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集大成,方得成功”
——浅谈“互联网+”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实践与探索
2016-03-10张莹莹
◆张莹莹
(杭州茅以升实验学校)
“必集大成,方得成功”
——浅谈“互联网+”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实践与探索
◆张莹莹
(杭州茅以升实验学校)
伴随着校园整体网络建设、应用和探究向纵深发展,给现代教学“吹来”了一股“互联网+”的东风,其中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先导性。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图、文、声、像”渗透到前期备课、课堂教学、评价互动等诸多方面,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开展自主讨论交流,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忽如一夜春风来”之感。
互联网+ 革新传统教学 “网”状思维
一、“互联网+“技术体现科技教学扩张力
传统课堂主动拥抱“互联网”对于课堂教学转型升级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代表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通过“互联网+”中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传统课堂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让课堂衍生出更有生命力、更开放、更灵活的“触角”。打造出可复制、会扩散的课堂,实现数学教学“走出”教室,“走进”家庭,实现“无边界”教育。
1、微课“走进”课堂,“留足”思考时间
以下两种不同教学领域、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都是借助“互联网+”衍生出的高效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打动人心的“视觉体验”,刺激学生兴奋点的同时让学生在微课教学和课堂教学来回“穿梭”,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最终在互联网基础上,“+”出整堂课的坚实基础,“+”出学生超出预期极致体验,非同以往的体验让学生回味绵长,感受到数学的课堂也可以精彩纷呈、美轮美奂,流连忘返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
如三上复习“万以内加减法”,教师通过前期充分准备,利用IPAD软件中演示播放功能,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详实梳理算理,一一罗列方法:摆小棒、计数器、口算、笔算等。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上课伊始,借助几分钟微课视频直观演示,同时教师有意识的给学生留足联想回忆时间。唤醒学生似曾相识的经验,既避免了计算课枯燥乏味又让学生高潮迭起的万千想法肆意流淌在数学课堂、撬动数学思考大门触发思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一堂数学计算练习课夯实基础。
又如,“四边形的认识”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环节过程中,借助IPAD在线传输——教师适时实时利用手中IPAD,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将具体过程以视频形式录下来,当堂即时生成微课,再配以学生解说,既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又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同时以详细、真实的“叙事”方式,第一视角呈现给学生,留足留够时间来让学生讨论、验证,自己动手尝试,把“个体经验”推向班级,形成共识,深化共识,掌握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新奇在“忙碌”、在探索、在交流、在求证,而不是被动等待老师告知结论、机械记忆结论。
2.连“点”成线,集“点”成网
“互联网+”下的一节课堂教学是一个“线状”的,一堂课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生与生、师与生、人与机器)之间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教学价值越大。虽然不同的点(师、生)权重不同,但没有一个点是有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课堂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是分布式,是师生之间平等、学生之间平等。
如在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中,部分不能直接写出分数,但可以通过合并、拆分、转换等“转化”思想,巧妙变化为可以直接写出,利用“互联网+”将这两个不同点通过“转化”牢牢地连接在一起。“题目方寸之间,思维可集大成”——集合学生一点一滴的思维碰撞,合成思维的集中爆发,得以深化、升华成学生自己方法迁移。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互联网+的点与点串联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体验,明显感觉到学生欲罢不能,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被迅速点燃,于是教师适时设问:判断下列图形是否可以表示三分之二?学生自然开始更积极的思考过程。图1学生很快得到答案,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追问:图2能不能也表示三分之二?学生通过观察认为并不能表示,但前面铺垫而有所踌躇,在此情况下,教师及时让部分孩子“站”出来表达想法。
(1)你的想法是?——引导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答案。
(2)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开始深入思考并进一步表达思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只看白色它有2份,而红色则有3份,白色占红色的三分之二。
(3)其他同学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引导更多学生进入思考空间,在教师板书下,学生可零距离接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教室穷追不舍的追问下,适时延展出第三问:图3能不能表示三分之二?学生表现的比前两题更加慎重,这一系列“又麻又鲜”的“问题串串”不仅让学生品味到思维敏捷性和严密性是缺一不可的更体味到数学是灵动和理性的结合体。适当延时让同桌充分讨论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从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跳跃出来,凝聚在红色部分与白色部分“相差数”是2份上,不断以“问题”为诱饵,让学生“碰一碰、跳一跳,够一够”自己摘得关键分。
通过一再利用相近示意图同时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从“点”状思考中跳跃出来走向“线”状思考,又从“线”的思考集成缠绕出“网”状思考。当中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多元化、多样化以及多变化,更是显现出现代“互联网+”思考方式,不在乎一章一节教学内容落实的得失,看的是更长远、更持久的收获。
3.运用互联网技术,注重教学整体延展
互联网教学模式既传递了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又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预设性太强的不足。实践也证明,“预设”诚可贵,“生成”价更高,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有效但瞬间即逝的即时生成资源。在通读教材中,教师理解重构知识的结构框架,理清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各知识内容、各知识点的研究,但学生在每个学期学习过程难免感觉到混乱茫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时有发现。现在老师借助互联网带来的IPAD教学手段,使整个呈现方式、叙述风格都极大程度上的贴合学生知识、年龄特点,学生可以清晰理解掌握每个阶段、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学习要求,游刃有余的行走在课堂里,使学生的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源头,又瞭望到知识的延伸。
如在教学四下“三角形内角和事多少度”这一节中,学生通过量、剪、拼、折等活动,经历了“仔细观察——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一系列探究过程,自主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成功动态演示三角形内角和确实等于180度,让本节课枯燥抽象结论生动有趣、直观易懂,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但教师并没有停止延伸触角,而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大胆将问题适度延展:“三角形外角和是多少?”这一追问马上又激发起学生开始思辨,小组讨论,发现只要和刚刚探索内角和方法一样,三角形外角和也可以转化成一个周角等于360度。层层深入剖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合理利用“互联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适量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合理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黄玉香.还原数学教学灵动的特质——小学“灵动数学”教学策略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15,(05):14-15.
[2]陈国勇,叶伟敏.“问题”哪得清如许,唯有“暴露”活水来[J].小学数学教育,2015,(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