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绣娘到
2016-03-08张西昌陈丽萍
张西昌 陈丽萍
认识邹英姿已有7年。
初见面听她说话,满口吴侬软语,只觉果然苏州绣娘,温婉如斯。后来熟了,才知她的泼辣与顽皮。满脑子奇思妙想,行为大大咧咧,全然不像大众印象中的绣娘那样端庄娴静。
其实,面对邹英姿的绣作,便能领略到她的“温婉与调皮”。《问佛》肃穆、《红言》婉转、《我的眼睛》明亮、《鸣沙山印象》清远……
同时她又是浓烈的、认真的。我认识她那年,她还不到40岁,已是苏绣界响当当的人物。翌年,更是凭借“滴滴针法”获得中国首个针法发明专利,名噪一时。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邹英姿的《缠绕》系列分春夏秋冬四幅,主体是几根枯枝,藤蔓缠绕其间,山霭重重。四季变化在背景和整体色调上,或缤纷,或浓烈,或凝重,或肃杀……作品以滴滴针法绣成,针脚短而密,画面的虚实、疏密、浓淡变化自然,意境深远。
2013年6月,《缠绕》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这距离滴滴针法获得专利不过3年。当时,获得专利的滴滴针法面对得更多的是质疑。有苏绣专家直说,滴滴针法抄袭已故苏绣大师朱凤发明的点彩绣。
“滴滴针法的确是一种创新。”邹英姿拿出一幅作品来讲解。从针法上说,滴滴绣的针法更短,刺绣时一次性完成,而点彩绣需要分工叠加;在底料材质和针线排布上,点彩绣是在类似格状的材料上施针,针线排布比较规律,滴滴绣则使用更为细腻的底料,针线排布并不规律。“他们质疑滴滴绣,说明还不够熟悉。”她选择用作品来证明自己。
其实许久以来,苏绣都存在一个难题——丝线折光,绣出来的作品容易反光。大多绣娘都“反其道而行之”,用这种折光性来展现苏绣的美。不过,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苏绣对光线的敏感。“此类绣作看实物还可以,拍成照片后就显得平淡无奇,与原作的视觉效果差距太大。如此不仅不利于市场推广,还容易被人误读,以为苏绣就是这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邹英姿也努力了多年。直到2006年,她决定绣一幅素描画给母亲,尝试了乱针、平针,都觉得不满意。某日,她突然想起儿时母亲为家人纳千层底鞋时的情景,旋即想到了“打籽绣”般以点带面的手法,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点,来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纳底鞋的针脚短而密,所以我缩短了针脚,这样丝线对光的敏感度便大大减弱,也解决了刺绣作品光影变化不定的问题。”
之所以叫“滴滴针法”,“我想用它表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随后几年,邹英姿不断改进针法。2008年,第一件滴滴绣作品《我的眼睛》出炉。2009年,第二件滴滴绣作品《缠绕》诞生,斩获“2009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全国第一个刺绣针法专利
使用滴滴针法创作的作品也叫滴滴绣。“滴滴绣避免了丝线的折光性,更适合表现山岚雾霭,及斑驳或古拙的东西。”其实,就作品《缠绕》而言,并不符合苏绣的传统审美,它不够柔、不够灵。这是邹英姿用滴滴针法做的一次大胆尝试。很快,她也发现了问题,针脚短而密,便难让作品“栩栩如生”。既然如此,何不反其道而行之?这譬如古代文物的斑驳肌理,它们不需要活灵活现。于是,敦煌壁画、彩塑、残卷、瓦当,开始出现在她的绣架上。
佛教内容《敦煌观音像》《阿难》端庄肃穆,写意的《鸣沙山印象》意境深远,就连写实的《冬至》也是以意境取胜。邹英姿的作品受到了学术界和市场的双重肯定。滴滴针法的短针绣出来的斑驳肌理,充满风化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感。让人惊叹,苏绣也有这种厚重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滴滴绣改变了苏绣的惯有审美。
之所以会申请专利,源自一个朋友的告诫。他看到滴滴绣时赞叹不已:“如此创新的做法,你为何不去尝试申请一项专利?”她大为惊讶,针法也可以申请专利?
不知道申请程序的她,就这样背着自己的绣作到了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后来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来她的工作室进行了严格的拍摄和测定没多久她申请的滴滴针法便获批,且成为中国刺绣针法中的第一个个人专利。
之所以会有诸多质疑,大概是因为她师从刺绣艺术家王祖识,而王大师的师傅就是点彩绣的创始人朱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质疑滴滴针法,也显示了苏州手艺人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
镇湖绣娘成长记
邹英姿是土生土长的镇湖人。与很多当地人一样,几岁时就在母亲的引导下学习刺绣。母亲对她的要求严格,“我的童年是在绣架前度过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皮筋,她只能一边偷看母亲的眼神,一边着急完成手里的活。
小学三年级,她绣了几朵桃花,竟然得到了市级奖状。收获的快乐让她懂得了母亲的严厉的意义。
十几岁,邹英姿开始跟随母亲走南闯北推销自家的绣作。那几年,她去过很多地方,突然就对绣娘的生活产生了厌倦。“我以为一辈子都会这样。”尤其17岁那年,母亲回苏州打理绣庄,她一个人在上海体育馆做刺绣表演,畏惧、恐慌、孤单,让她无所适从。
“于是,我就跑了。”邹英姿逃到苏州干起了销售员。但只做了3个月,她就又拿回了绣针。“那3个月,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别的生活也许好,但不适合我。”她很感谢师傅王祖识。“师傅已年近古稀,依然坚持刺绣,坚持授艺。”对于她的“逃跑”,师傅很能理解,也并不多做劝慰,只用行动来让她懂得刺绣的魅力。高中毕业后,她没有再上学,来到王大师在苏州的工作室全心学艺。一学,就是3年。
学成归来,赶上镇湖刺绣产业集群发展。二十出头的邹英姿,很快有了自己的绣馆。在镇湖绣区的西南端,濒临太湖,两层小楼,一楼是陈列室,二楼是工作坊。1997年产后的她感染了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期间她重拾文化:参加继续教育,到工美学院进修。
绣出内心的模样
2006年,邹英姿的《贵妃醉酒》《生命系列》等作品已在国内重要的工艺美术展赛上获得金奖,可她并不开心。“在别人看来,那是荣耀的一刻。但都是别人的样稿我的创作,不是我的生活和感悟。”她很困惑,接下来的路该怎样继续?
一幅作品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为此,她带着速写本和相机,回到了家乡,在村巷里穿行。“有一种朴素而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的家乡,身边的能真切感受到的美。”一年后,她绣出系列作品《我的家》,内容是最常见的家乡实景。“绣完最后一针,忽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它凝聚了我的心血、我的情感和我的灵魂。”她将这个系列视为自己创作历程上的最大转变——从此,不再绣样稿,每一件作品都从内心的感受出发,表达自己。
发明滴滴针法后,她都用这种针法刺绣。《鸣沙山印象》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土黄底色的绷子上仅仅绣了金色、灰色两种线,却勾勒出月下黄沙,似乎能听到风吹过流沙的声音,带来无边无际的苍茫……因为她去了一趟鸣沙山,记忆久久停留在那片黄沙中,便将它绣了出来。“滴滴绣是用一种针法来绣,难度本就很大,这幅又只用了两种颜色的线,更是增加了难度。”邹英姿笑,“看到成品就是我心中的模样,再苦再累也值。”
绣心中的模样,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