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案例式课业设计在培养护生通用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09周郁秋张琳琳冯子维
张 慧,尹 斐,周郁秋,张琳琳,冯子维,陶 丽
儿科案例式课业设计在培养护生通用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张慧,尹斐,周郁秋,张琳琳,冯子维,陶丽
关键词:案例式课业设计;儿科护理;通用能力;护理教育
课业设计是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BTEC)课程教育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编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学到该职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通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其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采取以能力为主的教学效果考核,通过课业评价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通用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项职业所应具有的必需技能,美国护士资格审查中心(ANCC)认为护士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自我管理和发展、书写能力、创新等[3]。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通用能力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课业设计,旨在培养护理学生通用能力,为护生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便利取样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4个护理本科班级的学生201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人,女164人;年龄21.03岁±1.02岁。采用抽签法将4个班级随机分为案例课业组2个班级(101人)和传统案例组2个班级(100人)。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教材采用崔焱主编的《儿科护理学》第5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选取适合进行案例的章节(小儿肺炎、小儿腹泻、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高热惊厥等内容)共计14学时(占总学时数29%),进行案例课业设计。传统案例组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将案例直接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并根据问题进行逐一讲解,课后完成案例书写并于1周后上交病例作业。案例课业组采用案例式课业设计教学法,分为17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或6人,每组由1名组长、1名秘书和小组成员组成。教学安排:①课业设计,在开课前2个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与儿科临床医生和护士一同设计教学临床案例和场景并提出相关问题及任务。并请BTEC内审专家对该案例课业进行审查和修订。②分领任务,授课前2周教师将案例课业提前发给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根据案例相关问题分别领取1个或2个任务,并由组长进行组内协调,保证每名组员都领取到不同的任务。③课前准备,小组成员讨论。学生围绕各自任务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进行调查,准备小组内讨论发言。课前3 d组长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并讨论、资源共享,对有争议的问题继续查找答案,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选取不同形式准备课堂汇报。④班级汇报,小组展示。正式课堂教学时,每组选派代表,将讨论的内容以幻灯、视频、角色扮演、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演示总结,其他小组成员对有异议的地方可进行组间的讨论。⑤总结评价。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涉及重点、难点部分做详细讲解。
1.2.2效果评价①教师应用通用能力调查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和完成课业的情况进行学生通用能力评价。通用能力调查表由BTEC组织提供,包括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4个条目)、与他人相处和配合能力(3个条目)、交流沟通能力(4个条目)、任务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3个条目)、数字运用能力(1个条目)、技术运用能力(1个条目)、设计和创新能力(2个条目)7个维度和18个条目,每个项目采用0分~4分评分,总分0分~72分,分数越高代表通用能力越强。②学生满意度调查:课程结束后对案例课业组发放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对结果采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应用t检验对学生通用能力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两组学生通用能力得分比较两组学生通用能力总分为52.40分±9.94分,均分为2.91分±0.55分,两组学生通用能力得分比较见表1。
2.2案例课业组学生满意度案例课业组学生满意度为97.2%。
3讨论
3.1案例式课业设计教学法提高了学生通用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通用能力总分为(52.40±9.94)分,均分为(2.91±0.55)分,低于高小雁[3]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通用能力的调查结果,说明护生的通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案例课业组学生与他人相处和配合能力、任务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案例式课业背景采集主要是根据临床儿科真实病例,组织临床儿科医生、护理教师进行设计,根据教学大纲将学习目标引入案例,并以不同任务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改变了传统课堂讲授法的弊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业活动具有多样性,采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汇报等形式完成课业任务,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小组内部讨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学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分享和交流,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学生根据编写剧本进行角色扮演,融疾病知识和医护、护患技巧于课堂中,增强了学生临床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对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要求护士在临床紧急情况下,能确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护理通用能力不仅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能综合分析收集的资料,仔细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病情进展;具有良好的医护、护患沟通的能力,学会处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履行好护士的角色和责任,高效地完成每个任务,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设计创新能力,改良护理技术操作方法和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应具有应用技术设备和系统的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及继续教育等[4]。
3.2案例式课业设计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式课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学习的主角,通过查阅文献查找问题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融真实情景、角色扮演于一体,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效果评价方面加入对学生通用能力方面的评估,能更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管理与发展自我、与人共事相处、沟通、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运用数字技术、运用设备与软件、创新与设计等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4]。儿科临床护士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独立判断和决策护理问题、独立执行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学中采用案例式课业设计教学法通过设计临床案例及任务,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能力和辨别力,有利于儿科专科护士的培养[5]。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式课业设计教学法,提高了护生与他人相处和配合能力、任务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和通用能力,为提高护生工作胜任力,培养儿科护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柳璐, 张红艳.关于英国BTEC HND课业设计的实践[J].东方青年·教师,2011(10):130.
[2]夏颖.浅谈英国教学模式课业设计与评估在高职护理专业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1(28):172-173.
[3]高小雁,王朝焱,沈杰.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通用能力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73-75.
[4]闫瑞芹,沈宁.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04,18(2A):201-203.
[5]赵好聪,贾桂梅.培养提高护士通用能力探析[J].新西部,2011,11(33):133-134.
(本文编辑苏琳)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G2013010423。
作者简介张慧,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163319,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护理学院;尹斐、周郁秋、张琳琳、冯子维单位:163319,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护理学院;陶丽单位:16331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5.045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5C-1906-02
(收稿日期:2015-10-27;修回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