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抓紧推进总规模1800亿元的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
2016-03-09张璐晶
张璐晶
PPP已成为地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周刊》:PPP作为一项改革措施,在经济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在哪里?
史耀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精神是依法治国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PPP作为一种创新的市场化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和管理方式,主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优化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提高公共财政资源效率,增加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和质量,实现公众、企业和政府合作共赢,是公共产品服务领域贯彻这两大核心精神的体制机制变革。PPP本质上是政府购买服务,主要是一个公共财政问题。PPP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具有很强的牵引性,在财政改革主导下,还需行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配套协同。
PPP对政府是一种创新的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管理方式,对于社会资本是一种商业行为、一个新的公共产品服务市场。这就要求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依法行政、诚信践约。
PPP改革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打造提高公共产品服务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14年以来,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统筹推进PPP改革,经过两年实践,改革共识初步形成。目前已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的项目有7110个,总投资约8.31万亿元。PPP已成为地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PPP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如何?
史耀斌:PPP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创新供给管理模式。首先,创新发展是其核心要素。第二,PPP改革涉及到社会公众、社会资本、政府等各方利益,合作协商是PPP核心价值观。第三,新型城镇化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特别是PPP在城市基础建设管理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从财政部已推出的两批示范项目看,交通、市政工程和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分别占项目总投资的60.4%、10.6%和10.2%,其中绿色基础设施占比约为56.1%。第四,PPP改革目标是打破篱笆经济建立统一市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PPP市场不仅对民营企业开放,也对外资企业开放;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探索利用PPP方式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市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第五,PPP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加多样化、高价格性能比的公共产品服务,实现社会公众、社会资本和政府利益的合作共赢。
总之,PPP将会积极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提高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需要从四个方面对症下药
《中国经济周刊》:怎样提高民营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史耀斌:这是当前PPP改革实践中一个大的挑战,也是我们一定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从当前财政部已推进的两批PPP示范项目执行情况来看,民营资本确实参与比例较低。为什么?我们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结构性问题。比如在水务、垃圾处理等领域,市场运营成熟度比较高、民营资本参与较早,民营资本在社会资本中所占比例并不低。二是历史发展客观现实。比如,在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片区开发等领域,过去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再加上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民营资本参与度相对较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三是民营资本对政府诚信履约信心不足。PPP项目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政府履约责任和能力至关重要。如何在体制机制上保证民营资本合理投资回报不受政府换届、换人的影响很关键。
提高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需要对症下药。一是创造一个各种社会资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一个规范、明确、可预期的回报机制。比如政府的支付责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规范的定价调价机制等。三是要尊重合同的权威性,加强合同司法救济执行力,政府要带头遵法履约。四是民营资本要通过市场加快重组壮大,补齐短板,适应PPP市场对经营主体转型需要。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认为PPP可以为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除了基础建设方面,未来如何扩大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开展PPP?
史耀斌:PPP作为公共产品服务的一种市场化创新供给方式,强调结果导向和绩效考核,并可以利用时间换空间,希望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下,利用市场机制让老百姓更早、更好、更廉价地享受多样化公共产品服务。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由财政部统筹推进PPP改革。我们对PPP市场进行了扩围,把PPP项目的付费方式在传统的使用者付费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与政府付费的混合方式,使PPP项目的应用领域由传统的高速公路、能源等经济类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到了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类经济基础设施和政府类基础设施,PPP适用范围基本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我国PPP模式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类经济基础设施领域的推广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当前在推进PPP工作中,一方面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相关行业部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各方对PPP的认识;另一方面在2014—2016年PPP示范项目中尽可能多地推出一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类PPP项目,通过示范项目探索在各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PPP模式,发挥示范项目就近示范、就近引导作用,由点带面,推动PPP在社会类基础设施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协调放大作用。
PPP立法、1800亿融资支持基金正积极推进
《中国经济周刊》:在立法方面,由财政部牵头的PPP立法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史耀斌:PPP改革必须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下进行,PPP立法工作对统筹推进PPP工作至关重要。在PPP相关专项法律出台前,财政部在《预算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和修订了PPP管理相关内容。另外,财政部正在配合国务院立法部门积极推进PPP立法工作。2015年以来,财政部会同相关方面加快推进PPP立法工作,目前已经形成PPP法征求意见稿,并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意见。下一步,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PPP法内容,推动立法进程。PPP的立法必须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中国经济周刊》:在政策支持方面,由财政部联合中国建设银行等1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为1800亿元的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是否能在年内推出?这个基金未来可以着重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史耀斌: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联合中国建设银行等1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800亿元的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主要作用是提高PPP项目融资便利性,降低PPP项目融资财务成本。目前,基金组建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2015年12月,财政部副部长、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参加由《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时指出,中国用两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的PPP发展道路,目前PPP制度体系初见成效。
《中国经济周刊》: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地方融资平台规范转型迫在眉睫,如何规范PPP项目?如何避免地方政府将PPP作为新一轮融资平台?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应该如何把控?
史耀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新预算法实施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各地把PPP模式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随着PPP热,要科学规范推进PPP改革,保证PPP改革的预期目标,一是要加强宣传,使地方政府准确把握PPP理念;二是要加强培训,切实提高政府部门能力;三是通过加强示范项目实施,发挥示范项目示范引导的“灯塔”作用;四是加强PPP项目信息公开与信息披露,加强项目监督,约束项目各方行为,推进项目规范实施。
PPP模式有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的杠杆功能。为避免地方政府仅把PPP作为新一轮融资平台,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设,一是要严格规范开展物有所值评价,确保PPP项目实现物有所值;二是要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保证各级财政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政府支出责任和履约情况的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