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微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2016-03-07刘婧

当代旅游 2015年7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婧

摘 要:“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课题,传统“意见领袖”的主体权威受到挑战,教育者信息“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议程设置功能”出现转变,“沉默的螺旋”作用在增强,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应重视和善用微媒体,营造高校思政教育“微环境”,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微权威”,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微内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微力量”。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时代”的定义:新兴网络媒体的革新

目前,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机3G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微博客、微信等新兴媒介为代表,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了全新的传播“微时代”。“微时代”是新兴网络媒体变革与创新的产物,它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更加广泛和快捷的信息传播。以微博、QQ、微信、人人网、豆瓣、以及Twitter、facebook等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具有内容短小精悍,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者更加多元,交互性更强等特点,它们不仅可以在互联网终端使用,而且可以通过手机3G平台进行更为广泛和便捷的运用,实现更加实时、互动、高效的传播,并使人类传播活动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突破时空的限制。

“微时代”带来的传播模式的革新不仅改变了数字技术的新形态,也创新了媒体传播的新格局。这场“微时代”的革命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对高校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个性鲜明、热衷于微传播媒介的90后大学生,高校需要准确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特点,与时俱进地跟随新兴网络媒体革新的脚步,探索“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平台,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

(一)“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和教育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更是肩负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

当前高校的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他们有着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于先进的、新鲜的事物更为热衷,并倾向于通过新兴网络媒介去认识社会、接受教育、表达情感,建立属于自己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和交流平台。因此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以及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

人类的传播活动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以传播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文化观点、道德规范的传播,对社会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观念和思想。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to 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

作为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类其他传播活动一样,具有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传播者(高校思政工作者)、传播内容(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信息)、传播媒介(语言、校内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受传者(在校大学生),同样也有传播的目的,即: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具备先进的道德品质、文化技能和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关乎国家的未来。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行为,要综合考虑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与互动。大众传播环境的变革使得网络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并进一步推动了以微博为主体的“微时代”的到来,这势必在很多层面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传播活动,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传媒环境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到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以及受众等要素的综合、协调与互动。“微时代”下,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通过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互动模式渗透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挑战。

(一)传播环境层面:新媒体技术促使社会环境改变

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微时代”下的新媒体技术也在无形中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信息的传播无时无处不在,社会呈现出多元、开放、民主和自由的状态;另一方面公众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个人民主观念更强,更善于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自己诉求。而我们的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交流平台。

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新媒体技术促进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的融合,诸多不良信息会对青年学生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产生消极影响,“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多元、自由、繁荣但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

(二)传播者层面:“意见领袖”的主体权威受到挑战

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体,他们是拥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人或者组织,在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信息的传播和教育。他们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

“微时代”下传播模式的革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以及文化表达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这些改变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使得他们的主体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新兴的媒介,与各类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直接互动和对话,分享各种以往没有的资源,同时大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年龄、所处区域等因素的不同,活跃在不同的“舆论社区”当中,他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或某领域专家的影响,而轻视学校教师的作用,忽视他们的教育与引导。当出现认知偏差时更容易滋长不良情绪,挑战思政教育者的主体权威,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困难,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复杂。

(三)传播内容层面:“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传播的是社会主流文化、道德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传播形式简单,内容冗长,但对于内容的审核却非常严格,传授者注重对传播内容实施“把关人”的作用,并通过高校权威的渠道进行宣传和教育。“微时代”下的新兴传播媒介既是承载个体话语的私人空间,同时又是公开化的舆论平台,这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改变,内容变得更短小精悍,传播速度更迅速,受众范围更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篇幅冗长,资源有限的不足,让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和富有吸引力。

但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随意性和快捷性,使得传播内容很容易由多样化变成复杂化,教育信息的质量、真实性以及价值很难像以往一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控,传播内容层面上的“把关人”作用被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难以充分实现。加之新媒体强大的转发功能,使得某些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可以随意发言,并影响他人,特别是当一些信息受到别有用心的人进行歪曲,并恶意地通过新媒体向外界传播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更加被动。

(四)传播媒介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出现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是由教师通过授课或者校园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大众化的宣传方式虽然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但却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对一个议题进行宣传,让受众集中注意力,进而对他们施加影响。“微时代”下的新兴传播媒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比如微博的“关注”、“转发”及“评论”以及“@”等功能充分展示其强大的交互性特征,这种传播方式更能够迎合90后大学生的需求。这些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传播的议程设置,教育者们很难再像以往一样,制造话题,引起关注,很容易地抓紧学生们的眼球,进行有效地传播和教育。

同时新媒体重视“生活性、娱乐性、草根性”信息的传播,而忽视了“思想性、教育性”等议题的设置和内容引导,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方面的“议程设置功能”出现转变。在官方思政教育议题和内容受到忽视的时候,网络舆论却呈现出自发、无序的繁荣景象,新兴媒体在很多网络事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提高“微时代”下传播媒体的利用效率,加强教育性内容“议程设置功能”,是当前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五)众群体层面:“沉默的螺旋”作用在增强

1974年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指的是:对于有争议的议题,人们一般会有“从众的心理”,当他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时,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为防止被“孤立”而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从众”。这时就会出现优势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基本上都为90后,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并且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而微媒体也给予他们更加自由选取信息的空间和平台,他们可以随意发布、转发和评论信息,对网络传播的内容处理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但大量的信息、多元化的内容、鱼龙混杂的人群、各式各样的观点,也让这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18-24岁之间)难以选择。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更加情绪化,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反复多变,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当“意见领袖”权威受到挑战,“把关人”作用弱化,“议程设置功能”出现转变时,他们更容易对思政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选择听信那些“负面、不真实”的传言。无论他们是属于正确价值观的“少数”派,还是反面信息的“多数”派,都会使得“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在增强,进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阻力与困难,增强其工作的难度

四、“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微时代”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我们需要从高校“微环境”的营造;思政工作者“微权威”的树立;思政教育“微内容”的丰富与创新;思政教育“微力量”的培养和增强等几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一)重视和善用微媒体,营造大学生思政教育“微环境”

“微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方式、文化表达方式,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心理环境。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适应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积极营造多元化的舆论传播氛围,重视和善用微媒体,给予学校师生更加平等和自由的交流空间。

高校首先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使传播内容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构建学校、院系、专业、班级一体化的微媒体传播体系;加强各社团、学生组织、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交互性传播平台的建设,服务学生成长,积极主动地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

(二)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微权威”

面对“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许多新挑战。高校要重新建立思政教育队伍“意见领袖”的权威,加强传播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引进年轻的师资力量,扩充思政教育团队,结合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地培养思政队伍利用新兴媒介的观念和能力。

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微权威”的建设,改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和方法,树立全新的“意见领袖”的形式,在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掌握最新的传播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多种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丰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同时做好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估,完善和改进工作的方式,提高传播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强化信息把关和议程设置,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的效果,也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把关,提高对于信息的判断力和甄别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要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摒弃过分娱乐化、恶俗化、虚假性的信息,并将有价值话题在新媒体上进行有效引导和传播,进而提升思政教育传播内容的质量和传播效率。

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微内容”,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个人话题与公共议题、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主观动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在网络上的传播。议程设置需要时刻跟踪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反映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并通过高校的媒介“微体系”进行有关话题的设置、策划、宣传和引导。通过与大学生的平等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最实际、最需要的思政信息,丰富教育内容,提供更有教育价值的社会议题和素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四)注重学生干部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采用符合大学生群体行为习惯、心理特征、以及价值观念的内容和方式,并在认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而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学生干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同龄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有着更多相似的理念、人生经历以及共同语言,他们更容易获得学生们的信任,并协助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时代”下,大部分90后大学生有着自己的微博账号、使用QQ或通过手机上网,活跃于各种网络社区当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率,需要我们改变观念和做法,给予学生干部更多的信任和培养,发挥好各年级学生骨干、优秀学子的“微力量”。并且通过他们在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话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微活动”、提供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微文化”等等。在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微力量”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总之,“微时代”是一个强调互动、创新的时代,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要。也对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思政工作者需要逐渐改变他们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模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更加熟练地利用微博等新媒介,注重交互式的交流模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其次需要积极对大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议程设置,进行舆论引导,丰富传播的内容;同时加大力度培养政治觉悟高、品德优异、执行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增强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最后高校应当通过微媒体积极反驳社会负面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提高理性、科学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新时期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