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在英汉语中的比较与研究*
2016-03-07谢劲秋
赵 静,谢劲秋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158; 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委婉语在英汉语中的比较与研究*
赵静1,谢劲秋2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六安237158; 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国情原因和文化背景区别,在使用上存在较多的差异。研究中、西委婉语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委婉语;使用功能;共性;差异
委婉语是语言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俗称婉曲,或者叫讳称。英语单词euphemism起源于希腊,单词前面部分eu-解释意思是good(中文释义好的),后面部分phemisrn解释意思是speech(中文释义说话方式)。因此,这个单词的释义是good speech,意为speak with nice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用好听词语或者让人高兴的方法讲话)[1]。委婉语即用令人愉快的或者不冲撞人的词语来代替直白的、刺耳的词语,也就是用让人爱听的言词来遮掩事实[2]。
在西方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中,委婉语使用较为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这些民族文化沉淀和传统习俗。汉语也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语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同样在委婉语使用上也有丰富的内涵,其承载了华夏儿女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及民族信仰。研究比较英汉委婉语可以找出跨文化的异同,挖掘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委婉语在英汉语用功能的共同点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死亡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非常神秘,也普遍忌讳口出“死”字。人们认为只要说出“死”字,就预示着“死神”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产生背景的心理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人们为了追求吉祥,或是避开凶险;二是为了避免听起来刺耳的言词。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有很多。比如:to go west(去西天了),end one’s days(了其一生),to be cut off(夭折),slip away(老年人死亡),pay his debt of nature(寿终),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另外,也存在一些表述关于天灾人祸的委婉语,例如old Newton took him(他被万有引力带走了)指飞机坠落而死亡,lover’s leap指失恋后自寻短见,再比如安乐死通常表述为mercy stroke(慈悲一击)等等。
在中文里,也有表达死亡的委婉语,比如圆寂、咽气、罹难、遇难、殉国、驾鹤西去、见背、夭亡、仙逝、下世、谢世等。而提及特殊人物死亡时,还有一些特殊人群死亡的委婉语,比如皇帝死亡的委婉语有弃群臣、山陵崩、驾崩、千秋万岁后、宫车晏驾等;对于皇后、皇太后的死亡委婉语有晏驾;对美貌女子的死亡委婉语中表述为玉碎珠沉、香消玉殒;老婆的死亡委婉语表述为失俪、断弦;战死在沙场上的勇士死亡委婉语表述为牺牲、捐躯、阵亡等。另外,名人死亡委婉语表述为逝世、谢世,亲友的死亡委婉语表述为安息、离世,普通人的死亡委婉语表述为翘辫子了、断气了、完了等。
(二)有关疾病的委婉语
人们在生活中都有一种求雅避俗和求吉避凶的心理,都喜欢用好听、吉祥的言语进行交流,而不用低俗不雅的言语。疾病就属于这种情况。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习惯用委婉词语来淡化疾病的表述。
在西方国家,人们不会直接提及生病这样的词语,他们表述生病的方式往往会用到一些委婉语,比如:look out of sorts(看起来不太对劲),was taken bad(感到不适),condition be critical(身体异样)。英语里还有不少避讳疾病的委婉语,如常用deranged替代insanity(精神病患者),用imperfecthearing替代deafness(聋子),用partially sighted替代blindness(瞎子),用problem skin替代acne(粉刺)等。与之类似,在汉语当中,我们通常把有病叫做身体欠妥等。再比如我们把患有精神病的人说成是精神有问题,称癌症患者的病为不治之症。这样表述,听的人同样可以知道其含义,但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更加妥当一些,比较得体。
(三)有关教育的委婉语
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表达委婉语的用词。在西方国家,老师们提及学生品行不好时,常表述为can not control oneself(不能自控);提及学生成绩不好时,常表述为a bit slow of his age(比同龄人的反应速度稍慢);提及学生比较笨时,常表述为under achiever(没有发挥潜力),等等。 这些委婉语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或者家长自尊心,不会让家长和学生听后感到很刺耳,也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对家长的尊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尊敬师长是优良传统。人们尊称老师最古老的用语是夫子,尊称教人懂得技术的人为师傅或师父,寓意替代其父亲教导孩子。现在,我们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作园丁与树苗的关系,老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叫修枝打杈,培养学生叫施肥浇水,学生被褒扬是国家的栋梁。老师和家长在交流时也经常会使用委婉语,比如您的孩子反应稍慢;您的孩子很刻苦,要是您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的成绩就会取得更大进步;您的孩子非常机灵,但注意力不太集中等等。这样表述,很容让家长接受自己孩子的缺点。
二、委婉语在英汉语用功能的不同点
(一)有关年龄的委婉语
在西方国家,怕老是一种社会心理定势。他们认为个人隐私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像体重、年龄、贫富、婚姻等一切与隐私有关的词语都会用间接的委婉语表达出来。比如他们在言语交流中总会避免使用old,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竞争、注重效率,而人老了就没有精力跟年经人比,所有老人们经常遭到冷遇[3]。老人们认为old(老)就是useless(不中用了)。老能让老人们感到晚年生活的凄凉和孤寂,所以他们不爱用old、aged等刺耳词语,而使用一些委婉好听的词语代替。比如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生活成熟的人)、elder statesman(政界元老)、seasoned man(老练的人)、golden years(金色年华)等。另外,养老院也被委婉地称为an adult community(成人社区)或者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
然而在中国,情况恰好相反。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和光荣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严格的家规和紧密的家庭结构,使华夏儿女崇拜祖先,注重家庭,尊重伦理人情。人们十分尊重老年人,年龄大并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委婉语在这方面用的也较少。相反,老人多以老骥伏枥等词语来显示自己有本事,甚至还用一些倚老卖老的词语,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中国人从不避讳老字,反而把老字用在人的姓氏前后表示亲切和尊敬,特别是放在姓氏的后面,更深层地表示敬意。
(二)有关贫穷的委婉语
在西方国家,由于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悬殊较大。poor在英语语言中意味着人的生活潦倒和社会地位低下,在交际用语中, out of pocket,low income , money and I are strangers,out of game, have nots 等都是用来形容人一贫如洗的意思。slum(贫民窟)也被委婉的说称为sub-standard housing。 poor一词不仅穷人怕提及,英美国家的政府机关更是怕提及贫穷。像美国政府机构文件中没有pauper一词,他们认为这些人不是贫穷,而是low-income pepole(收入不高的人)。
中国人谈到“贫穷”时,并不像西方人那样避讳。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人们认为越是贫穷的人越是思想觉悟高,认为有钱的人就是大财主、资本家,都是要被批斗的。受文革思想影响,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越穷越光荣,自然不忌讳贫穷,甚至用穷人孩子早当家来显示自己有能力。在汉语中,表达贫穷的委婉语有囊中羞涩、手头紧等。因此,在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情的认识也不相同[4]。
(三)关于姓名称谓的委婉语
英美人追求平等。他们认为过于正式的称谓会阻碍人们的交流和交往。他们认为直呼别人的名字有种亲切感,哪怕是学生喊老师,子女喊父母都是这样。比如英美国家的老太太们不喜欢被称呼为Grandma或者Grandma、Granny,他们觉得这样称呼会显得自己很老,而称呼自己的名字比较随和、惬意。因此,英美人也不存在名讳,长辈的名字被晚辈沿用是一件极其常见的事,即使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这样,他们的名字都被儿子沿用。这在中国是个大忌讳。
中国人非常在意名讳,最为典型的名讳有家讳、官讳、国讳[5]。家讳就是家庭中对长者名字的避讳,宋代诗人苏洵讳序字,他在文章中将序改为引。古人避家讳非常严格,如遇官名犯家讳,则辞官不做。官讳就是官僚的名字,百姓和下属都要避讳,有的下属为了讨好上司,将上司的名字也列入家讳中。国讳就是帝王避讳,也就是皇帝的名字,举国上下都要避讳,也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地名都被改变了。
三、结语
委婉语无论是在汉语语言中还是在英语语言中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积淀。比较委婉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等,更有助于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和加深对不同文化和语言的认识,促进跨国交际的顺利进行。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 Neaman, J. S. & Silver, C. G.Kind Words: 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 [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90.
[3]段新苗.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1):32~34.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095-4654(2016)06-0070-03
2016-01-05
H3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