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问题探究
2016-03-09邵泽义左文东
邵泽义左文东
(1.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55300;2.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兰州,730050)
供给侧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问题探究
邵泽义1左文东2
(1.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55300;2.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兰州,730050)
自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在学科元问题、方法途径等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学科研究上的“供给”与“需求”失衡;供给端的有效供给乏力以及需求端的有效需求不能满足等。运用供给侧理论探索学科研究有效供给,是学科发展的创新支撑点。加大学科有效研究力度、平衡学科研究结构、有效满足学科发展需求,是推动学科研究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
供给侧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2016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1]。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2],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实效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理论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自从1984年在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在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发展史、学科方法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面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如对于“元问题”的关注问题、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问题等。立足供给侧理论话语背景检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探讨学科发展的路径,既是学科交叉理论运用的一次尝试,也是对学科发展的一次探索,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会产生有益的助推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立本之基。近年来,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元问题”研究相对沉闷
“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的研究重视不够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区。”[3]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学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性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生于阶级社会,即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自从出现了阶级以后才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有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原始社会,即在原始社会的一些社会活动中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目前,学界对于这个“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欠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起源于哪里等问题的关注不够,在学界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因而在这个“元问题”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
沉闷。
(二)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基础理论特别是原创理论的研究工作,使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4]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学科的建构支柱和框架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等又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相对不足的问题,表现在研究的深度不够、广度欠缺、面积偏窄、挖掘不深、持续性偏弱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有很多宝藏等待挖掘,在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研究范围、夯实学科理论基础方面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三)学科历史研究相对缺乏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存在和发展轨迹的重要佐证。在学界,大部分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史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少数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史。有极少数学者关注并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过多集中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方面,并且缺乏新颖的研究方向和突破口;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则少有学者涉足,特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缺乏必要的研究。这里提及的学科历史研究相对缺乏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研究缺乏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原始社会起至民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研究相对缺乏,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教育方法研究相对务虚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运作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能否按照预期得以实现,它是效能转化的重要渠道。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形势的不断变化,诸多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研究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期”表征,如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伴随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发展,开展的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伴随自媒体的兴起,开展的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等。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所体现时代性和时期性的同时,又不能不指出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不足。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量大面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一直被社会和有关部门质疑和诘难,这就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昙花一现”而又相对务虚的问题。
(五)教育效果研究相对空泛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用阈值的规定和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体现如何,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体价值,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研究并不常见,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外化量值、评价方式、度量维度、指标体系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呈现出空泛化的趋势。本文述及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相对空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体现方式研究较为空泛;另外一层意思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度量和可评价性研究较为空泛。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效果是社会、不同组织和部门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等度量依据,这在学科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空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创伤”。
(六)学科交叉研究相对乏力
学科交叉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再生节点和重要生长点。学科间的借鉴和互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助力发展、催生新分支学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结合方面,但尚未明显形成明显的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有些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与中国文化结合等方面,亦未形成“气候”产生较强的影响力。本文述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相对乏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融方面显得相对乏
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分支学科的产生方面显得相对乏力。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问题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要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掣肘。本文试从供给侧理论视角分析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性问题突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学科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学科方法研究、效能转化研究、新兴分支学科研究、现实追踪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结构布局存在不平衡现象。这种研究结构的分布平不平衡就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视角多样、成果丰富,但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学科历史的研究则显得相对缺乏。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存在的已有问题和产生新问题的原因。
(二)方法研究失灵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研究失灵”问题是指,建立在实证研究、事实研究等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在现实中产生的效能出现了“式微”趋向。换言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实现目标预期,受到了现实的诘难和质疑。从网络、自媒体、新兴媒体、不同受众层面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呈现出渠道多元、立体多样、视角宽泛、库存量较大的表征,但在运用环节、效能体现、结果评价方面存在失灵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会掣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对于其本体意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带来了较多的根生性问题和衍生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外显问题,是社会等外在主体认可、评价和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学科自身发展亟需回答的重要理论课题。
(三)教育效果式微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式微主要是由于在实施环节产生的“杠杆效应”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杠杆效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外显方法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之间存在“调节杠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外显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间产生“剪刀差”。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杠杆包括:实施杠杆、环境杠杆、人为杠杆、政策杠杆等。如果在这些杠杆的“受力端”施加一定的力量,就会产生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的制约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式微。这些杠杆不但直接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外显,而且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较大的“冲击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诋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价值。这应该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四)基础研究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研究中存在的“短板”,从整体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从学科研究的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研究缺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问题的研究尚有较大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尚需深度挖掘和拓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之前的历史尚需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和理论支撑的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尚需付出较大努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需进一步努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外显方面的研究还需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兴学科尚需大力发展等。这些基础研究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和生存空间。
(五)学科魅力消解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存在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主旨诉求表现为“有效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有效供给”就是通过深化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提高学科自身发展能力,增强“有效输出”,能够主动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无效供给”,就是偏离了学科发展的本体和问题导向,开展结构失衡的、杂乱无序的研究,致使研究的成果不能有效
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地解决和回答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存在“无效供给”的问题,使得学科理论和方法不能回答现实中的问题、解决现实中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效能受到社会的质疑、专家的批评和指责,其魅力的消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有效供给”的问题,是社会现实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起的挑战,是学界要回答的重要理论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供给侧路径探讨
在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既面临重要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既是一个挑战期又是一个机遇期。立基中国社会发展新常态话语背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也处于新常态。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常态,从供给侧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一)优化学科研究结构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结构,是去除学科研究领域“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结构,一方面要求科学谋划学科研究布局,调整学科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研究均衡发展和科学发展,引导学科研究向薄弱环节倾斜;另一方面要求基础研究和发展研究、理论研究和运用研究、借鉴研究和比较研究、现实研究和追踪研究、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互相融合。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构不仅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和客体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途径研究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研究, 在新时期、新趋势、新特点、新环境、新事物的影响下,主动迎合了多方面的需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研究泛化的倾向,导致了“库存”过高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研究,一方面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和学科发展的高度出发,另一方面是能够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化解现实社会中的重点、难点和关节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研究还应该树立体系化的思维,从更深层次上寻找理论支撑,更要注重方法途径研究的可操作性、现实有效性和效能可评价性,不能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能抛弃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开展方法途径研究,也不能摒弃学科焦点、热点和燃点开展途径方法的研究。开展切实有效的方法途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去库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有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增强实效性研究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效性研究,就是要着力解决研究领域的“去杠杆”问题,去除政策、环境、人为和实施环节上的制约力“支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能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责任重大,使命光荣”[5],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重要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外化能力,化解现实矛盾的能力和提高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需要在途径、度量、评价等方面做文章,也要在集成研究、系统研究、体系研究方面下功夫。增强实效性研究,去除效能发挥环节的“杠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现实诉求和价值回归。
(四)强化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对缺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短板”,这些“短板”从根本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和学科发展。补足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短板”,需要强化学科理论基础研究,特别是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加强学科的本源研究,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学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学科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研究;需要加强学科比较研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需要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特别是加强同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需要加强新兴学科和分支学科的研究,特别是重视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和新兴学科等。基础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支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保持
活力、健康发展的“启动器”、“发动机”和“动力源”。
(五)突出学科魅力研究
提高学科研究的“有效供给”能力,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魅力的重要途径。学科研究的“有效供给”问题从其本质而言,是优化研究结构、调整研究布局、强化自身建设、放大学科优势、增强实践能力的问题。增强“有效供给”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魅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吸引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魅力不仅在于有效化解现实中的矛盾,而且在于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其他学科的辐射能力、影响能力和带动能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有效供给”,提高学科自身魅力需要强化理论建设在内的自身建设;需要拓展学科的功能阈值,强化学科影响能力和驱动能力;需要深化自身改革,提高适应新常态的能力,增强凝聚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魅力的彰显,就是学科价值的外化体现;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魅力的充分展现,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1]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N].人民日报,2016-04-07(1).
[2]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体系、问题与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50.
[3]孙艳秋,孙其昂.悬置抑或复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思想”初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9.
[4]张由菊,杨尚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若干争议的共识建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9.
[5]刘经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96.
(责任编辑: 弱水)
An Explora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Theory
SHAO ze-yi1ZUOwen-dong2
(1.Party School of the Tai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aizhou Jiangsu,225300; 2.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730050)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meta problem and the method of the subje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fi eld of subject research, that is weak supply and ineffective demand. Using supply-side theory to explore effective supply of subject research is an innova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ncrease the subject research efforts, balance structure of subject research,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supply- side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64
A
2095-932x(2016)03-0038-04
2016-05-24
邵泽义(1982-),男,山东费县人,硕士,中共泰州市委党校讲师;左文东(1987-),男,甘肃武威人,硕士,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