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得开与收得拢(本期诗评)

2016-03-09王士强

清明 2015年4期
关键词:观照全诗肉体

王士强

诗歌中的“放”与“收”是一对辩证的矛盾,诗歌需要放得开,需要陌生化,需要有张力,需要形成自己独异的世界,但同时也要收得拢,要懂得控制、留有余地,而不能漫无边际,不可过于放纵,好的诗歌,应该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的阅读当中我们经常遇到“放不开”与“收不拢”的状况。有的诗不能说没有“放”,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意、诗味,但是很快就“收”了回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本来很好的诗意生发的可能性就被浪费掉了。这是收束过紧、“负担”过重、思想上不够解放、写作上不够开放的表现。同时也还有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那就是放得过开而不知收束、收不回来的现象。有的写作倒是很放得开,也显示了一定的写作才华,但是却是挥霍、误用了这种才华,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歧路重重、不知所终,这样的写作同样是有问题的。对诗歌写作者而言,能否“放得开”与能否“收得拢”都是一种能力,好的诗人应该兼具这两种能力,并达成两者之间精妙的平衡。

本期“当代诗群”的三位诗人史小杰、北野、徐春芳的作品在“放”与“收”方面均各有特点,可以分别约略述之。史小杰的《我们从未见过远方》讨论的是“远方”的问题。远方是想象,是彼岸,它尚未抵达,充满不确定性:“或许,那里/是天空的尽头。/鸥群也不再散去,/被浪花匆匆追赶。”“我们想让她永远,/就把她的名字刻在沙滩上;/太阳的皮肤在那里闪耀。”远方意味着可能性,是一种美好的追求甚或魅惑,有着无尽的魅力,关于“远方”的书写很容易过于松散、飘忽而收不回来,但这首诗控制得很好,分寸感很强。诗句“我们从未见过远方,/却为了她走过很长的路。”的首尾呼应以及分节、节奏等的安排,均体现了较好的控制意识,“收”与“放”达到了较好的结合。《给祖父》是写给祖父的,同时写对生命的理解、写生与死,由具体而抽象,由细微而宏大,包含了对于生命本身的深切理解与关怀:“没有人预言  他来自何方/也没有人教会我  该飘往何处”“当黄昏枯萎的光晕落下/有人起身离开/有人尚未到来”,这里面呈现的是生命的一种本真、原初的状态,有着非常多的理解和阐释向度。但诗中所写并非纯自然的生生灭灭,生命的意义或许正在于一代代的传承、“奔跑”、“歌唱”:“而歌唱是不屈的神态/石碑终将毁坏/铭文却可以不朽/歌唱是口口相传的盾牌”,这也使得全诗有了一个有力的支点,而不致漫漶无根。《我站在街角》由瞬间所见忆及过往,所写可能是爱情,也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更为普泛的情感,“往事走近我,仿佛从来不曾远离”。这其中,过去与现在、“你”与“我”产生复杂的关联与互动,欲语还休,含蓄蕴藉,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意外》所写是“你”“我”的“相遇”,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其背景与情境高度虚化,整体而言是抽象的,但同时又很具体,有很强的指向性,“主题”比较单一,保证了诗意的饱满和有所依附。

北野的诗善于从对眼前身边寻常之物的观照出发,发见其背后不寻常的、内在的具有诗性、神性、禅性的因素,让人印象深刻。《秋天的事情》所写是秋天所见,其目光所及是“蓝天的边沿”,是“白云之上”,他看到的雪山“盖了一层旧雪,又一层旧雪”,其内在则“怀着上千年深远的光明”,可以看出,诗人的目光是透过日常所见而探寻其更远处、更深沉、更本质的一些东西。这也使他的诗具有了一定的冥思、冥想的特质,他往往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凝视而进入某种形而上的境地,他关注的是生存、生命的共通性特质和普遍性状况,具有将不同的事物沟通、对照并揭示其内在关联的能力,比如诗中所写:“仓鼠收集的坚果,闪闪发亮/它们深藏于地下,这甜蜜/而广大的仓廪啊,像辽阔的/夜色里那些沉睡的星辰”,让人惊讶又令人称许。这样的诗确实是只有在“心事空茫”的时候才写得出的,它是与自我、与神灵、与永恒、与至高的“在”的对话。《燕山是一座石头教堂》也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而达致形而上的层面,如诗题所示,“燕山”在他的眼里成了“一座石头教堂”,这座教堂有其衰败、破碎与荒凉,已经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老去,“尖锐的尘世,以消逝为美/衰老的母亲以泪水为美/以早夭的儿女为远方的眺望”。但无论如何,这里面的一切都仍有一种精神在,仍有其坚持与追求,有一种“凛然之气”在。诗的最后,则显示了对此前的惯性状况的不满,希望发生一种改变:“如果我有幸被一只孤雁的翅膀/所追赶,哦,这黑色的闪电/击穿我吧,我这漏洞百出的心脏”,这里面有一种积极的暗示,同时使全诗有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回味的空间。《饮者》则将酿酒、饮酒的过程进行观照,有了新的、诗意的发现,这其中“酒”与诗、与人生均可做比照,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也使得琐碎、具体的生活内容得到了升华和扩容。

徐春芳的《当我坐在灯下》是一首关于写诗的诗,“当我坐在灯下,安静下来/那些诗句,像集结的军队/它们开始活跃起来,似乎听到了号角/就要赶去冲锋,攻破幻象的堡垒”,写诗正是对于世界的一次审视、重构甚至再生、创造,一切价值均需进行重估:“当我仔细打量这个世界/才看到伟大的事物变成虚无”,同时,时间的巨轮无情地碾压过来,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老去:“人一生能有多少光阴呢?/百年的白驹穿越岩石的缝隙/青春的肉体,逐渐垂挂枯枝败叶/生命的异彩艳血,涂满纪念碑上的镌刻”,写出了对生命本质的发现与关切。由此,诗的最后说:“一个诗人就是一座豪华陵墓/词语的重檐庑殿,构筑了他的帝国梦想”,这里面不无沉重甚至悲壮的意味,可以引发多向度的思考。《记住与遗忘》观照肉体与灵魂,全诗只有八行,分两节,首节是写肉体,有关“记住”,次节写灵魂,有关“遗忘”,而吊诡的是,所要记住和遗忘的却可能原本就是近似甚至相同的,这首诗的重点是呈示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许是,或许不是,不管怎样,它是极为丰富、复杂的。

放得开,收得拢,拿得起,放得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是好诗应该具备的品质。“放”有余而“收”不足,失之散漫,“收”有余而“放”不足,失之呆板,均非上品。

责任编辑  赵宏兴

猜你喜欢

观照全诗肉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珍妮·萨维尔
生 活
劝学
柳树
从肉体之欢到灵魂之爱——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三大里程碑
本期主题:梅花
《肉体的记忆》中“桥”的解读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