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语境下我国政治传播的现代转型:理念、话语和模式

2016-03-08鞠丽华

东岳论丛 2016年5期
关键词:受众主体国家

鞠丽华

(1.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0;2.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治理语境下我国政治传播的现代转型:理念、话语和模式

鞠丽华1,2

(1.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0;2.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政治传播作为现代国家治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政治传播的现实问题已经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公共行为、公民权利保障等国家治理基本要素产生了不良影响。我国当下的政治传播要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在治理语境下实现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的全面现代转型。

国家治理;政治传播;多元治理主体

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和话语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时代背景,作为政治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传播也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而面临时代挑战,更迎来发展机遇。

一、问题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政治传播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主题,为政治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政治发展重要内容的政治传播是政治系统内外信息沟通的途径,是一定的政治传播主体运用有意义的符号,通过大众媒介与政治传播的对象之间进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行为和过程。政治传播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就我国政治传播的历史流变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泛政治化”传播阶段,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去政治化”传播阶段,当下“国家治理”背景下的政治传播,学界对我国政治传播历史阶段的划分正是以我国政治发展为时代背景的,不同阶段政治发展状况不同,主流政治话语体系不同,政治传播的特征也不相同。

同时,政治发展客观上要求政治传播要有利于实现现代政治的特征,即政治传播必须与政治发展和政治生活变迁相匹配、相一致。从政治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整个政治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政治过程离不开信息沟通,政治发展离不开政治传播的现代化。政治传播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影响公共舆论、促进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统治*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页。。政治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引领功能能够增强国家政权合法性,维护政治秩序,促进政治发展。具体而言,政治传播作为现代国家治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首先,政治传播有助于实现政治合法性,增强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政治合法性一般强调的是一国政治统治、政府或政权能否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可、承认和信任,是一国政治发展的政治基础。同样,在治理时代,政治合法性就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法国政治学者夸克在《合法性与政治》一书中就强调政治的合法性是国家治理的第一要务。当下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程度深深影响着国家治理的过程和结果。在政治合法性获取过程中,政治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传播本质上协调的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国家如何运用传播手段获取同意的过程,即合法性的获得过程。因此,政治传播是构建政治合法性的必然的、有效的途径,而政治合法性又必然是政治传播的最后效果……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无疑制约着政治合法性的程度*荆学民,李海涛:《政治传播效应的机理与基本内核》,《现代传播》,2014年第10期。。

其次,政治传播有助于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增强国家治理的思想基础。社会共识一般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事务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事务共同、一致的价值追求。在治理时代,社会共识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认识前提,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利益集团在内的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其利益关注点不同,要实现多主体共同治理,就需要整合价值观念、协调利益分歧、统一治理目标,通过共识的达成建立权威、凝聚力量*于江,魏崇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求实》,2015年第4期。。可以说,在“治理”时代的权力格局中、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沟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主张,消除隔阂,达成共识,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效率,增加政治发展的成本。现代政治传播可以理解为多元政治主体之间通过一定媒介就公共事务或社会事务进行对话与协商、增进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其中,政治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有助于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政治传播的内容是公众舆论形成的主要信息来源,引导着舆论的方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众传媒通过对治理理念、治理规则、治理目标的传播,有利于推进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社会共识的建构,从而打牢国家治理的思想基础。

再次,政治传播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增强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根据治理理论,社会公众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进者,公众参与是国家治理的应有之意,也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保障民众享受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进步,在多元治理中就必须保证民众的治理主体地位,这需要通过扩大政治参与来实现。现代政治传播对扩大政治参与意义重大,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使政治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的政治运行过程,一方面,现代政治传播通过宣传民主观念、传播参政议政理念、培育了公民的参与精神、参与意识、参与技能;另一方面,作为现代政治传播平台的网络空间为民意表达、公民政治参与搭建了渠道和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概括而言,政治传播通过扩大政治参与保证国家治理过程中民众利益和意愿的表达,巩固和强化了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

二、实践反思: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国家治理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的政治传播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确立,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传统政治传播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治理时代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政治传播存在的现实问题已经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公共行为、公民权利保障等国家治理的三个基本要素*王征国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一文中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党的执政能力、政府公共行为、公民权利保障,鉴于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为切入口论证政治传播现实问题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良影响。参见王征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发表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党的政治宣传的单向度不利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

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实质是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治理能力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党的纲领和政策反映最大多数人或选民的要求、政党的领袖或领袖集团受到最大多数人或选民的信任和拥护、政党的执政活动及其形成的社会舆论有利于增强政党与最大多数人的交往和沟通*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这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历来是重视宣传工作的。党的宣传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党的宣传工作仅是单向度的“宣传”,而不是双向沟通的“传播”。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强调的是党与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对话和协商,以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显然,这种单向度的政治宣传模式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宣传受众的主体性。在现代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党的政治宣传工作涉及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党的宣传工作要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然而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却存在宣传内容脱离群众实际生活的倾向,从而导致宣传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另外,宣传方式相对单一、过于注重宣传的说服和动员功能等问题也极大影响了宣传效果。从政治传播的视角来讲,这种单向度的政治宣传模式自上而下的政治传播渠道通畅,而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信息的沟通,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不利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

(二)政府信息传播的选择性及其对政府治理效果的影响

政府治理应秉持公共理念,通过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利益。然而,我国当前政府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传播信息的透明度不高。这种传播信息的不透明及由此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治理效果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对自身公共信息传播的主体性认识不足。政府传播的内容是公共信息,反映和体现公共利益,与公众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政府有责任将其传递给公众。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政府传播理念的影响,政府不愿把公共信息公开而置于“暗箱”之中,或者有选择性的公之于众,从而导致了公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不畅,加重了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其次,政府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公平性、时效性不够。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权力或利益的考虑等,对公共信息进行了瞒报,当受众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事件真相,特别是了解到“瞒报”扩大了危害性后果后,其对政府的信任度必将大大降低。在危机事件传播中,政府传播反应慢、信息量不足、说服力不够、渠道不畅等也会损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严重影响政府危机事件治理效果。另外,某些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表面化、片面化、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意义等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积极评价,进而影响政府治理效果的实现。

(三)政治传播反馈的不畅和无序及其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影响

公民权利保障既是国家治理的目的又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证。政治传播的反馈是指受众向政治系统表达意愿和诉求的过程,这一过程畅通与否通过公民政治参与状况表现出来,而公民的参与状况既取决于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和水平又对公民权利保障产生重要影响。除了法律和制度方面的保障之外,畅通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现代政治传播中反馈的通畅和有序能够保障公民意愿的表达、促进公共交流、并为公民开辟新的政治表达渠道和机会,保障民众的表达权和参与权。而政治参与途径的不畅和无序本身就是对参与权的侵害,不利于公民权利的表达和实现。受传统政治传播理念的影响,我国政治传播反馈并不通畅,公民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消极的传播受众群体而存在,自下而上的传播反馈渠道和空间不足。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着制度保障滞后、权利保障不足、组织化参与程度不高的现状*王琳雯:《论公民参与权的基本保障》,《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严重影响着公民权利保障,进而影响着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三、现代转型:治理语境下的政治传播理念、话语和模式

如前所述,政治传播的现代转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国当下的政治传播必须要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立足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这一目标,在治理语境下实现政治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的全面现代转型。

(一)树立政治传播新理念,顺应国家治理新形势

政治传播理念是指导着政治传播过程的价值基础,政治传播的理念应与一国特定时期国家战略和社会结构的状况相适应。就我国当前的政治实践来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政治传播过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现代治理的公共性、开放性、人本性等基本价值理念。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力量的壮大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多元治理主体逐渐兴起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我国的政治传播改变原有的注重宣传和灌输的传播观念,树立与国家治理形势相匹配的传播理念。

1.树立政治传播的公共理念

公共性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多元治理主体正是基于对公共性的认同、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才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国家治理背景下的政治传播应秉持公共理念,尤其是对党和政府等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来讲尤应如此。现代政治传播并非是政党或政府意志的单方面表达,政治主体在进行政治传播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共利益,充分体察和考虑民意。

首先,要明确政治传播目的的公共性。政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促进政治体系与社会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利益。这要求政治传播的主体不是从狭隘的自利性目的出发而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进行政治传播活动。既不能为了政治传播主体自身的利益而有选择性的进行政治传播活动,也不应过于注重政治传播的宣传动员功能、忽视受众的利益,而应在公共决策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民意表达,充分发挥公共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政治传播的过程是政治系统和社会之间政治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的过程。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体现在传播的畅通性上,即政治系统的政治信息能够传递给受众,同时受众反馈的政治意愿能够畅通的输入政治系统。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是多元治理主体间信息沟通的重要保障。“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正体现为基于说服的沟通过程,它在本质上强调社会与公众对议题的认同”*荆学民,苏颖:《论政治传播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最后,要明确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是由政治行为本身的公共性所决定的,政治传播传递的政治信息主要是关于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信息,一般存在于执政理念的表达、政府决策的发布、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危机管理等政治活动中,因而政治传播要将政治信息全面、客观、公正的传递给受众并接受受众的反馈,从而保证信息沟通在治理主体之间畅通进行。

2.树立政治传播的开放思维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多元治理主体运用多样化的制度、方法和运行体系建构起来的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多元的过程。政治传播的开放思维是指政治传播的过程由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相对封闭的传播走向多主体交互式的相对开放的传播,主要体现为政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途径的多样化、注重双向沟通、以及内传播与外传播并重等方面。政治传播的开放思维实质就是注重社会因素在政治传播中作用的发挥,在传播主体上改变单一的由国家和政府发声的状况,注重社会力量的政治传播功能,在传播途径上注重网络等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受众信息的反馈和双向沟通,在内外传播的关系上,注重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协调一致。这种开放性的传播理念正是国家治理所需要的,遵循治理理论,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之间的多元合作需要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多元治理主体之间也需要信息的互通和共享。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进行政治传播能够丰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促进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

3.树立政治传播的人本理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实现民生与民权的改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权利的维护、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福祉的提高需要通过关注人民的需要来实现。政治传播不同于政治宣传,政治宣传关注主体,政治传播关注受众。现代政治传播中的公众是政治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政治传播主体进行政治控制的目标,但是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绝不是被动的。一方面,政治传播受众对于政治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受众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利益关系、政治需求等主体性因素会影响到其信息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传播受众的个体性差异,政治传播对于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往往存在差异*苏颖:《政治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困境分析——基于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视角》,《东南传播》,2009年第5期。。政治传播是沟通的艺术,在沟通过程中,要树立人本理念,根据不同的受众决定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这种传播的人本理念对于增强多元治理主体的沟通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动员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治理中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二)搭建政治传播话语新体系,传播国家治理新理念

话语是传播的语言载体。政治话语是对政治传播内容的承载和建构,影响着政治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政治传播的话语可以分为政治语境、政治信息、政治符号三个层次。从三个层次搭建政治传播话语体系有助于传播国家治理理念,改善政治传播的效果。

1.重视政治传播语境的融合性

政治语境指政治传播的叙事框架,即能够为受众所理解的传播的背景性内容,它属于社会共识的一部分。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政治系统不能为自身提供合法性,只有系统以外的生活世界才能为系统提供合法性来源,而只有在生活世界中达成共识的语境,公共领域才有可能产生,政治认同才有可能实现*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在政治传播过程中,语境的融合程度决定了传播内容为受众所接受的程度。单纯以意识形态作为政治传播的语境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框架和工具在政治主导型的国家中是可行的,但是却不适用于社会力量逐渐增强的国家。

在治理时代,我国的社会力量不断发展,提高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传播语境的融合。当前需要建构的治理语境是一种注重公共性的传播。“治理语境的建构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剔除国家的全能政治,把更多的社会问题纳入公共领域的范畴,为社会广泛关注”*边巍,刘宏:《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现代传播》,2011年第2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在话语上注重意识形态与多种社会思想、观念的交融,尤其是融合国家治理新理念,以取得多元治理主体尽可能高的社会共识。西方政治文明所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内容上是相连的,民族意识、宗教信仰所秉持的爱国主义、道德准则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追求上也是相同的。因此,要在意识形态与多种社会思潮的互动、交融中,在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的和谐相处中增强政治传播的公共性,促进多元治理主体政治共识的达成。

2.强化传播信息的多元化

作为政治传播内容的政治信息,主要来源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治活动等内容。对执政党和政府来讲,获得政治支持是政治传播的重要目的。从传播信息来看,强化意识形态的宣传可以增强社会成员的政治忠诚度,获得意识形态上的认同。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单纯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并不一定符合公共要求,甚至可能与公共性相悖。因此现代政治体系为谋求政治支持,需要注重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多层面寻求政治支持和治理共识。在治理时代,有关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规则和程序、治理效果等内容的传播是凝聚治理共识、动员社会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其中,对治理体系建设内容的传播可以强化民众对治理体系开放性、创新性的认识,增强体制认同。对治理规则和程序等内容的传播可以增强治理过程的程序合法性。对治理效果的传播可以通过公共利益的实现来获得多元主体的政治支持。

3.注重传播符号的综合性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政治符号的运用是政治传播常见的策略和技巧,主要包括政治修辞、政治象征等。“政治修辞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利益,运用一定的政治语言技巧所进行的修辞行为,其目的是说服受众、达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在政治传播过程中,要运用符合受众心理需要的政治修辞方式,增强治理理念的传播、促进政治对话与协商。政治象征是指通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外在事物表征某些价值或意义,其表现是外在的,而意义是内在的。单纯价值或意义的传播是相对困难的,而通过外在物的象征则变得形象、直观。要运用各种仪式化的象征活动,增强受众的心理满足感和政治归属感,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对治理理念的认同,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

(三)推进政治传播运作新模式,实现多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

政治传播模式是指对政治传播的三个要素(传播主体、大众传媒、受众)及其关系的描述。构建政治传播新模式需要在传播主体、传播向度、大众媒介、媒介管理等方面做出努力,使得传播主体与受众形成双向沟通交流的政治传播模式,促进多元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1.传播主体上:从单一权力主导传播到社会传播

当前我国政治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政府、政党等权力拥有者。这种单一权力主导的传播往往容易导致受众不听不信的“话语独白”,不利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国家治理强调党和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也强调社会组织、市场、公民等的参与作用,实质就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公维友,刘云:《当代中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理路探析》,《山东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这离不开多元主体间的良好沟通。政治传播本身就是要协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传播主体上,要在发挥国家、政府、政党政治传播作用的同时,培育并发挥社会力量的政治传播功能。利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在政治传播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特点,增强政治传播的效果。为了保证社会力量政治传播作用的发挥,既要保证这些政治传播主体不依附于国家权力,能够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要保证国家与社会两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避免“各说各话”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

2.传播向度上:从单向度传播到互动传播

政治传播的向度表明的是政治信息的流动方向,畅通的政治传播过程应该是政治信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流动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仍带有很强的政治宣传特征,即信息可以自上而下的传播,但自下而上的反馈途径不畅。因而,在传播向度上要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从自上而下单向度的传播到双向互动传播的转变。一方面,要求国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作用,引导民众理性、平和的反馈信息、参与政治;另一方面,要引入民意调查等专业技术准确体察民意,倾听不同阶层群众的诉求。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和社会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民意已经不再是全体一致的,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甚至碎片化的特征,利用民意调查技术可以进行精确调查和准确定位。总之,在传播向度上,就是从以制度内的大众传播为形式的政治宣传,转向以传媒(尤其是新媒体)和民意调查为支柱的政治传播,*苏颖:《多元共识社会中中国政治传播的转型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实现国家意志与民意的双向互动与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现。

3.传播媒介上:坚持媒体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商业属性的结合

政治传播是政治体系、大众媒介、公众三者之间有机互动的过程,大众媒介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大众媒介的属性偏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政治传播的效果,同时也表征着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不同模式。在现实中,传媒可能具备三张“面孔”:社会公共信息传播的渠道、官方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控制的机构、具有商业属性。*荆学民,苏颖:《论政治传播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在我国,我们一直强调主流媒体宣传“喉舌”的政治属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大众传媒的商业属性凸显;随着社会力量的壮大,公众和媒体自身对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些变化要求媒体不应仅是政府意志的传达者,它必须成为受众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工具,担负起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媒体的所谓“第三种功用”,即媒体可以成为公众表达观点、维护利益的公共平台。媒体的政治传播应该在政治体系、商业资本、受众之间实现一种平衡,成为多元治理主体意志传达与沟通的媒介。

4.媒介管理上:构建政府与媒介的新型关系

在国家治理主体中,传播媒介也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正确处理政府与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亦是政治传播现代转型的应有之义。在当今社会,政府对媒介进行严厉的管控已经变得不现实,然而,我国媒介宣传“喉舌”的政治属性不能放弃。这就要求政府和媒介建立起新型的关系。良性的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应是政府对媒介进行适度的管理,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传播媒体的分类管理和对传播内容的导向管理上*孔洪刚:《政治传播:中国镜像与他国镜鉴》,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200页。。首先,要根据媒体的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公益性事业媒体要坚持政事均衡的原则,确立媒体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宣传部门与媒体建立起协商式的指导关系。对于产业性企业媒体,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政企分开,政府主要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其次,在传播内容上坚持导向管理。逐步改变政府既“划桨”又“掌舵”的宣传管理模式,建立舆论导向管理模式。政府对媒体传播内容要以间接管理、开放引导、事后追惩为主,而不是直接干预媒介传播内容或者事无巨细的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批。

总之,治理语境下的政治传播就是要强调适当的传播内容、通畅的信息沟通、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政治传播带来的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畅通沟通、理念认同、良性互动,必然能够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责任编辑:韩小凤]

本文为201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政治传播视域下的国内政治安全维护研究”(项目编号:15DZZJ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鞠丽华(1982-),女,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警察学院讲师。

D63

A

1003-8353(2016)05-0061-07

猜你喜欢

受众主体国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