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性血管内治疗11例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3-09吴涛罗旭赵泽驹付逆张能
吴涛 罗旭 赵泽驹 付逆 张能
(遵义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贵州 遵义 563000)
介入性血管内治疗11例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吴涛 罗旭△赵泽驹 付逆 张能
(遵义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贵州 遵义 563000)
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 介入治疗
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TSRH)是指外伤后无腹内或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损伤的腹膜后血肿。我院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TSRH患者11例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 男性8例, 女性3例, 年龄17~63岁,均为闭合性损伤。 损伤原因: 交通事故3例,高处坠落6例,塌方挤压伤 2例。 损伤部位:腰背部5例,臀部6例。所有患者急诊就诊时均神志清楚,能正确应答。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100次/min 11例,接近休克血压6例,发生休克1例,在经过输血补液等治疗后能维持正常血压。腹膜刺激征阳性8例,腹穿均未抽出血性液体。合并骨盆骨折5例,脊柱骨折3例,肋骨骨折2例。血肿部位:腹肋区2例,盆腔后腹膜6例,上腹中央区3例。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及彩超检查,除外腹腔内或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损伤的损伤。
1.2 治疗方法 11例在通过输血、补液措施等积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同时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即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穿 刺 方 法 采 用 Seldinger 氏法[1],采用5Fcobra 导管进行血管造影(DSA),对于明确出血的小动脉采用2.7Fcobra超微导管放置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
2 结 果
术中发现左侧肾上腺上动脉损伤2例,会阴动脉损伤5例(其中会阴动脉主干损伤1例,分支损伤4例),骶正中动脉损伤1例,腰动脉损伤2例(左右各1例)。1例未发现明确出血原因。11例均全部治愈,1例术后并发会阴部皮肤软组织坏死,经转移皮瓣治疗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后腹膜血肿均完全吸收。
11例增强CT检查明确提示为腹膜后血肿,5例血肿内局部可见少量散在的造影剂外溢。彩超检查提示8例有少量的腹腔积液(<1.5 cm),考虑为少量腹膜后血肿渗入腹腔所致。11例诊断为TSRH并行经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治疗,介入治疗后血压逐渐回升并趋于正常,各生命体征逐渐转为正常,腹部及腰部体征逐渐缓解,10例在病情平稳后1周出院。
3 讨 论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是腹膜后脏器、组织、血管损伤的常见并发症,是继发于腹腔、脊柱、骨盆较严重的多发性损伤[2],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又称为混合型腹膜后血肿。对于混合型腹膜后血肿的病人应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手术探查,明确有无腹腔脏器的损伤并进行相应处理。TSRH不涉及脏器的损伤,大多数是腹膜后小血管破裂及腹膜后软组织损伤所致,因而如何快速有效地明确出血原因并准确止血成为治疗的首要问题。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的发展,在较广泛领域的推广应用,使得经验进一步积累,对急性动脉出血的栓塞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的认可,被认为是一种临床急诊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方式[3]。
本组11例患者直接受伤部位为腰背部及臀部,在经初期急救后生命体征能保持平稳。腹穿均为阴性,8例腹膜刺激征阳性,但仅为轻微的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程度较腹内脏器损伤时轻,且动态观察腹部体征能保持平稳而不进一步加重。增强CT检查明确提示为腹膜后血肿,5例血肿内局部可见少量散在的造影剂外溢。彩超检查提示8例有少量的腹腔积液(<1.5 cm),考虑为少量腹膜后血肿渗入腹腔所致。11例患者诊断为TSRH并行经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治疗,介入治疗后血压逐渐回升并趋于正常,各生命体征逐渐转为正常,腹部及腰部体征逐渐缓解,10例在病情平稳后1周出院。1例因会阴动脉主干损伤导致栓塞术后并发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血坏死,经转移皮瓣治疗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腹膜后血肿均完全吸收。我们认为结合病人致伤病史、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体格检查、腹腔多点穿刺以及增强CT和彩超的检查,能够正确区分混合型腹膜后血肿与TSRH,针对TSRH患者早期进行介入治疗能快速、准确的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止血从而到达治疗目的。
[1] 孙丽娟,孙丽艳,李学强,等.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损伤出血(附68例报告)[J].当代医学,2010,16(9):78-79.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30.
[3] Schwaiger E.Bortezomib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ntibody mediated kidney allograft rejection: a case report[J].Clin transpl,2010: 391-396.
R656.4
B
1000-744X(2016)09-0965-02
2016-04-22)
△通信作者,E-mail:LX@zm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