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成功的诗人是谁?
2016-03-07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
以官场成就而言,白居易年年轻轻就授翰林学士,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从文学成就而言,他生前就文名妇孺皆知,文集流传天下。最关键的是,他活了七十五岁,在古代士大夫中,是绝对的高寿。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诗人中在世时最为显达、仕途最为顺遂者,这一点,连出生于名门望族的王维都不如。他于大历七年(772)出生时,李白已离世十年,王维辞世十一年,杜甫故去两年,大唐诗坛领跑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这位神童的手上。以官场成就而言,他年年轻轻就授翰林学士,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是二品大员。从文学成就而言,他生前就文名妇孺皆知,文集流传天下,这是死后多年文学成就才被承认的杜甫所不能比的。最关键的是,他活了七十五岁,在古代士大夫中,是绝对的高寿。退休后他在洛阳的豪宅里诗酒会友,远比晚年卷入政治风波的李白、王维和死在漂泊途中的杜甫幸运。
撇开这些庸俗的指标,我认为一位文豪的成功标准应该考察其所担负的责任完成得如何。对读书出仕的文豪来说,他身上的责任无非是这几方面:作为诗人所尽到的文化责任;作为官员所尽到的社会责任;作为男人所尽到的家族家庭责任。
文化责任,应该指这个人当时和后世的文化影响如何,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就此而言,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三座高峰。
社会责任,主要是作为一个士大夫对整个社会的治理做出贡献。这差别大了,不仅仅要看能力,更要看运气,因时势、地位不同而差别甚大。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年少时都有安世济民、澄清天下的伟大抱负。但李、杜一生不得志,白居易除在中枢担任过重要职务外,还做过苏州、杭州、同州的一把手,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不错的施展舞台,李、杜若地下有知恐怕会十分羡慕。
家庭责任是一个男人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兄弟的责任尽到了几分。这一方面,李白和杜甫亦不能交出较好的成绩单——李白一生像个独行侠一样,到处游历,常年把老婆孩子寄居在别处,他的几位老婆对他都是不满意的。杜甫一家的生活更是凄惨,妻儿跟着他到处流浪、受苦,有幼子缺粮而饿死。
于家庭责任这一端,白居易的成绩单比李、杜更是好得多。自古诗人皆多情,香山居士更是如此,到处留情乃寻常,然而他的家庭是幸福的。他早年在徐州遇到了初恋情人湘灵,因故未能结为夫妻,他一生为之不忘,在诗人中常常思念;他晚年有樊素、小蛮几位年轻漂亮的侍妾。然而他对妻子杨氏一直很尊重。杨氏是豪门女,几位哥哥是大官。两人新婚后,白居易写了一首《赠内》,诗中云:“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据说婚后白居易有些惧内,丈夫怕老婆的家庭一般说来比较和谐。
除小家庭外,白居易对整个家族也是尽心尽责的。白居易有四兄弟,上面有个哥哥白幼文,四十来岁就死了。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九岁就夭亡了,另一个就是文学成就相当高的白行简,比白居易小四岁。元和十二年(817),东川节度使卢坦死了,在其手下当掌书记的白行简没了靠山,于是离开巴蜀,顺长江东下。第二年春天来到江州与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团聚。兄弟俩会面后,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白居易诗中所言“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褵。昨日嫁娶毕,良人皆可依”。
这一年白居易虚岁四十七,行简四十三。那么两位幼妹很可能是白居易父亲小妾所生的。古代过了及笄之年(十五岁)就应该出嫁,二十岁便是老姑娘了。白父卒于贞元十年(794),即使他死前某位幼女刚刚出生,到元和十三年也虚岁二十五了,已是不折不扣的剩女。父亲亡故后抚养幼妹成人并择婿嫁出去的责任落在白居易、白行简肩上。如果两位幼妹长期呆在娘家不出家,于死去的父亲而言,白氏兄弟是不孝;于社会而言,有损两位大文豪的声名。
所以我们能明白为什么白居易将两位妹妹一次嫁出去,而且所找的丈夫是“良人皆可依”,他是那么高兴,要和弟弟喝酒庆贺。正因为对家庭最后的大责任尽到了,一身轻松,才能和弟弟共勉,“不叹乡国远,不嫌官禄微。”
白居易于国,于家,于文化的责任成绩单是相当不俗的,无疑他是唐代文豪中少有的幸运者。可在宋代,白居易这样的幸运者屡见不鲜。“诗人多薄命”在宋代基本是不成立的,原因无他,宋代总体上政治清明、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文豪们所受的人生苦难自然比唐代前辈少得多。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