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三弄,何时再把青嗅梅
2016-03-09清透风痕
清透风痕
一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彼时的她欢脱活泼,刚刚荡过秋千有点儿疲倦,甚至懒得去揉发麻的纤手,香汗湿透轻衣,阳光正柔和地洒在庭院里。
忽然就看见那个让人心惊的身影,她忘了穿鞋,只穿着袜子,连云鬓上的金钗也掉了,这样的慌乱与匆忙只因那人的猝然到访。长在深闺的她早就听过他的大名,而她此时已料到他是来提亲的。
翩翩公子如赵明诚,绝代才女如李清照,就这样演绎着一段美好姻缘,然而这对灵魂挚友却没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时代来安放他们的未来。当大宋王朝还沉浸在安逸繁荣中时,金人的铁骑已踏破汴京的琼楼玉宇,掳走徽、钦二帝,大宋自此翻开屈辱的一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靖康之变不仅改写了北宋的历史,也将改变李清照的命运。此时恰逢赵母在江宁病逝,李清照一人带着珍贵的文物赶到江宁,与赵明诚劫后重逢,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的李清照又惊又痛,南渡的是她的人,又何尝不是她的另一种人生。
她不再吟风弄月,不再猜书斗茶,不再安于书桌夜灯,清澈的眸里多了忧虑和沉重,她的愁也变得厚重而深沉。此后,她的词气节昭然,气度非凡。在凄凉艰险的世途中,被悲凉撼动的她超越了小儿女的情愁悲欢,以睿智清醒的目光看向世间,以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和见识审视世情,在婉约之外多了雄壮之气。
不想此时又发生了一件国耻家羞的事。彼时,赵明诚尚在建康任上,一天深夜,建康发生叛乱,他竟以早已接到另一任命为由,对此袖手旁观,后又在深夜偷偷逃走,因此被朝廷免职。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这种做法是寒心的吧?虽然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只写下“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这样简单的句子,但之所以轻轻带过是不想触碰那羞于提起的不堪吧?对心爱之人的不满和羞愤只能藏在心里,当他们逃到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那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国难家仇之际,人活着就要做人中之杰,不能贪生怕死,即使死了也要做像项羽那样不肯渡江东的英雄。这难道不是对赵明诚的无声谴责吗?然而那是她的明诚,她又怎忍心谴责,乱世中她的无奈和愁绪可见一斑。三个月后,也许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赵明诚又接到任命他做湖州知州的圣旨。
分别那日,岸上江草离离,清风送暖,赵明诚望着李清照嘱咐道,那些古董器皿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说完便驰马离去。只剩轻尘在李清照眼前飞扬,她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和不安,仿佛这一去再也没有相逢的一天!
果然,不到一个月,赵明诚就病倒在建康。李清照忧心如焚,连忙乘舟赶往建康,没想到她千里奔波,只来得及和他见最后一面。一对二十多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就这样生离死别,此后的漫漫长途只剩她一人面对!那首《孤雁儿》是赵明诚去后她最深的孤独与寂寞:“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国破家亡,李清照那颗饱经忧患的心又增无限沧桑。 赵明诚去后,巨大的悲痛撕扯着她的心,平常岁月里,失去挚爱的悲痛尚且无法承受,更何况她又在流亡途中,赵明诚之逝无疑是把一个柔弱的女子推向了水深火热的境地。赵明诚留下的那么多文物还需要她去安置,而金兵再次南犯,就这样内外相激,李清照大病一场。
一月后金兵来犯,病体未愈的李清照被迫开始了生命中最艰难的颠沛流离。她记得赵明诚生前的重托—文物与生命同在。她带上文物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她深知乱世中仅靠她的力量是无法保全这些文物的,希望能够将这些文物献给朝廷,不负赵明诚重托,还可以澄清他死后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她苦苦支撑着,雇船、求人、投亲靠友,一路艰辛,却始终没追上高宗。
乱世之中许多事都难以预料。逃难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箱文物又被贼人盗走,献给朝廷的文物也不知所终,这些都让她心痛不已。后来高宗怕追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于是遣散百官后自己乘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留给她一片悲凉。此时的李清照不再只悲自身境遇,国运衰微,风雨飘摇,个体的愁怀在国家厄运面前不值一提,她心里更多的是民族之恨,是位卑未敢忘国忧的政治忧患。她的愁是更深沉悲凉的国之大愁,她诗词的触角也指向了多舛的家国河山。
她悲愤,“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她悲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当她听说大臣韩肖胄愿冒险去探徽、钦二帝时,她激动地写下长诗以慰壮怀。她避难金华而作《打马赋》:“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以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来谴责朝廷的无能。她惊闻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所害,只觉愁结广宇,恨达霄汉。虽然她贫病交加,憔悴不堪,但这一株经霜的老梅因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之苦,内心也经历了一场苦难的洗劫。她只想尽自己所能保护仅存的文物,完成《金石录》的撰写,坚持自己凛凛不屈的气节。
她和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王氏是她表姐,但在自己最困难时,她也不与他们来往。即使是身陷张汝舟的婚姻骗局,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和张汝舟的婚事是她心里最深的隐痛,张汝舟所图不过是她所剩不多的文物,他凭着如簧巧舌骗取了李清照弟弟的信任,把病中的李清照嫁给了他。但识破贼心的李清照很快提出离婚,虽艰难重重,但性情刚烈的她怎能容忍自己与这样的龌龊小人共处一室?李清照状告张汝舟的事惊动了高宗,最终张汝舟被流放,她终于摆脱了这场梦魇般的婚姻。
此时的李清照身心俱损,无限寂寥。晚年的她守着临安的一处小院校订《金石录》,撰写《<金石录>后序》,珍爱着手上所剩无几的文物,思念着和赵明诚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用诗词打发着暮年凄怆。
此时她笔下已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凄凉之感了,到如今真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她在《永遇乐》中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往昔胜景不再,容颜憔悴,鲜艳的花灯,美好的欢笑,斑斓的服饰,喧闹的人群,都已不属于她。花甲之年的她两鬓染霜,只闻羌笛声声,奈何心境已老,这样的繁华与热闹自己参与不了,还是偷偷掀开帘子听朋友们谈笑吧。
一代才女的晚境凄凉若此,怎不让人落泪。国事难再问,家事怕再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凄清的小院里她还有最后一缕阳光,那是一个朋友的小女,聪明伶俐,李清照十分喜欢她。一日,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小女孩却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后只觉一阵晕眩,平生才学竟要随自己一起老去逝去,不再留存于世。她只感到秋风无情扫黄叶,属于她的那缕阳光渐渐暗去了。
国愁、家愁、情愁、学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终于在凄凉中远逝,《梅花落》中太多的幽咽在羌笛声里逡巡,生前的孤寂终是被留下来的绝美词作照亮,被高洁的人格点缀,被绝代的才情辉映。《漱玉词》里,她不再寂寞,她终究会被历史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