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文化产业,全盘布局

2016-03-09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演出季金星剧场

何映宇

这些年,上海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全盘布局,戏剧、交响乐、芭蕾、歌剧、影视和创意产业如星星点点,融入这城市的肌理之中,让这座城市处处散发出文化的气息。

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正在为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而努力,上海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沃土,文化让这座城市更具魅力。这些年,上海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全盘布局,戏剧、交响乐、芭蕾、歌剧、影视和创意产业如星星点点,融入这城市的肌理之中,让这座城市处处散发出文化的气息。

戏剧谷:剧场是什么?

2015年5月28日,舞蹈家金星携上海金星现代舞团献艺武汉剧院。

2009年在上海静安区成立的现代戏剧谷是上海市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之一。2009年5月20日,现代戏剧谷在上海商城剧院举行开幕典礼,来自两岸三地的戏剧名家齐聚静安,一时星光熠熠。

那一年,借上海世博会的重大机遇,他们精心策划了“2010年世博现代戏剧谷演出季”,至2015年,基本形成以现代戏剧尤其是各种现代商业戏剧类型为主体,并定期举办国内外演艺业名品演出,短短几年,这里就成为上海戏剧演出的一块宝地,使现代戏剧谷成为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齐名并肩的戏剧产业文化品牌。

在现代戏剧谷,一年一度的“壹戏剧大赏”吸引了众多业界的目光,“壹戏剧”,这是一个以品牌戏剧为主体的国际化演季模式。孟京辉、田沁鑫、李六乙、开心麻花、罗克珊娜·希尔伯特、朱利安·高拓等国内外名导都曾在“壹戏剧”演出季中带来他们的作品。2010年,现代戏剧谷以“壹戏剧大赏”的方式设立华语地区首个商业戏剧奖项,通过“专家意见、传媒观点、大众视角”三方票选的评奖模式,评选出上一年度中国现代戏剧舞台上的各类优秀剧目、杰出演员和最佳戏剧人。2010年首届“壹戏剧”年度大戏是《恋爱的犀牛》十周年纪念版,在先锋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孟京辉获此殊荣,也是众望所归。年度人物则是赖声川,“20多年前,剧场可能是什么?我在摸索、沉思、对未来有一种模糊的画面。没想到20年后,《如梦之梦》回答了我的问题。它可以算是创作20多年来的一个总结,也是一切的新开始,让我重新起问,剧场能做什么,能是什么?”赖声川这样说。

那么剧场是什么?是一个娱乐大众的场所吗?还是一个让生命流转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上演着或喜或悲的故事,走过形形色色的角色,如你如我,当他们走过,一切又恢复平静时,你看到的,也许只是:空间之空。

2011年7月11日,中国版“妈妈咪呀”在上海大剧院进行首演。

现代戏剧谷结合静安区文化馆的改建工程,开辟出这样一块空间用于打造戏剧原创生态圈——“壹戏剧生态营”,包括三个大小不等的排练厅,一个300座的实验剧场,若干间配置齐全的戏剧流动办公室,以及若干个可用作举办工作坊、戏剧沙龙、讲座、新闻发布会、剧本朗读会等各种活动的自由空间。2009至2014上半年,现代戏剧谷总共呈现184台资助剧目、2800余场演出,吸引百万余人次走入剧场。

在这里演出的,小剧场,发端于创想,以戏剧之名义,引文化之先锋。曾经的先锋戏剧是不是有点英雄主义?孟京辉的夫人廖一梅说:“应该说我对这个世界不存奢望,我相信奇迹。”而现在,已经不需要孤身英雄的孤独,他们在戏剧谷,找到了真正的知音,那么多热爱戏剧的观众会涌到这里,买票观摩,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样一个注重金钱的时代,这算不算一种奇迹?

金星:选择上海

2012年8月22日,金星舞蹈工作室落户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发布会如期举行。

发布会伊始,在现场演奏的小提琴声中,金星与上海国际艺术中心的领导一起从二楼沿着楼梯缓缓走下,金星忍不住调侃:“刚刚我从那边下来,就觉得这个地方特别适合结婚。”她还戏称这次合作更像是一次“联姻”,并发感想称“希望我们不要那么快离婚”。

金星是沈阳人,可是她和上海好像特别有缘。早在1995年,她在做完手术之后,左腿一度瘫痪,好转后,她到上海做编舞。2000年,金星迁居上海,在上海大剧院公演现代舞《海上风》和《卡尔米娜·布拉娜》。2006年,她创办了“舞在上海”国际现代舞蹈节。在上海,金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足迹。

而让金星走进大众视野的则是上海东方卫视的舞蹈节目。

在上《舞林大会》担任评委之前,金星是小众舞蹈界的传奇,这15年来,她的现代舞《海上探戈》《海上风》和《中国制造·游园惊梦》等作品,在国内国际都引起相当大的反响,2012年,金星获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但一上《舞林大会》,她就变成落入凡间的精灵,不是因为身体,而是因为,毒舌。

2011年8月,《舞林大会》第六期上,没有什么舞蹈细胞的阿宝一边高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一边跳舞,一曲跳罢,他的努力没有得到什么好评,却惨遭金星机关枪一样的毒舌犀利点评:“你唱歌唱得好好的,跳什么舞啊?你这舞蹈‘四不像,秧歌不像秧歌,恰恰不像恰恰……”

引起更大争议的是她对巩新亮毫不留情的点评,毫无疑问,金星火了,因为她的心直口快,因为她具有娱乐精神的毒舌,让金星迅速成为大众焦点。只是,我们知道,在舞蹈和毒舌的背后,是真性情的金星,她说:“自从19岁那年被国家派到美国去学现代舞起,我就建立了一个生活态度:不被动的活。从19岁到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无论错误正确,成功与否,我都买单了,金星就是金星。”

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可以跳出霸气十足的舞蹈,可以一个人,撑起一个舞台。对于她来说,舞蹈是她的灵魂,是她用足尖和身体书写的史诗,是一次次逆风行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斗。而海纳百川的上海,给了她自由发挥的舞台。

创新机制出成效

在世界演艺业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刻,上海开始形成以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为龙头的演艺业阵营。

1998年8月,上海大剧院刚开业的时候,主要运营的还是大剧场。2005年开始,上海大剧院的中剧场和小剧场开始运营。从管理运营的成本,从绩效上来看,它们把大、中、小三个剧场进行连动,统一进行运营。实际上的管理成本在下降,效益在上升。它们也根据剧院新的定位,对这三个剧场也做了一个重新的定位,以表演业务(交响乐、芭蕾、歌剧)作为它们的主营业务,并根据它们的目标定位、品牌定位来运营它们的场所。

大剧院的大剧场,定位成经典性的演出。中剧场定位为一个公益性、教育性的场所,每年在中剧场实施50多场公益性的艺术教育项目,包括四大板块:赏析经典、对话大师、粉墨群星、携手琴童。大剧院艺术中心包括7家单位: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文化广场。它们现在有了传媒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甚至有了印刷集团、发行集团,大剧院艺术中心的组建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表演艺术集团。它们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集团的效益。在集团的定位上,它们也做了一个规划,还是定位在非营利性质的表演艺术机构上,它和一般的娱乐机构还是有区别的,更多地承担了对这个城市文化引领的功能。

在运营模式定位上,它们采取了7团合一的运营模式。过去的表演机构剧场是剧场、院团是院团,实际上两个方面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运营瓶颈。院团只能打游击跑码头,也很难做专业化的建设,剧场也有自身很大的问题。原来大剧院这样单体化的发展因其唯一性而获得成功,但其他剧院的涌现,剧院的生态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如何解决剧院的空壳化就成了核心问题。剧场运作不好就会变成一个物业管理公司,它本身没有文化功能。而现在大剧院艺术中心的运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可以出租场地,剧团则可以具有生产研发的功能。剧场开始回归。大剧院舞台上,有些作品并不是引进的,而由它们自己创作。比如歌剧《雷雨》、上海芭蕾舞团的《花样年华》、上海民族乐团的《锦绣中华》都由上海大剧院自己出品。

同时,它们利用剧场和剧团资源和国外的名团进行整合合作。新版歌剧《图兰朵》,就是先在上海大剧院,然后才在苏黎世歌剧院演出的。《卡门》也是上海大剧院首演,之后在法国奥兰日歌剧节演出。这种合作可以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国际戏剧机构。厅团合一的运营模式使得它们的文化功力更加凸显。上海大剧院已经不是个剧场的概念,而是个文化机构的概念。

上海大剧院在浦西,而东方艺术中心就是浦东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这里是音乐艺术的殿堂,也是光与影的交响,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投资11亿元兴建,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不同凡响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建筑之中。从外部设计的巧思到内部空间的处理,都体现了安德鲁的匠心独具。2006年初,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又入选“上海十大时尚地标”,被誉为“上海最新的高雅艺术发布地”。

作为全国第一家通过招投标方式市场化运营的大型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全国首创了“双向互动、重在体验、持续服务”的剧场会员制营销模式。为与上海大剧院错位经营,东艺确立了“听交响到东方”的品牌战略。柏林爱乐乐团首次访沪音乐会是在这里举办的,伦敦爱乐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等世界名团接踵而至,“中国作品世界首演、世界作品中国首演”艺术平台的成果不断扩大。

在普遍不看好室内乐、戏曲、现代舞的市场,从南到北热衷于小话剧演出的情况下,东艺开启了“未来大师”欧美独奏重奏系列音乐会,创办了全国唯一以民族戏曲为核心的成规模定期展演的“东方名家名剧月”,并聚焦大话剧和现代舞等。总经理林宏鸣认为,“供给决定消费”是目前中国演出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剧院要会创造需求。创造需求是一个辛苦耕耘的过程。

2006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率先启动了中国剧场的第一个跨年度演出季。以前在国内,剧场几乎没有演出季的概念,自东艺开风气之先河,也引领了上海乃至国内艺术发展的潮流。演出季的运营,大家看到的不只是节目单片,演出季包含对演出剧目的统筹,也包含对人力资源和运营资金的统筹,甚至包含了市场布局的统筹。全年以每年元旦、春节之际的辞旧迎新系列演出,3、4月份的名家名剧月,6、7月份的东艺周年庆系列演出,9月份的演出季开幕,每年秋天的“金秋看东方”系列演出为亮点,使得东艺任何时候都有值得关注的热点。

年观众达10万人次的“东方市民音乐会”名闻遐迩,贯穿全年的会员活动日、艺术欣赏讲座、音乐普及讲座和东方文化讲堂构成了“月月有开放日,周周有公益场,场场有学生票”的公益格局,东艺演出广受欢迎。

10年来,中国及世界9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在东艺奉献了5000多场演出,累计观众达520万人次。东艺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国家大剧院。世界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在考察东艺演出季内容和运营情况后说:“我对上海能有这样国际水准的剧院感到震惊!”《芝加哥论坛报》在评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时写道:“这座剧院可以说是整个地区变革的重要文化推动力量。”

猜你喜欢

演出季金星剧场
2021年“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第六章 飞向金星
第六章 飞向金星
金星探测“黑科技”来啦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