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玉英华
2016-03-09张秋茹
张秋茹
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本道光年间的日记残卷,装订形式为线状,残存十四页,约两千字。宽26厘米,长22.5厘米,厚约2毫米。质地为宣纸,纸质老化,多处破损、残缺。有关作者姓名及住址的记载均不见,写作的时间易见,为道光四年到道光九年之间。书写时间不等,并不是每日都记,有隔几日记一次的,也有隔几个月记一次的。内容记录多是作者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零碎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治学、修身的思想居多,虽系只字片言、未成体系,亦不乏思想的光芒,读之令人畅达快慰、心旷神怡。许多句子可作为人生格言,依此处事,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依此修身,有助于人的内在人格的养成。
一、日记的文体及书写形式
日记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国传统文人所热衷的写作方式之一,用于记录每天的日常生活事务,例如个人的活动、所观察到的事物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想或者情感等。作为一种广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书写方式,“日记”之称由来已久。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道:“黄鲁直有日记,谓之《家乘》,至宜州犹不辍书。”《宜州乙酉家乘》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传世的第一部成熟的、定型的私人日记。黄庭坚所创立的日记格范通行于后世,在文体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近代谭嗣同《浏阳兴算记·经常章程五条》:“夜间写日记,须载明本日阴晴风雨。”可知进入近代以后,受西方日记书写形式的影响,我们的日记形式也有了一些变化,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除了日期之外,还要记载星期,以及当日的天气情况等。
日记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个人性、私密性,故而也就有了一种内在的真实性。大多数时候,日记是写给自己的。
这本道光年间的日记(图一),书写格式很简单,先写日期,再写内容,不写天气等。日期的记载也并不严格,不是每天都把年份、月份、日子全记下,而是只在新起一年的第一则上记下年份,例如:“道光五年二月二十日”“道光六年三月”“道光七年二月”“道光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等。其余均不记年份。只在每月的第一则上记下月份,例如:“七月初六日”“闰七月”“九月”等。从每月的第二则起均只记下日,例如道光六年十一月笫一则写的是“十一月十八日”,之后每则只写“十九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到十二月第一则才又写上月份“十二月初一日”。如此记载,只是标记一下时间,作者自己心里明白便可。
通观其文字,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是其日常为人处世、进德修业的记录。通过阅读日记中这些字句,我们可以分析作者的思想,从而走近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其立世法则和生命信仰,并可作为今天人们处事修身的借鉴。
二、从日记的内容看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修养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重视君子人格,对于道德品格有着很高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只有先具备了丰富的内在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谈到家国天下的神圣使命。所以古人非常看重对自身内在素质的培育,努力丰富自己的心灵修养。这本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内美”的孜孜追求。下面结合每则日记的内容,具体来看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修养。
慎独章明,省察克制
善恶分关,难逃此心之灵。如闻人有胜己之口处,便娼嫉而憎恶之,如不省察克制,深可危哉。故慎独章明指其详,玩索而有得焉,则遏此私无所容潜矣(图二)。
“善恶分关,难逃此心之灵”,对于善与恶的界限,人心自有其辨别能力。如果身有过失或者心有恶念,也许可以逃过世人的眼睛,却难以逃过自己心灵的视察。人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神明存在,这个神明即是人的良知良能。有时候,我们会因沉于世俗而使心灵蒙上了尘埃。所以我们应当不时静下心来,拭掸一下沉积的灰尘,聆听一下内心的声音。儒家讲慎独,要求我们即使独处时也要谨慎白己的言行举止,不可因无人看见而放纵自己。我们做事并不仅仅给别人看的,无论何时都应省察克制,让内在的神明说话,那么私念、恶念就没有藏身之处了。慎独是中国传统文人士人心灵修养的重要环节。
防言居敬
初九日。逢得意谨防言,遇烦恼自居敬。防言者决毋自肆,居敬者贵在穷理。盖人惟心之放也,故率意而妄为。惟为……朱子注:“盖心性长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闭之而不出也。”
日记的意思是,当我们遇见令人得意快慰之事的时候,须谨慎自己的言论,当遇到令人烦扰困惑之事的时候,须自己恭敬持身。人逢得意事,往往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以己为是,自我夸耀,这样也许就会招致旁人的嫉恨,更丧失了自己内在的修养。所以此时要防范言行,看自己说的话是不是有失体统和教养。遇到烦恼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垂头丧气,这则日记告诉我们,此时更应恭敬持身,不可先失掉了内在的精神气。《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敬”的意思是居身敬肃。明李贽《答周柳塘》中有言:“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一居敬而南面可。”居敬也是中国士人的心灵修养之一。谨慎言行则不会放纵无稽;居敬时有助于我们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了烦恼的缘由,烦恼也就减轻了。当人放纵自己内心的时候,容易不假思索,率意妄为,所以要使心性长存。朱熹记载:“盖心性长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强闭之而不出也。”意思是也许只有做到了心性长存,所以才能遇事谨慎,说出的话自然句句在理上,所以“防言”并不是要人们强迫自己不说话。防言居敬是中国古人的修身法则,也是其心灵修养的一部分。
勿轻言得失,莫浮伪近名
十六日。轻言得失之咎者,皆因己之一善不见称,一德不见扬。或言人之过恶以为直,或诘人之阴私以为刚,,此以浮伪近名之累也。若不遂念克治,则寔德消而(私念自生,而涵养不寔也)患害近身矣。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就多了许多算计和烦扰,少了内心的快乐和安宁。“轻言得失之咎者,皆因己之一善不见称,一德不见扬”,我们之所以抱怨得失,都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长处和美德没有被人称扬的缘故。孔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抱怨没有人了解你,而应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拥有可以为他人所称扬的东西。轻言得失,是因为自恃有才德,矜己之是,不肯服人。“或言人之过恶以为直,或诘人之阴私以为刚”,意思是有时人们会把揭露别人的缺点过失和隐私当作是正直,当作是刚正不阿。其实这是自己的名利心在作怪,浮躁虚伪、急功好利,攻击别人,自己也身受其累,不得心安。如果不克治自己的内心,美好的品德就会丧失,恶德就会滋生,有失素日涵养,祸患也就降临了。所以,勿轻言得失,莫浮伪近名。
戒多言、多笑、多事、多急(浮)躁、傲慢不和
七月初六日。戒五者之号谓教,戒多言、多笑、多事、多急(浮)躁、傲慢不和,又备也。修备于身者五,即五常也。
这则日记讲人应当具备的五种具体的修养。“戒”是戒除的意思,指不可以做的事。不可多言、不可多笑、不可多事、不可急躁、不可傲慢、与人不和,具备了这五种素养,称作“五常”,“常”指恒久不变的意思。这“五常”似显苛刻,却也有助于人处事修身,提醒人们遇事谨慎,平心应对。
忠信
闰七月。忠信,此一身之主宰也,本此而知能此,即良知良能也。
儒家道德观讲,人以忠信为本。忠信乃是人一身之主宰,以此为根本并切实履行,就是良知良能。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中,忠信是至高的道德标准,也是最重要的心灵修养。忠是忠诚忠厚、志虑忠纯,信是诚实不欺。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中说:“尽心于人日忠,不欺于己日信。”忠信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同样是很高的道德标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德修养。
勿恃己之是,放肆矜夸
九月初三日,在叚村与人闲论是非,业已放肆之甚,乃竟敢互相矜夸,恃己之是,殊属不堪,悔之不及,记过。
这则日记写到了作者生活中的一件琐事,是作者对于自身过失的反省悔过。自己与人闲论是非,本来已经够放肆了,竟敢恃己之是,和别人互相矜夸,实在是不成样子。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在日记里记下自己的过错。《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中国古人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自己的心灵修养。佛家讲:“生活即修行。”也是这个意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过则改之。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和气生祥,乖气生戾
初八日在家,有邻居小孩则,放荡,心过不去,急当严辞以叱之,放荡溢甚.,余即平心和气,改容正言以劝之,其劣即止。辄思,和气生祥,乖气生戾,如此速耳,焉敢不勖。
看到小孩有放荡的举止,自己心里过不去,严厉地斥责他们,他们却更加肆无忌惮。当自己静下心来和和气气地好言相劝时,他们就听话地停止了粗劣的活动。作者由这一件事情中悟出“和气生祥,乖气生戾”的道理,在日记中记下,以此勉励自己。“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士人心灵修养的目标之一。
敬以持己,恕以待人
道光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持己接人之时,有素所恶之者,恍忽于口口口之间有所不安矣,此情此景,素失所养,因有此不安平。若能敬以持己,恕以待人,一恶之私,(泛)何而僻,故学人省察涵养之功,则不可须臾离也
“敬”与“恕”是这本日记中反复提到的修身思想。这则写道,自己在待人接物的时候,遇到自己平时不喜欢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不安的神情,这是有失涵养的表现。如果能够“敬以持己,恕以待人”,以庄敬持守自己的内心,以宽恕之心待人,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所以说省察涵养的功夫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
庄严执持,寤寐如一
二十二日。梦寐之间,曲学阿世,漫无执持,是即隐独之所真见也。顾要深加庄严,以谨隐独。若能寤寐如一,则可以入德矣(图三)。
此则日记写到,作者在梦中做了有失于自己素O修养的事情,“曲学阿世,漫无执持”,醒后加以反省,可见作者律己之严。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做睡时醒时寤寐如一,那么他的道德修养必定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
忠信以诚心,庄严以持身,学习以明义,深思以达情
二十六日。独然自言者,悚然有所不安也∥海前非故不安也,然徒悔而不实践以改之,乃不应颂之矣。故必要以忠信诚此心,庄严持此身,学习以明其义,深思以达其情。恭以接物,恕以待人。掭存谨独,勿犯骄矜。常能如是,日则……
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心存后悔之念心中就会感到不安,这是我们心中的良知良能在敲打自己,督促我们改过前非。如果只是心中后悔不已,却不真正实践改过,就不应称扬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心存忠信,庄严持身,学习、深思以明义、达情。待人接物时,采取恭敬、宽恕的态度。独处时,也不忘素日的修养,不可犯高傲、自矜的毛病。如果能这样要求自己,就会很少发生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了,如此,也就拥有了心灵的恒久安宁。
忠信者天真也,伪诈者私欲也
二十二日,忠信者天真也,伪诈者私欲也…__则欲念横行,魔念混天真,岂可安乎。
此则亦讲忠信,并将之与虚伪、欺骗相对言。忠信是一个人最内在的本质。忠信的人,心地纯洁无暇,不虚伪,不欺骗,它是道德的精华所在。如果人的心里有了虚伪和不诚实,这是私念在作怪,这样就危及无邪的心地,人也就不会感到内心的安宁了。
亲君子,远小人
日近小人,良心不愁不坏;时亲君子,德性愈讲愈明(图四)。
此则可作为交友之法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可不谨慎。应当时常亲近有德之人,这样自己的品德也会越来越清明,心灵修养越来越完善。
以义立身,持正自严
二十九日,卓然自立者,惟义是从,持正自严而不循人也。
在儒家的词典中,“义”字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每一个儒者的精神生命里,“义”字也都有着很重的分量。它的意思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凡事以“义”为标准,则卓然自立,能够坚持自我,而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君子矜而不争,反求诸己,中立而不倚
居处恭,临之以庄,贵乎道者三。君子矜而不争,反求诸己,中立而不倚。此数章书中用功始得。
这里说到“恭”“庄”,也是“敬”的意思。“君子矜而不争,反求诸己,中立而不倚”,“矜而不争”的意思是庄重自尊而不和他人争强斗胜。朱熹《<论语>集注》:“庄以持己日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反求诸己”指遇到事情时不要先责怪他人,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孟子·离娄上》中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中立而不倚”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指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做到了这三点,“庄”“恭”也就容易做到了。作者又说,这几条只有多从书中用功才能得到。
安命则靖,靖则快慰;狗欲则忧,忧则纷扰
九月底,微览,安命则靖,靖则快慰;狗欲则忧,忧则纷扰。
安于自己的生活,内心才会和平安宁,内心和平安宁就会感到快乐、精神奕慰;顺从自己的欲望就会滋生忧烦,忧烦多了心中难免纷扰不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儒家讲天命论,认为天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生死祸福。孔子日:“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认为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但“安命”并不是要人什么都不做,而是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天命。冯友兰先生说:“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人能知命,就不会拳拳于个人祸患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就会持久快乐。反之,欲望多了,就会生出诸多不安的情绪,就会患得患失,失去了安宁和喜乐。
有容量之器
五月,内人不和,己怒甚(矣),属无容量之器,自责(图五)。
这是唯一写到作者与妻子关系的一则。夫妻争吵,本是寻常。作者认为自己发怒乃是心胸狭窄、没有器量的表现,因此自责。
二、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结合的精神信仰
这本日记中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兼及释道两家。儒家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最为深固,为他们确立了行事的规范和为人的准则。儒家道德观已经化为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根植于无数文人士子的意识里,甚至可以说,这种道德观就是中国士人的精神生命本身。日记中的大部分观点反映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方式、处世策略和道德信仰,例如忠信、恭恕、克己、慎独、居敬、安命、日省己身等等。但释道两家的思想在日记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儒释道思想相结合的精神信仰。下举例说明: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早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过生于轻慢,祸生于多贪,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诘他短,戒心莫咨(他)贪婪,戒身莫随恶伴。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无限神仙泛此得,饶千灾万祸,一时消忍,债主冤家从此尽休
这一段话之中蕴涵了儒家、道家、佛教三家的思想,而又说得自然流畅,毫无牵强附着之迹,显然是三家思想融合后的产物,而且没有融而未化的成分。其中,“和”“仁”等体现了儒家思想。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早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过生于轻慢,祸生于多贪,罪生于不仁”,这几句很明显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有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两句话都蕴涵了一种“道”的精神,是道家生命信仰的体现。“安静”与“俭”相似,都是指对于一种简单、朴实、恬淡境界的追求。安静清俭故能成就人的广远博火。“慈”与“仁”相似,指对人和事有一种仁爱、慈爱的心怀,表现出胸襟的博大从容。“早退”的意思与“不敢为灭下先”相近,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有的时候,“退”与“后”更能守住一个人最本真的东西。功名富贵,有时会让人失去自我。
“戒”字多用于佛教用语,指不允许做的事。佛教讲戒律,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在五戒外加上卧高广大床、花簪璎珞以及歌舞戏乐。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嗔、谤三宝。这则日记中说:“患生于多欲,过生于轻慢,祸生于多贪,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诘他短,戒心莫咨(他)贪婪,戒身莫随恶伴。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很明显有着佛家戒律和佛教思想的影子。再如:
戒五者之号谓教,戒多言、多笑、多事、多急(浮)躁、傲慢不和,又备也。修备于身者五,即五常也。
“戒教”“五常”同样融合了释家的观点在里面。
“中毋物累,而心气和平,则精神奕慰。…‘传家宝云:会享福,怡怡静坐无尘俗。而其动时怡怡子口也。顾非有和乐之真,无人己之见不能也。”这些句子都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在里面。
数千年的时间里,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对抗中逐渐融合,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人格,并成为无数士人的精神信仰,对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立身、处事方式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儒为主、兼及释道,三家相结合的思想在这本日记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四、日记中所蕴藏的治学观点
这本日记主要讲的是修身,其思想多系为人处世、待人应物的法则,但也有几则涉及到治学,不过不多,且是一笔带过。如道光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的这则日记,只有一句话:
四月二十六日,拖笔之法斯始闻之矣(图六)。
拖笔之法是一种作中国画的用笔方法,由此可知作者是会作画的。
人不读书,苗而不秀者也;读之不讲,秀而不旺者也;讲不笃行,茂而不实者也。盖人所贵于物者,以其德全理备也。乃因气物蔽,所以不能常伸,顾要博学以广其见闻,讲论以辨是非,笃行以从理口口,略不可间,力久自有光明发现,苗华之验矣。
这段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就如同是庄稼虽然长了苗,却没有吐穗开花;一个人如果不讲论,那么他就如同是庄稼即使开了花,却不旺盛;一个人如果不笃行,那么他就如同庄稼虽然生长茂盛了却不能结出果实来。《论语·子罕》中孔子感叹道:“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盖人所贵于物者,以其德全理备也”,平时我们也许会使自己的心智受蒙蔽,所以不能使精神气节自由舒展。要想达到“德全理备”,需要广读博学以充实自己的见闻,这样才能开发利用自己的资质;需要用讲论来辨明是非对错,这样才能使学问枝叶茂盛;最重要的是笃行,这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笃”是忠贞不渝、踏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笃行要求人们努力践行所学,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学问最终结出了果实。为学不可间断,用功久了就会出现效果,证明前面的“苗”与“华”的比喻所言不虚。
读忌燥妄,欲速不达;口诵心维,优游自得
此则讲到读书的方法和禁忌,对于今天我们读书也很有意义。读书忌讳的是急躁,欲速不达,你越是心急,反而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反过来,在阅读的时候,口诵心维,口中念诵,心里思考,优游自如,自得书中真义。
主一无适,学者修养之大纲要旨也
“主一”指专注、无杂念,人将心专注在一件事上,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主一无适”,是说一个人专一千某种工作而不旁及其他的事情。《二程·粹言》卷上中说:“或问敬子日:‘主一之谓敬,何谓一?子日:‘无适之谓一。”《论语·学而》:“敬事而信。”朱熹注日:“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主一无适便是敬。”心里认定一件事情就去做,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上面,毫不旁骛,只有心里有了这种“敬”的态度,才能有所成就。我们读书治学,应当以此为准则。
五、结语
尽管日记的作者我们无从得知,或许是一代名人、或许为一代志士,或许只是清代一个普通文人的普通日记,但无论如何,作者身上流淌着的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精神血液,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了的精神气质。透过这本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可以分析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理想和生命信仰,从而对其人生观、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观照。另外,作者在近二百年前写下的这些或长或短的句子,保存到今天,依然不失其内在的生命力。许多话都可以作为今天的我们立身行事的人生格言,帮助我们提升心灵修养,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以指导。碎玉英华,这些句子尽管零碎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