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北生态涵养与域内板块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6-03-09谭镜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2期

谭镜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1个区县板块经济发展的布局,分析了影响渝东北域内板块经济发展的障碍,探讨渝东北域内板块经济发展的对策:发展区域内的板块经济需要加强统筹规划,改进考核机制体制;完善交通网络,增进流通渠道拓展;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共享机制建成。

【关键词】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板块经济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的11个区县能否在“生态涵养”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布局的成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对区域发展路径的设计上,结合各地实际,将11个区县细分为三大板块,即“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板块”。发展板块经济,成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1个区县的共同使命。

一、渝东北域内板块经济发展的布局简介

1、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内实现政策合作与优惠,使参与其中的成员获得特殊的经济收益,而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一股新浪潮。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区域特色优势的形成。

2、契合了自然禀赋差异化发展的支配特点

渝东北11个区县各板块在自然禀赋及发展水平上有差异,因此在坚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大前提下,进行特色发展是最明智的选择。

首先,万州带动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万州拥有水运、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立体交通优势,功能完善,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从地理位置上,万州、开县、云阳三区县呈等边三角形分布,距离30分钟,具备一体化发展基础。其次,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生产条件、地理环境好,在温度、阳光、水资源上拥有较好优势,垫江县素有“重庆粮仓”和“重庆菜篮子”之称,近年的垫江白柚、垫江牡丹等也颇负盛名,梁平县除“粮、油、猪”三大保供产业外,鸭子、梁平柚、竹子三大产业也已形成规模,丰都肉牛量大,忠县则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并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产业链条,这些县原本就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符合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在旅游资源分布上,奉节、巫山、巫溪、城口这4个县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奉节、巫山两县均地处长江沿线,位于新三峡核心景区,拥有“高峡出平湖”的峡谷风光和三峡文化,地处大宁河沿线的巫溪县则以秀美的溪谷风光和神秘的巫文化为主,而地处重庆最北端的城口县气候宜人,近年来不但生态旅游业开始发展,红色旅游也深具发展潜力,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自然禀赋条件得天独厚。

3、形成了板块优势互补化发展的良好架构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要摆脱特困的帽子,须发展产业,根据11个区县各自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板块间产业重点规划引导,使各板块间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架构,有效避免三大板块间产业同质化恶性竞争。

二、渝东北域内板块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

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北11区县的功能定位,各区县在推动发展转型、实现板块抱团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着沿江高速公路、渝利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和顺利贯通,区域内一些特色骨干产业逐渐融合互补、相互配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区县之间各自为阵、互相掣肘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一是域内行政壁垒仍未击破。长期以来各自相对封闭的环境和地方本位主义,使“行政区经济”大行其道,加之板块内缺乏一个强势的增长极,区县之间各自为阵、互相掣肘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统一交通格局尚未形成。渝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建设滞后,板块内部、板块之间交通格局不统一,成为三大板块抱团发展的“硬伤”。三是产业同质并生现象突出。渝东北地区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一产弱、二产虚、三产散,缺乏跨区域、跨行业的骨干支撑产业。

三、渝东北域内板块经济发展对策

推动渝东北三大板块发展,是践行五大功能区战略部署、促进渝东北各区县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的必然举措。结合渝东北板块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统筹规划,改进考核机制体制

一是要按照功能区定位,制定出台《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板块”为单元设计跨区县的项目,促进城镇群错位发展,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带。二是要建立区域板块协调机构和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三大板块抱团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探索建立板块内部在GDP、税收、环保、产业等方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考核机制。

2、完善交通网络,增进流通渠道拓展

按照“铁公机水”一体化的要求,优化完善渝东北地区交通布局。一是铁路,规划建设重庆至武汉的沿江货运铁路,打通三大板块联动发展的“大动脉”。二是公路,尽快启动建设连接渝东北各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形成便捷快速通达的旅游环线。三是空运,加快建成巫山神女峰支线旅游机场,可以满足人流物流“快进快出”的需要,提升整个渝东北的交通运力。四是水运,抓住“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契机,规范修葺桥梁、码头、船舶等设施,统一打造长江航运。

3、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一要坚持错位发展,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垫梁丰忠”板块,重点发展化工、装备、电子等配套工业和特色资源加工业;“万开云”板块,重点发展盐气化工、光伏电子、汽车及零部件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奉城两巫”板块要立足“生态”功能,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及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农林产品加工和特色矿产资源利用。二要坚持合作共赢,打造精品旅游环线。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按照全域景区5A发展理念,打造旅游型城镇、旅游型城市和5A景区项目群落,创新全域旅游化模式。基于这个区域旅游资源现状,积极构建“一带两角”的旅游格局。“一带”即贯穿三大板块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两角”即“奉节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巫溪红池坝”、“三峡大坝-神农架-巫山小三峡”和旅游环线。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区域板块互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4、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共享机制建成

一要规范发展政策体系。清理规范三大板块之间及同一板块内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杜绝“零地价”和违规减免各类税费等恶性竞争行为。二要建立利益互让与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板块内部区县在发展成本、生态、环保、税收、GDP、产业等方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分摊、互让与共享机制,使各板块有条件、有动力来“抱团”发展。三要建设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要通过政策体系的规范和统一,打破制约板块抱团发展的瓶颈,促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各板块在生态涵养发展中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