道外科疾病多因病情急重复杂且术后腹部引流管繁多而使护理工作十分繁琐,一旦疏忽,极易成为医疗隐患的根源,因此,引流管护理在胆道外科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于胆道术后患者的“T管”引流护理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1-5]。针对“T管”护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科自2013年以来试行“T管”三色卡护理模式,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我科住院,行胆道手术并于术后留置“T管”的患者128例。根据患者接受术后“T管”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1例患者采用常规“T管”护理模式,观察组67例患者采用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年龄均数分别为(43.2±5.6)岁、(45.2±5.9)岁,性别比(男/女)分别为39/22例、38/29例,置“T管”的病因主要为胆总管结石(38例vs 4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3例vs 10例)、胆道炎症狭窄(3例vs 5例)、肝门胆管癌(7例vs 11例),术式主要采取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35例vs 39例)、胆肠吻合加“T管”引流术(26例vs 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和手术术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T管”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一般护理方法,但护理模式不同:对照组主要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短决定“T管”护理频度的模式;观察组采用“红、黄、绿”三色卡标记“T管”的护理模式,即根据三色卡颜色变更决定护理频度。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一般护理方法 ①引流管固定妥当,防止脱落,引流袋的位置随体位适当调节;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压迫、扭曲或折叠引流管;③保持伤口敷料干燥,若有胆汁渗漏,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局部皮肤涂抹氧化锌软膏[6];④更换引流袋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引流管接口处予0.5%碘伏消毒;⑤观察并记录胆汁的量、色、质及有无沉淀物[7-8]。
1.2.2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病例住院期间采用常规“T管”护理模式:术后1~2 d,遵医嘱每1~4 h查看患者并进行“T管”护理一次;术后3~7d,每6~8h护理一次;术后1~2周,每12 h查看并护理一次;术后≥2周,每24 h查看并护理一次。
1.2.3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三色卡标记(红黄绿)“T管”护理模式。事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并说明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并取得家属同意,术后第一天常规“T管”护理一次,根据首次“T管”护理时引流液的量、色、浑浊度、有无出血将“T管”标记卡分别标记为红黄绿三色,并将三色卡贴于护士交班本上各入组患者床号前,并记录“T管”护理时间;根据三色卡颜色标记决定各例患者的护理频度及重视程度:红色卡为每1~4 h护理一次,特殊病例随病情变化随时标记;黄色卡为每4~8 h护理一次;绿色卡为每24 h“T管”护理一次。三色卡代表内容见表1。
表1 “T管”护理三色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因“T管”护理不充分引发的临床并发症(“T管”堵塞,胆道感染,胆漏)情况,分析患者及家属出院前对于住院期间“T管”护理满意和接受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T管”护理的严重并发症主要为”T管”堵塞、胆道感染和胆漏。对照组患者“T管”堵塞发生率为4.9%(3/61);胆道感染发生率为9.8%(6/61);胆漏发生率为3.3%(2/ 6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0%(11/61)。观察组患者“T管”堵塞发生率为3.0%(2/67);胆道感染发生率为1.5%(1/67);胆漏发生率为1.5%(1/67);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0%(4/6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采用三色卡“T管”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1,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临床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128例患者最终均康复出院。其中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0%(47/6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62/ 67)。观察组患者采用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9,P<0.05)。
3 讨 论
胆道术后“T管”引流十分重要,不仅可以缓解胆道压力,防止胆汁渗漏引发腹膜炎及胆道狭窄或梗阻的形成,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到胆汁引流的情况及术后恢复状况[8-10]。因此,及时发现“T管”异常并进行良好的“T管”护理是防止胆道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T管”护理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胆道术后恢复时间长短决定护理频度,即术后1~2 d,遵医嘱每1~4 h查看患者并进行“T管”护理一次;术后3~7 d,每6~8 h护理一次;术后1~2周,每12 h查看并护理一次;术后≥2周,每24 h查看并护理一次;护理过程中若出现异常立即通知责任医生进行相应处理,防止病情进展。
相比之下,另一种针对“T管”护理的特殊性而设计的“T管”三色卡护理模式则体现出更多优点:①高效便捷:便于护理人员交接班后护理工作的缜密配合,交接护士可根据上一次护理情况第一时间明确各例患者护理风险强度,优先护理重患,合理分配护理资源,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②灵活自主: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变化的护理风险强度自主更改三色卡,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护理频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T管”护理引发的并发症,另一方面提高了护士的自信心与责任心,避免护理失误。③提高护理满意度:采用“T管”三色卡护理模式,不仅提高患者对“T管”的重视,而且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的信心。
本研究表明,使用“T管”护理三色卡在胆道外科护理中能有效降低因“T管”护理不当而造成患者“T管”堵塞,胆道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得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并且极大提高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Subrat K.Raul,Sudhir C.Joseph.Commentary on“Biliary peritonitis requiring reoperation after removal of T-tubes from the common bile duc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07,193(2): 289-290.
[2]赵登秋,周龙翔,邬叶锋,等.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严重并发症41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10,4(3):49-53.
[3]Colovi R,Radak V,Grubor N.Slip of the T tube within the common bile duct—a little known complication of the T tube drainage[J].Srp Arh Celok Lek,2005,133(3-4):138-141.
[4]Maghsoudi H,Garadaghi A,Jafary GA.Biliary peritonitis requiring reoperation after removal of T-tubes from the common bile duct[J]. The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05,190(3):430-433.
[5]毛也英.八例胆道术后“T”管脱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2,42(5):82.
[6]陆柳雪.胆石症术后T型管引流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6(17):419.
[7]余庆梅,刘淑华,马素华,等.肝胆管术后置放T型管引流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1):98-99.
[8]任犹骏,戴建国,熊艳.拔T管后胆漏的防治[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19(1):40-42.
[9]Daldoul S,Moussi A,Zaouche A.T-tube drainage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choleperitoneum:etiology and management[J].J Visc Surg,2012,149(3):e172-8.
[10]Garteiz Martínez D,Sánchez AW,López Acosta ME.Laparoscopic T-tube choledochotomy for biliary lithiasis[J].JSLS,2008,12(3): 326-331.
R473.6
B
1003—6350(2016)09—1541—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9.062
2015-10-07)
王笑。E-mail:4703073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