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丝文化”背景下的畲族文化

2016-03-07李湘

当代旅游 2015年7期
关键词:交流

李湘

摘 要: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2013年10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构想,引起全国乃至全球广泛的关注,是中国新常态下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自古以瓷器、丝绸等代表性商品的海贸交通线并由此建立起源远流长的中外经贸和人文联系的真实反映。潮州海丝文化的重要节点,而作为潮州原住民的畲族同胞在海丝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丝文化”;畲族文化;交流

韩江是“粤东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广东省境内第二大河。早在宋代,韩江已经是连接赣南、闽西南、粤东等地的交通干道,带动周边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发展。据史料记载,唐朝实行开放政策,位于韩江东溪出海口的程洋岗凤岭便是重要的贸易港口。

潮州的程洋岗一带曾出土一批船板,发现古缆绳加工场遗址及大量缆绳,近年来仍不断在沙滩等处发现宋笔架山窑器物及残片1。

后来,随着韩江上游不断有泥砂的带入,形成了冲积地,港口也向东迁移。到明清时期,主要出海港口迁移到距潮州府城约20公里的澄海东里镇的“樟林古港”。那时,出海的红头船云集,百舸待发,场面壮观2。这些足以见证当时韩江航运,特别是入海港口等地贸易相当频繁。韩江上、中游地区的产品通过韩江运输到港口,然后再从这里出口外销。可见,自宋代以来,潮州依托韩江古港口,不容置疑地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重镇。那么作为潮州原住民的畲族同胞在这过程中是否也有所作为很值得研究。

一、畲族文化的时代特色

饶宗颐先生总攥的《潮州志》第八册《风物志》中指出:“辉东谨案:粤民著籍,肇自秦戍五岭,潮民蕃衍,盛于唐代总章。徴之志乘,潮州土著,本多畲民,所有歌词留传后世甚夥。是章为代表作,具见畲民之孝道,不减我人。惟词旨表现,不离跋盃与画符,不问医生问鬼神,其举措似未开化,于今潮人尚多此习尚”。独具特色的畲族民俗风情、畲族语言、畲歌、畲族工艺、畲族医药等,以及畲族文化遗产,诸如畲族祠堂、畲族古村、古屋、农耕器具、石臼木杵、艺术品、祖图、山歌抄本、族谱、牌匾、雕刻艺术、招兵节经书、法器、神像、书画作品等重要实物,与潮州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3。畲畲族祖居潮州凤凰山,是古代潮州一带最有影响力的土著民族, 畲族文化是潮州土著文化的主体。

潮州凤凰山是全国畲族公认的祖居地,因而潮州也就有了“畲族祖地”的美称。其定居潮州的时间,远比汉人来得早。唐、宋以后汉人大规模向南迁徙至粤东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畲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个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相互交融、渗透、涵化,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潮州文化。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畲族文化是当今闽南潮州文化的母本,而中原文化无疑就是潮州文化的父本文化了。

畲族文化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务实、创新、奉献”八个字来概括。这种鲜明的文化特色集中体现了畲族文化的精华,也奠定了其在地域性发展中的地位。

(一)开放

畲族的“开放”特征表现在潮人对外拓展生存空间、接纳外来文化对外交流等诸方面。畲族同胞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封闭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具有向外拓展的特征。自隋唐始,畲族同胞便寻求向外拓展。畲族同胞历来就敢于向外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由于人多地少,生存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畲族同胞有的迁徙到其它省份定居,有的移居海外谋生。今天的畲族由三支组成,蓝姓、雷姓和钟姓,少了传说中的老大盘姓。据有关的专家论证,盘姓一支是在唐宋以前便已向海外迁移。畲族的这种精神在史诗中随处可见:先祖高辛帝征番邦;盘蓝雷钟四支中的盘姓一支下海去,指的就是向海外发展。在大批中原汉人向本地迁移之后,本地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大批的原住地畲民才为求生存而移居浙江、福建一带。

(二)务实

畲族同胞靠着“务实”的精神,走南闯北,四海为家,艰苦创业,团结互助,畲族的民族意识浓厚,凝聚力强,豪爽坚韧,平等思想突出。他们不坐享其成。从护王不贪图皇室的荣华富贵,自愿放弃功名,到潮州凤凰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隐居生活可以看出。他们居山安贫、淡泊明志,“跌足左衽,剪发文身,短倦不裤”,“习居‘于栏”。 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务实。在很早的时候,他们便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培育出适合于在旱园种植的“畲稻”;他们根据多山的情况,广种苎等作物,满足生活所需。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畲族文化。唐朝以后,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严重,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畲族同胞“务实”的精神。务农的精耕细作,以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最多的粮食;经商的精打细算,以求利润的最大化;做人的儒雅精明,一诺千金,即使倾家荡产也不甘食言。

(三)创新

畲族的“创新”体现在它是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并重的文化。它具有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同舟共济的特征。善于寻找生存空间,培养开创创新精神。畲族同胞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与生俱来。畲族同胞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敢于冲破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

从畲族祖图我们可以看到:先祖盘瓠功成名就之后,不满朝中的繁文缛节、尔虞我诈,为摆脱这种现实,他携妻带子来到潮州凤凰山,开创一番新天地;为开拓海外天地,族中盘姓一系下海到南洋一带。明清年间潮州人到南洋一带创业者众,是否受此影响,很值得深入研究。

(四)奉献

奉献是畲族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畲族同胞的传统美德。盘瓠为国请缨抗番邦,功成名就之后,考虑的不是享受皇赐的荣华富贵,而是隐居偏远山区,自食其力。为解决生存矛盾向外迁徙,无怨无悔。远走他乡的畲族同胞为了让祖地族亲过上好生活而甘愿离乡背井,远走他乡。

粤外的畲族同胞时刻关注发祥的发展,时有同胞到凤凰山寻根访祖,支持畲村建设。对于要在凤凰山建设“畲族祖祠”给予大力支持,要从财力、物力支持建设,为繁荣祖居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海丝文化的主要内容

畲族文化的特性奠定了其在所在地的地位。勤劳、勇敢、开放与具有奉献精神的畲族同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环境下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5。

海上丝绸之路涵盖了中国的港口史、造船史、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移民史、宗教史、国家关系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等诸多具体内容5。

(一)海外贸易

“海丝之路”的缘起是物资交换的需要。我们知道,由于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物产有很大的差异性,或者说,不同地区的人对于生产某一物资更有优势、成本较低。这就产生了异地之间的物资的交流。当时的海外贸易主要是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铁器和其它五金制品。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二)国家关系

今天发达的交通系统拉近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距离,好像地球变成一个很小的球体,因而有“地球村”的说法。但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遥远的路途阻碍了人们的交往。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惧怕舟车劳顿而不常走动,时间久了这种亲情也不复存在。与一些海上国家的联系只能靠海路了。这样这条“海上丝路”为增进中国与海上各国的关系提供了便利。

(三)移民海外

潮州民系文化最具特色在于海内有一个潮州,海外也有一个潮州, 海内海外各有潮人一千多万。海内外潮人遥相呼应,内外互动,相映生辉, 其凝聚力举世闻名。广东每年都举办一次海内外潮人联谊会,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畲族同胞已经有了移民的做法。现在潮诈畲族祖地的畲族同胞只的“蓝、雷与钟”三个姓氏,明显缺少记载中的“盘”姓一支。据畲族口头文学所传“老大盘支下海去”。这里说的“下海”就是漂洋过海。据郭志超教授考证,盘姓一支下海到马来西亚、菲律宾一带,后来部分迁至台湾,成为台湾最早的原始部落之一6。虽畲族祖地人口偏少,但在移居海外的潮州人中,畲族同胞仍占有相当比例。

(四)文化交流

人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所进行的活动内容也非常广博,包括航线的拓展,航海技术的交流演进,外来侨民的流动,官方使节的往来,宗教、音乐艺术的传播,异域物种的扩散等等。

文化不分种族。不同种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的互相传播、互相排斥、互相采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海上丝路”为异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各地不断碰撞,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文化格局,使现今的潮州文化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显然,畲族文化也在这频繁的交流中获利。

(五)经济发展

海上丝绸之中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如上所述,由于 各地条件与技艺的差异,生产成本差异性大,那么通过海上贸易,规避了各地在生产某些产品存在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体现产品的价值。此外,由于贸易的需要,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也促进航海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码头等设施的建设。这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海丝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于促进各地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是多方受益的“多赢”。在今天,正如习近平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7。

三、海上丝绸之路与畲族文化

畲族同胞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人之美、济人之难、仗义疏财、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民族秉性非常鲜明。

历史上,居住的凤凰山区的畲族同胞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狩猎、织布、烧瓷、耕种,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当然,历史上畲族祖地同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也是有所作为的。特别是在工艺品、陶瓷和茶叶三大品种上表现突出。

(一)工艺品

畲胞开荒种菁(蓼)有悠久历史。畲胞以种菁为业而被称为“菁客”和“菁民”,他们所居的乡寨也被称为“菁寮”。当时莆田畲胞“擅蓝靛之利”,其所产蓝靛品质极佳。每年霜降后刈蓼蓝“浸巨桶中,再越宿(隔夜)及出其枝梗,纳灰疾搅之,泡涌微白,久之渐青,泡尽靛灰与灰俱降,乃澄(清)蓄之,而泻出其水,则靛可滤而染,其色为天下最。”可见山上和溪边的畲胞种菁制靛,不仅量多,而且质好,每年八月溪水变成蓝色,可以染帛。

生活在凤凰山区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和竹艺既是装饰品,又是生活用品,而受到畲乡以外的人们的欢迎。这些工艺技术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可以断定,这些工艺品在对外贸易中会占有重要的一席。

(二)陶瓷品

从畲族的传说中,他们很早就有烧制陶瓷的历史。1975年在饶平县浮滨镇在开山造田运动中发现的的古墓中,有酱釉陶陪葬品若干。据专家分析,应该是当地的土著畲族同胞的产品8。

在凤凰山西侧的赤凤镇一个叫白莲的地方,曾经是瓷空缺非常集中的地方。在土层中有诸多青釉瓷片。与韩江沙滩上捡到的瓷片比较非常相似,应该属于同一类的陶瓷。笔者曾到过凤凰山区的碗窑畲族村调研,发现该地有多处窑址,陶瓷碎片随处可见。从当地老人的传述中可知,到明末清初,这里的陶瓷非常发达。来自府城潮州的瓷商会定期到此收购。可见在当时畲族同胞生产和陶瓷通过涨上丝绸之中向外销售是有可能的。

(三)茶叶

凤凰山是粤东的第一高峰,雄伟隽丽,其土质多属红花土、黄花土和灰黑土,很适宜茶叶种植。凤凰山是中国乌龙茶的故乡,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与茶叶生产结下不解之缘。在凤凰山区,茶叶生产是各畲村的主要经济收入。凤凰山区最早种茶的地方是乌栋和石古坪,还有后来的凤坪三个村都是历史上畲族的居住地。今天,凤凰山所有的畲族村都把茶叶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应该说,畲族同胞种茶的目的绝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大量向外销售,当然也有远销国外的。

(四)移民

畲族同胞向外移民的情况除了上面所述的盘姓一支外,在明清时期向外迁移的畲族同胞也不在少数。今天,许多侨海外的畲族同胞每年都到凤凰山区探访或者认祖。可见,盘姓以外的畲族同胞大量移居海外,最有可能的途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换句话说,海上丝绸之路成了畲族同胞向外发展的畅捷通道。

四、结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 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9。

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明确了相关区域的功能定位10。

在新的国际形式下中国倡导建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富含军事意图与地缘政治意图的发展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也是新形势下中国应对挑战、用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还是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不仅有助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对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大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实现互利共赢11。

参考文献:

[1]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石中坚.畲族与潮州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语言音像出版社,2006.

[3]石中坚.凤凰山畲族招兵节之上屋奏表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7).

猜你喜欢

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蜜蜂是怎样交流的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出了错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