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康养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

2016-03-09刘妍何小东马锐于二强

当代旅游 2015年6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四川省

刘妍+何小东+马锐+于二强

摘 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亚健康化的发展,康养旅游在国内愈来愈受重视,但其学术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在梳理了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包含13项评价因子和赋值标准的康养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创了康养旅游资源定量研究的先河。根据该评价体系,四川省七大旅游区中有六大旅游区具有康养旅游开发价值;从康养资源的疗效和性质的角度提出了康养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三大类(康体型、康疗型和养老型)两个层次10种产品类型,大峨眉、大成都和大攀西分别以”康体型”、”康疗型”和” 养老型”作为核心康养旅游区;大巴山、川西北和大川南属于重点康养旅游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属于限制性康养旅游区。

关键词:康养旅游;康养资源评价;四川省;开发模式

一、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类型

(一)自然类康养旅游资源

自然康养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环境中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的资源,主要包括优质的空气、山、水、阳光、动植物类资源。

1.四季宜人的康乐气候

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四川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存。适宜发展康养旅游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盆地和川西南山地两大气候区。在两大气候区内,四川盆地地区春、秋季适宜康养旅游;川西南山地春、夏、秋季均适宜康养旅游,攀枝花-米易局地河谷地区冬季温暖,属于避寒型气候,适宜冬季阳光康养旅游。而川西北高原除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不适宜旅游外,绝大部分地区夏季凉爽舒适,是典型的避暑型气候。

2.丰富的森林植被,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川省是中国甚至全球的植物区系和自然植被类型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丰富和最繁茂的高山植物区系发育区。四川省森林面积12.34万km2,覆盖率为26.62%,其中95%为原生状态保存良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林业资源为康养旅游提供了充足的负氧离子,在盆周山地的森林中,负离子浓度可高达每立方厘米4000~10000个,是城市的20倍以上。

2013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1个市(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53.0至93.5之间,生态环境状况“优”的6个,主要位于川西高山高原区、川北秦巴山地和川西南山地区;“良”的14个,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区、盆周丘陵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岷江干旱河谷区、西北部高原江河源区等。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分级评价结果与生态格局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3.优良的水资源

四川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河流主要为长江水系,其中长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嘉陵江水质达标率100%,岷江、沱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全省18个地级市和西昌市、康定县、马尔康县3个州政府所在市(县)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 2%。

4.富集的地热资源

温泉是一种地热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和化合物。四川省内发现的地热点共有365处,温泉资源总数在全国仅次于云南和西藏,排名第三。根据省内地质构造条件,以广元、北川、康定、木里一线为界划分把四川的温泉资源化分为二个分区,即西部高原高温——中温地热区和东部盆地中——低温地热区,广元市获得了“中国温泉之乡”的称美誉。

5.丰富名贵的中药材资源

四川省有药用植物约5000种,中药材蕴藏量达100万吨,居全国第一;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年产销量达1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常用中药材中,四川就有383种,重点药物数量居全国第一。此外,四川的藏、羌、彝族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就有1000多种;彝族药物数达1000余种;羌药类有600余种;动物药类有40余种。

(二)人文养生旅游资源

1.膳食养生

据《中国烹饪史略》考证,彭祖是我国膳食养生的始祖,他所创造的“雉羹汤”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膳食术菜谱。彭祖则是四川彭山人氏,四川也就成为了世界膳食养生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目前四川最著名的膳食养生地首推青城山,青城道士古有食松柏、食栗、食花的习俗。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有“上官道人,居青城山,巢居食松裁,年九十矣的道家膳食养生文化。此外,省内著名的膳食养生文化还有峨眉山佛教养生饮食及成都及周边的特色膳食养生餐馆多达数百家,如资阳重点打造的苌弘养生文化宴、红伞王养生食府、同春苑养生食府、黄鱼头养生食府、成都神农野菜食府、鱼游天下养生食府、锅友会养生食府、钦善斋、御膳宫、食代码养生汤锅、武陵山珍等。

2.宗教养生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扬地,彭祖养生文化的起源地。道家太极,峨眉武术,彭祖养生术在四川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文化遗址众多,仙山宫观星罗棋布,如:青城山、鹤鸣山、成都青羊宫、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等;作为佛教养生地,名山、名院、名刻更是享誉海内外,如峨眉山、乐山大佛、文殊院、宝光寺等;作为长寿养生地,四川彭山县留下了彭祖祠、彭祖墓、拜碣石等中华第一寿星的养生遗址。

3.民俗文化

四川省55种少数民族成份齐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居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根据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俗养生文化。

(1)茶文化

四川是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雅安、峨眉山等山区是四川主要的茶产区,也成为了重要的茶文化养生地。

(2)藏浴节

藏浴节,藏族人民一直信仰,每年藏历8月,天上将会升起药神化身的“噶玛堆巴”星,由噶玛堆巴星照耀过的水皆能变成甘露,人们只要在此甘露中沐浴过,就能祛除所有的疾病和罪孽。藏浴的主要功能有护肝利胆、调理三高、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健脾养胃、痛经活络、排毒养颜、滋养卵巢、老年性关节炎、失眠多梦、调理心脑血管等。

(3)节食养生文化

回族有节食养生文化来源于伊斯兰教教规。民间一直流传“回族老人寿数长,早起节食喝茶汤”、“每顿少一口,能活九十九”、“饭吃八成饱,到老胃口好”的养生法。现代医学家认为,在一定时间内节食,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清除减少滞留在肠腔内和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可收到清肠利便、醒脑宽胸的效果。

二、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一)康养旅游开发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目前没有相应的标准。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1-2003)中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标准,结合康养旅游资源特征分析,通过问卷调研、专家评分的方式,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分析法从自然康养资源、人文康养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初步建构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根据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的总分100分,可分为三类:评分高于85分的为核心康养资源,评分在70-84分的为重点康养资源,评分在60-70分为限制康养资源。

(二)四川省康养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根据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对四川省七大旅游区,即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旅游区、大峨眉旅游区、大川南旅游区、大攀西旅游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大巴山旅游区进行评价(表2):

根据上述评分标准,评分高于85分的为核心康养类区域有:大峨眉旅游区(93)、大成都旅游区(88)和大攀西旅游区(85),这三大旅游区在自然康养环境和人文康养条件方便组合良好,且各区域都有独特的品牌康养资源。评分在70-84分的为重点康养类区域有:大巴山旅游区(80)、川西北旅游区(75)和大川南(71)旅游区,这三大旅游区在自然康养环境和人文康养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较好。评分在60-70分的储备限制康养类区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64),限制其开发康养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海拔高度及人文康养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目前暂时不列入康养旅游开发区域。

三、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一)康养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根据康养旅游资源的主要疗效和性质,本研究将康养旅游分为康体型、康疗型、养老型三种类型,并结合不同类型的产品内涵,构建如下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图1)。

图1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1.康体型

康体旅游产品体系是将运动、休闲、娱乐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将健康管理模式引入养生休闲旅游开发中,实现了“健康管理”、“运动休闲”和“旅游度假”的完美结合,重在突出体验性和参与性。康体型旅游产品主要是面向亚健康人群,旅游项目的核心元素是运动、健康与旅游,可分为三类主要康体产品:(1)运动健身旅游产品;(2)武术强身旅游产品;(3)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2.康疗型

康疗型旅游产品体系是指依托适宜的气候旅游资源、中药资源、中医医术和名医资源及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资源等,借助先进的医学设备设施,满足病患旅游者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等需求的旅游产品系列。康疗旅游产品将优质的医疗服务与旅游度假相结合,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作为支撑,也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医疗人员,还需要具有医疗专业知识技能的导游服务,为康养旅游者提供交通食宿、医疗检查和观光旅游等一条龙服务。康疗旅游产品可分为以“治”为主和以“疗”为主两大类,主要康疗产品有:(1)中医药旅游产品;(2)温泉疗养旅游产品;(3)医学美容旅游产品。

3.养老型

养老旅游产品将养生环境、养生文化和生态旅游方式相结合,注重“天人合一”观念,讲求身心与环境的和谐,提倡生态环保,对精神环境和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养老旅游产品面向的主要是老年群体,针对该群体需要更多的照料和护理的特点,因此必须配备过硬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相应的医疗配套设施。此外,还需要更多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养老产品主要分为四类:(1)阳光康养旅游产品;(2)乡村康养旅游产品;(3)森林康养旅游产品;(4)文化康养旅游产品。

(二)六大康养旅游区开发模式

1.大成都——“康疗型”核心旅游区

抓住成都作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全力打造成都国际医学城的契机,充分发挥片区内中西医医疗资源和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以“康疗型”为主的康养旅游模式。以成都市区及成都国际医学城为核心,以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青城山以及德阳白马关、简阳三岔湖、绵阳药王谷、绵阳罗浮山、绵阳寻龙山等知名康养旅游项目为重要极点,辐射周边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中西医医疗养生、美食养生、温泉养生、道教养生、运动养生相结合的国际康养旅游圣地。

2.峨眉山——“康体型”核心旅游区

抓住峨眉山打造成“中国第一山”和四川旅游“第二极”的契机,重点依托峨眉山山地运动、峨眉武术、雷洞坪滑雪场,打造以“康体型”为主的康养旅游产品;同时结合佛教禅文化、彭祖养生、茶道养生文化,开发“康养型”旅游产品。

3.大攀西——“养老型”核心旅游区

充分发挥攀西暖冬气候与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以“阳光康养”为核心的“养老型”旅游产品,实施“阳光攀西”旅游形象塑造工程,同时结合该区域的温泉资源、彝族风情文化和运动休闲文化,开发“康体型”和“康疗型”相结合的配套旅游产品,将大攀西旅游区打造为中国西部“阳光风情度假天堂”。

4.?川西北——“康疗+康体”重点旅游区

依托大九寨和香格里拉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利用本区富集的温泉资源和民族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康疗型”和“康体型”为主的旅游产品,挖掘温泉医疗价值,整理民族医药方剂,创新民族特色诊疗理疗手法,推动旅游与温泉、藏医药的融合发展。

5.大川南——“康疗+养老”重点旅游区

依托千年盐都、中国白酒金三角和大千故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发“康疗型”和“养老型”为主的旅游产品,挖掘井盐文化、酒文化、抗战文化、长江文化内涵;以灯会和恐龙文化、竹文化、川南民俗文化为辅助,深度整合盐卤、生态、乡村田园等旅游资源,将盐卤养生旅游产品与盐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集保健养生中心、治未病中心、康复训练中心、中医老年养护中心等于一身的盐文化康养圣地。

6.大巴山——“养老型”重点旅游区

抓住国家大力建设“大巴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扶贫试验区”的契机,将大巴山区域优质的自然康养旅游资源及丰富独特的山珍资源、温泉资源和乡村农业作为核心资源,重点开发“养老型”旅游产品。以该区域的风水文化、伟人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等人文养生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川渝陕甘结合部的有利区位条件,将大巴山打造成为国家精品“山珍+温泉”养老型旅游区。

参考文献:

[1]张强,车静,张菊英,李宁秀.四川省老年人口状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5.

[2]王燕.国内外养生旅游基础理论的比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3 :109-114

[3]梁陶. 我国养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7):117-118.

[4]黄璜.国外养老旅游研究进展与我国借鉴[J].旅游科学,2013,27(6):13-24.

[5]颜节礼.我国环境养生旅游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1):377-379

[6]赵恒.道教养生旅游开发研究——以青城山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鼓浪屿音乐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四)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JSP技术的常用开发模式分析及运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