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贵州巴香卫初考

2016-03-08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龙里龙里县贵阳

张 彪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贵州 贵阳 550004)

清代贵州巴香卫初考

张彪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贵州 贵阳 550004)

明清卫、所设立与改裁,事关朝廷战略部署,对各地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朝廷在贵州先后设置过多少卫、所?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常识。不过常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东西。如此说来,清初的贵州“巴香卫”,便是这样一个被我们忽视了多年的历史存在。本文力图从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两个方面,分析探索巴香卫在贵州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以及卫治所在、设裁原因。

明清史 贵州卫所 巴香卫

巴香,一个在贵州学界较为陌生的地名。巴香卫,一个明清史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称呼。或许,因明、清《实录》、《明史》、《清史稿》、康熙、乾隆《贵州通志》等的疏忽,忽略了“巴香卫”的设立与裁撤;或许,巴香卫存在时间过短,诞生不久即告消亡;或许,巴香这一地方在过去与今天均名不见经传,最终导致巴香卫的籍籍无名。但是,这些都不能抹杀巴香卫曾经存在于贵州这片热土上的史实。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五十六《兵部·官制·卫所》明确记载了存在于清初的所有贵州卫所名单,其中便有巴香卫:“贵州省设贵州卫、贵州前卫、新添卫、威清卫、平坝卫、安南卫、普安卫、偏桥卫、毕节卫、乌撒卫、镇西卫、兴隆卫、永宁卫、赤水卫、敷勇卫、龙里卫、都匀卫、普定卫、安庄卫、平越卫、清平卫、巴香卫、修文守御所、濯灵守御所、息烽守御所、于襄守御所、定南守御所、安龙守御所、威武守御所、赫声守御所、柔远守御所、普市守御所、诘戎所、乐民所、平夷所、周泥站所、安南所、查城站所、白撒所、黄平所、新城所、关岭所、新兴站所。设掌印都司一人、操捕都司佥书一人、屯田都司佥书一人,各卫、所分设守备、千总等官”①昆岗,徐桐等.〔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卷五百五十六,上海: 商务印书馆,1909.。同卷中还载明了巴香卫的裁撤时间:“(康熙)二十一年,贵州省裁巴香卫、关岭所”。

地方志《龙里县志》“大事记”和“建置沿革”中,亦有“顺治年间,置巴香卫;康熙二十一年(1682)裁撤,后改置巴香里,由贵阳府亲辖”的记载②贵州省龙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龙里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因巴香卫鲜见于文献,故对贵州本土大多数明清史研究者极其陌生,更别说外间学者。当代史学界提及巴香卫者,目前仅知有孟凡松先生《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和施剑先生《清前期贵州卫所之裁撤及其屯田处置》两篇论著③参看孟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J].安顺学院学报,2011,(4);施剑.清前期贵州卫所之裁撤及其屯田处置[J].历史档案,2014,(2).。不过二文均不明巴香卫卫治所在,仅猜测其位于原播州与贵州宣慰司迤东地区之间,裁撤后或划入遵义府治。

笔者长期关注巴香卫的设立与裁撤,但因文献资料不足,未敢轻易论及,今受二文启发鼓舞,为深入探究贵州明清卫所设置情况,为该段历史提供较为完整的记录,不揣冒昧将所知文献资料和所开展田野调查情况作一简述,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一、“巴香”在何处

巴香,在部分文献中亦作“巴江”、“巴乡”。

《明史》中多次提及“巴香”这一地名。其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地理七载:“杨义长官司。府东南。洪武初置,属平越卫。万历二十九年属府。西有杉木箐山。又有清水江①本处所指清水江并非流经黔东南全境的清水江,参看罗康智. 明代东西“清水江”和东西“龙里”考辨[J].贵州民族研究,2014,(2).②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上流自新添卫流入,经城西,又名皮陇江,北经乖西、巴香诸苗界,而入乌江”②。又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萧授传》称:“贵州宣慰所辖乖西、巴香诸峒寨,山箐深险,诸蛮错居”。

平越、新添、乖西分别为今天的黔南州福泉市、贵定县和贵阳市开阳县一带。从前引文,可知“巴香”就在上述地区附近,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清史稿》卷七十五、志五十、地理二十二说到贵定“瓮首河出县西平伐土司,东北错入都匀,复迳县南,加牙河自龙里来注之。又北,八字河注之,北流,与博奇河会,折西北流,至巴香汛,合南明河”③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这一记载进一步说明,“巴香”在当时的贵定和龙里附近,它的境内有河,而且同一条叫南明河的河交汇。南明河在哪里呢?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所撰《黔南识略》卷一称:“南明河在(贵阳)城南门外,源出广顺州东北阿沙坝,过中曹司,至府城西南,下流为牛渡河,至巴香北流合乌江”④爱必达撰,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黔南识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再查咸丰《贵阳府志》,“巴香”的地理位置顿时清晰起来。卷二十五载:“贵阳亲辖地凡里四,正副土司六。……东北百二十里为巴香里,华离在平越、贵定、龙里、贵筑、开州界中”⑤周作楫辑,朱德璲刊,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注.贵阳府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巴香里,管寨九十九”;其中所列一寨为“长寨,去巴香城二十余里,居民百余户。有当岩河即南明河,至两岔河合清水江入乌江”。

由此可知巴香的中心所在——今贵阳市东北六十公里外,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巴江村,即2014年乡镇区划调整前龙里县巴江乡政府所在地。

为证实这一判断,笔者曾亲至龙里、贵定、福泉、开阳四县市交界的清水江畔,目睹清水江同南明河在两岔河交汇情形,两条河流一清净喜人、一浑浊不堪,汇合一处,让人无限感概。

随后笔者又多次深入相关村寨走访。查证《贵阳府志》中所列巴香里管下九十九寨地名,其中如平坡、达郎、水尾、甲湾、斗府、大路坪、台上、洗马河、新庄、罗宝、乐夯、落双、花金、龙场、白果、谷寨、长沟、黄土、谷兵、大土、尖坡、虎坠等六十余寨名沿用至今,是许多龙里和贵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并且,府志标记这些地方距离巴香城的远近华里数都极其吻合。这些地名,涉及“撤并建”前龙里县巴江乡、洗马镇、和平乡、落掌乡、牛场乡和贵定县新巴乡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开阳县高寨乡局部地区。

同在《贵阳府志》卷五的《沿革表》中,又将知府亲辖地巴香写作“巴乡”。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等文献中,有时写作巴香,有时作巴乡,还有时作巴江,对比其记载位置、内容,其实均为一处。在笔者所掌握的《四库全书》(电子版)、《明史》、《清史稿》和贵州各种地方志文献中,目前尚未发现第二个“巴香”。

至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明清相关史料文献记载的“巴香”这一地域的大致范围:即位于贵州省内龙里、贵定、福泉、开阳四县市交叉地区,以今龙里县洗马镇巴江村为中心,包括龙里县洗马镇、贵定县新巴镇和开阳县高寨乡部分地区在内的这样一个区域。

二、在“巴香”设卫的可能性和原因分析

清军自顺治年间进入贵州,并在康熙初年地方政权巩固后逐步改卫归流,不断减少卫、所数量,为何还会保留或增设巴香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设卫的可能性和原因。

(一)巴香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斗争非常激烈

巴香在当代虽不为人所知,然而它在明清时期的贵州历史上其实还是比较有名的。其名气来自于当地少数民族对残暴统治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

据《明实录·宣宗宣德实录》卷十四载,宣德元年(1426)二月,贵州宣抚使司土官宣抚使宋斌奏:“所辖乖西、巴香等处山箐深险,诸蛮杂处,连年攻劫各寨,杀伤官军、劫掠财物、掘人墓冢。官军追捕,则深入山箐。而昆阻比等寨蛮人卓巴同等不服输税,土官刘德秀往谕,蛮人欲杀之,幸邻寨救之,得免。计其为恶,十年间八十余次。虽经教育,终不悔过,肆意劫杀,民军不安”。上命:“总兵官都督佥事萧授同司官体核,果若不悛,调兵剿之”。《明史·萧授传》亦称,宣德二年,授遣都指挥苏保会宣慰宋斌攻破昆阻比寨,穷追,斩伪王以下数百人。乖西诸蛮皆震慑归命。

正统十四年(1449)三月至天顺五年(1461)正月,在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规模武装起义中,巴香群众更是积极响应,参与贵州东苗十三番首领干把珠率众攻打都匀等地。

巴香群众顽强的斗争精神让统治者感到恐慌不已。《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万历十一年(1583)八月,贵州巡抚都御史刘庠条陈巴香、狗场“诸贼”善后事宜:一设镇坐官以严防御,将陆广防御官兵改移巴香,更添兵五十名,属把总驻镇;一分立管摄,以安余党,言各寨夷人,设立土舍分管,听把总约束;一编立保甲以示约束,言保甲当如汉法,使不得为非;一禁科扰以安夷庶,言正籍之后,不许土司科敛剥削。兵部覆:保甲一事,恐夷性初驯,难绳以腹里良民之法,余俱依拟。

但增兵驻扎亦未能遏制巴香群众的反抗。郭子章在《征路苗恭报捷音疏》中说:“(万历)三十四年(1606)正月一日,清浪参将董献策、刘效节搜剿东路余苗,至二十六日前后攻破崖头、独木、阿邦囤、龙井、巴香、都炉等箐,擒贼首阿皆等”①转引自杨庭硕.史载黔中苗族人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86,(4).。崇祯九年(1636)冬,总督贵、湖、云、川、广诸地军务兼巡抚贵州朱燮元“遣兵诛摆金、两江、巴香、狼坝、火烘五洞叛苗,悉平之”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到了清代反抗愈烈。《龙里县志》载,在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中,巴香苗族黄幺骡联合义军潘名杰,多次攻陷龙里县城,攻打贵阳、青岩、广顺等地,大小战斗数十次,被潘封以侯位。《援黔录》中,亦多次出现巴香之名,时有“贼于初九由狗跳河渡过巴乡,烧毁水尾粮台”之类记载 。③唐炯撰,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援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大家熟知的江苏布政使、著名学者、贵筑人黄彭年之父黄辅辰,为道光十五年进士,清一代循吏,遇事侃侃持正论,时称“硬黄”,也不得不同巴香农民起义军纠缠在一起。《清史稿·黄辅辰传》记载了他“抚清水江诸苗,平巴香乱,以功晋道员”这一特殊经历。

(二)巴香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

《旧唐书》和《唐会要》等记载巴香在唐贞观年间设立过巴江县,但在宋、元以后县废,巴香即成为“生界”或插花地,“华离在平越、贵定、龙里、贵筑、开州界中”,“山箐深险,诸蛮错居”,情况错综复杂,加之处于河流渡口和驿道之上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其成为欲征服贵州的明清朝廷,以及地方当政者高度重视的地方。

1、巴香距离省城过近,周边环境极其复杂。《方舆纪要》称:“卫咫尺会城,噤喉要地,脱有不虞,则黔楚之路绝,而肘腋之患至矣”。这话说的是龙里卫,但放在距离省会只有六十公里的巴香身上同样妥帖。巴香紧紧靠着贵阳,距离省城中心只有六十公里,既可作为贵阳的屏障,亦可成为进攻贵阳的前哨。而且,巴香地处少数民族集聚地,周边存在着诸如原播州宣慰司(后平越府部分)、贵州宣慰同知、乖西司、新添司、平伐司、大平伐司、虎坠司、谷龙司、小谷龙司等大大小小“世有其地、世统其兵”的土司武装,以及众多善于反抗的民族村寨,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实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贵阳的屏障和应急通道,巴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马冠群《贵州地略》说:“清水江,在平越西,自贵定入境,北经乖西、巴乡(香)诸苗地,入乌江。明天启初,王三善从清水江驰救贵阳,即此”①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黔南舆地风土丛钞[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②毛奇龄. 西河文集[M],卷七十五,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7.。而与此相反的是,《龙里县志》记叙,咸丰六年(1856)二月,巴香人龙丹山率起义军抵达巴香与贵阳之间的小谷龙,杀死生员罗国珍,威胁贵阳,致省城戒严,告急京师,贵州东道承龄因此被革职。

2、巴香还是黔中连接湘楚的战略要道。据《龙里县志》载,巴香驿道是今龙里境内遗存的三条驿道之一,始建于明代。其驿道从清水江渡口(巴江水尾)入龙里境,经巴江、洗马、太子山、小谷龙、高吏目、猫场进入贵阳,是黔中西进云南、东走湘楚的要道之一。其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是清水江渡口上行至水尾村青佬一段,可惜十年前修建大花水水电站已将其大部分淹没在水中。十年前笔者实地访问,见道路多用石块铺砌,石长二米、宽零点五米左右。提起清水江渡口当年的繁忙,村里人人皆知,时年九十五岁的杨忠文老人回忆说:两只大船来回不停摆渡,从天亮到天黑,忙时船工连上岸吃饭、休息的机会都没有。时年笔者还亲睹了清水江渡口“可憩亭”遗址,亭下有清光绪二十七年仲冬所立石碑一块,刻《重修黄平旧州至省路序》,其中“吾黔黄平旧州一路下通镇远,上由清水江以达”等记载,明白道出了此路的重要性。而该路始自何时,碑文未曾提及,仅说上一次整修在同治年间,由罗恒裕等商号倡修;此次重修由松柏茂、义盛隆两家外省商行主资,省内绅士马文泰补不足部分建成。维修路段自镇远属乾地坪至贵阳水口寺,共维修道路一万零三百四十三丈六尺,中建四桥一亭,耗资白银共计三千零一十四两二分。我们所知的仅是本次维修费用,而从开辟此路到历次维修,花费了多少银钱?虽无法统计,但可想象无数商家愿意多次出资修建此路的重要意义。而军需品的输送、商旅安全的保障,都为巴香驻军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要塞建设

明军在保障要道畅通和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的交锋中,认识到了巴香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开始作为城池要塞经营。清代学者毛奇龄《西河文集》记载朱爕元在贵州主持修建的三十五座石城中,就有巴香城:“曰省会北关、曰开州、曰龙场……曰巴香”②。不过巴香石城的修建执行者,却是朱爕元的下属,曾被授为巴香守备、后进太子少保的莫宗文。

贵州本土文化研究者何先龙先生曾在《南明王朝在贵州有关重要史实考》一文中,惋惜莫宗文所建巴香城早已毁而无迹③参看何先龙.南明王朝在贵州有关重要史实考[N].黔西南日报,2014-8-15(5).。不过通过笔者多次查找,还是很幸运地发现了一些遗迹:城墙至今还残存四小段,其中在原巴江乡政府与巴江中学之间的一段和巴江中街宋培敏屋后半山斜坡一段较为明显。在巴江村城头组,当地长者告诉我,解放初建供销社老房地基用的全是城墙石,部分村民修建住房时亦使用了城墙石,这些城墙石重者需十馀个劳动力才能搬动。

笔者分析认为,明军花费巨大精力修建的石城,对于清代接管巴香者肯定会产生触动,他们必然会思考明朝(含南明)常重兵驻此的原因,以及放弃这一要塞可能承受的后果。是否有必要延续明朝的做法在此驻军,以及驻防方式等问题,就显得很是分明了。

(四)屯田垦荒以保障军需

不重视军队的补给建设,在战乱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万历年间贵州巡抚江东之未识山雨欲来,一味重文轻武,在黔任职期间努力购置官田,甚至将军需田地划为学田,资助寒士“锐意向学”,尝作《置贵阳右文田碑记》,记叙其将“故征巴香备饷”的乌当把路之田若干亩割转资助贵阳学宫,畅论“昔以讲武,今以修文,乌当之田昔赡戎刚,不若赡文髦,从今冲輣不驰,而瑶华耀爽,黔虽丹徼乎,亦知左武矣”云云①鄂尔泰等修, 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M],卷四十一.。倒是为学子们做了不少好事,不过后逢播州之乱,讨杨应龙败绩,黜为民,愤恨抵家卒,其情堪悲。

清军进入贵州后,不可能长时间由中央提供补给。时云南亦刚稳定,也不能像后来一样靠云南等省承担贵州的大量军需粮饷。故清初因袭明制,全部保留了明代开设的卫、所,继续抓屯田垦荒大计。为巩固贵州的新兴政权,巴香这一军事战略要塞不可不驻军镇守,而粮饷若能屯田垦荒自给当为上策。而且驻军还得恩威并施、较好融入少数民族中去,尽可能地体现朝廷驻军不只是为了镇压反乱,在这样的情况下,题请继续保留(如明末已建的话)或者增设巴香卫,自然会是一个让朝廷满意的明智之举。

三、巴香卫开设的补充佐证材料及分析

(一)明末清初的巴香长期有军队驻扎

万历以后,明朝开始逐渐加强巴香地区的军事建设。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四年六月辛酉,朝廷认为应该强化巴香驻军,故设立一营以资防御。

南明时,更有副总兵级别的军官驻扎。《贵阳府志》卷三十四:“贵阳东北有巴香城,去府百二十里,桂王时建,周四里,明有副总兵驻此”。

至康熙十二年,巴江仍有一营驻扎镇守。康熙《贵州通志》贵阳府属州县沿革记载:“巡抚曹申吉疏,题准以府辖养龙、中曹、白纳、虎坠四司,巴乡、青岩二营及附城各村塞归并县属,仍归府辖”②卫既齐主修,吴中蕃、李祺等撰,阎兴邦补修.〔康熙〕贵州通志[M],卷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二载,即便到了裁撤巴香卫后的乾隆年间,贵阳城守营仍派兵分防巴香汛。

卫的设置与绿营建制虽有区别,不过我们从史料记载驻军的情况可知朝廷对巴香要塞的重视。也许这正是康熙十一年改龙里卫为县时,未同时裁撤巴香卫的原因。直到康熙二十年冬吴三桂之乱被平定,西南形势已趋稳定,巴香卫才于次年被裁撤,并将其列为贵阳知府亲辖地。

(二)从清初巴香的繁盛可知其曾为卫治所在

《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载,“巴香里(寺观)十九:曰关圣殿、城隍庙、观音阁、川主庙、见龙寺、文昌阁、炎帝阁、转兴寺、莲花寺、青龙寺、朝阳阁、奎文阁、隆兴寺、来龙寺……”。小小的一个巴香,寺、观竟达十九个之多,让我们很是惊异。透过这一记载,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巴香当年的兴盛繁华程度。

而其中更让我们觉得提神的是,这儿竟然建有城隍庙。其小字介绍为:“城隍庙,在城中,顺治初建”。

在大家的脑海里,作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城隍是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可,巴香城就是巴香卫的卫治所在地,而且正因为作为卫的驻地,这座巴香城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城,才正儿八经地供奉起城隍老爷来。

(三)明末清初镇守、经营巴香的相关人物线索

作为巴香城的主角,或因巴香卫存在时间较短,或战乱时期不重档案记录,巴香守将情况一直鲜见典籍记载,我们只能透过一些侧面,去探寻相关的一些线索。

在上节列举的《贵阳府志》巴香里寺观情况介绍中,其实就有一些模糊的记录。如“曰关圣殿,在司城,明安化伯莫宗文、副总兵朱三桂建巴香城,副总兵王国珍重修,嘉庆二十四年增修。”另外还有一条,“川主庙二,一在城中,驻镇巴香守备晁文建。”好家伙,一下子道出了四个相关人物。

莫宗文 ,字焕翁,麻阳人。明万历四十八年从戎,崇祯二年随朱燮元的部队进讨水西,因功授黔巴香守备,后升都司。巴香石城即是崇祯年间,在朱燮元授意下,由这位巴香守备主持修建。至于南明永历三年至四年,莫宗文进上柱国、太子少保、安化伯后,又率大军回驻巴香并作《驱虎告示》等事,只见于莫氏宗谱资料,未辨真伪。

上列另三位涉及巴香的人物:副总兵朱三桂,副总兵王国珍,驻镇巴香守备晁文,目前尚未找到他们的相关生平事迹。

除此之外,笔者还找到了一位与巴香关系极大的人物——张应先。镇守巴香多年,清廷诰赠明远将军。从其受赠的明远将军这一正四品官阶称号看,受赠者生前应为守备一级武官。据笔者查访,张应先初葬于巴江上街今巴江小学教师姜红住宅右前小地名“将军坟”处,后迁洗马镇谷寨张氏祖坟山,惜之前碑记被毁,迁坟时只发现残碑有“大清乾隆十九年吉月吉日”字样,初步判断为立碑时间。张应先之子张文品墓碑立于道光十二年,立碑人已是第八代孙,碑文有“皇清应诰享上上寿明远将军之子张公讳文品之墓”和“祖公张公讳应先君始自豫章吉安府,所生之地鹅颈大坵,奉旨差至黔省贵阳府属巴香□□□守军□□□……”等等,因年代久远,部分模糊难辨。张应先子孙众多,至今五百余人在巴江附近的洗马镇谷寨长期居住。据他们介绍,其先祖张应先为巴香卫守备,其所管辖区域在今龙里县洗马镇和贵定县新巴镇、开阳县高寨乡一带,职权包括守卫地方、垦田开荒、征收田赋等。

(四)巴香未能改卫设县的原因分析

1、地势狭窄

巴香城虽然历史悠久,但系在一坡地上所建,地势过于狭窄,且周围亦是高山深谷,难以扩展。欲在此建县,地理条件不够充分。

2、缺乏水源

巴香缺水,古今亦然。经实地考察,周边水源仅敷千人饮用。今居民用水系从三十公里外的石板滩水库引入。

3、历史选择

当三藩之乱平,清廷逐渐稳固和强大,卫、所军事功能不断弱化为保障驿递,弊端迭出,而地方政权行政职能亟待加强时,卫、所便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最终或归并州、县,或改裁消亡。

到康熙二十一年,巴香卫裁撤时,与之主要接壤的贵定县和龙里县,已分别先于万历三十六年和康熙十年建县,按照区划距离和空间,不可能在距离本就很近的两县之间再设一县,再加之地势狭窄、水源缺乏,故只能凭借处于交通要冲、军事要地,而被划为贵阳府便于直接控制的亲辖地。

民国二年,贵州废除府、厅、州,将贵阳府亲辖的巴香里分别拨入龙里、贵定、紫江(开阳)等县。留在龙里的部分成为巴江乡和洗马镇的重要组成。

再往后,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干道的修建,国道的确立,巴香的交通优势不复存在,原本陡峭险要的地形地貌,后来反倒成了发展的阻碍和落后的根源。到了2014年乡镇区划调整时,巴江乡被裁撤,并入洗马镇。

巴香,从最初的“蛮荒之地”到唐代设立巴江县,再到明清的巴香城、巴香卫、巴香里,之后的巴江乡,现今的巴江村,历经繁华与没落,最终又重归于最初的平静。

不过,随着大花水电站的建设,巴江平坡苗族农民画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以及专家学者对巴香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又将被历史探索者和旅游文化爱好者重新激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张 翔

The First SurveyonGuizhouBaxiangOfficer inQing Dynasty

Thechanging and cutting down of Ming and Qing's Officer's Setting,it isvery important for the strategyoftheauthority, and it also gavegreat influence towards the historicdevelopment in various places. In that period, how manyWei andofficers did the rulersbuild inGuizhouinMing and Qing?Everyonewill think it is a very simple question. But behind of it, it often secretly hides something that we ignoredeasily.In this way, the first BaxiangOfficerin Qing Dynastyis historicalexistencewhich we have ignored for many years. This thesis tried to investigatefrom two respects:,one is frombibliography, another is from Fields investigation, toanalyzeand do research onthe reasons why Baxiangofficer really existedin the history of Guizhou and whereitsplaceis?Andthe reasonwhy its settings and cuttings.

Ming and Qing's history, GuizhouOfficers, Baxiang officer

K249

A

1000-8705(2016)01-96-102

张彪(1977—),男,布依族,贵州龙里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文研处。

猜你喜欢

龙里龙里县贵阳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图说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贵州省龙里县高坪村管水故事
贵州省龙里县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奋进的龙里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刺梨春季大田压(埋)条育苗技术
贵州龙里猴子沟沟谷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