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初探
2016-03-07杨萍萍边晓蓉王珊
杨萍萍 边晓蓉 王珊
摘 要:梯田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如北非、地中海沿岸、法国、中美洲及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然而由于梯田耕作与维护十分艰辛,许多地方的梯田已经被废弃,象元阳哈尼梯田一样,仍在发挥效益的梯田数目有限。由于梯田历史一般比较久远,而且常具有独特的梯田文化,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对梯田文化和历史角度领域的研究。元阳哈尼梯田作为梯田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湿地经典,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而倍受关注,加之元阳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备选项目之一,研究其保护与开发模式,对于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旅游开发
一、元阳梯田生态系统特征
元阳位于哀牢山脉南段,其梯田生态系统属于哀牢山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哀牢山山地气候多样性
哀牢山山地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依次为:海拔1800m以上的高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1.6℃,全年日照1000h,这类地区多云雾阴雨;海拔1400~1800m的上半山区,年平均温度15℃,全年日照1630h,这类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海拔600~1400m的下半山区,年平均温度18℃,全年日照2020h,无霜期,这类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海拔600m以下的河谷,年平均温度25℃,全年日照2430h,无霜,雨量较少,气候炎热,蒸发量大。
(二)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由于哀牢山独特的山地气候,使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西南坡垂直分布由阿墨江河谷开始:海拔1100~1800m思茅松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带,1800~2200m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200~2800m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800m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东北坡植被垂直系列从元江河谷起:海拔500~1000m为干热河谷植被带,1000~2400m为云南松林及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300~2900m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2900m以上为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及灌丛带.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云南乃至中国少见的特殊植被类型。全区面积50316k㎡,森林覆盖率达8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66.3%,以保护水源林为主。
哀牢山南段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主要为常绿阔叶林,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物种基因库之一。山上林木葱郁,植被种类繁多,有青枫树、双扇蕨、黄心树、藤条、灰竹等珍稀树种,种子植物有229科、1530属、5667种;还有野三七、杜仲、重楼、砂仁、山乌龟、香菌、木耳等林特山珍和药材。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金丝猴、懒猴、长臂猿、棕熊、黑熊、穿山甲、蟒蛇等珍稀动物。鸟类繁多,每年秋季都有难以计数的大量候鸟从哀牢山东坡向南迁徙。
(三)梯田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与山地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包括高山底部季雨林和顶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部梯田和村落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海拔144~2000m之间。一般坡度大于18°的山地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而哈尼梯田分布在坡度15°~75°之间。在元阳境内,有440多公顷梯田分布在坡度15°~25°山地,有130多公顷分布在坡度25°~75°山地。
(四)梯田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由农作物组成,主要是水稻,还包括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大豆、蚕豆等经济作物,香蕉、菠萝、荔枝等果树以及各种蔬菜等。消费者包括人类和家禽畜等,其中家禽有鸡、鸭、鹅等,家畜有牛、猪、羊等,还有稻田养殖鱼类,人类是顶极消费者。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水稻)和消费者(主要是人)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哈尼族经过近千年的历史过程,将野生稻驯化为陆地稻,进而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海拔等环境条件,驯化了大量的水稻品种。
海拔是影响水稻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哈尼族水稻的种植管理方式随海拔呈现垂直分异性。海拔1600~1900m、气候温凉的上半山(北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南温带山区梯田湿地),一般使用小花谷、小白谷、月亮谷、旱谷、冷水谷、抛竹谷、冷水糯、皮桃谷、雾露谷、皮桃香等耐寒稻谷品种;海拔1200~1650m、气温温和的中半山(中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北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使用大老梗谷、细老梗谷、老脚红梗、老梗白谷、大白谷、麻车、蚂蚱谷等温性稻谷品种;海拔800~1200m、气候温热的下半山(南亚热带中山梯田湿地),使用老皮谷、老糙谷、大蚂蚱谷、木勒谷、猛拉糯、七月谷等耐热品种;海拔150~800m的炎热河谷(北热带河谷梯田湿地),使用麻糯等耐高热稻谷品种。大多数稻谷品种的适应面积往往不超过几百公顷,不少品种只在几公顷甚至不到1公顷的面积内种植。
(五)梯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以水分和养分流动为主。从山地整个生态系统的顶部—森林生态系统开始,流向梯田生态系统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生产者和人、家禽畜等消费者;在梯田生态系统中层层重复利用后,流入河流。
整个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和梯田生态系统内的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可供动物和人利用的有机物质和能量。在梯田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以稻米、鱼虾、禽畜、水果、蔬菜、木材等形式为人提供生活和生产样品;人又通过输出人力、畜力等辅助能和各种技术,施用农家肥和化肥等物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等,对梯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使梯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持续地提供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了独特梯田生态系统功能。
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载体。除降水外,梯田生态系统的水分主要来自山地上部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则来自河流水分蒸发后冷凝形成的降水。元阳山地河谷蒸发强烈,水汽随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区遇到冷气团而冷却凝聚成浓雾和充沛的降水。
养分是维持梯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来源主要为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以及家禽和家畜粪便等。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储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不仅使梯田肥力增加,提高地力,还减少了人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
二、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
哈尼梯田作为哈尼人世所依赖的农田,为哈尼人提供最为重要的大米和鱼虾、蔬菜等食物来源,其经济效益与一般稻田相比,它还蕴藏着巨大的旅游价值,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哈尼梯田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有赖于梯田所形成的独特哈尼民族文化,作为哈尼民族文化核心之一的稻作文明,对哈尼梯田具有极强的地缘依赖性,作为哈尼民族文化发源、成长的沃土,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哈尼族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一)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逐渐产生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让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去游览的初级阶段到现在提出的“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的阶段,它贯彻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不损害当地现有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原则,提倡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的基础上有选择、有节制地开发。
(二)哈尼梯田的生产性与审美性
梯田首先作为生产性的用地,给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这是它的本质特征。哈尼族的辛勤耕作是为了让梯田收获更多的庄稼,生产更多的纤维,而其世世代代的辛勤耕作使得其愿望得以实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梯田景观又是一种生活体验,但哈尼族进行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种族得以繁衍,人类还有超出这些较低目标之外的需求,如审美的需求,正是这类需求体现着人类的本质。人们不只把农业环境当作是进行劳作的对象,还把它看做是人类本质的重要力量的象征。因而,梯田景观不仅具有生产性,而且具有审美性。其生产性是审美性的基础。梯田中的乡土材料传达出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了自然与朴素之美,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哈尼族既按自然规律,也按美的规律塑造梯田。梯田景观由通过人为耕作而保留下来的树林、蘑菇屋及其周围的水田等景观要素组合而成。由于各个景观单元以相互镶嵌状结合在一起,具有视觉美的价值。可以说,梯田景观是具有快适性和颐养身心功能的自然空间,是符合现代人愉悦的精神家园。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不仅注重梯田的生产性,而且已经开始注重生态的保护,并且越来越重视农业景观的审美。
三、结语
城市化的扩张,特别是全球化的出现,为当代的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梯田耕作同样也不例外。但是,民族的传统性不仅不会因此消除,反而可以彰显出其新的文化意味和现代价值。
作为云南哈尼族乡土文化典型代表的梯田景观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需求,而且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作为一种典型农业景观,梯田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的形式美所决定,而在于梯田内在的生产功能和深厚的梯田文化。这种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梯田美学价值真正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的统一在哈尼梯田,作为一种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要通过保护来促进开发,因此,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的保护法规,依法保护哈尼梯田,是哈尼梯田能够可持续的首要条件。
哈尼梯田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只有通过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科学规划,着眼于长远,才能使梯田得到永续利用和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山,杨军.生态农业与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论[J].云南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2000(26).
[2]冯金朝,石莎,何松杰.云南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7).
[3]王龙,王琳,李靖.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4).
[4]李祥福,杨迎潮.论哈尼族生态观的特色及嬗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