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沙拉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探析
2016-03-07闫海莹
闫海莹
摘 要:迤沙拉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是一个美丽而特别的村落,也是一个彝汉两族文化交融的村落。自2005年起,迤沙拉就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进行了旅游开发,本文将学者们对迤沙拉的考察、研究和探讨进行梳理、总结,并以此来探究迤沙拉文旅资源整合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迤沙拉;文旅资源融合;研究
根据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迤沙拉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吸引游客到此旅游的一切自然、人文因素,包括村容村貌、秀丽山水、风土人情等。在对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可以发现无论著书,学位论文还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的研究都是立足在概述性介绍、俚濮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社会问题研究、区域建设研究、族群认同研究、谈经古乐研究和旅游开发研究上。本文从文化与旅游两个角度梳理文献,试图探究文旅资源融合的途径。
一、迤沙拉村有关文化资源的研究
迤沙拉的文化呈现丰富化、多样化和特殊化的特点。在众多学者对村落的研究文献中,除了对民居建筑、风土人情等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外,以村内特色文化事项——谈经古乐为重点研究的文献居多。
著作上,《中国彝家第一村》中以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为中心,从历史形成、民俗文化、里颇古乐等多个方面展开介绍。《中国俚濮彝族第一寨:迤沙拉》却是从历史遗址、村寨概述、民居建筑等九个方面介绍。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方面,《迤沙拉里泼民俗文化初探》,通过对民居建筑、民俗风情、谈经古乐、饮食文化的介绍,希望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时机,对迤沙拉文化进行开发、整理和包装。《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及保护——以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为例》一文整理了村落特有的文化元素,如口述文学、音乐歌舞、传统技艺、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提出从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域、举办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等几个方面对迤沙拉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迤沙拉:南方丝路上的驿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迤沙拉从驿站发展为村落的历史进程,列举村内具有特色的古遗址和历史文化。《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迤沙拉》也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地理位置、气候、历史文化等方面来介绍。
众所周知,谈经古乐于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不仅具有江南丝竹的韵味,也具有当地民族地域的特色,其曲调清雅、清丽婉转、明朗欢快。笔者在梳理谈经古乐的研究时,认为最有争议的是命名问题。根据数据显示:迤沙拉谈经古乐由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体育局申报,于2009年7月13日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音乐类,归为四川洞经音乐大类。根据笔者整理的文献资料,目前流传于迤沙拉村的这种传统音乐称呼主要有三种,一种为“谈经古乐”;一种为“洞经古乐”或“洞经音乐”,还有就是“里颇古乐”。
采用“谈经古乐”这一称呼并围绕其进行专门论述的四篇期刊文章有《攀枝花迤沙拉谈经古乐溯源及保护现状》《俚濮谈经古乐考》《丝竹遗响迤沙拉》和《里泼丝竹:迤沙拉彝村的谈经古乐》,其中前三篇的主要内容是从专门论述、对比纳西古乐以寻找其音乐特征和文化历史渊源和文化播迁的角度来论述,而第四篇则是对迤沙拉,对谈经古乐的宣传和报道。
采用“洞经古乐”这一称呼的只有两篇,分别是《浅说洞经古乐源流》和《中国洞经音乐的源与流》,都是从洞经古乐的源头、流派、谈演、曲目和传承等方面来论述,其中又以洞经古乐的源流、特点为重点论述对象,仅在传承方面提及“洞经古乐”传播于迤沙拉村境内。
仅有一次被称为“里颇古乐”的记录,是在《中国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书中,文中对这种传统音乐该采用什么名称最好进行了讨论,提到:“除‘洞经古乐外,还有‘谈经古乐‘白彝经调‘里颇古乐等说法,目前媒体上比较多的提法是‘洞经古乐。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里颇古乐,甚至还可以取一个与南京有联系的‘里颇丝竹。到底取哪个名称好,大家可以研究。”
因此,凡是明确在迤沙拉这一村落的范围内并涉及这三种称呼的记录共有十七次,其中被称为“谈经古乐”的有十一次,被称为“洞经古乐”或“洞经音乐”的有五次,而被称为“里颇古乐”仅一次。在这十七次记录中以这种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门论述的有四次,均将其称为“谈经古乐”。由此可见,目前“谈经古乐”这一使用更为普遍和广泛。
二、迤沙拉村有关旅游资源的研究
在对迤沙拉研究的文章里,最多的还是旅游方面的研究,笔者在整理这类研究时将其分为两类:其一是视迤沙拉为旅游资源地,对其提出旅游开发、保护、建议类,共四篇。如《迤沙拉古村落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一文,分析迤沙拉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以助于迤沙拉旅游的合理开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探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以迤沙拉村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 对迤沙拉村的背景介绍、特色文化旅游开发等进行探讨。《民族村寨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攀枝花迤沙拉村为个案》,通过对迤沙拉村的历史文化与现状概况的介绍分析区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迤沙拉村的几种保护模式,指出科学开发迤沙拉村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迤沙拉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通过对迤沙拉的简介,分析了其旅游资源开发的背景、拥有的特色及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另一类是在旅游的背景下增加对人的关注,共两篇。如《待开发乡村旅游地客源市场调研方法探索——以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一文是对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分析,以迤沙拉村这个旅游地的客源市场为例,分析影响潜在客源市场规模的因素,设计市场调研方案和抽样调查问卷,建立相应的测算模型,用于分析待开发乡村旅游地与附近城市的依附关系。《对迤沙拉村民参与当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一文提倡村民的参与,认为对迤沙拉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保护民族生态、要有当地村民的参与,并从可持续发展, 重点开发、效益回报三个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四条建议。
三、有关迤沙拉村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探究
无论从梳理学者们的文献资料,还是实习考察的情况看,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是丰富、多样,且具有特色的。但是现在当地的规划侧重于基础设施和配套硬件的建设上,这是因村落的历史背景促成的。2004年6月,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会议中迤沙拉村也名列其中;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发生里氏6.1级地震,同属一镇又紧邻大龙潭乡的迤沙拉村也受到了地震的影响。《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震后恢复重建的建议》《对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建议》《历史文化名村在乡村建设中的困境与保护——对四川攀枝花平地镇迤沙拉的调查》《历史文化古村落“迤沙拉”震后村域环境文化恢复与保护研究》和《特色村落空间环境的有机生长——一个民族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思考》五篇文献就是学者们对该事件的后续影响进行关注和研究,以谋求作为特色村落——迤沙拉的保护与发展之路。
当今社会对文化、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是多元化、差异化的。如果能够促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其活力和生命力、市场吸引力甚至是市场竞争力。在梳理有关迤沙拉文化、旅游资源的文献中,可以发现迤沙拉在规划中文化与旅游呈相对独立发展的趋势。同样,也是在文献综述的分析中,笔者认为迤沙拉的规划是可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如将古驿道文化与遗址旅游结合,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景点;将民俗文化与当地农家乐结合,打造参与式、体验式的景点;将谈经古乐作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与科技结合,与旅游结合,进一步开发其文化产品的延伸。
综上所述,在迤沙拉未来的发展中若能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探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在完善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上,能够面向市场,利用科技手段,全面、深入的提升文化内涵,重视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宣传和推广,塑造迤沙拉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特色性的文化旅游村镇不失为一件美事。
参考文献:
[1]普光泉.中国俚濮彝族第一寨:迤沙拉[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
[2]普光泉.迤沙拉里泼民俗文化初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
[3]杨曦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及保护——以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为例[J].大众科技,2011,(11).
[4]王文君.迤沙拉:南方丝路上的驿站[J].森林与人类,2009,(4).
[6]李生军.攀枝花迤沙拉谈经古乐溯源及保护现状[J].农业考古,2012,(3).
[7]陈波.俚濮谈经古乐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
[8]伍国栋.丝竹遗响迤沙拉[J].民族音乐,2009,(1).
[9]云从.里颇丝竹:迤沙拉彝族的谈经古乐[J].西南航空·文化,2006,(6).
[10]侯光.浅说洞经古乐源流[J].文史杂志·巴蜀文化,2007,(2).
[11]沙马拉毅,侯光.中国洞经音乐的源与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06).
[12]王文君.中国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J].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任宣羽,赖启航.迤沙拉古村落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4).
[14]李海,白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探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J].旅游经济,2008,(1).
[15]蒋秀碧,刘沙,赖启航.民族村寨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攀枝花迤沙拉村为个案[J].神州商贸,2010,(18).
[16]李锦娴.迤沙拉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5).
[17]王静.待开发乡村旅游地客源市场调研方法探索——以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7,(11).
[18]阳建英.对迤沙拉村民参与当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4).
[19]杨丽,陈加耘.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震后恢复重建的建议[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9,(1).
[20]李仲先.对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建议[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9,(3).
[21]李仲先.历史文化名村在乡村建设中的困境与保护——对四川攀枝花平地镇迤沙拉的调查[J].天地人文,2009,(1).
[22]宋来福.历史文化古村落“迤沙拉”震后村域环境文化恢复与保护研究[J].装饰·民俗民艺,2009,(6).
[23]王小斌.特色村落空间环境的有机生长——一个民族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思考[J].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9,(6).
[24]王文君.中国彝家第一村[J].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