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价值和愿景

2016-03-09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化

张 志 刚

(大连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辽宁 盘锦 124221)



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价值和愿景

张 志 刚

(大连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辽宁 盘锦 124221)

在产权观念诞生之前,对待知识和知识生产的态度就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文德意识和西方的普世精神堪称知识产权立法的文化基础。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保护产权。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的愿景是知识产权文化与知识产权互相促进、协同辉煌。因此,应当以知识产权文化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促进知识产权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都走向成熟,同时,彰显知识产权文化在知识产权勃兴和治理过程中的精神引领和促进魅力。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制度文化;知识产权价值观;文德

知识产权文化,涵盖知识产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制度和精神现象,包括知识产权制度规范、法律条款、思想理论、价值观念、认知态度、舆论氛围等,可分为规制文化和观念文化两种形式。知识产权文化属于新兴的文化类型,虽然舶来于异域,植根于现实,但其也取决于与本土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消纳程度,也取决于自身价值的突显状况,还取决于其发展的前景期待。

一、探赜索隐:“文德”文化与“普世”文化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文德”文化为知识产权文化打上的烙印

“文化”,往大说可释为“精神理念”,往小说堪称“风俗习惯”。这种由观念和习惯构成的思维定势,成为深深影响知识产权文化形成发展的精神环境。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并非脱胎于传统文化,但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难以摆脱“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久应而成习惯思维”的文化习惯制约[1]。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关于知识文化质量、文德高下以及知识产生的态度,对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影响极深。

第一,非常看重以作文著述为代表的知识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认为“文以载道”。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曹丕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很“痛诗道崩坏”,“欲扶起之”,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3]。唐代诗人杜甫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4]。

第二,从文品与人品层面谈论文章,认为“文如其人”。就是说文章恰如其人品。这与现代知识产权文化倡导的“真实”、“诚信”和影响个人声誉的“私权”精神相一致。宋代词人苏轼指出:“其文如其为人”[5]。汉代王充说过:“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6]

第三,十分憎恶抄袭行为。这种思想直接为现代知识产权文化所接受,成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基础。清代赵翼以诗论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7]赵翼既讽刺了那些只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信口雌黄、盲从附和的人,也讽刺了没有知识创新的人。陶行知曾经指出:“建筑最忌抄袭;拿别人的图案来造房屋,断难满意。或与经费不符;或与风景不合;或竟不适用;以后虽悔,损失必多。”[8]人们还将那些剽窃别人作品的人称之为“文抄公”。在现在的一些俗语中也有讽刺抄袭行为的名言:“自古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天下文章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

第四,主张知识临摹,反对假冒赞赝品。古人反对抄袭但不反对“临摹”。将“临摹”当成书法绘画作品诞生的学习方法之一,认为好的作品都是靠临摹来逐渐掌握艺术技巧的,一些名人也有很多临摹的书画作品。古代的临摹类似于当今的“复制”,只做学习之用,不属于抄袭行为。清代书法家周星莲指出:“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9]。但是,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因为临摹是仿制原作,如果临摹而假冒原作,则可视为赝品。与书画艺术“临摹”相类似的还有学者们大量摘录、辑录先贤著作。这是文化知识增长传播的显着特征,临摹他人作品不仅不会受到谴责,相反却受到重视和鼓励。因为这显示出对古人的尊重、显示出原著的伟大和典范意蕴。宣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曾经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这些活动的确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无自己的创作,然而,这丝毫也不影响孔子学说体系的形成。

第五,在经典注疏中诠释先贤思想,在尊崇研究中“点化”成金。汉代以降,释经批注之书渐成风气。但“注”亦有学问,对“注”的注解则为“疏”,内容关乎经典中文字正假、语词释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解释等。这也是创意立说的方式,是用经书里的思想、智慧来诠释自己的观点。以至于古代就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说。在古代诗词创作中,还存在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法,就是将前人诗词中的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或者将其略改一二字,就成为自己的作品,且并不标注来源,谓之“点化”,如楹联中的“集句”联等。“点化”的意义在于在新的意境上别开生面、点石成金。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知识生产的观点中可以看出这样几点:首先,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严肃严谨的,将其看作是涉及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当重视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其次,以文章或艺术作品为代表的知识,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人品。作文章并非易事,应该先做人再做学问,追求德艺双馨;再次,中国传统的知识文化与现代的知识产权文化不是一回事。前者强调人品、文品、文德,反对抄袭,主张原创,看重做人,关注社会影响。后者讲权利、讲尊重知识生产权利、知识财产权利,看重知识产权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没有刚性的制度法律约束,在靠道德呼吁、靠文德声讨且又挡不住抄袭的情况下,对于抄袭只能是“口诛笔伐”。“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它既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价值源泉,同时也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主要障碍。”[10]最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时弥久,在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的同时,也积淀了很多刻板化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固化为一种惰性文化。这些文化绵延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习惯,并对整个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知识产权文化观念。

2.西方知识产权文化从人文精神和私权观念向普世意识和公共文化的跨越及其影响

在现代知识产权法产生以前,西方对待知识的态度也滥觞于本土文化。《旧约全书·箴言》说,对上帝的恐惧是知识的开端;只有愚者才鄙弃智慧和引导。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过,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能力。伊拉斯姆斯也曾经认为,“文化是新世界的曙光”。其中,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是当时最响亮的名言。在资本主义前夜,欧洲出现了长达三百年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潮主张尊重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科学知识和教育、尊重人权。这些良好的理念奠定了西方知识产权文化的思想基础。

到了工业革命前后,知识的价值日益突显,占有知识就等于占有财富,获取更多的发明创造就等于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于是,厘清知识的所有权、归属权已成为财富和利益获取的重要前提。基于这种考虑,人们迫切需要国家立法、需要政府出面整合制度、建立规则、完善法律。实现知识产权“由封建特许权向资本主义财产权嬗变的历史过程”[11]。于是,包括著作权和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陆续应运而生了。17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了知识产权概念。比利时名法学家皮卡第将“知识产权”定义为“使用知识产品的权利”[12]。这就使知识产权制度文化建设超过了观念文化传播。

伴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知识产权文化国际化的浪潮逐渐涌起。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签订后,知识产权文化渐次成为国际社会共识。1974年,联合国组织系统设立了世界级的知识产权专门机构(WIPO)。1980年6月3日中国成为WIPO第90个成员国。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合作协定,知识产权文化登上了全球化贸易管理的平台。截止2014年7月,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员国缔约方达到187个[13]。特别强调的是1994年4月15日各国代表在摩洛哥签署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也叫《知识产权协议》。这个协议不仅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公约,也是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WTO体制的法律根据,还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TRIPS协议在其序言中宣示“知识产权为私权”。“这种对私权的确认成为推动创新的物质激励基础。知识产权制度从一开始就通过对私权的确认,体现了对权利的尊重和对创造的激励,成为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的渊源。”[11]这就是说,国际知识产权文化是以对私权的确认肇始的。

知识产权虽然属于私权,但是知识产权文化却并非私有意识。作为一种观念,它体现了社会的共识;作为一种制度,它体现为公共政策,“即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通过制度配置和政策安排对于私人知识资源的创造、归属、利用以及管理进行指导和规制,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条例、规章、规划、计划、措施、项目等。这就是说,知识产权是实现公共政策的一种手段。因此,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私权,它更与一国的公共政策密切相关”[11](p4)。

知识产权文化作为政府认可的文化,作为国际公认共识的思想观念,越来越成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公共文化、“普世”文化、规则文化和习惯文化。也就是说它并不仅仅是保护私权,而是力图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同理念。这是知识产权文化形成的良好条件和文化氛围。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翌年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获得通过,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至此,知识产权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3.文化交汇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成熟与强大

2003 年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正式提出了“知识产权促进发展与繁荣,建立知识产权文化”的主张,并将建设知识产权文化列为 WIPO 的战略目标之一。于是,创建知识产权文化的理念开始受到瞩目。在《经修订的 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中,WIPO 明确指出执行这一计划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利益有关者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战略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能实现知识产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力手段的潜力”[1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赞同和接受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并在自己的国度里积极完善法律制度,从提高综合国力、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精心培育赋有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赋予了知识产权文化极高的地位。200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知识产权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有助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创新文化建设,带动和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6]。 2008年,我国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调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2010年9月末,习近平强调,加快构建创新体系 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17]。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2013年,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更是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18]。在这期间,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在全球141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反映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创新效率”指标,中国位列第一。美国智库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对1999~2009年期间40个国家的创新效率进行排名,中国也位列第一位[19]。截至2013年,我国已有27个省级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纲领性文件。到2012年底,我国的商标累计注册量达765.6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640万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置;而作品著作权登记量在2012年达到了68.8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13.9万件,均创历史新高[20]。

由此可见,我国知识产权文化不仅按照文化的基本模式来建立,而且已经按照国际惯例,从国家战略高度、从提高综合国力视野,将知识产权文化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看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不仅仅是将其看作是经济领域的财产权保护问题,也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作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因素。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产权及其文化建设的地位和意义。这种重视的程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二、价值协同:文化辉耀产权,产权期待文化

1.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的思想意识,形成维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

树立新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尤其是要破除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错误文化观念:一是认为那些能体现与众不同的创意思维和巧夺天工的科学技术,不是什么正统有益东西,而是统统属于蛊惑人心的“奇技淫巧”的观念。二是“读书人偷书不算偷”,那叫“窃”。这个典故来自于鲁迅的文章《孔乙己》。文人偷书为什么不叫偷,因为“偷”是苟且行为,“窃”虽然有“盗”的意思,但也不过是贪财之徒,似乎既不像偷情、偷欢那么猥琐,也没有那么令人憎恶的“坏”,而且窃书还可能是因为买不起书而偷,退一步说也是为了学习,动机是好的,因而可以原谅的。就连后来的抄袭也可以叫“剽窃”,这就为后来的侵权提供了一些托词。“可见,‘窃书不为偷’所反映的价值观显然隐藏着对知识产权的漠视”[21]。三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词源于鲁迅1934年发表的杂文《拿来主义》。在西学东渐的近代,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选择、面对中国封建时代遗留文化的取舍、针对当时流行的闭关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不同争论,鲁迅主张通过实用主义的观点选择性的“拿来”。但就“拿来”一词的影响来说,应该是借鉴、批判、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由于当时还没有知识产权法,因而翻译出版销售也就无所谓了。当“拿来主义”成了一种习惯和文化以后,国外乃至港澳台等非社会主义地区的东西便可以不用花钱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就用,拿来就看,拿来就演唱、播放、印刷、出版。这就成了文化背景造成的侵权,就是没有知识产权文化的无序状态。2011年影音《知识产权白皮书》发布称,当时我国影视盗版率约在50%左右[22]。

用知识产权文化解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习惯应该重点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保护著作权,不盗版、不侵权,谨慎地使用文化产品,不用他人的作品来营利;其次,是提高人的素质,形成知识产品的权利意识、所有权观念、财产权观念,不抄袭、不剽窃,树立知识产权的荣誉观和耻辱观;再次,是建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制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不违法、不欺诈,形成淳厚的道德风尚,让知识产权顺利发展。

2.圆融知识产权制度,润滑知识产权政策

知识产权制度既属于法律制度,又属于文化规范;既属于锐利的制度文化,又属于刚性的管理文化。其目的是维护发明创造者的利益,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激励与保护机制。从内容来看,包括劳动创造的补偿机制、科技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知识成果商业化的调节机制、技术经济的保护机制、公平竞争的保障机制、文化繁荣的促进机制。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日趋健全,我们用30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成就斐然。

知识产权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严格守法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以权威手段制定和颁布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行动原则、实施方式和具体措施的总和。知识产权政策属于公共政策,力图实现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制衡,是驾驭、指导、执行和评估知识产权总体发展水平的手段。

知识产权属于专有权、财产权,也属于私权,但并不等于私人财产权,其实这种私权属于财产权和人身权。作为一种民事私权,它具有排他性,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和保护,也会被据为己有式地“共享”,容易导致公共物品管理中的“白搭车”行为的发生。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就是以国家权威的形式进行必要的规制、管理和约束,使其在以市场经济为标识的私权社会中得以妥善保护。这种保护和约束是刚性的、坚决的和严肃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因传统文化习俗影响而“无意识”侵权行为或者“擦边球”式的侵权行为来说,可能会引起纠纷、争执等激烈行为的发生,甚至会引起对制度和政策的反对。因此,为了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顺利运行、为了使知识产权政策执行不引起抵触,就需要知识产权文化参与进来,这不仅为知识产权的宣传、传播和保护起到舆论作用,同时也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政策的运行提供必要的辅助功效,达到圆融锐利制度,润滑刚性政策的目的。

3.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打造知识产权创新的良好软环境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倘若与政策、法规、制度、政府行政能力、文化、思想观念、道德风貌、服务态度、人员素质、社会舆论等因素和条件相结合,就会构成良好的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是知识产权培育要素聚集的洼地,是人才向往和麇集的高地,是创造和创新成本降低的盆地,也是知识产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的福地。哪里的软环境优越,哪里的知识产权文化软实力就会强大,其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就会出活力、出效益。而知识产权也会凭藉良好的软环境,增添和焕发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良好的文化软环境中呈现的知识产权文化软实力将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可以表现为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创新力和传播力。诸力合力便是强大的动力,能够营造出开明、开放、宽松的宜人环境。

文化氛围和软环境是被人感悟和体验的精神条件,具有动态、柔和、松软的特征。知识产权文化在优质、和谐、积极、向上的软环境中必然会逐渐积聚和形成精神感召力、价值吸引力、社会约束力、人品熏陶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特别是当前各个地区之间的知识产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们十分看重软环境,比软环境、抓软环境,打造各自的竞争优势。所以,讲发展,谈振兴,就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文化软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因为在硬件设施差距逐渐缩小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经验是文化建设。谁拥有最优质的软环境,谁就能推动知识产权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从2009年到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宣传主题分别是“文化·战略·发展”、“创造·保护·发展”、“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发展”、“保护·运用·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这些都为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和软环境建设作出了精心设计。

三、愿景瞻望:产权与文化协同辉煌

1.以知识产权文化为纽带,增强知识产权所有者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悦纳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知识产权本身的关注。因为知识产权标的物的产生需要特殊创造人才的努力,一般人不愿意评说是非,但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利、法律的不完善、侵权行为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和评价的重心。其中,社会满意度和社会公认力,是知识产权管理的评价内容。而文化上的鼓励创造、支持创新、接受探索、宽容失败,也会成为知识产权申请者的精神慰藉、情感依托和心灵依靠。所以,以文化为纽带,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

以绿色建筑评价为核心的集成软件系统正在形成,目前已开发完成的10个软件是该集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摆脱了用户只能使用国外软件才能设计计算的困境,我们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我国用户,达到了用户使用成本低,价格便宜,符合中国标准,使用方便,服务到位。同时,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学习新技术,不断增加核心部分,使企业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社会公德。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仁爱”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强调“恭、宽、信、敏、慧”的美德,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3]。这些美德不论是对于知识产权所有者,还是对知识产权文化的接受者,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状态。要毕恭毕敬地、发自内心地去对待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改变嫉贤妒能的不良风气,荡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比非之”的传统劣文化遗风,让知识产权所有者因为发明创造而活得有尊严、有赞誉,让发明创造者的成果惠及社会、造福苍生。

其次,吸收和借鉴国外现代权利文化和制度文化,提高认识水平、思想境界和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为荣、侵权为耻的荣辱观。坚决消除假冒伪劣产品、赝品和仿制品,堵其源,断其途,毁其货。我们面临的时代已经不是印刷术时代,而是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在网络上是最不好防护的,各种复制、转载、下载、使用都极容易发生。在这个时代,应当学习国外的人权精神和契约精神。那些产生于西方近代社会初期并一直通行的知识产权文化,依然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须具有的文化观念,堪与知识产权管理相协同。这种协同的必然性是市场经济利益机制、垄断强势行为和法律无情原则等多种因素所诉求的。

2.以价值观培育为重点,促进知识产权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走向成熟

知识产权价值观培育就是帮助人们提高对知识产权地位、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系统的思维判断和行为抉择取向。知识产权价值观属于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与知识产权心理、精神、道德共同构成了知识产权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又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行为习惯、生态环境一起构成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同心多重结构。在知识产权文化中,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构成了知识产权的文化特质,并与知识产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管理等构成了知识产权文化圈。而所有这些都要在知识产权价值观的统领下,构成了知识产权文化体系,并在不同知识产权文化模式的比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权利模式、法律保护模式和文化发展模式。

抓住了知识产权价值观培育就抓住了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核心。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产权政府规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价值观联系十分紧密。刚性的制度建设应当与柔性的文化相结合,用法律制度的形式把社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习惯、保护意识、道德操守、戒律规范、心理期待等文化层面的意识固定下来,变成可资遵循的制度规范。其实就是用制度文化的载体支撑精神文化建设。同时又以精神文化的手段达到对制度文化的理解、接受、巩固和强化。这对于突显知识产权文化特质、完善文化结构、形成知识产权文化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开展以知识产权价值观为内容、以知识产权制度为载体的文化建设,应当抓好三项措施:第一,通过宣传、教育、舆论手段,引导人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保护产权”的道德习惯和文化意识,树立知识产权长期、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思想意识;第二,在浓厚的知识产权氛围中,形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习惯,用精神文化的成熟带动制度文化、法律文化的成熟;第三,通过积淀、培育、养成的机制,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文化结构、文化体系和文化模式,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文化水平,在国际知识产权体制中巩固中国知识产权的地位。

3.以知识产权法律为基准,彰显知识产权文化在知识产权治理中的协同魅力

知识产权的存在,除了使用以外,由于它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最担心的是被侵权。所以,必须依靠法律来保护。然而,法律是底线,能保护产权但不能管理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作为。因此,这就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其实,现代的管理与其说是制度的管理不如说是文化的管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创造创新层出不穷,各种竞争和压力都纷至沓来。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正视新情况的挑战,消除紧张、担忧、失落、焦虑、倦怠、无效创造心理体验,以及传统刻板的管理模式,彰显自由、灵活、宽松的氛围,打造清新的工作环境,创造与文化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知识产权治理实践中,文化具有深层的管理意蕴并由此构成协同服务的魅力。这个“协同服务魅力”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通过知识产权组织的精神进行激励。现代知识产权很多是靠团队来获得的,团队的精神就是组织精神,是经过全体成员认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它们生长于组织的初创之际,形成于组织的实践发展之内,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恒定的、持久的动力源。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精神的培育,塑造与自己的管理行为相适应的组织文化,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产生认同感和归宿感。

其次,通过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渗透组织的文化理念。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也是向组织成员传达组织的信念、价值观、组织精神等主流信息、组织意识、文化观念,影响和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过程。组织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实施软管理,但可以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来达到目的。

4.以社会信用建设为驱动,在知识产权勃兴中突显以柔济刚的效果

目前我国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逐步健全,执法实践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强、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突出、发生被侵权时举证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以外,还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信用文化建设。

知识产权信用属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内容,是市场经济所期待的一种柔性的约束机制,表现为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没有侵权行为发生;通过对失信者惩罚来降低诚信行为的风险,把养成诚信意识和行为当作一种习惯、并成为一种文化机制。

对知识产权所有者来说,养成诚信意识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发明创造是真实的,质量是上乘的,获得的权利也是真正的,以诚信悦天下、以真实获权利、以文化树形象;二是做好知识产权转让,防止知识产权垄断,让知识产权惠及社会。

[1] 于曰斌.正作风先要破积习[N].潍坊日报,2014-06-30(03).

[2] (三国)曹丕.典论·论文[A].夏传才,唐绍忠.曹丕集校注[C].郑州:中州出版社,1992.238.

[3]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A].白氏长庆集(卷45)[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511.

[4] (唐)杜甫.偶题[A].[清]仇兆鳌.杜诗详注[C].北京:中华书局,1979.1541.

[5] (宋)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A].苏轼文集(第4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1427.

[6] (汉)王充.论衡·书解[A].转引自郭绍虞、汪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1.

[7] 石尚彬.论中国古代论诗诗[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57-60.

[8] 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A].华东师大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74.

[9] 周星莲.临池管见[A].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23.

[10] 周洪涛,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进路与出路:知识产权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J].法学论坛, 2006,(4):78-81.

[11] 向利.吴汉东纵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12-09(04).

[12] E.A.鲍加特赫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法[A].外国专利法介绍[C].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12.

[13] 向利,柳鹏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在京启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07-11(1).

[14] 厉宁,周笑足.论我国知识产权文化构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02-17(11).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

[1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17] 习近平.加快构建创新体系 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EB/OL].http://ip.people.com.cn/GB/12850234.html,2010-09-29/2015-11-20.

[18] 习近平会晤奥巴马:正研究推动中长期全方位改革[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3-06/09/content,2015-11-30.

[19] 柯立平.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创新产出[J].中国科技投资,2013,(9):27-28.

[20] 吴辉,崔静.思发挥知识产权战略作用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田力普畅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03-22(1).

[21] 刘华,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29-34.

[22] 中国新闻社.影音《知识产权白皮书》发布 称影视盗版率50%[EB/OL].http://ip.people.com.cn/GB/14743361.html,2011-05-26/2015-11-20.

[2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3.

The Foundation, Values and Pro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in China

ZHANG Zhigang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njin 124221, China )

Attitudes to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creation have been existent long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cept of intellectualproperty rights.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ethics and the western universal value can be considere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islation.The core valu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lie in respect for knowledg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honesty and integrity, and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And the prospect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al development are the combined and complementary advan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islature.Therefo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should be advanced, with the emphasis on developing property rights values so as to promo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piritual culture, which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isla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ional 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values; literary ethics

2015-09-21;

2015-12-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中的文化协同效应研究”(13BGL129);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辽宁温泉旅游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形象创意策略研究”(2016lslktzixxjc-02)

张志刚(1957-),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文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研究,E-mail:zhzhgang@163.com。

D923.49

A

1008-407X(2016)04-0105-07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谁远谁近?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为“互联网+”护航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