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国马克到欧元——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2016-03-09副研究员

国际贸易 2016年9期
关键词:储备国际化货币

姚 铃 副研究员

(作者单位:商务部研究院;责任编辑:白宇)



从德国马克到欧元
——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姚铃副研究员

从德国马克到欧元,是德国为了消除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对德国崛起的担忧,而主动绑定货币政策的行为;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法两国几代政治家努力谋求欧洲和平、化解夙仇的智慧结晶。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货币格局的演变

从1948年6月德国马克重生,到1999年1月欧元在区内各国银行系统流通,及至2015年3月欧洲央行宣布实施“扩大资产购买”的量化宽松,欧洲货币一体化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其中既有德国马克50年的国际化道路——从战败国的弱势货币成长为欧洲共同体的“稳定锚”,也有欧洲货币由多元走向单一——欧元17年的历程,还包括货币联盟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一)1948—1969年固定汇率时期——德国马克蛰伏期

1948年德国马克问世,揭开了战后欧洲货币格局重建的序幕。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德国自1951年开始改变在欧洲支付同盟中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由此开始了连续十年的经常项目顺差。1958年12月,德国马克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凭借贸易盈余的不断累积,德国的黄金储备持续增加,1970年已远超同期法国和英国的储备规模。1949—1969年德国马克对美元名义汇率上升12.8%,其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日渐巩固。

(二)1970—1979年欧洲固定汇率时期——德国马克上升期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欧洲各国货币最终解除了与美元的挂钩,并先后尝试了“蛇形浮动体系”(1972—1974年) 及 “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为欧洲货币联盟的诞生埋下了伏笔。期间,德国马克于1972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储备货币,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由于马克币值稳定,以及其在构成“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的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占据优势,欧洲共同体成员国货币汇率虽与埃居固定,但实际运行中则变成了与德国马克建立固定兑换的关系。

(三)1980—1998年欧洲走向货币联盟——马克“稳定锚”时期

为应对1978年开始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造成的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困局,德国采取了紧缩信贷、提高利率措施,这与欧洲货币体系内其他国家的意愿相左,也使刚刚投入运行的欧洲货币体系汇率稳定遭到威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对抗中,德意志联邦银行将其货币政策理念灌输到欧洲货币体系之中,奠定了此后成立的欧洲央行独立性的基础。在德、法共同努力下,货币联盟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1999年至今,欧元发展一波三折,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地位得到巩固

17年来,作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欧元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尤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叠加冲击,欧元对美元处于弱势。尽管如此,在货币政策方面,欧元超越了德国马克传统,越来越具有超国家主权的特质。欧元区不仅成立了欧洲稳定机制,而且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纪律约束的机制也纷纷到位,以往只有货币政策没有财政政策的跛足局面大为改变。

二、从德国马克到欧元背后的政治经济推动力

如果说德国马克走向国际化遵循的是货币国际化的传统理论,更多受到经济因素与市场因素的主导,那么欧元的诞生则更多是欧洲国家间政治联盟的产物。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离不开区域内大国的支持。尽管德国凭借有效的货币政策和马克的币值稳定赢得了该地区的货币主导地位,但是来自区内大国法国的支持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于人民币而言,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大国合作的经验表明,如要加快跻身世界三大储备货币的进程,人民币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当前,有必要以中韩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基础,加速区域经济融合,为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注入新的需求和动力。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与法德和解相伴相生

从德国马克到欧元,表象是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但是推动这个进程的背后实质是德国与法国的和解,以及战后德法领导人内心对欧洲联盟的追求。1963年,德法签订《爱丽舍条约》,表明法国彻底放弃肢解德国的打算,宣告法德和解的正式开始,为战后法德轴心屹立不倒以及基于共同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新欧洲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欧洲关于创建货币联盟的政治意愿上升,虽存在不同路径之争,但各方对于建立货币联盟本身看法一致。自70年代起,战后法国第二代领导人蓬皮杜到第四代领导人密特朗,与德国第二代领导人勃兰特到第四代领导人科尔,均努力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法国最终愿意弥合与德国在货币联盟上的分歧,甘愿扮演辅助角色,对于欧洲货币联盟最终走向欧元功不可没。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是战后欧洲应对美元主导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尝试

欧洲虽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最早的受益群体,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元充当国际核心货币,却在维持信心和清偿支付能力方面存在两难,美元国际信誉障碍成为马克崛起的土壤。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爆发的三次美元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使全球不再有一个固定的货币运行机制,这为德国马克崛起创造了机遇窗口。但对国际货币权力的角逐注定了欧元的发展充满曲折。欧元诞生后,为遏制其对自身金融霸权的挑战,美国通过军事与金融方面的战略部署,处心积虑地打压欧元,使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所占比重从2009年三季度最高峰的28.0%下降至2015年四季度的19.9%。

(三)苏东剧变加速了欧元诞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欧和东欧隔离墙相继倒塌,两德统一,西欧顺势扩张,整合中欧、东欧国家资源,构筑起强大的新欧洲——欧盟。一个由统一的德国与政经强大的法国结为核心,有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列强举国合作,其综合实力堪称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接近,足以构筑起世界新格局的一极,因而吸引中欧、东欧国家纷纷加盟。在此基础上,共同创建的欧洲货币联盟——欧元,当然可以与美元形成分庭抗礼的发展之势。

(四)不断提高出口竞争力对马克和欧元构成强力支撑

无论是德国,还是1999年的欧元区,较为强劲的出口增长,积累结构新优势(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实际有效汇率)之地,都支撑着从马克到欧元的国际化发展。2008年世界经济爆发危机以来,欧元遭遇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双重打击,但在德国企业强力带动下,欧元区对外出口增速始终快于世界平均增速。从工业实力这一结构因素看,欧元区在全球高端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德国为例,化工医药、运输设备、机械制造、电子电气等支柱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2015年化工医药占比11.7%、运输设备占比16.9%),均高居世界市场份额第一。

三、有关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投资的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政治、安全对外综合发展、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的内生要求。2015年11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成为继美元、英镑、日元、欧元之后的第五只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将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占比第三的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其重要性已经可与欧元甚至美元比肩,因为在投资、储备、避险等功能方面,人民币还有很大差距。欧洲货币一体化——从德国马克崛起发展到单一货币欧元,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经验。

(一)币值稳定是货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石

德国马克在国际化过程中,将确保物价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坚守0~2%的通胀区间,对内紧缩货币政策,对外在50年的历程中(1949—1998年)通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逐步完成德国马克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58%,奠定了扮演欧洲货币“稳定锚”的基础。

(二)雄厚的黄金储备有利于增强货币国际信心

德国马克国际化初期,德国黄金储备不断增长,从1951年仅有500千克发展到1970年的3540吨,从而使马克有能力领导欧洲货币挑战美元金融霸权。目前中国黄金储备仅相当于外汇储备的1.8%,而美国、德国等央行黄金储备所占比重均在60%以上。以黄金作为价值储藏的手段,有利于分散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过多的风险,增强外国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三)从经济联盟到政治联盟、货币联盟的逻辑顺序不颠倒

德国马克国际化的过程,表明货币的国际化若能发展成为区域的“稳定锚”,需要由区域重要伙伴支持,在区域内形成对该货币的国际需求,进而发展形成货币联盟,并为对外发展打开新的国际空间。中国可借鉴德国马克国际化的做法,通过区域内贸易与投资合作安排,打造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强大需求;通过深化和扩大与周边国家的货币互换等手段,承担地区货币“稳定锚”角色。

(四) 地区大国政治合作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支撑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离不开区域内大国的支持。尽管德国凭借有效的货币政策和马克的币值稳定赢得了该地区的货币主导地位,但是来自区内大国法国的支持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于人民币而言,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大国合作的经验表明,如要加快跻身世界三大储备货币的进程,人民币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当前,有必要以中韩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基础,加速区域经济融合,为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注入新的需求和动力。

[本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商务部研究院;责任编辑:白宇)

猜你喜欢

储备国际化货币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古代的货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古代的货币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