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入警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6-03-07郑丽
郑 丽
2015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将入警训练、晋升训练、专业训练、发展训练并列为人民警察四大训练类型。其中,入警训练特指对新录用、调入人员进行的训练,重点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职业素养,提高适应公安工作能力。从目前来看,现代警务机制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向职业胜任力、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现代职业教育也正在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因此,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入警训练必须以训练警务技能、培养职业精神为本位,以实战、实用、实操为原则,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把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公安工作实际有机融合,并以此构建科学高效的入警训练课程体系。
一、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入警训练课程的含义
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入警训练课程,就是打破传统的公安学科型课程的界限,不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实际公安工作出发,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工作业务技能为轴心,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的传授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培养新警学员的从警素质和从警能力,最终达到完成学员职业化转变的目标。例如“刑事案件办理”是公安实践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新警学员应当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之一。但在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这一课程,只有与之密切相关的“刑事侦查学”“刑事技术学”“预审学”等,这些课程大体上是理论知识讲解,就定义、性质、特点、分类、方法等逐一进行介绍,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学员掌握关于刑事案件的基础知识而不能真正学会如何进行案件办理。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的课程则会以实际案件(案例)为起点,以办案流程为主线,将“刑事侦查学”“刑事技术学”“预审学”等学科中必要的知识抽取出来,按照刑事案件现场保护、案情分析、证据收集、寻找抓获犯罪嫌疑人、讯问犯罪嫌疑人、制作相关文书材料等工作过程,知识讲解与实操训练双管齐下,最终培养学员办理刑事案件的实际工作能力。
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入警训练课程体系应当满足下列要求:1.课程内容突出对新警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2.知识的选取以“必要和够用”为原则,首先要能满足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其次考虑学员对知识学习的需要;3.实操训练的情境设计以公安工作中的核心任务、基本勤务、典型案例等为依据进行;4.与业务单位深度合作,聘请警种专家、教学专家,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并参与教学和训练;5.充分开发“校局合作基地”等教学训练资源,给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6.教学训练评价以过程评价(实操考核)与结果评价(卷面考试)相结合为方式,重在过程评价,以检验学员掌握岗位技能的情况。
二、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入警训练课程的必要性
“警察”这一职业是众多社会行业中极其特殊的一类,要想顺利走上警察工作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又要具有基本的公安业务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脚步,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地开展入警训练,才能培养出服务于一线公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一)顺应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需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是当今最为先进的职业培训理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为推崇的职业教育方法。“工作过程导向” 的职业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 年代的德国,其倡导“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的教学理念。[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从工作岗位任务出发,以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知识储备的课程。知识的传授不是做一个图书馆,把知识存放在大脑的图书馆里、放在大脑的书架上, 而是把知识放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之中。[2]
(二)顺应公安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现状的需求
当前,我国正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着严峻挑战。公安部党委作出了大力推进“四项建设”的决策部署,要求各地、各级训练部门要精心设计训练目标、务实安排课程内容,培养专业方向多样化、知识结构复合化、警务技能综合化的应用型警务人才,探索新常态下警察教育训练新路径。国内外气候变化和时代发展需求昭示我们,警察实战化、实用化、实操化训练模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入警训练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三)顺应入警训练培训目标的需求
与晋升训练、专业训练和发展训练不同,入警训练是新警职业化发展的基础工程,是从警之路的第一步。入警训练旨在培养新警的警察职业能力和素质,提高其与基层各警种岗位的匹配度和胜任度。[3]传统的学科型体系的入警训练课程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于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办”,虽也会涉及,但要么过于离散需要学员在工作过程中自我整合,要么过于理论化,“纸上谈兵”,无法让学员顺利、快速地应用于实践。而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把从警能力和岗位适应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教授新警学员知识和技能,为公安工作一线输送能力强、上手快的新警。
因此,借鉴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理论,打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公安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侧重于实战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新警学员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掌握具体工作技能并逐步发展职业能力。
三、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入警训练课程的策略
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学科型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逻辑结构的严谨,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注重各项工作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的入警训练课程与学科型课程在开发策略上有所不同。
(一)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职业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逐渐形成共识,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统一。[4]即教师个体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双素质”;同时,师资队伍中既有从事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又有从工作一线聘请的专业人员——“双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是职业教育与职业世界有效融通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既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走向社会化、加强产教结合的必然。[5]因此,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入警训练课程应组建由警种或业务专家和教学部门中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官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形成、实施、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真正做到既能够贴近公安工作实际,又能有效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等教学训练问题。
(二)找准典型公安工作任务
既然是基于“公安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选取哪些工作过程作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因此,教学团队应通过到各个公安实际工作部门调研等方式,针对新警学员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能力资格等方面收集情况,通过进一步归纳提炼,选取适合于新警学员的典型公安工作任务,并对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此确定课程方向和目标;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工作要求等,提炼出知识点、技能点,以此确定课程内容和训练方法等。
(三)设计贴近实战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训练课程的呈现形式,是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训练课程的最终体现,情境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训练效果的好坏。教学情境的设计大致包含5个步骤:一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明确已选取的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核心内容;二是围绕核心内容收集和设计相应的“载体”,即工作任务或案例等;三是以任务或案例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训练项目和目标;四是根据教学训练项目和目标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五是按照教学训练项目和方法布置或提供相应的场景、环境。
四、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入警训练课程的核心要素
(一)“四能一体”课程模块
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入警训练课程以培训新警学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包括“四能一体”的核心内容。“四能”指的是体能、技能、智能、职能;“一体”是指将这四种能力训练的课程模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体能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以智能为发展、以职能为整体(如图示),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以达到训练目标。
1.体能课程模块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是警察基本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之一,是关系到民警执法活动顺利开展甚至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如在巡逻、追缉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等工作中,民警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反应性等方面的良好表现,是顺利完成这一工作任务的前提。因此,入警训练的体能课程应坚持肌力、速度、耐力等一般体能训练和平衡、协调、爆发力、反应时间等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同时,由于入警训练时间相对较短(180天),不仅应当在正课时间安排专门的体能课程,还应在早操或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员进行体能训练,并培养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技能课程模块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新警学员要掌握的警务技能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武器警械使用、防卫控制、查缉抓捕、警务战术运用等,更包括接处警、笔录制作、现场勘查、案件办理等内容。不同的警务行动涉及不同的警务技能,不同的警务技能应设计不同的训练课程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
3.智能课程模块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是感觉、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智能包括理解、分析、解决的能力、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自适应环境而生存发展的能力。现代警务要求,警察不仅要会“用肢体工作”,更要会“用大脑工作”。因入警训练时间较短,技能课程内容较多,所以专门的智能课程,如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警务语言能力等训练课程甚少,这一模块内容多蕴含在技能课程之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但从警察职业能力和胜任力的长远发展来看,智能课程应大力组织开发。
4.职能课程模块
职能,从人的职能角度讲,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职务的能力。警察的身份种类(警种)和岗位种类有很多,入警训练期间不可能逐一完成,只能是重点完成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因此,入警训练职能课程模块的建立,应通过对相关警种或岗位的充分调研,逐一辨析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结合岗位必需的角色、态度、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能力素质,建立起工作流程和行为模型,最终体现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岗位职业能力的整体性。
(二)“四个为本”训练模式
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为训练的核心,这就需要在训练的组织实施上打破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教官讲学员听的形式,建立以问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情境为依托、能力为主旨的训练模式,实现入警训练课程从“学科为本”向“能力为本”的转移。
1.问题为本
组织训练时要坚持从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一名警察在未来的警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事件或问题来设立训练课题,依据训练课题组织和开展教学训练。如香港警察训练学校把新招收的警察在任职后将要遇到的事件(课题)列为七个大专题,一百二十七个小专题(课题)来组织训练,这些课题实际上就是香港警察机关所实行的警务理念、警务法律、警务规范和岗位职责。[6]
2.情境为本
依据实践需要(即“问题”)确定课题后,就以课题为中心,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与实际工作相近似场景,让学员进入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如“巡逻”这一课题,把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整理归纳再进行选取,在相对真实的模拟训练场开展教学训练,通过对每一种情形的分析讲解和实操演练,让学员学习理解巡逻的目的、任务、方法和巡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等,最终掌握这一工作技能。
3.能力为本
警务工作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在入警训练中大力发展能力本位教育,是使新警尽快适应现代警务工作的必然路径。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入警训练课程体系,将概念性、理解性的公安业务知识融入到工作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强调工作内容的整体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注重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让学员快速完成“不仅懂,而且会”的学习过程。
4.学员为本
一直以来,“老师讲,学员听”是最为常见的教育训练情形,这种方式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其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学员学习缺乏主动性,只有学员主动参与的学习内容才是最容易记忆和保持的。因此,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展开训练就是把警务知识和公安工作实际串连起来,学员在教官的引导下,参与课程教学实施,这种以学员为主体、教官为主导的训练模式很容易激起学员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使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入警训练课程训练效果提升的外部系统保障
(一)以严格的学员管理促职业意识的养成
以公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入警训练课程体系已将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置于各个工作技能学习训练的过程中,而良好的组织纪律作风是警察职业意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对新警学员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以“严格管理”促进“严格训练”,即“以严促训”。一是要实行封闭式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严格考勤、请销假等制度,着重培养新警学员的组织意识。二是要抓好一日生活制度,严格内务、作息等管理规定,着重培养新警学员的纪律意识。三是要注重“结果效应”,即对学员是否遵守学员管理规定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并以评优评先、选人用人为轴心强化结果运用,着重培养新警学员的自律意识。
(二)以立体的教学管理促职业能力的形成
绝大对数的新警学员参加入警训练时既是走上社会之始,也是从警之初,入警训练是他们从起步到成长、成熟的关键点和转折点。因此,在整个学习训练期间,要全方位立体式地抓好教学管理,以确保学习训练实效。一是要严格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营造优质的学习气氛,高效提升训练效果。训练部门要建立起学员、教官、学员管理干部、教学管理部门“四位一体”的课堂管理制度和体系,分工负责、层层把关,促使学员仔细听取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完成每一个训练动作,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二是要严格考试。考试、考核、考查,是教学部门对学习情况的检验,也是学员对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的又一次学习和巩固,而认真对待考试、严守考试纪律更是一名合格警察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另一种表现。三是要完善教学考评制度。参考教育等相关部门教学评估的做法,建立完善符合公安教育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既要健全学员考核评价体系,也要抓好对教官教学情况的督导评价,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教官快速改进应对,最终将最优质的教学提供给学员,促进训练效果的提升。
总之,基于公安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公安学科领域课程体系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确定课程,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设计课程,以工作实践为重点讲授课程,培养新警学员在警察职业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和智慧。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形成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尽快完成从普通学习者到人民警察角色的转换,更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升其终身发展的潜力。
[1]王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 [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1).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19).
[3]王惠. 新警职业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公安教育,2015(02).
[4]李梦卿,张碧竹. 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4).
[5]曹晔.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 2007(10).
[6]向池山.关于确立以实用为导向的公安教育训练模式的思考[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