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牡丹文化史论略
2016-03-09李潇云惠富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李潇云 惠富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国古代牡丹文化史论略
李潇云 惠富平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国古代的牡丹栽培及观赏大致经历了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阶段。晋唐时期,牡丹栽培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宫廷及民间的观赏活动兴盛一时,牡丹诗歌大量涌现;分株移植、嫁接等栽培技术均已具备。两宋时期,洛阳牡丹天下第一,牡丹成为谱录撰著的重要素材,牡丹新品、名品辈出,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明清时期,亳州、曹州成为牡丹栽培中心,与其他栽种地形成牡丹分布多中心现象,并出现多部牡丹专书;此时牡丹种子繁育措施的运用以及熏花法的完善最值得称道。
牡丹栽培与观赏;牡丹文化;花卉园艺史
牡丹(拉丁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十分广泛。牡丹的花朵娇艳硕美,枝叶隽秀,观赏价值极高。同时,牡丹拥有尊崇的文化地位,在我国素有“百花之王”及“国色天香”之美誉。以往学者对牡丹颇为关注,论著涉及牡丹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但论述不够细致深入之处尚多。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牡丹栽培与观赏的历史过程及各个阶段特点,期望能对当今的牡丹文化传承有所裨益。
一、晋唐时期:以京城长安为中心,牡丹文化初兴
牡丹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诸省山野之中(巴郡山谷及汉中),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后随着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牡丹便逐步由野生变为人工栽培。晋唐时期,牡丹栽培逐步进入皇宫寺观、豪富庭园以及平民家院,栽培地域则以长安为中心,逐步从中原向南方扩展。
从文献记载来看,在牡丹栽培的初期,野生牡丹和栽培牡丹并存了很长时间。不过,野生牡丹主要为药用,栽培牡丹主要是为了观赏。《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甘肃省武威县曾发掘出数十枚东汉医简,其中便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宋代苏颂《图经本草》中依然从医药资源角度说明野生牡丹多地“山中皆有”。[2]牡丹何时开始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目前有晋代、南北朝、隋代、唐代等几种说法,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将栽培牡丹出现的时间确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应是比较合理的认识。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描绘了生长在洛河之岸风姿绰约的牡丹;[3]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有画牡丹处”[4],他描绘的宫廷牡丹极有可能是人工栽培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语曰:“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5],水边竹间生长的应是栽培牡丹。
隋朝的牡丹栽培已达到较高水平,并形成大量优良品种。据《天中记》记载,隋炀帝在洛阳辟二百里西苑,诏令将天下境内所有珍奇鸟兽草木之物移入园中,“易州进二十四相牡丹”,包括赭红、天外黄等众多花色品种。[6]洛阳西苑是隋炀帝专门栽培奇花异草的场所,易州(今河北易县)进贡的24种牡丹,显然是当地的名品。
到了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开放而热烈的风气影响之下,牡丹栽植、观赏在京城长安备受追捧,中国牡丹文化进入第一个繁荣期。唐代舒元舆在其《牡丹赋》序中说,牡丹花幽然而芬芳,长于深山人未识,天后偶然在家乡的花圃中发现牡丹花与众不同,便下令将其移入皇家宫苑栽植,“由是牡丹日月浸盛”。[7]上述说法似有附会政治、美化武则天之嫌,但也说明至迟在唐代中期,牡丹已开始普遍栽培,京城长安的牡丹观赏也由宫廷寺观走向民间,逐渐风行起来,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为牡丹而痴狂。每当春日牡丹盛开之时,形成万人空巷郊游赏花的景象。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饮酒赏花的风雅之事,被诗仙李白用“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的千古名句生动记录;白居易《牡丹芳》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赏牡丹》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众多诗篇,都描写了唐代长安牡丹繁艳芬馥,人们争相观赏的盛况。牡丹花开期间,文人以花会友,饮酒作诗,仕女簪花盛装,争奇斗艳。就连清静的佛寺道观也为牡丹芳容所倾倒,广种牡丹引得“游览者罕不经历”。[8]唐代诗人徐凝的《题开元寺牡丹》则记载了江南牡丹的栽培:“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开元寺位于杭州,可见在唐代,栽培牡丹在杭州地区已逐渐传播开来。
朝野重牡丹的风气以及牡丹身价的提高,也刺激了民间牡丹种植的兴起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从唐代诗歌、笔记小说等的零散记载来看,这一时期人们应已熟练掌握牡丹的基本栽培养护技术,如分株移植、嫁接、改良之法等。其中分株移植已成为唐代牡丹栽培最常用的方法,而且能通过时节把握和特有的操作方法,达到“百处移将百处开”的效果,即牡丹移到哪里花就开到哪里。白居易《买花》诗提到“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中“水洒复泥封”就是要在移植过程中保持牡丹根部的湿度。白居易诗中还多次提到一种牡丹保护性栽培方法:“上张握幕庇,旁织笆篱护”(《买花》);“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帐幕垂阴凉”(《牡丹芳》)。在花上方遮帷帐之目的是遮蔽阳光及风雨,从而延长花期。关于嫁接,唐代《郭橐驼种树书》提到,嫁接牡丹要一次性接活,这样此后每年都能开花;如果未能一次接活,则牡丹只能在当年开花。唐朝洛阳花师宋单父种植牡丹技艺高超,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他受唐玄宗之邀,于骊山栽植一万余本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术。”[9]
二、两宋时期:洛阳牡丹天下第一
到了北宋,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后来陈州、天彭等地牡丹也日益兴起。牡丹种植地域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各州县,栽培技术也日臻成熟,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另外,宋人对牡丹品种、栽培技术主动总结,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牡丹专著谱录,其中洛阳地区著名的花谱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周师厚《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洛阳花谱》等,其他地区亦有陆游《天彭牡丹谱》、张邦基《陈州牡丹记》等。这些专门的牡丹文化整理研究著作,集中反映出洛阳等地牡丹栽培与观赏的盛况。明王象晋《群芳谱》曰:“花皆单叶,唯洛阳者千叶,故名曰洛阳花”。[10]如今,“洛阳花”仍是牡丹的一个特定称谓。
欧阳修说,宋代洛阳牡丹天下第一,并且“洛阳之俗,大抵好花”,一到春天,城里民众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相外出游春赏花,形成春游集会的习俗。或许会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支起帐幕,形成临时街市,美食清酒,笙歌之声远近相闻。
据多部牡丹谱记载,宋代的牡丹品种已达到百余种。[11]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颜色,或用地区,或用州县。例如,姚黄、左花、魏紫、欧家碧等,是以培植者的姓氏来命名;一捻红、丹凤白,潜溪绯,多叶紫、甘草黄等,是以丰富的颜色而著名;青州、丹州、延州产牡丹,也有以此命名的品种。其中“姚黄”“魏紫”“欧家碧”都是北宋培育成的传统牡丹珍品,古人曾把“姚黄”誉为牡丹之王,把“魏紫”誉为牡丹王后。牡丹观赏的兴盛,还使得宋代出现众多的牡丹园。据记载,洛阳地区的牡丹名园就有白马寺牡丹园,天王院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院等20余处。[12]每年三四月份,洛阳城遍地繁花,姹紫嫣红,香气醉人,令游赏者流连忘返,也让离开故土的文人学士魂牵梦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和杨万里分别有诗曰:“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家有洛阳一千朵,三年归梦绕栏干”。
宋代牡丹新品、良种大量涌现,与精细的培育方法有很大关系。宋代牡丹栽培技术环节包括择地、浇灌、花性、杀虫、防霜冻以及嫁接、移栽、育种等,已相当成熟和完善。据说北宋洛阳有一位绰号“门园子”的花匠,是嫁接牡丹的高手,豪富之家都愿愿意花大价钱请他去嫁接名花[13]。除嫁接繁育以外,宋人还发明了多种牡丹日常培育管护的技术,其中催花改色方法就很特别。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记载,洛阳一位欧姓花匠,善于用药物雍培白牡丹的根部,催生出浅碧色花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至汴京,这种珍贵的品种便是“欧家碧”(今称豆绿)。在牡丹花盛开的时候,虫害防治也很重要,办法是“用大针点硫黄末针之,虫乃死”,以及“以细土用白蔹末一斤和之”,用来杀虫。[14]还有,新鲜娇艳的牡丹花如何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还能保持完好无损呢?古人也有办法:“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草垫)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15],这样可以把鲜花送到几百里之外。总之,精湛的栽培技术,加之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北宋时期培育出许多形色俱佳的牡丹珍品。
宋代洛阳牡丹开始向外传播,一些边远地区也有了洛阳牡丹的身影。北宋末年,洛阳牡丹向东南传播至陈州(今周口市淮阳县),陈州牡丹栽培兴起。[16]张邦基《陈州牡丹记》载:“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之盛且多也。”[17]此时,牡丹的传播分布地已相当广泛。据洪皓《松漠纪闻》记述,在黑龙江至辽东一带,“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园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数十丛者,皆燕地所无。”[18]南宋时,国家偏安一隅,牡丹栽培中心也从中原的洛阳、开封等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杭州等地。这些栽培地引种北方牡丹良种,然后通过嫁接和种子繁殖等方法,选育出了更多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品种[19]。陆游称赞天彭牡丹“有京洛之遗风”,“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20],南宋时期,天彭牡丹开始名满天下。元代,牡丹栽培相较其他朝代略显不足,但牡丹仍然是世人所钟爱的名花。元定都大都(北京),以京畿为中心,华北地区牡丹栽培有所发展。[21]
三、明清时期:牡丹栽培多中心现象的形成与技术演进
明清时期,牡丹分布地域继续扩大,栽培技术更为完善和精细,牡丹文化再度兴盛起来。在南方地区,牡丹栽培中心转移到安徽亳州,以品种富于变化而著称;北方曹州(今山东菏泽)牡丹栽培开始闻名海内,种植面积扩大,至今仍为我国牡丹中心产地之一。除河南洛阳、安徽亳州、山东曹州等这些牡丹著名产区,西北、东北和岭南等一些边远地区,如临夏、兰州、灌阳等地的牡丹也开始出名。自古洛阳牡丹甲天下,一些新出现的有名牡丹产地,还竞相自称“小洛阳”,形成一种多中心的文化现象。
早在南宋时期,蜀地彭州就因牡丹栽培而博得“小洛阳”美名。明清时期,在铜陵、北京、临夏、兰州、灌阳、江阴、上海、吴县、宁国等地牡丹种植相继兴起,也纷纷冠以“小洛阳”之名。明代,广西的灵川、灌阳一代出产牡丹,灌阳因有一丈多高的牡丹而闻名,在当地被称为“小洛阳”;清代,上海牡丹颇有名声,最突出的法华寺牡丹享有“甲于东南”的声誉,亦被称为“小洛阳”。甘肃临夏、临洮一带的牡丹出名也很早。清代诗人吴镇有诗吟咏枹罕牡丹(今临夏):“枹罕花似小洛阳,金城得此岂寻常”。临洮西邻临夏,古称狄道,牡丹品类很多,其中紫斑牡丹是当地独有品种,最为有名。吴镇曾盛赞临洮牡丹:“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绝艳生天末,芳华比洛中。”诗中大意是,临洮牡丹生长在遥远的天边,艳丽无双,芳华堪比洛阳牡丹。
与牡丹栽培中心的增多、观赏文化的演进有关,明清时期的牡丹研究很引人注目,这主要表现在出现了多部有名的牡丹专谱。其中明代亳州人薛凤翔撰《亳州牡丹史》、《牡丹八书》,以及清代余鹏年撰《曹州牡丹谱》总结了不少牡丹栽培繁育的新经验。《亳州牡丹史》分四卷,卷一之“书”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分为八篇,即“种一”(采种育苗),“栽二”(圃地选择、整理和栽植方法),“分三”(分株时期和方法),“接四”(嫁接方法),“浇五”(灌溉时期与方法),“养六”(修枝、除草、遮阴、护芽等管理),“医七”(病虫害防治),“忌八”(培植中的若干注意事项),涵盖了牡丹种植养护的各个方面。[22]曹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牡丹产地,而“记述未有专书”,清代乾隆年间,余鹏年所著《曹州牡丹谱》(一卷)弥补了这一缺憾。作者将曹州所产的56种牡丹被分为“花正色”(单色,34种)和“花间色”(杂色,22种)两大种类,并对每种牡丹予以具体描绘。如记载“金玉交辉”这一品种“绿胎修干,花大瓣,层叶黄蕊,贯珠累累出房外,开至欲残尚似放时”。[23]书后附有曹州通行的牡丹栽培技术共计七条,涵盖了嫁接、移花、除虫、浇花、施肥、光照、岁时等多方面的内容,记载颇为详细。
就栽培技术进步而言,这一时期最值得称道的是牡丹种子繁育方法的运用。牡丹种子繁殖早已有之,不过明代人方充分认识到它在品种变异方面的特别用处。明代亳州牡丹异军突起,以种类繁多,育植迅速闻名,成为新兴的牡丹栽培中心。薛凤祥在《牡丹史》中说:“永叔(欧阳修)谓四十年间花百变,今不数年百变矣,其化速若此。”[24]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亳州牡丹种类变异如此之快呢?其奥秘就在于亳州人掌握了牡丹种子繁育的技巧,“毫人颇知种子能变之法”,这对于牡丹常用的移植、嫁接繁育来说是一个较大突破。[25]其实,宋人已发现种子繁育能够引发牡丹新品种的生成。陆游《天彭牡丹谱》记载成都附近的花户“多种花子,以观其变”。但是宋人只是观察到了这种变异现象,尚未深究其原因并自觉加以利用。明朝中叶,亳州著名花师夏之臣在前人记述的基础上指出:“其种类异者,其种子之忽变者也。其种类繁者,其栽接之捷径者也,此其所以盛也”,[26]认为牡丹品种的变化是因为其种子的“忽变”,这种“忽变”是培育新品种的捷径[27]。
此外,清代另一个具有特色的培育技术——牡丹熏花已十分普及,牡丹不再是春时才有之物。《燕京岁时记》中关于“唐花”(亦称堂花)的条目称“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28],说明在北京地区,冬天卖四时鲜花已非常普遍。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29]此时熏治之花常作为进贡之用,熏花已成为花卉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五杂俎》亦有佐证:“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30]明清时期熏花、催花技术高明,该技术至今仍在牡丹花卉产业中被借鉴利用。
四、结语
牡丹雍容华贵,自古以来就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国运顺昌还是国力衰微时期,牡丹都引起人们的尊崇和向往,从而积累了丰富多彩并独具特色的牡丹文化。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牡丹栽培与欣赏活动在此阶段也日趋衰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生活逐渐安定,牡丹的栽培和欣赏才又重新回到产业发展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牡丹栽培不断增多,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一些著名的牡丹产地如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每年还要举办牡丹文化旅游节,牡丹历史遗产日益受到重视。
[1](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0.
[2](宋)苏颂.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81.
[3]蓝保卿,李嘉珏,乔红霞.牡丹栽培始于晋[J].中国花卉园艺,2004,10:16-19.
[4](唐)韦绚.嘉话录[Z]//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00.
[5](清)陈元龙编.格致镜原卷七十一[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6](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十三[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7](唐)舒元舆.牡丹赋[Z]//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7485.
[8](唐)康骈.剧谈录[Z]//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81.
[9](唐)柳宗元.龙城录[Z]//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51.
[10](明)王象晋,伊钦恒诠释.群芳谱诠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240.
[11]陈平平.我国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的再研究[M].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18(4): 326-336.
[12]王世端.洛阳牡丹栽培史的初步研究[M].中国园林,1990,6(3).
[13](宋)欧阳修撰.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17.
[14](宋)欧阳修撰.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1:58.
[15](宋)欧阳修撰.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1:53-55.
[16]魏巍.中国牡丹文化的综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17](宋)欧阳修撰.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7-129.
[18](宋)洪皓.松漠纪闻卷一[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
[19]徐式文.蜀地牡丹考——兼评《天彭牡丹谱》[J].农业考古,1993,03:233-237.
[20](宋)欧阳修撰.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3-180.
[21]陈平平.我国元代观赏牡丹的再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03:64-70.
[22](明)薛凤翔著,李冬生点注.牡丹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6.
[23](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24](明)薛凤翔著,李冬生点注.牡丹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8.
[25]潘法连.薛凤翔及其《牡丹史》[J].中国农史,1986,04:45-53.
[26](明)夏之臣.评亳州牡丹[Z]//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
[27]金家年.夏之臣与《评亳州牡丹》[J].安徽大学学报,1990,02:87-89.
[28](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97.
[29](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
[30](明)谢肇淛.五杂俎[M]//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
The History of Peony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Li Xiaoyun Hui Fu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
The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peony in ancient China had been gone through three periods,which are Jin to Tang Dynasty,Song Dynasty,Ming and Qing Dynasty respectively.In the first period,the prosperous watching activities throughout all classes in Changan led to the appearances of peony poetry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ramet planting and grafting.In the Song dynasty,Luoyang peony owned the first-class reputation.There were loads of books and new species of peony,whose culture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ozhou and Caozhou were known as peony cultivation center successively.Together with other spots,the multi-center phenomenon took shape.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related to professional books and skills,such as seed breeding and greenhouse flowers.
Peony culture and ornamental,Peony culture,Flower gardening history
李潇云(1991—),女,河南洛阳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惠富平(1963—),男,陕西富平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生态环境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