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下的面娃娃
2016-03-08谢静
谢静
这些年来,那鼎浩的名字在乌鲁木齐一天天响亮起来。一个普通平凡的面团到了他的手里,就能变幻成葡萄架下美丽的少女、打馕的俊朗男子、弹着热瓦甫的老艺人……他的面塑作品里都流淌着维吾尔族的生命律动,绚烂多姿的新疆生活在他手中以一种别致的样式再现。
高价面娃娃
春节临近,在那鼎浩位于乌鲁木齐北京路上的工作室里,不断有人前来预订新年礼品。这是那鼎浩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从构思出以“百猴献寿”为主题,到反复调整出最佳呈现效果,那鼎浩与学生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塑造了满工作室的“猴宝宝”。与往年一样,这些年味十足的面塑作品很快就被顾客一抢而空。
不过,这样的作品对于那鼎浩的面塑手艺来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他的另一处工作室位于七坊街创意产业园区。小小的空间并不敞亮,但细致地观赏这里陈列的面娃娃,你能感受到姑娘脸上的长睫毛像是在闪动,男子手中的烤馕似乎也闻得到香味。
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些面娃娃的价格。问及这些作品的单价为何动辄上万元?40岁的那鼎浩显得有些腼腆和不好意思。6年前工作室成立之初,客人来询问一个西瓜巴郎(小伙子)的作品价格。面对这个乒乓球大小的作品,那鼎浩心里也没数,只觉得一件作品从打腹稿、画样稿,到揉面、染色,捏塑完成,需要耗费好多心血。于是,他一咬牙说:“200块。”客人反倒觉得很惊讶,二话没说就掏钱买走了。
那鼎浩将这件事情说与母亲听,母亲很欣慰:面粉的价值不高,做一件小型面塑也用不了多少面,相比街头巷尾那些以面塑为生的小摊贩,儿子的第一件作品就能卖到200元,是个非常不错的开始。不过,街头游摊并不是那鼎浩想要的形式,艺术创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换算,他也觉得有些不妥。但是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他暂时未想到好的方向,只好先潜心于创作。
细致入微的风格注定了那鼎浩的作品产量不高,但售出的速度却越来越快,展架上长期空空如也的状态也让那鼎浩犯了难。涨价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控制方式,但是涨到多少才算合适?那鼎浩使了使劲,从600元到1 000元,再到现在一件精致的作品售价大概在10 000元左右。尽管每次向顾客说出价格时都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那鼎浩终于在制作周期和售卖速度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为自己带来一定收入的同时还能存下一些满意的作品,这样的状态让他感到很满足。
在新疆生根的山东面塑
在面塑上遇到的问题,那鼎浩都喜欢跟母亲分享,因为母亲不仅是他最忠实的“粉丝”,也是他面塑技艺的启蒙老师。
那鼎浩母亲的面塑手艺传承于他的曾外祖母,属于传统的山东面塑,也算世代相传。当那鼎浩还是小那的时候,逢年过节,母亲用制作祭祀贡品剩余的面团为他捏出的老虎、兔子,总会成为他向小伙伴们炫耀的“宝贝”。小孩子的天性使然,那鼎浩也学着母亲有模有样地捏面人。但由于配方不对,第一次费尽心思做出的面塑第二天就变得惨不忍睹。那鼎浩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这也促成了他日后对面塑技艺的钻研和创新。
首要面对的就是新疆的干燥气候。为了研究出妥善保存面塑作品的办法,避免出现开裂、褪色、掉粉等现象,那鼎浩和母亲从面粉的比例、加入的辅料等方面,对配制面团的“家传秘方”进行了调整。“用的面可称为‘三七分,就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传统的面塑是用蜂蜜来进行保湿和保持柔韧度,但加入蜂蜜会让面团呈现出淡淡的米色。我们用甘油来代替蜂蜜,这样配出来的白色就非常准确。”
解决了面团问题,那鼎浩又开始潜心钻研面塑的塑造技艺,最困难的环节就是人物的神情。“点睛之笔可以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败。能够通过面塑人物的眼睛来读懂它的内心,或喜悦、或悲伤,这样的作品才算是佳品。但面塑又是静物,所以很不好把握。”
本想询问他究竟是怎样做到形神兼备的,但那鼎浩说自己嘴拙不善表达,就直接演示起来。他揪起一个面团,三两下就做出了一个小人偶。人偶脸部经过简单的捏、刮、点、划,瞬间栩栩如生。其间并未发现特别之处,或许只能说他天赋异禀吧!
鲜活的新疆风情
谈及那鼎浩的面塑,就不得不说说其中浓郁的新疆风情,最为惊艳的就是那件名为《十二木卡姆》的作品。
那是一次前往木卡姆宴会厅就餐的经历,餐厅楼梯间的油画灯箱吸引了那鼎浩的目光。新疆少数民族画家哈孜·艾买提的巨幅油画《木卡姆》,展现了维吾尔族音乐会的盛大场面。那鼎浩专注于油画中每个演奏者如痴如醉的神情,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逐渐清晰:他决定用面塑的形式来重现这一场景。
这个想法一出,那鼎浩就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与大力支持。父母一边帮他查找资料,一边帮他用竹签削制演奏木卡姆的乐器。而他则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画面上的人物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塑造。历经半年,那鼎浩终于完成了这件得意之作,并获得深圳文博会“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
维吾尔族人立体的脸部轮廓本就为那鼎浩的面塑加分不少,而极为细腻的人物神情刻画则成为了这些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为了能更加准确地表现新疆的风土人情,那鼎浩经常去南北疆等地采风,寻找创作灵感。采摘葡萄的吐鲁番少女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就有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只有一张毛巾、一个洗手壶、一把剃刀的简易理发摊,生意却非常兴隆,他便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乡村美发师》;还有《三桥烤肉》《山西巷那时候的事》《和田姑娘》等太多带有新疆元素的鲜活画面,都被那鼎浩以面塑的形式定格。
面人世界里的修身养性
因为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精湛的面塑技艺,那鼎浩的工作室里先后来了近200人跟他学做面塑,厨师、老师、记者、销售……各个行业的都有。有的当作爱好,有的作为职业,而在这之中有位做记者的学生是那鼎浩工作室里的常客。“他在面塑上的天分并不高,但非常爱学。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时,他总会来我这里,完全投入地做一件作品,用不了多久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变得很平和。”
在那鼎浩看来,面塑和其他手艺一样,可以修身养性。所以,当新疆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荣誉一一落到那鼎浩头上时,他的内心依然没有改变。
但是在面塑技艺的传承上,那鼎浩觉得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塑历史悠久,但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塔城等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人们对它并不了解。有人说是橡皮泥,有人说是泥人,还有人说这是塑料娃娃。”所以,除了在工作室里进行创作,那鼎浩也会在新疆做一些面塑知识普及,展示简单的制作工艺,讲解面塑所用的原材料;一些学校会邀请那鼎浩去给学生们上面塑课,许多家长也会让孩子跟着他学习,让小朋友从小就接触并爱上这门手艺;除了高端精品,那鼎浩和他的学生还会制作一些造型简单可爱,价格亲民的面娃娃,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也能够体验到面塑之美。逢年过节、遇上市集,还常常会看见那鼎浩在街头摆个小摊,展示自己的面塑手艺。因为在他看来,一项古老的艺术如果想流传下去,就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