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传统,同时颠覆它
2016-03-07陈薇
陈薇
封面反馈
@青衣蚊子:本期封面有一种“让人静下来”的力量。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这个喧闹社会里面安静的存在,用多年的时光酿成最美的艺术品。看到他们,人们才能感受到专注的力量。
@大王巡七彩山:红帮裁缝的寂寞与焦虑,不仅仅是为了这门要花时间才能传承的手艺,还有与新一代人观念上的分歧。这恐怕才是他最担忧的。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曾经的贫困县兰考,早已经“没有风沙,没有盐碱地”,但依旧贫困,“穷在产业上”,也是观念的问题。真正的穷存在于大脑里。不知这样的地方在中国还存在多少,但我们如果不去提供支援,变革贫困户的观念并让他们提升技能,那么,这些地方迟早还会陷入在往日的循环里。(小凡)
采访前查资料时,我才知道“匠人”这个词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齐国官书《考工记》,记载了木工、金工、皮革等30个工种的技术规则。其中,匠人是营建都城的,选择位置,规划王宫、宗庙等,还要设计水利工程。
书中对“匠人”有如下描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六材既具,巧者和之”。古代,技、艺不分,巧者既是设计者又是生产者,不断地将“知”“智”“述之”“守之”,经过千万次的反复,不断地创新、发展、传承。
起初,我理解的匠人,在于一些专业性的细节处追求极致。采访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时,我首先感到的也是这个。他是追求完美的处女座,一条线的粗细、字间距的大小,都会细细斟酌。
采访深入后,我才发现,这些斟酌都是有理由的。书籍设计有一定之规,源自日积月累形成的审美传统。几乎每个符号、每个意象都有其隐喻性。
然而,吕敬人尊重传统,却愿意去突破它。在设计《怀袖雅物——苏州折扇》时,他用了中国传统古线装、筒子页、六盒套。但是,拉页合页、M折页,又都是古籍中没有的。特别是,书的基础色是绿色系,但他在封面上却用了红色、橙色等反光大色块。
业内对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的普遍评价是“既传统、又现代”。
这是一组看上去多么矛盾的词语。就像要提着自己的脚踝往上跳一样,沉浸在历史与传统之中的人,要打破它是多么难。但是换句话说,只有深深掌握历史与传统的人,才能打破它。
吕敬人打破的另一大“传统”在于,以前中国只有封面装帧,没有书籍设计。他从日本学习后回国倡导,不能只画“封皮儿”,而是要将内文版式设计好后,再来设计封面。除了内文,书籍设计师还会参与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制作。
去日本前,他并不知道这些。一个细节是编辑提醒我的,他去日本学习时已是42岁了。一般来说,在这么大年纪再推倒重来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他只觉得时日无多的紧迫。
稿件发表前,我截取了一些涉及专业描述的段落发给他。没想到,69岁的他不但修改了一些专业语句,还不忘做起了校对——修改了一个错别字,另把一个逗号改成了句号。真诚的钻研之心、赤诚的求精之魂,这真是“匠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