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
2016-03-09廖美玉
廖美玉
(台湾逢甲大学 中国文学系,台湾 台中 40724)
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
廖美玉
(台湾逢甲大学 中国文学系,台湾 台中 40724)
关键词:山水;江山;时序;杜甫;物候诗学
摘要: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所开启的问题意识,爬梳“江山”与“山水”相关词群,探讨“江山”的南方属性与时序特质;聚焦讨论杜甫的图画山水与实体山水,尝试提出杜甫所形塑的“山水”新典范;从“江山有待”论述时序与山水的交响,藉由细读诗歌文本与历代诗评、诗话,寻绎建构物候诗学的可能路径。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人类乃配合四时变化以建立的生活范式,《易·恒》已有“四时变化而能久成”之说[1]84,《庄子·让王》以之建立逍遥自得的宇宙观*庄子著,钱穆笺:《庄子纂笺·让王》记载善卷拒绝舜让天下之言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台北:三民书局1974年版,第233页。,《荀子·王制》据以构设百姓足食的国家观*荀子著,杨倞注,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王制篇第九》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台北:世界书局1971年版,第105页。,发展出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与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汉儒对四时有更多的诠释,形塑出学术传统上极为繁富的天人论述*董仲舒著,赖炎元注释:《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四时之副》云:“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74页。。六朝文论着重在四时物候对创作的引发,包括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钟嵘《诗品》,都关注到人的情绪受到四时物候的牵引,建构出诗人的四季谱系*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物色》云:“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台北:里仁出版社2007年版,第845页);钟嵘撰,王叔岷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初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76页。)。近人研究则发展出伤春悲秋的抒情传统,如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认为:“开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的‘悲秋’诗的谱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惜春’诗的谱系,在人世间普遍的‘围绕着春秋的时间意识’的诗歌创作一点上,大概可以肯定是最为鲜明而又丰富的谱系之一。”[2]40郁白《悲秋:古诗论情》直言中国古代诗歌“自我认同的问题几乎永远以同一季节——秋天,作为背景而展开的……人们还指出:该类诗的巅峰之作同样是出现于8世纪的唐朝,那时,诗歌正如日中天”[3]9。相关论述可谓繁富。
事实上,从屈原、宋玉到李白、杜甫,或经历流放、漫游与行旅等移地生活的体验,或对时序变迁特别敏感如宋玉,其间又有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的山水、田园与自然诗,在这么长时段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对山水与时序的观察与书写,宜有更为精细的辨析。本论题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亭》)所开启的问题意识,探问从羁旅怀乡到耽溺春景的转变,从花鸟的无私与自私辨析江山的诗情物理,而一样江山,如何在时序中搬弄出的几般情怀,生发出的多重演绎,对建构物候诗学可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路径。
一、“江山”与“山水”相关词群
山与水的组成,早在《论语·雍也》孔子已从对照的角度加以辨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54依韩婴《韩诗外传》的诠解,山与水都具有“天地以成”“国家以宁”的意涵,而水乃着重在缘理而行、动而下之、蹈深不疑、障防而清、历险致远的智、礼、勇、知命、有德等比德意义,山则具体显现在“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的自然生态[5]卷三,25、26条,可见山与水共同承载了天地生成与国家平正的意涵。先秦时期,即使山水连言,也仍分指山与水,如《墨子·明鬼下》的“山水鬼神”[6]249。汉魏时期又特别指南方的国度,如陈寿《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所云:“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山水成为划分南方与北方的界限。这种情况,因晋室南渡而改观,同时也促成山水诗创作与理论之成熟。
(一)与“山水”有关的词群
以山水作为可游赏的自然美景,当属南朝宋谢灵运,对山水有“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石壁精舍还湖中作》)[11]113之体悟,也有“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之感叹[11]133,提升诗人的欣赏能力并以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使诗人与山水共同成为创作主体,肆意遨游名山水*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踰旬朔……”台北:鼎文书局1984年版,第1753页。,集中创作了模山范水、摹声摹色的山水诗。在理论概念上,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有“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12]64之言,《明诗》篇更提出“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12]85,明确宣示“山水”诗的成立与特质,《物色》更阐明:“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12]846以风景引发诗人内在的情志,而尤着重在草木物色的形容,要“极貌”“密附”“切状”“曲写”,因而能极度发挥文字创造力。钟嵘《诗品》更把“巧构形似之言”推溯至上品的张协,而以谢灵运“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钟嵘撰,王叔岷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晋黄门郎张协诗》:“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后者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5、196页。,相关论述已多[13],而“山水诗”乃蔚为大观,至唐而山水诗、画俱有长足发展。
(二)江山:从阻力到助力
至于“江山”一词,首见于《庄子·山木》,市南子劝鲁侯“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并推荐愚朴寡欲、蹈乎大方的南越建德之国,鲁侯乃答以“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14]155-156意指江河山岳的险阻,不利跨国交通。汉魏时期“江山”一词同样是指南方的国度,如三国时期吴国的贺劭《谏吴主皓疏》有“创基南夏,割据江山,拓土万里”之说*贺劭《谏吴主皓疏》:“昔大皇帝勤身苦体,创基南夏,割据江山,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收录于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442页。,据江山的险阻而建立国家疆土、政权。至于东晋郭璞《江赋》所云:“于是芦人渔子,摈落江山,衣则羽褐,食惟蔬鲜……傲自足于一呕,寻风波以穷年。”[10]2148以芦人渔子为依水为生的化外之民。以上数例的“江山”,语义虽未固定,大抵有阻绝与疆界之意涵。刘义庆《世说新语》使用“江山”一词,见于《言语》记载袁宏任谢安南(奉)司马,将离开都城建康南行时,因感伤怅惘而有“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之叹[7]78,指的是江山辽远空旷,加深了与都城的距离感。僧肇《刘遗民书问附》《答刘遗民书》有“江山悠邈,不面当年”与“江山虽缅,理契即邻”的辩证*僧肇《刘遗民书问附》云:“古人不以形疏致淡,悟涉则亲,是以虽复江山悠邈,不面当年,至于企怀风味,镜心象迹,伫悦之勤,良以深矣。”(《大正藏》第1858卷)僧肇《答刘遗民书》见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僧肇》。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410页。,既有江山辽远而阻绝见面的意思,也有以“理契”消解江山阻绝的修为。乃至南朝齐萧子良《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的“悠悠京苑,间以江山”[9]2829,王筠《与东阳盛法师书》的“限此樊笼”“庶心期冥会,咫尺江山”[9]3337等,“江山”一词都带有江水山岳的阻隔意味,是人所要超越的屏障,因而有“情契弥至”“心期冥会”“理契则邻”等心灵上的契合意境。
“江山”一词由阻力转变成助力,呈现在文学创作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首度提出的“江山之助”,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12]846山林皋壤出自《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14]182山林皋壤着重在林木与泽地的四时变化,因而有欣乐与哀伤的情绪变化,强调引起人情感动的是自然物色的变化。刘勰既肯定“山林皋壤”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性,又特别把屈原的洞鉴《风》《骚》之情,归于“江山之助”,显然“山林皋壤”与“江山”是有所差异的,这也使得“江山”一词的诠释更具复杂性,学者的见解就存在较多分歧乃至言外之意*一般以“江山”指楚地山水与自然物候而言,汪春泓《关于〈文心雕龙〉“江山之助”的本义》(《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138页)则认为:“因此‘江山之助’恰恰不是指自然景物的助益,‘江山’不等同于‘山林皋壤’,而是指缘于朝廷斗争所造成的屈原的不幸的命运,是指社会政治因素,这才是成就屈《骚》的更重要的内因。”。回到刘勰的叙述语脉,以“山林皋壤”作为文思的聚藏之所,乃在于山水的植被生态变化所引发的情感,山水的作用有兴有赋,因而对山林皋壤的描写也就有详略之不同。而屈原的“江山之助”,除了山林皋壤的物感,还有山与水的地理特征所形成的阻隔性,因而激发出心灵上更具洞鉴的超越性。
不论是阻力或助力,“江山”都带有指向南方的意味,包括《庄子》的南越建德之国,屈原的南放沅湘之间,三国的吴蜀,以及晋室南渡后的南朝,乃至更往南行的袁宏,地理位置都偏向江南之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张说传》评论张说:“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诗益凄惋,人谓得江山助云。”[15]4410张说三为宰相,文章有“燕许大手笔”之称*欧阳修《新唐书·苏頲传》:“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台北:鼎文书局1985年版,第4402页。,而当贬谪到洞庭湖之滨的岳州,诗风多了“凄惋”,以此被归于“得江山之助”,则所谓“江山之助”,仍是偏向南方江山阻绝的效应,导致创作上由“大手笔”转向“凄惋”,负向情感显然凌驾在理性学养之上。检视张说诗中用“江山”一词者,全为南贬之作,如长安三年(703)贬钦州,有《石门别杨六钦望》的“燕人同窜越,万里自相哀。影响无期会,江山此地来”[16]971-972,江山阻绝导致无会期,犹是南朝袁宏、僧肇等人用法。至于开元五年(717)贬岳州,有《过庾信宅》的“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16]953,已用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的“江山之助”典故,把屈原、宋玉与庾信作了连结。以上二诗均为五律,以人事为主,不涉及山林皋壤的物感人情。至其返京之作《岳州别梁六入朝》云:
远莅长沙渚,欣逢贾谊才。江山疲应接,风日复晴开。江树云间断,湘山水上来。近洲朝鹭集,古戍夜猿哀。岸杼含苍捄,河蒲秀紫台。月余偏地赏,心尽故人杯。自我违京洛,嗟君此泝洄。容华因别老,交旧与年颓。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16]973
以“江山疲应接”说明山重水复的南方地形特性,张说另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云:“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16]983即以神仙不可接形容水阔山重的阻绝性。此诗乃因返京而有不同的视角,云遮江树,山边水泽的鹭与猿,乃至草木的花果,偏地的月落,都属山林皋壤的详说。至于与梁六欣逢伤别的人情,乃以贾谊与《诗·蒹葭》为喻,彷彿呼应刘勰的“洞鉴风骚之情”,结语的“朝宗实盛哉”,则仍是朝官本质。
(三)江山:南方与时序的结合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初唐四杰的创作,尤其王勃、骆宾王、杨炯都有南方经验,也都用了“江山”一词。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云:“是以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17]96用刘勰之说,而以林泉生文归于吴越,以江山之助仍属屈原。更多的“江山”乃用于蜀地所作,王勃入蜀三年,有《为人与蜀城父老书》[17]152,对于人才不能为天地川岳所拘限,应积极入京争取为世所用,有“嗟乎!诚下官所以仰天汉而郁拂,临江山而慷慨者也。”此处“江山”即有路途险阻之意。又作《春日孙学宅宴序》云:
若夫怀放旷寥廓之心,非江山不能宣其气;负郁怏不平之思,非琴酒不能泄其情。则林泉为进退之场,樽罍是言谈之地。[17]104
袁宏南行而有“江山辽落”之感,入蜀的王勃则以江山与琴酒并列,可以宣泄放旷寥廓、郁怏不平之心情;而刘勰视为文思聚藏之所的山林皋壤,则与樽罍并置成为失意者的游处空间。其《春思赋并序》开章自述:“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壈圣代……高谈胸怀,颇泄愤懑。”盛年入蜀,使王勃满怀郁拂、殷忧、坎壈、愤懑、慷慨乃至放旷寥廓等负面情绪,而言谈、琴酒乃与江山、林泉共同成为宣泄情绪的管道。王勃这些作品的遣词用字与行为模式,处处可见楚骚、建安与南朝诗人的影响。又特别从时序的角度发挥:
于时春也,风光依然。古人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不其悲乎?”仆不才,耿介之士也。窃禀宇宙独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气,虽弱植一介,穷途千里,未尝下情于公侯,屈色于流俗,凛然以金石自匹,犹不能忘情于春。则知春之所及远矣,春之所感深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岂徒幽宫狭路,陌上桑间而已哉?屈平有言:“目极千里伤春心。”因作《春思赋》,庶几乎以极春之所至,析心之去就云尔。
王勃的突破前人处,在于结合时序与山河,把《世说新语·言语》中渡江诸人的风景与山河记忆,摆放在春季,从而与《楚辞·招魂》的感时伤春作连结,形构出成“耿介之士”所特有的语脉:“禀宇宙独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气”“凛然以金石自匹,犹不能忘情于春”,以合于天地自然的质性,自外于流俗名利,因而能创作出不同于幽宫狭路、陌上桑间的女性春歌。特别是从男性作者的创作视角:“知春之所及远矣,春之所感深矣”“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把春天的空间由居住性与区域性的存在,扩大到天地一气;把女性春歌所关涉的生育与生存问题,提升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论题。赋文以京城到巴蜀的行旅移居经验,写出“况风景兮同序,复江山之异国”的辨析,以“风景”形容两地时序同为温风煦日,再把南北朝分治的“江山”一词,用于一统天下的唐朝,有凸显两地政治条件差异之意涵,更坦言“仆本浪人……惜良会之遒迈,厌他乡之苦辛。忽逢边候改,遥忆帝乡春”,以绝大篇幅摹写京城之春。至于风景同序的蜀地之春,虽有“霜前柳叶衔霜翠,雪裹梅花犯雪妍。霜前雪裹知春早,看柳看梅觉春好”、“澹荡春色,悠扬怀抱。野何树而无花?水何堤而无草?”的形容,毕竟只提供“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的对照功能,以他乡风候节物作为“思万里之佳期,忆三秦之远道”的引子[17]卷1:春思赋并序,1-4,仍未能以风景同序而成为春思书写的主角。再以王勃诗为例,《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的“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6]682《始平晚息》的“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16]683《出境游山二首》之二的“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16]685。他乡浪人的人事症结,使“江山”一词仍负荷着“辽落”的意指,使得“春好”与“山游好”的山水物候感知,终究被“山河之异”的他乡寂寥所覆盖。
骆宾王尝戍西域,入蜀后,与任益州新都尉的卢照邻往还唱酬。以久居边城之故,有《于紫云观赠道士序》的“余乡国一辞,江山万里”[16]840,以及《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序》的“虽傍临广派,有异章渠之游,而俯瞰崇墉,雅城隅之会。物色相召,江山助人,请振翰林,用濡笔海云尔”[16]692。居处在京城之外,使“江山”与“物色”共同成为创作的泉源,开展出另一片创作天地。杨炯约在685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有《西陵峡》诗云: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16]611
杨炯笔下的三峡险峻,在楚秦征战等国家兴亡的历史脉络之外,以行旅的风涛之苦,特别凸显出“瑰奇信为美”的审美视角,使“江山”跳脱人为构设的阻绝性,成为亘古自在的美景,进而使自己与“江山”相互成为知己。在《游废观》一诗中更以“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16]614作结,人为的设施会成为废墟,惟有时序与江山才是永恒,在变与不变的相互辩证中,展演出生命与存在的奥义。“江山”一词乃因“时序”(特别是春季)而获得更丰富的意涵。
(四)山水画所开启的“山水”视界
晋室南渡后,山水在绘画中受到的关注,主要藉由山水与人物、楼台、车马的位置经营,透显出人与自然之关系。依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所见魏晋以降之画山水,乃“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18]290。可见人物仍为绘画主体,山水乃以点缀的方式进入画面。又如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所云:“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19]362山水乃在人物与禽兽之后,相较于山水诗,尚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再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引顾恺之有“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之言,在绘画技巧的应物象形中,画人之难犹在山水之上。惟依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诗所云: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20]929-930
顾恺之已有以山水为主体的画作,赤日、青天与石林、江海铺设出沧洲的形势与气韵,结语连结弱冠游吴越的记忆,使顾恺之的画逼真如江南盛景。有关山水画的发展,诗人所见与画论所记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究。
南朝山水诗、画的相互辉映,论者已多,限于篇幅,略举一二*有关南朝山水画之论述,多保存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云:“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因著于篇,以俟知者。”故取宗炳、王微为代表。。宗炳好山水,撰有《画山水序》,自谓“眷恋庐衡,契阔荆巫”,纵情山水以“畅神”,凡所游历,皆图于壁,而“身所盘桓,目所绸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象布色,构兹云岭”,结合身体感知与表现技巧,与山水诗的“巧构形似”乃异曲而同工。尝感叹:“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18]327-328,提出卧游名山、澄怀观道,于山水可谓好之且乐之者。王微《与友人何偃书》自言知画,有“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彷彿”之自得,撰有《叙画》,首引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诚当与易象同体”而作发挥,云: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彷彿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18]328-329
王微虽非专论山水,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大自然的云与风引入图画中,“绿林扬风,白水激涧”,使自然景物因春秋的季节变化而呈现“画之情”,创作者的神思与技巧的结合,使图牒具有“效异山海”的艺术性。
宗炳、王微皆属放情林壑、意远迹高者,尚非南朝画史之常态。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画,至隋唐之际而日益成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隋代沙门彦琮评展子虔画云:“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18]328藉由对台阁、人马、山川等客观景物的绝妙布置与表现,使绘画达到“触物留情”的创作境界。前引王筠的“咫尺江山”,犹是表现人与人的冥会,此处的“咫尺千里”,则已是超越图画的框限,映现出无限辽阔的艺术空间。展子虔与董伯仁俱由北周入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唐代李嗣真评展、董之画云:
董与展,皆天生纵任,亡所祖述。动笔形似,画外有情,足使先辈名流动容变色。但地处平原,阙江山之助;迹参戎马,少簪裾之仪。此是所未习,非其所不至。[18]339
展子虔与董伯仁所带起的画风,在于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呼应,以画笔取代言语而达到山水诗的“巧构形似”,并呈现出创作者的触物之情。由于“形似”与“留情”都需要有实际的体验,创作者的生活空间必然影响到绘画表现,因而生长北方平原的展、董二人,因为“阙江山之助”,山水画乃非所长,而独得人马的欣戚笑言、驰骋弋猎之状。真正山水画的出现,张彦远认为当属唐初南方的吴道玄,《论画山水树石》云:
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18]290
吴道玄的画本就具有“怪石崩滩,若可扪酌”的写实性,再经由入蜀的实地摹写山水,补足了展、董二人所缺的“江山之助”,使山水为之一变,促成了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张彦远更直接以吴道玄“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18]345,则蜀道对于山水之自成一体,居于关键位置。而杜甫题咏山水画诗五首中,有四首作于入蜀后,也就特别值得关注。
检视初唐以前有关“山水”“江山”二词的使用与论述,在地域上有指向吴越荆蜀的现象。而刘勰提出“江山之助”,乃摆在《物色》篇的“四时之动物”“物色相召”“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论述脉络中。入唐以后,“山水”“江山”所具有的时空特质,蜀地及其四时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
二、杜甫对“山水”新典范的形塑
杜甫弱冠游吴越,于干元二年(759)入蜀,漂泊巴蜀湖湘以至于终,诗中使用“山水”一词有8处,使用“山川”一词有5处,使用“丘壑”一词有2处,使用“山河”有一处,未见使用“风景”一词,而使用“江山”一词则高达21处。细读各词语的用法,可以看出杜甫对“山水”与“江山”的意涵,已有所分辨。检视杜甫诗中“山水”一词的用法,大抵延续六朝以来的山水诗、画概念,主要在形塑山水的审美特质,抒发诗人的山水情志。其中咏山水画作有5处,咏山水实景有3处,亦可见山水画对杜甫形塑“山水”的概念,宜有深刻影响。
(一)图画山水情志化的空间感
杜甫现存咏画诗共计18题20首,除了画佛1首,泛咏画人1首*至于画人,有《能画》诗云:“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政化平如水,皇恩断若神。时时用抵戏,亦未杂风尘。《全唐诗》卷23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21页。主要是以自然景物为图画主题,包括画山水5首,画植物(松)2首,画动物9首(马4首、鹰3首、鹃1首、鹤1首)。有关咏山水画部分,现存最早的是天宝十三载(754)携家赴奉先所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时任奉先县尉的刘单,杜甫从“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中,凸显刘单绘画的“融心神”“重毫素”“天机精”“爱画入骨髓”,以及共同参与创作的两小儿,使绘画成为表现个人情志的载体。杜甫以刘单先画有京都所治的赤县图*杜佑《通典·职官十五》:“大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9-920页。,再画隐者所居的沧洲山水屏障*南朝到唐,沧洲成为相对于官场的隐逸空间,如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谢宣城诗集》,台北:广文书局1960年版,第3页)杜甫《曲江对酒》诗:“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仇兆鳌《杜诗详注》,台北:里仁书局1980年版,第449页),说明身在宦途的刘单,藉由绘画表现的情志,乃以山水勾勒出隐逸图像。而诗中所呈现的画作内容极其丰富,如仇兆鳌《杜诗详注》引谢省的分析说:
此诗一篇之中,微则竹树花草,变则烟雾风雨,仙境则沧州玄圃,州县则赤县蒲城,山则天姥,水则潇湘,人则渔翁释子,物则猿猱舟船,妙则鬼神,怪则湘灵,无所不备,而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20]279
无论是画或诗,都在容受度上达到了无所不备、莫测端倪的极致。从空间上说,杜甫掺杂用了悬圃、潇湘、天姥、若耶溪、云门寺以及蒲城,有传说中的神仙、帝后居住之地,有江南的潇湘、会稽与河北的奉先,并无固定地点。从时间上说,杜甫用了“前夜风雨急”“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描绘出春深日落时分。在布局结构上,题为“山水障”,主景为起烟雾的山川,“沧浪水深青溟阔,攲峰侧岸秋毫末”,景象阔大而毫末可见;人物有山僧、童子及渔翁;人为建造有野亭,有舟;植物有临江斑竹、枫树,有巅崖老树,亭后有一片杂花,更以一句“元气淋漓障犹湿”,映现出丰沛的春水润泽。更重要的是杜甫的参与,表现在心神上的寻觅湘妃鼓瑟、反思前夜风雨,感官上的身坐天姥山下、耳闻清猿啼,以及“怪”“坼”“翻”等心理反应,乃至最后拟以青鞋布袜的装扮走入图画中,以此化解求仕无门的困顿,则图画乃成为作者与观画者的共同情志载体,使山水画诗有别于实景的山水诗,乃杜甫的创作自觉。历代读者如宋代黄彻《蛩溪诗话》即以“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四句为“穷本探妙,超出准绳外,不特状写景物也”[21]287。明代王右仲则直指“杜以画法为诗法”“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最得画家三昧”*王嗣奭《杜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37页。,而明代周珽编《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启琦也说:“诗成画外之意,画写意外之情:妙得诗画三昧。”[22]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见画而思游名山,神游题外。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23]258……都注意到杜甫会通画与诗的出位之思,在六朝山水诗/画的状写景物之外,开拓出咏山水画的新视界。杜甫这种创作自觉,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有更成熟的表现,诗云: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20]754-756
盛唐书画艺术有以速度取胜者,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以“浏漓顿挫”形容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以张旭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使草书“豪荡感激”,诗中形容公孙氏舞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2]1815-1816,而李白《草书歌行》更以“须臾扫尽数千张”形容怀素草书[16]1729,都以气势与速度震憾人心。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吴道玄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李思训“累
月方毕”*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吴道玄》,见《古画品录(外二十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页。,可见绘画有迟、速之异。王宰为蜀人,杜甫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慢工形容王宰的作画,而画作又属巨幅的山水图,诗中以西北的崑仑仙山,渤海之东的方壶仙岛,洞庭湖东的巴陵,日本东方的海域,传说中的赤岸与银河,再加上杜甫记忆中的并州与吴松江,以虚实相参映现出浩瀚无垠的空间感,却又高度浓缩在素壁上的一幅挂图中。尤其舒卷飞扬的天际云气,鼓荡在山木与洪涛之间的强风,形成大气淋漓而又具虚实变化的动态效果。至于细笔点缀在浦溆的舟人渔子,映现出隐逸的生活情味,在辽阔宇宙山海之间的自在贞定,显得极其平凡而又力道十足。如此繁复而又巨细兼至的图画,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慢工,自是耗时费日,而杜甫以咫尺万里形容王宰山水画的“壮”与“远”,意欲剪取江水的以假作真,使这一幅不受促迫而得以长时间经营完成的图画,仍具有一气呵成的逼真度,则是另一种工夫。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王宰“多画蜀山,玲珑窳窆,巉嵯巧峭”[18]352,与杜诗摹写有异。另依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所记:
王宰家于西蜀,贞元中韦令公以客礼待之。画山水树石出于象外,故杜员外赠歌云:“十日画一松,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景玄曾于故席夔舍人厅见一图障:临江双树,一松一柏。古藤萦绕,上盘于空,下着于水。千枝万叶,交植曲屈,分布不杂,或枯或荣,或蔓或亚,或直或倚,叶叠千重,枝分四面。达士所珍,凡目难辩。[19]368
以朱景玄所见王宰的临江双树图障,除了以古藤萦绕增加繁复性,主体双树的“千枝万叶,交植曲屈”“或枯或荣,或蔓或亚,或直或倚,叶叠千重,枝分四面”,可见王宰驾驭繁复生态的能力,亦可推知杜甫所见山水图之繁复程度,而杜甫以“戏”为题,以短古勾勒大概,自如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收录许彦周《诗话》引苕溪渔隐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戏题王宰山水图歌》所云:“少陵题画山水数诗,其间古风二篇尤为超绝。荆公、东坡二诗悉录于左,时时哦之,以快滞懑。”[24]37杜甫的这二首咏山水画诗,以虚实相参的大片山水,勾勒出渔夫释子的隐逸图像,王安石与苏东坡也都在时时吟哦中,达到“以快滞懑”的情志抒发。刘单、王宰的山水画,杜甫观画所创作的诗,王、苏读杜甫咏山水画诗的体会,共同证成情志山水的“以快滞懑”效果。杜甫又有《存殁口号二首》之二云:“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20]1452依原注,已殁的郑虔善画山水,途穷的曹霸善画马,因而有“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之叹,山水因画家而有意义,画家却未能因画而获得应有尊重,亦可见杜甫咏山水画同时亦是抒写人的情志。
杜甫其他咏山水画诗,如《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所摹写的画作为海图,主景为“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20]1198,在高浪崩崖中,有连山孤岛,有野桥沙岸,有小舟孤鹤,有红珊瑚与青薜荔,以及蓬壶、方丈、天台等神仙传说,观画的体悟是“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20]1197,仍是在虚实之间寻绎人的生存空间。至于《夔州歌十绝句》之八的“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20]1306,则是杜甫居夔所见蜀江楚峡、参天松柏与复道重楼,缭绕在刺天崇山与峡门险阻中的民居,以及春冬花、鹤子凫雏、枫林橘树、稻畦青苗、航运麻盐等自然物候与民生物产,因而忆起咸阳都市张卖的巫峡山水图障,已有图画山水与实景山水对照的自觉。
杜甫另有二首咏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厅事挂图之作,一是岷山沱江,一是蜀道,都是图写蜀地山川,但是杜甫很谨慎地不以“山水图”命题,可视为带有地图性质的山水图。如《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得忘字》诗云:
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暗谷非关雨,丹枫不为霜。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20]1186-1187
画图中的沱水白波、岷山青嶂,与厅事的粉壁雕梁连成一气,山间的杉松、石萝、雪云、飞雁,水岸的菱荇、洲蕊、沙草、游鳞,以及山谷之间的丹枫,无不栩栩如生,“丘壑”亦即“山水”,观画者乃有以假作真的冷、香等感官知觉,更由此而兴发谢安东山高卧的幽襟。至于《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一诗,首联以“画满地图雄”带出“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山与水不再拘限于画图的框架内,结以“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20]2456,把行政版图的划分,导引向更辽阔的山水大地,而行政作为乃得消解在烟霞清樽中,从而泯灭了华、夷与吴、蜀的界限与纷争。
大抵杜甫的咏山水画诗,不论是虚(神话传说)或实(蜀地山水),都属于可居住或宜居住的空间,特别是《夔州歌十绝句》所见实景山水中,残留着英雄割据、霸主并吞、群雄竞逐等历史碎片与废墟,更显得在辽阔无垠的大块山水、险阻的水涯山巅,居民生活的与世无争而悠然自在,成了尘世纷扰中最无辜而令人向往的一页风景。杜甫以“山水”为名的咏画诗,清楚意识到辽阔山水的存在,又能聚焦在山巅水涯的居民生活与动植草木,在陶渊明的桃花源与园田居之外,别是一方天地。
(二)在实景山水浮现的节物与光照
杜甫诗中用“山水”一词指涉实体山水者有三笔,少于图画山水。最早见于干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的纪行诗《发秦州》,首四句以南州为谋生的乐土,接着以“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四句,写冬来草木未凋的南州物候,并用“山水幽”作形容,进一步说明山有良田畴,水清可方舟,更详述薯蓣、崖蜜、冬笋等山产[20]672,所称“山水”乃属可耕可居的生活空间,实用性远高于游赏性。另外有二首作于梓州东南通泉县,有山临涪江,绝壁二十余丈,山水下注*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寰宇记》云:“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十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江。”台北:里仁书局1980年版,第956页。,景色绝佳,如《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云: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攲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20]956-957
此诗有更多登临的实景摹写,有溪行湿衣,有登顿攲倾,特别是山间早、午、晚的气温与光照变化,以及南国之冬所见物候有蚊蚋、凫鸭与衰柳,显现出杜甫对当地时序物候的敏感度,是摹写实景山水极重要的环节。而高岸远望,山水的空间感,因节物与光照的变化,既有一川绮丽、江光夕照,更有无穷无尽的壮观山色,山水因时序与光照而显得更为丰美。又如《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写异方的终日赏宴,以“亭景临山水,村烟对浦沙”写山水人家,结句“得醉即为家”[20]963,映现出迥异于京华的蜀地山水。至于《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的“岂异神仙宅,俱兼山水乡”,乃专就“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的高适、岑参与自己而言,以陇草、洮云、乌麻、丹橘、竹斋、花屿等物色点染山水乡,而以属对论文相期许,开拓出“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20]638-640的无垠空间。
其他与“山水”相近的词汇,杜甫用“山川”凡5见,除《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六的“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20]152,有自成天地之意外,其余如《成都府》的“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20]724,《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得昏字》的“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20]1039,《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诸公》的“老年常道路,迟日复山川”[20]1874,大抵有行旅浪迹、山川各异的他乡况味。惟《季秋江村》的“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20]1778,因有出蜀之图,对夔州山水乃生发出珍惜之情。用“山河”者只一处,即《春望》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0]320,专指国家版图而言。杜甫又有“丘壑”一词,除前引《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得忘字》的“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尚有《解闷十二首》之八的“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20]1516,《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的“丘壑曾忘返,文章敢自诬”[20]1870,凡3见,特指闲退幽居之处。可见杜甫用山川、山河、丘壑等词汇,与“山水”一词的指涉有别。
至于杜甫使用“江山”一词,凡20见,可谓情有独衷。依前文爬梳“江山”一词的意涵,首见于《庄子·山木》的“江山”,意指江河山岳的险阻,不利跨国交通。汉魏时期,乃指据江山险阻而建立的南方国度。晋室南渡后,有以芦人渔子为依水为生的化外之民,有离开都城的江山辽远空旷之感,也有江山辽远而阻绝见面的意思,大抵都带有江水山岳的阻绝与疆界之意涵。由杜诗中的“江山”来看,除了可涵摄前揭意涵,更发展出新的诠释视角,赋予深层意涵,故以下特立专节加以讨论。
三、江山有待:时序与山水的交响
杜甫诗中的“江山”,有延续江山险阻的隔绝性与疏离感,也尝试从人文的角度加以消解,从而寻绎对“江山”重新定义的空间。杜甫更在入蜀的一年后,提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亭》)的两种视角,把“物色相召”“情以物迁”更进一步具体化与深化,以花鸟之自私与无私辩证物理,在玄化山水与巧构形似的论述脉络之外,从娱情畅神的泛咏山水,到体物悟理的四时花鸟,可爬梳出杜甫对自然宇宙的观察与诠释,发展出“江山”更为丰富的意涵。
(一)杜甫观看“江山”的多元视角
检视杜甫多达20次所使用“江山”的语义,如《重赠郑鍊》的“郑子将行罢使臣,囊无一物献尊亲。江山路远羇离日,裘马谁为感激人”[20]876、《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的“君行别老亲,此去苦家贫。藻镜留连客,江山憔悴人”[20]1759,即有江河山岳险阻不利交通意。其中特别就蜀地山川的险阻与隔绝而言者,如:
分手开元末,连年绝尺书。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逢唐兴刘主簿弟》)
岂无蜀兵三千人,簿领辛苦江山长。(《大麦行》)
受辞剑阁道,谒帝萧关城。寂寞云台仗,飘颻沙塞旌。江山少使者,笳鼓凝皇情。(《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别李义》)
不论是具有地方主导地位的官员,或是行旅来往,一入蜀地,都深刻感觉到远离都城、江山阻绝的辽远空旷。因此,杜甫入蜀的“江山”之感,如《归梦》的“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20]1950,《中夜》的“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20]1461,《日暮》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20]1754,也就免不了因离京而时有无可排遣的感慨。杜甫面对江水山岳阻绝所造成的孤寂感,乃尝试从人文的角度予以消解,如: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
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江山城宛转,栋宇客徘徊。(《上白帝城二首》之二)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杜甫藉由宗教的兜率寺、政治的白帝城、文学的宋玉宅,使自然景观的江山与人文建筑的寺宅相互对话,又在历史的流转中赋予更多的故事与意涵。由此而言,“江山”乃具有重新定义的空间,杜甫即在居蜀期间萌发出“江山好”的正向意涵,如:
穷老真无事,江山已定居。(《过客相寻》)
闻说江山好,怜君吏隐兼。(《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
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
当“江山”成为居住的空间,在朝夕晤对中发现江山的好处,特别是在人为的俗薄时危之际,自然的江山草木依旧美好,成了浪迹者的贞定栖居处所,也更能发现江山之美好,如《园》的“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餐”[20]1634-1635,写仲夏丰沛的水资源,既提供舟行之利,更有丰美的水果与蔬菜,满足了谋食的生存需求。又如《戏寄崔评事表姪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的“忍对江山丽,还披鲍谢文”[20]1777,以江山与鲍谢文章并列为可欣赏的美好事物。即使杜甫漂泊两湖之际,在湘潭县西写下《宿凿石浦》,仍以“旱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开端[20]1961,以仲春的江山丽景,消解行旅之劳苦。而时序与江山的结合,尤有长足发展,如《绝句二首》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20]1134-1135
杜甫摹写“江山丽”的具体表现,在于长光照的迟日与温暖的春风,以及泥融沙暖的土地效应,从而使动植物得以充分滋长,形构出花草香、燕子飞、鸳鸯睡、江鸟白、山花红的“江山丽”图像,但也仍免不了春归人未归的感伤。真正的体悟,当以《后游》所提出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在同一年的春天两度游新津修觉寺,因而体悟独深,历代诗话与杜诗笺注多有论及者,值得进一步讨论。
(二)江山有待:花鸟的无私与自私
杜甫于干元二年(759)作《发秦州》,最早用“山水”一词指涉实体山水,并于是年入蜀,腊月抵成都,时高适、裴迪俱在蜀。次年(760)开始营建浣花溪草堂,有《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原注云:“王时牧蜀”,诗云:“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20]763-764新津在成都南,玩诗意,应是杜甫于秋日赴新津,偕裴迪登新津寺,有感于黄叶、秋蝉、候鸟、寒塘等秋季风物而作。是年冬春之际作《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20]781以南方报春的早梅,与裴迪交换乡愁与叹老的心情。随即应裴迪之邀再游新津,时为上元二年(761)初春,同游者还有高适,有诗二首:
望极春城上,开筵近鸟巢。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题新津北桥楼得郊字》)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游修觉寺》)
新津在四川盆地西郊,境内平原约占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为丘陵与河流,属岷江水系,五河汇聚,四季分明,地貌变化多,自然生态丰富。杜甫重游新津,景色大异于去年秋天的黄叶寒塘,放眼所见,江郊的白花青柳,春鸟营巢,完全吸引了杜甫的目光。游寺已无须借贪佛随意消解客愁,野寺成为江天一景,山扉与径石、川云连成一气而又各有自在。花竹幽,日暮众鸟宿枝,摹写一日的春游,自觉到“诗应有神助”,有别于“江山之助”者,乃以时序的流转性取代江山的空间感,春景固然改变了杜甫对新津的印象,由晨及昏的光照、水流与云行等变化,使杜甫捕捉到的山水美感,具有更多层次的领略。因此,同年仲春杜甫三游新津,有《后游》诗云: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一样的寺与桥,由新春到仲春,花柳更加地繁茂,原野一片丰润,水边温暖沙洲,显现出水气的充沛,与光照的充足,“野润烟光薄”是早景,“沙喧日色迟”是昼景,经过大半天的游赏,杜甫以“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阐明自己的体悟:曾经因为“客”的身分,在诗歌创作上,因袭着游子思乡与叹老伤卑等传统抒情模式,而三游新津所见,依循着四时流转的自然法则,黄叶秋落,花柳春发,江山亘古如斯,与时序共同展演出的大地之歌,起灭相因、往复不已。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与亘古如斯的春花春柳,空间之感与时间之感的相互碰撞,并未如传统抒情模式的触景伤情、感物伤时以致百感交集,反而在依时绽放的无私花柳中,抚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愁怀。以花柳亘古如斯的无私,消解人事坎坷沧桑的悲愁,乃成为新的抒情范式。同一年季春在成都草堂写下《江亭》,诗云: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面对春天的美好物候,杜甫以不受羁束的肢体语言,放怀享受春日暖意,尽情吟咏春野风光。细绎颔联与颈联,尤可见杜甫深意:春暖季节,临春水而不必有“逝者如斯”“抽刀断水”的感慨,观春云而有陶渊明春花怡情、春鸟闲止的同情之感,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相契又自在,不特别标举诗人的主体性,才能达到物我相应和谐的化境。由此而体悟到“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寂寂与欣欣的悲喜相生相映,春来春去春又回,花开花谢又一春,万物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也共同展演了一季的缤纷繁荣。这一个春天,沐浴在春阳与春风中,充足的光照与流水,春花、春鸟、春虫的恣意孳生滋长,杜甫读懂了自然物候所传达的讯息,也自知仍未到“归故林”的时候*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因成都内乱而辗转绵州、梓州、阆州,至广德二年(764)归成都草堂,有《四松》诗云:“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见仇兆鳌《杜诗详注》,台北:里仁书局1980年版,第1117页。,惟有以诗极力摹写春光春景,方能不负此春光盛景。值得注意的是,杜甫作诗曾经有“下笔如有神”、“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新诗句句好”(《奉赠严八阁老》)、“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等自信,至此则以“强裁诗”作结,在大自然面前展现出更为谦卑的恣态。
也就在这一年的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兵革时起,十二月严武镇蜀,次年成都苦旱无春雨,杜甫的春天书写乃以上元二年为高峰。杜甫因乱而流转绵州、梓州、阆州,至广德二年(764)严武再度镇蜀,杜甫于暮春三月回到成都草堂,六月于严武署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至永泰元年(765)初春解除幕府职务,杜甫乃得以归故林的心情写下《春日江村五首》,云: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贱生理,飘泊到如今。(其一)
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客身逢故旧,发兴自林泉。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藩篱无限景,恣意买江天。(其二)
入蜀以来,历经艰难飘泊的六年岁月,带着寻觅桃源的心情,在漾漾春流中得以归田,“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二句,以乾坤与时序构设出一生的际遇,江村农务与林泉发兴,共构成江天无限景致。细绎这一组春诗,杜甫恣意频游所捕捉到的春季物候,虽然仍可见“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其三)[20]1206、“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其四)[20]1207等摹写,却已难与上元二年春相比拟,结语“春日复含情”更就记忆王粲、贾谊而发,尤凸显出上元二年春的“江山有待”,有其无可取代的独特性。
(三)“江山有待”所开启的物候诗学论述
杜甫在入蜀的第二个春天三游新津,先后写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的体悟,特别关注到时序流转中的春季物候,创作出许多精彩诗篇。“有待”,历来多指“待时”“待明君”以求知遇,如姜子牙遇文王、诸葛亮遇刘备者,唐诗有朱景玄《和崔使君临发不得观积雪》的“贫居稍与池塘近,旬日轩车不降来。一树琼花空有待,晓风看落满青苔”[16]6314、詹敦仁《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的“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江山有待早归去,好向鹪林择一枝”[16]8642,江山春花仍只是待时、待明君的场所。相形之下,杜甫的“江山有待”所开启的物候视域,涉及到花鸟物候“无私”与“自私”的辩证,除了可连结同一年春天的诸多创作,更可看出杜甫对物候的持续性关注与见解,形构出诗学上的新论题。
爬梳历代诗评、诗话,对《后游》的关注,乃聚焦在颔联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如元代刘辰翁评:“必如此,可以言气象矣。”[25]清代爱新觉罗弘历评曰:“颔联忽然而来,浑然而就,妙处只在眼前。”[26]431浦起龙评曰:“三、四脱口而成,要其中有性情在。”[27]311……诸家所论,大抵指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一联,乃有性情在,可以言气象,与造化相流通,妙处只在眼前等,评价极高,可惜未见具体阐释。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赵汸所云:
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吟。”凡集中抑扬开阖,与造化争衡于一字间者,皆是。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待”、“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20]787
赵汸已明确指出杜诗在自然书写上有两种特质:一是与造化争衡,一是与造化相流通。与造化争衡者,可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相连结,是杜诗主要用力处。至于与造化相流通,要从“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理解,如何达到与造化相流通的境地,有必要更完整检视杜甫入蜀后的第二个春天。
杜甫隆冬入蜀,第二年开始在浣花溪经营草堂,因地置宜,陆续种植了各种观赏与经济植栽,经过一年四季的完整经历,第二年春天,杜甫乃能以细笔摹写草堂之春,有《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溼处,花重锦官城”[20]799,写出春雨润物的发生与成效。有《绝句漫兴九首》,以花开造次、莺语丁宁形容“无赖春色”,以“春风相欺得”形容吹折桃李花,以江燕衔泥、飞虫打人形容物种繁多;乃至二、三月之交的“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时序流转中的落花飞絮、荷钱笋根与傍母凫雏;春夏之交的“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以及被狂风挽断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2]788,在春风春雨中发生的繁多花木虫鸟,事事物物都牵动着杜甫最纤细而敏锐的感觉,随笔点染,触手生春,恰是“诗应有神助”的最佳印证。又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攲危实怕春”“多事红花映白花”,不知如何对待这么缤纷的春天,进而“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不论是雨前桃花的殷红,或雨后褪色的浅红,乃至戏蝶娇莺妆点春光,甚至使杜甫有“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的错乱行径,并衍生出“报答春光知有处”的觉知[20]816-819。可见杜甫在领受春光美景之际,油然萌发以诗酒“报答春光”的感恩惜福,提供了全新的山水视角*影响所及,面对四时美景,宋人更有以“诗债”偿付天公之说,如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有云:“学诗初学陈后山,霜皮脱尽山骨寒。近来别具一双明,要蹈唐人最上关。三春弱柳三秋月,半溪清冰半峰雪。只今六月无此物,君能唤渠来入笔。恰则新莺百啭声,忽有寒蛩终夜鸣。潇湘故人江汉客,为君一夜头尽白。我欠天公诗债多,霜髭捻尽未偿他。”收录于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卷2290《杨万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90页。。余如《漫成二首》之二“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春水》“已填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落日》“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独酌》“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徐步》“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春来花鸟莫深愁”,《水槛遣心二首》“幽树晚多花”“叶润林塘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朝雨》“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晚晴》“夕阳薰细草”,等,各种春花、春草、春鸟、春虫等物候生态,极为丰富而细腻,在春季物候的流转中,杜甫有着应接不暇而又丝毫不肯错过的忙碌感,更创作了“与造化相流通”的丰美春歌。
《江亭》颔联“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本为杜诗名句,论者以为“与物初无间断,气更浑沦”*蔡梦弼会笺:《草堂诗笺.杜工部草堂诗话》引张子韶《心传录》语。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版,第1056-1057页。“景与心融,神与景会,居然有道之言”[28]132“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20]787“无心入妙,化工之笔。说是理学不得,说是禅学又不得。于两境外另有天然之趣”[29]835等,有视为悟道观化的理语,有主张在理学与禅学之外别是一境。再与颈联“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结合,更可相互映衬出更丰富的意涵,历代诗评举要如下:
纪昀:三、四本即景好句、宋人以理语诠之,遂生出诗家障碍……盖此诗转关在五、六句,春已寂寂,则有岁时迟暮之慨;物各欣欣,即有我独失所之悲。所以感念滋深,裁诗排闷耳。若说五、六亦是写景,则失作者之意。[30]939
不着理语,自足理趣(“水流”二句下)。物各得所(“欣欣”句下)。[23]320
发端极优缓,故次联透出胸襟,便极闲适……须知七、八离乡之感,从“物自私”三字带出,非硬装也。[27]313
“水流”二句从容自在,可以形容有道气象。“寂寂”二句,可以形容物各付物气象。[31]1150
纪昀以颔联为景语而非理语,颈联为全诗转关而非景语;沈德潜以颔联非理语而有理趣,颈联写出物各得所的悟理;浦起龙以颔联极闲适,颈联带出远离故乡的悲情;胡本渊以颔联写诗人的从容自在,颈联写物各付物气象。各家可谓各有见地而莫衷一是,恰可映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高度容受性。再检视历代诗话,“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的连结,又开启更多元的对话,如:
老杜诗不可以色相声音求……又如“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作一串说,无斧凿痕,无妆点迹,又岂只是说景者之所能乎?[30]938
刘辰翁曰:闲言闲语,非吃紧不能道。“更无私”,自好,“自私”,又好,实一意也。人自以为我私,则无私矣,最是相业。*刘辰翁批点:《集千家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卷7,第645页。杨伦《杜诗镜铨》(卷8,第281页)引刘辰翁语作:“物自私,与花柳更无私,实一意。物物自以为有私,则无私矣。”
薛瑄曰:“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从容自在,可以形容有道者之气象。“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可以形容物各付物之气象。“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唐诗皆不及此气象。[26]429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32]1923
“物自私”,物各遂其性也。“更无私”,物共适其天也。[23]320
此章云“欣欣物自私”,有物各得所之意。前诗云“花柳更无私”,有与物同春之意。分明是沂水春风气象。[20]801
杜公性禀高明,故当闲适时,道机自露,不必专讲道学也。尧夫《击壤集》中,多有此意致,而超妙不及矣。又,一妙在“无私”,一正妙在“有私”,可以意会(“欣欣”句下)。[33]281
《后游》诗之“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江亭》之“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非其人必无此诗思。[34]538
方回把“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作一串说,藉由不变的江山、流转的时序,映衬出花柳等春物的无私与自私:经冬凋敝肃然的江山,待无私花柳而处处生春;经一季花开花落的春晚,因自私草木禽鸟而依旧生意盎然。此即是自然,丝毫无人为妆点斧凿痕迹,故能于传统模山范水、写景抒怀之外,另立一说。刘辰翁以“无私”“自私”为一意,并从“相业”说主政者的无私,乃在成全人人的自私,实则推源于化工、天功。因此,薛瑄、仇兆鳌都从“气象”说,自私乃物各得所,无私为与物同春,故指为有道者气象、沂水春风气象。各家大抵从自然、化工、气象说,或以为理趣,或以为道机,都有意与“道学”做区隔,却又指向诗在言情写物之外的更深层底蕴,而这个深层底蕴,就在诗人观看春天的日常生活与闲言闲语中映现。清末民初陈衍《石遗室诗话》引钟惺评《后游》之“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云:“无私二字解不得,有至理。”评《江亭》之“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云:“自私、无私,各有其妙,传不出。”陈衍看似为钟惺提出开解的“均此春物,而忽言无私,忽言自私,宜敬伯之解不得、传不出也。”其实乃直指“伯敬钝根人,故说诗蒙头盖脸如此。乃强作解事,负一时盛名,可异已”,其论述依据乃在辨析物候的生发,提出如下诠释:
不思江山何待,即待此花柳等物,为之点缀。前此经过秋冬,摇落闭垫,黯然无色,一旦春来,烂熳者行将至矣,故言待也。“万木无声待雨来”之“待”亦此意。花柳得气而生,各效其红紫青绿之色,以妆点江山,虽欲闭而不发,花柳不能自主也;使卷而藏之,花柳亦不愿也,供人把玩,供人攀折,真可谓无私矣。然凡物之各尽其能事而不遗余力者,皆由自私来也。桃之或红或白,李之白,杏之红,柳之长条细叶,各有独到之处。花柳无知则已,使其有知,必阴喜自负,汲汲然上承雨露风日,下吸土膏泉脉,以增高而继长,故逢春倾阳,皆有欣欣向荣之意。由是能自立者,各有以自见。人之寻花问柳,于花柳实有荣焉。在花柳只知自私,在人则但见其无私。不自私无以为无私也。[35]312-313
陈衍从秋冬摇落黯然到春来烂熳的转折,说明江山之“待”,如“万木无声待雨来”之“待”,有摒息拟神以待之意,更有着等待生发之意,而“江山”的存在乃因春来而再现生机,使“江山”具有生命意涵。花柳因得气而生,此“气”包括雨露风日、土膏泉脉,亦即春阳光照、春水滋润、江山土壤等生长环境。花柳又自有其红紫青绿、长条细叶等形色基因,依时而开,妆点江山,供人赏玩。故而花柳须有其各尽其能事而不遗余力之自私,逢春倾阳、欣欣向荣之自立自喜,乃能有任人寻花问柳、把玩攀折之无私,而江山也因花柳与游人益显亲切可爱。“江山”一词由阻力转变为助力,更因时序而展演出生命与存在的奥义,历代评论者对杜甫诗的诠解,虽有不可解、强作解事乃至意玄意脱等各种曲解,也仍有善体化工、熟谙时序物候者,说解自是不同。杜甫对物候天气有着持续而深切的关注*陈衍以杜甫诗可当日历,如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诗云:“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从天晚宿未雨,月色甚美,到风起灯乱、雨急江鸣,到明晨雨止寺钟鸣,陈衍《石遗室诗话》云:“以关心天气人间之,觉钟声不如寻常响亮,似从云外来,被湿云裹住,则知天未大晴……有“晨钟”一句点明时候,知此诗作于此晨。雨乃昨夜之雨,非昨日之雨;月乃雨前之月,非雨后之月矣。诗之可当日历如此。”见钱仲联《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有助于探索杜甫对自然宇宙的观察与诠释,进而发展出“物候诗学”更为丰厚的深层意涵。
四、结语
栖居在大地上,人类顺应日月运行、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建立起人类活动的范式,包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兴夜寐,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时农事,确保了人类的永续生存。而日出日落、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形构出四时永无止息的循环。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四季循环,都是既古老又新鲜,历代文人如何在行走四方与安居一方时,各自在志业仕宦、饮食宴乐、体道修行或游观想象中,生发出对四时山水的多元感受、认知与思维;又如何经由不同文人不断地重复验证,不断引发共鸣,也不断被仿拟、续写、重释,更多的读者与作者共同汇聚成一股流传久远的巨流,散发出绵长的感染力,是一个值得观照的诗学命题。
本文爬梳“江山”与“山水”相关词群,发现晋室南渡是一个关键点,促成了山水诗创作与理论之成熟,也使得“山水”的意涵趋于稳定。而“江山”一词从带有江水山岳的阻隔意味,在文学创作上,超越山水的阻隔性而激发出心灵洞鉴,观照山林皋壤的物感,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特别是入唐后南方与时序的结合,以及蜀地的浮现,扩大了“江山”一词的演绎空间。
进一步聚焦在入蜀诗人杜甫身上,杜甫诗中使用“山水”一词有8处,而使用“江山”一词则高达21处。检视“山水”一词的用法,大抵可见山水画对杜甫形塑“山水”新典范的影响。以题咏山水画诗5首而言,其中4首作于入蜀后,都清楚意识到辽阔山水的存在,又能聚焦在山巅水涯的居民生活与动植草木,形塑出图画山水情志化的空间感。咏山水实景有3处,藉由实景山水浮现的节物与光照,映现出迥异于京华的蜀地山水。
相形之下,杜甫观看“江山”有着更多元视角,特别在入蜀的一年后,提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的两种视角,而历经四年乱离后,更以归故林的心情写下“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由此所开启的物候诗学论述,包括连结“江山有待”同一年春天的诸多创作,可见杜甫对物候的持续性关注与见解,已形构出诗学上的新论题。而历代评论者对“江山有待”相关论题的持续性关注与诠释,又可形构出更为丰厚的物候诗学论述。全面爬梳历代诗话之关注物候者,且回归诗歌文本细读,当是建构物候诗学的重要思考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孔颖达,等.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82.
[2]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M].台北:洪叶文化,1993.
[3]郁白.悲秋:古诗论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邢昺疏.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82.
[5]韩婴.韩诗外传[M].四部丛刊初编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6]墨子撰,孙诒让校释.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刘义庆撰,徐震堮笺.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房玄龄,等撰.晋书[M].台北:鼎文书局,1983.
[9]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孙绰[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鲍照[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谢灵运撰,黄节注.谢灵运诗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
[1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台北:里仁出版社,2007.
[13]廖蔚卿.从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想的关系谈六朝“巧构形似之言”的诗[M]∥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537-578.
[14]钱穆.庄子纂笺·外编[M].台北:三民书局,1974.
[1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说传[M].台北:鼎文书局,1985.
[16]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何林天.重订新校王子安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1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古画品录(外二十一种).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9]朱景玄.唐朝名画录[M]∥古画品录(外二十一种).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0]仇兆鳌.杜诗详注[M].台北:里仁书局,1980.
[21]黄彻.蛩溪诗话[M]∥诗话丛刊.台北:弘道文化事业公司,1971.
[22]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济南:齐鲁书社,2001.
[23]沈德潜.唐诗别裁[M]∥中国历代诗歌别裁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2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台北:长安出版社,1978.
[25]刘辰翁.集千家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M].《杜诗丛刊》本.台北:大通书局,1974.
[26]高宗御选.唐宋诗醇[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1.
[27]浦起龙.读杜心解[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
[28]王嗣奭.杜臆[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6:132.
[30]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1]胡本渊.唐诗近体[M]∥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杜甫.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2]沈德潜.说诗晬语[M]∥诗话丛刊.台北:弘道文化事业公司,1971.
[33]杨伦.杜诗镜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
[34]吴乔.围炉诗话[M]∥郭绍虞.清诗话续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
[35]陈衍.石遗室诗话[M]∥钱仲联.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Abstract:The landscape exists for century, which affects four seasons, and shapes the various discour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In politics, they have protocol for four seasons. In agriculture, they have lunar calendar for i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they have various discour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In literature, they have lyrical tradi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iterate’s perception for spring and fall. Combine time sequence with landscape, which focu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living beings started by Du Fu’s poetry “Jiang shan ru you dai, hua liu geng wu si” (hou you) and “Ji Ji chun jiang wan, xin xin wu zi si”(Jiang ting). First, examine phrases relevant to “mount-river” and landscape, which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sequence and the southern from“mount-river”. Secondly, concentrate on real landscap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 in Du Fu’s poetry, which shapes the paragon of Du Fu in landscape poetry. Finally,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ime sequence and landscape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poetry and comments in the past dynastie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construct the accessible path to the poetic discourses on phenology.
责任编辑:凤文学
Jiang Shan You Dai: One Way to Construct Poetic Discourses on Phenology
LIAO Mei-Yu
(DepartmentofChineseLiterature,TaiwanFengChiaUniversity,TaichungTaiwan40724,China)
Key words:landscape; mount-river; time sequence; Du Fu; poetic discourses on phenology
作者简介:廖美玉(1955-),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台湾古典诗学。
基金项目:台湾“科技部”年度专题研究计划(2015)“时序、物理与民生——建构唐代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MOST 104-2410-H-035 -032 -MY3)
收稿日期:2015-11-06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2-0144-16
DOI:10.14182/j.cnki.j.anu.2016.02.002
【中国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