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爷”和他的《 道德经》
2016-03-10邵琳
邵琳
上期探访过人祖伏羲,我便开始思考本期的选题,刚好听说鹿邑县教体局正在推广《道德经》朗诵活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于《论语》的简单直白,《道德经》似乎一直保持着高深玄妙的姿态。
我上学时听过《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过耳不忘,那就是“上善若水”。四个字简练而深刻,以“水”喻道。当时未曾深悟,只觉得特别“高大上”,还用作了QQ签名。看来,若想接着伏羲的高度往下谈,确实只能是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了。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这个“楚苦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就是鹿邑城东的太清宫镇。鹿邑作为老子的诞生地,如今专门设立了老子文化研究中心。为了做好准备,我找了个双休日,重读《道德经》。五千言本不算多,几个小时却浑然不觉过去,掩卷时大脑还在快速转动。《道德经》的立论和思辨高度、深度兼备。它先把事情归纳明白了,总结出道理,还不够,还要再发散、沉淀和升华,最终归于极简的韵文,用《红楼梦》里香菱的话说——“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接着,我联系上了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的陈大明主任。陈主任是鹿邑当地人、老子文化的潜心研究者,谈起老子和《道德经》来感情自是不同。他在电话里与我一聊就是半日,从周文王讲到武则天,最后,他真诚相邀:“你还是得来看看!”
于是,在一个难得晴好的冬日,我到了鹿邑,文化中心另一位闫主任陪我到太清宫。景区对面是刚建成几年的老子文化广场,有座巨大的老子雕像屹立着。
景区背靠涡河,很安静。据介绍,这里除几块石碑外,大量古迹存于地下。国家文物局规定,这里动一锹土都要上报。太极殿、三御碑、李母庙、丹桂古柏……慢慢行走其中,我梳理着几天来的认知。
长久以来,老子的形象是多重的。一方面,作为一位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他姓李,名耳,字聃,是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另一方面,作为道教认定的鼻祖,老子被大量传说和故事不停地神化——出生时九龙喷水、终南山飞升成仙……在民间,老子是“太上老君”“道德真君”。现在,鹿邑人仍称老子为“老君爷”,家家供奉。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据传是老子诞生日,称“降圣节”,去太清宫和明道宫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有关老子的传说太多,略举两个有意趣的。
一则:鹿邑原名“鸣鹿”,传说老子得道升仙,骑青牛西去,赐鸣鹿结草衔穗,降于该地,赠予百姓,祝愿这里沃野千里、五谷丰登、人畜繁盛、永无饥荒,故云“鸣鹿”。后“鸣鹿”就逐步演变为“鸣鹿邑”“鹿邑”了。
二则:太极殿前有桧柏八株,现存两株,相传是老子亲手所植。老子讲求“道”,讲求阴阳的和谐与统一,连这两株古柏也受气场的作用,一株为阴,一株为阳。
我很喜欢这两个小故事的“人性化”。鸣鹿听起来的确更文艺,而见证了太清宫沧桑变化的古柏其实是唐太宗李世民植下的,神奇之处在于两棵树旋的方向真的是一左一右。这些说法寄托着民众对于“老君爷”朴素的感情,让老子的形象鲜活起来。
隐去“老君爷”的光环,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伟大人物——老子本人。老子为官时担任“守藏史”,阅读到大量图书典籍,又担任“柱下史”,记录朝廷政事,接触群臣百官。这些都是他思想形成的基础。后来周室衰微,老子辞官而去。关于他辞官后的行踪,两位主任都一再向我强调,应是返回故里,在鹿邑的明道宫讲学修道,并著成《道德经》。这种说法基于老子当时的年龄和实际情况,也基于以淮阳为中心的“道学文化带”的存在,如今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老子首先提出“道”的概念,《道德经》的全部理论皆基于此。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墨家、法家、儒家……多种学说各执己见,但它们都毫无疑问受到老子学说中“道”的影响。庄子写过一句话,意思是蜡烛和柴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承下去,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始祖,曾问礼于老子,回去后对弟子说,我知道鸟会飞、兽会跑、鱼会游。会跑的可以挖陷阱去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射下它,会游的可以用钓具钓起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乘着风飞上天,高深莫测。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吧。此外,法家、兵家也都受到老子学说深远的影响。
汉承秦法,西汉初年,黄老学说兴盛,提出“道生法”的观点,至景帝一直主张无为而治。魏晋时期的玄学盛行,各种《道德经》的相关学说出现。到唐朝,因皇室姓李,老子就被皇帝尊为祖先,太清宫成了皇家家庙,几代皇帝都曾亲临鹿邑。唐玄宗御注《道德经》,诏令国人必读。而武则天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在老子庙后建李母庙。宋朝皇室离此地更近,对老子学说信奉亦然,真宗、徽宗都曾按制循礼前往祭拜。元朝时,成吉思汗受到丘处机的影响,对老子十分尊敬,下令文武人等过太清宫要下马下轿,以示尊崇。
老子修道德之学,其学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历朝统治者根据不同需求对老子或崇或贬。那么,究竟何谓“道”?简单理解:道是客观存在,是规律,是本质,是事物最真的样子,不以别的因素干扰而改变;道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是老子大智慧的凝练概括。如果说《论语》是方法论,那么《道德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观,涵盖了自然、数学、军事、地理、天文、建筑、人体等多个知识领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人提起老子就总认为其是出世思想,其实不然。《道德经》有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直接点明了提升自己的关键在于“走心”,不能囿于有限的感性材料,而要突破局限。想想,今天我们出行四通八达,网络更使人能够零距离交流,老子居然还是个预言家!
一个多小时的工夫,看完了太清宫,站在李母殿后面,隐约可以看到涡河在此转弯。鹿邑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在如此环境的滋养下,不难理解老子为何对水亲近和敏感。从出生到思想形成,老子的成长线索是可以追寻的,不是玄之又玄的传说。有人说他活了八九十岁,有人说他活了一二百岁,更有人说他长生不老。可是家乡人只守着这摞了一层又一层的太清宫,初一十五来上炷香,将“老君爷”的传说一代代往下传。
漫步走出景区,再回头瞻望,昔日皇家庙宇的繁华已不再,只有几位老人手拿纸笔,画着“天书”,准备焚香祈愿。陈主任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向老君台发射炮弹,13发全部哑火,令日寇丧胆。前些年,当年参与发射的一名日本老兵又来到鹿邑,在老君台前立下祈愿和平的谢罪碑。
伫立老子广场,我感觉原本凛冽的风似乎在这里变得柔和了。人生百年,转瞬即逝,唯天道恒在。追思先贤古哲,品味兴衰更迭,读着《道德经》的字字真言,我们究竟应找寻些什么,又该留下些什么呢?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