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
2016-03-08李立金四川省雷波县农牧局616550
李立金 四川省雷波县农牧局 616550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
李立金四川省雷波县农牧局616550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杆菌、肠炎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以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为表现形式,有时在肺上出现卡他性或干酪性炎症。猪感染后虽大部分能治愈,但对后期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加之农村的饲料成分单一,饲养管理条件差,常造成仔猪后期生长缓慢,给后期育肥带来困难和增加饲料成本,所以要注意搞好仔猪副伤寒病的防治工作。
1 病原
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体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属,该属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菌体长约1~3um、宽约0.6um。该菌不产生牙孢,多数为周身鞭毛(少数无鞭毛),能运动。沙门氏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2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源,病菌可随粪便、尿液、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体外,污染饲料、场地、圈舍和水源,通常经消化道感染,交配和人工授精也能传播。各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主要侵害2~4月龄阶段的仔猪,哺乳仔猪及成年猪极少发病。
3 临床症状
仔猪副伤寒的潜伏期视猪的抵抗力、细菌数量及毒力而异,数天至数月不等,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
(1)急性型。该型症状来势迅猛,类似猪瘟病。断乳前后的仔猪有的突然发病并迅速死亡,有的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至41~42℃,收腹弓背,腹泻,粪便恶臭。2~3天后体温稍有下降,后期有带血粪便粘污,此时部分猪伴有咳嗽或呼吸困难。由于心衰而使皮肤(特别是耳尖、四肢、胸腹等处)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该型的发病率低而死亡率高,病程较短。
(2)慢性型。该型的特征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或回肠后端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剥开可见底部为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肿胀,部分变为干酪样。脾稍肿,肺部增大处呈灰红色。
4 诊断
该病多发生于2~4月龄的小猪,流行缓慢,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阴雨潮湿、猪只饲养管理和圈舍卫生条件不良等对该病的发生影响极大。病猪呈现高度消瘦和持续性下痢或周期性下痢。剖检特征是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急性者大肠黏膜肿胀发红,有出血点。脾肿大,肝脾肾等器官有米粒大坏死灶。慢性者大肠黏膜增厚,有浅而平的溃疡和坏死。肠黏膜表面附着灰白色或暗褐色似糠麸样假膜。
5 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防止该病侵入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不从场外购进仔猪。如果必须从场外购进仔猪,要先隔离观察1周以上,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以混群饲养。
(2)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治原则,对45~50日龄的仔猪选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1mL,免疫期可达9个月。已感染的猪不宜注射。
(3)建立健全疫病临测汇报制度。当发生疫情后,镇村兽医人员应积极向当地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上报疫情(包括疫源、疫点、疫病发生数量、分布及危害状况),并积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4)猪群中发现病猪时应及时隔离治疗,对同群猪进行预防注射,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对猪舍及运动场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6 治疗用法
治疗可内服呋喃唑酮,剂量为每天20~40mg/kg体重,分2次喂服,连用7天;磺胺脒第一次内服0.3g/ kg体重,以后减半,日服3次,连用7天;复方新诺明每天内服0.07g/kg体重,首次用量加倍,日服2次,连用10天;新霉素15~20mg/kg体重分2次内服;鲜大蒜5~25g捣成汁后内服,连服3~4天;中药连翘30g,龙胆草25g,山楂20g,大黄、黄连、黄苓各15g,金银花、天冬各10g,加水煎服,每天3次,连服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