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6-03-07内蒙古阿荣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62750
塔 娜 内蒙古阿荣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62750
一例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塔 娜内蒙古阿荣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62750
羊脑包虫病又称为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牦牛,偶见于骆驼、猪、马,以及其他野生反刍动物的脑及脊髓中的一种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寄生虫病,俗称“转圈病”。以转圈、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多呈地方流行性,可引起动物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较为常见。
阿荣旗某养殖户从外地引进羊进行育肥,但是育肥前没有及时进行育肥前驱虫,导致所育肥的羊只发生脑包虫病。通过笔者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阿荣旗某乡镇养殖户2013年年末购入300只羊,由于之前没有养殖经验,春季转场放牧期间没有及时开展驱虫,导致所饲养的绵羊发生脑包虫病,2014年4月开始陆续有20多只羊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的症状,离群,脖子歪斜,转圈,死亡2只。
2 病因
由于养殖户之前没有养羊经验,对羊的寄生虫病不了解,从未对羊进行过驱虫,平时放羊时带着2条犬,由于未能及时对羊和犬进行驱虫,引起脑包虫病。
3 流行特点
多头蚴的终末宿主为犬科动物,如狗、狼和狐狸等,羊、牛是其中间宿主。该病主要侵害2岁以下幼龄羊,绵羊最易感,近几年来山羊感染比例增大,1岁以下牦牛的感染率也较高。多头绦虫的孕节片和虫卵,随终末宿主(犬和其他肉食动物)的粪便排至外界,污染草地,羊吞食虫卵而被感染。
羊吃到被多头绦虫卵污染的饲草,虫卵随着血液移行至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引起发病。多头蚴的成虫是一种多头绦虫,它寄生在狗、狐狸和狼的小肠中。含有成熟虫卵的后部节片不断成熟与脱落,并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料,进入羊消化道的虫卵卵膜被溶解,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肠黏膜的毛细血管内,随血流被带到脑内继续发育成囊泡状的多头蚴。
4 临床症状
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发热,反应敏感或迟钝,离群,食欲不振,转圈,有时头抵物不动,行走不稳,精神沉郁,卧地不起。采食时需将饲料放到嘴边或自己采食时颈部依物而立。有时向前直线奔走,碰到障碍物时将头抵住,呆立不动。有时病程有好转,但是半月后又出现反复,后期有2只羊死亡。
5 诊断
根据养殖户描述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初步诊断为脑包虫病。对死亡羊的脑部进行剖检,发现了囊泡状的多头蚴。随后对死亡的2只羊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6 防治措施
(1)手术治疗。对部分羊进行了手术治疗。首先是寄生部位判断。寄生部位的判断和术部选择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寄生在脑的颞叶顶区时,病羊低头触地,口鼻流涎,呆立不动,对光反应不敏感;寄生在角根部位,病羊向患侧方向转圈且头向患侧歪斜,多数病例对侧视觉被破坏,表现为部分或全部失明,眼球外观呈灰色;在两耳根部寄生,羊向患侧方向转圈,头向患侧方向曲屈,眼球外观呈灰色;寄生于小脑时,病羊站立或运行失衡,共济失调,站立时四肢外展或内收。
(2)手术方法。过去是用圆锯摘取术部头骨治疗该病,用套管针插入脑部吸出囊蚴及囊壁。此法虽能把囊壁及囊蚴全部取出,但手术复杂,术部面积大,失血多,易感染,有较高的术后死亡率。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创造的“手术杀虫法”操作简便,共试验治疗91例,成功76例,成功率达83.52%。手术器械有剪毛剪、镊子、三棱针、普通玻璃注射器及6号针头,药品有2%精制敌百虫溶液、结晶磺胺、2%碘酒、75%酒精、脱脂棉、绷带和医用橡胶布等。手术步骤是将患羊保定,判定寄生部位,确定手术方案,如发现有头骨软化的,应在软化部位手术。术部剪毛,用2%碘酒和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对皮肤做“十”字形小切口,再用三棱针钻孔,深1cm左右,手感钻尖有空虚感时停钻,拔出钻针,肉眼可见囊包或被囊包顶起的脑组织。用注射器抽取20~40mL囊液(因囊液量多少而异),然后按住针头,迅速更换注射器,注入2%精制敌百虫溶液1~2mL,拔出针头,压迫止血,常规消炎,严格消毒,缝合包扎。
(3)药物治疗。灌服阿维菌素粉0.15g/kg体重,隔1周后再灌服1次。口服吡喹酮80~100mg/kg体重,连服2天,第5天再服1次。
(4)预防措施。向养殖户详细介绍脑包虫病等羊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根据本地生产情况,于每年羔羊断奶后,及时对育成羊连续驱虫2次。对犬进行定期驱虫,每年2次与羊同步驱虫。同时要对犬粪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做到彻底消灭传染源。使用有效的驱虫药。吡喹酮预防该病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