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比较研究

2016-03-07毛伟芬

关键词:英语课程学术大学

伍 轶,毛伟芬

(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



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比较研究

伍 轶,毛伟芬

(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

EGP(通用英语)与EAP(学术英语)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理解和明确课程的价值。本文基于课程价值理论,探讨和比较了EGP和EAP的课程价值,尝试将两门课程价值进行整合,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EGP;EAP;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程价值

一、 研究背景

EGP(通用英语)*本文中所用的“EGP”或“通用英语”指的是大学阶段的通用英语。与EAP(学术英语)*本文中所用的“EAP”或“学术英语”指的是2013年颁布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文秋芳(2014)提出的大学英语分类中的“学术英语”。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1-3]。这些观点的碰撞使课程决策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越来越认识到把握课程的本质特征是何其重要。认识课程的本质特征离不开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即课程价值,因为课程价值左右着课程的整体面貌[4]。

学者沈骑于2014年发表了《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以下简称《价值追问》),将课程价值这一关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命题带入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关注和研究的视野。他在《价值追问》一文中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价值取向分析框架”[5]。根据这个框架,EGP的课程价值需重构,而EAP的课程价值需构建。重构与构建都需要从课程价值理论出发,梳理、比较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二、 课程价值理论概述

“在课程问题上,关键不仅在于选择了什么学习领域,还在于为什么而选择”[4]。选择教学内容和规范教学进程可以用明确的、具体的标准进行操作和评价,而为什么而选择和怎样规范则构成了比较隐蔽的课程维度——课程的价值维度。课程的价值维度,既指择定教学内容的价值标准,又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价值取向,还指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实际价值和意义[4]。课程的价值维度隐含在课程的抉择和实施中,它为课程抉择提供合乎理性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课程价值理论最早产生于对备择学习领域之价值的比较研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9年在他最为经典的论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写道:“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之前,我们必需确定最需要知道些什么东西;或是用培根那句不幸现在已经过时的话说,我们必需弄清楚各项知识的比较价值”[6]。

沿着斯宾塞开创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课程研究的哲学思路,本文从备择学习领域、课程价值取向和价值指向三个方面来探讨和比较EGP和EAP的课程价值。

三、 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比较

从课程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EGP和EAP在备择学习领域(即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价值指向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一) EGP和EAP在备择学习领域的比较

在课程价值问题的研究中,备择学习领域方面的研究已不再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而是“什么经验或什么活动较有价值”。

EGP的课程活动被大多数人看做是高中英语的延续,其实它在认知层次上的要求高了许多。“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有别于内容和形式都相对简单的高中英语,“其语言与认知的复杂性应远远超过高中英语简单的课文,表现在文本的抽象程度、语法结构的复杂性、词汇的丰富和文本长度、明确性维度”[7]。根据学生英语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EGP的课程活动和任务细化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级别,既包括培养语言技能,也输入文化差异和促进认知能力发展。因此,在EGP的课程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程度的听力技巧、会话策略、阅读方法和写作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及提高认知水平被认为较有价值。

EAP的重心则在于“以学业用途为目的的英语交流技巧”[8]。EAP的课程活动中,较有价值的部分体现在它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语言学习方法”,是为学生学习全英语专业课程提供语言支撑,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9]。EAP的课程活动对应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甚至是更高要求,如,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合性文献等[9]。这些都涉及到通用的学术规范和基本知识,并强调学习技能和实践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在EGP和EAP的备择学习领域方面,两门课程中较有价值的经验与活动既有相异之处也有交叉重叠的地方:EGP的教学以提高认知水平为主,EAP则是向专业学科过渡和衔接的准备,它们共同关注的都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发展。

(二) EGP和EAP的课程价值取向比较

课程价值理论也关注课程的具体价值取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其课程价值取向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9]。其中,人文性就是指内在价值。在对EGP和EAP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认识方面一直存在着误区。

EGP一直遭受颇多非议,被认为是服务于“应试能力”,忽视了外语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应试能力”多半是依靠“题海战术”获得和提高的,而EGP受课时的限制,根本无法满足应试的需求,也就是说,EGP的工具性价值与“应试能力”没有直接关系。它的工具性价值是通过其内在或人文价值的实现为其他大学英语课程的开展提供支撑,正如章振邦所强调的,“专业外语必须建筑在普通外语的基础上,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0]。工具论者布劳迪(1905—1998,美国教育哲学家)指出,即使是学校教育的普通学科,也具有重复、运用、联想和解释等用途[11]。因此,EGP的内在价值可以从重复性价值、应用性价值、联想性价值和解释性价值四个方面来探知。EGP学习中的语言知识会迁移到其他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如:EGP的学习过程中所学得的词汇和语法在其他课程中也会重复出现,这是它的重复性价值;通过EGP的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能够理解更为多样、复杂的语言材料,这则是其应用性价值;EGP的联想性价值在于这门课程包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通过语言和文化的输入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这些也正是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基本要素;EGP的解释性价值则是通过对学习方法和经验的积累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认知的更高层次上去分析、理解和运用以英语为载体的学科内容。

如果说EGP的课程价值取向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EAP的课程价值取向则是微观、具体的,它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或内在价值之间的界限也清楚很多。就其工具性价值而言,EAP强调的学习技能与实践,包括学术英语阅读、写作、听讲座与做笔记、作学术报告、查阅英文文献等综合学习技巧[8]。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下,EAP成为一种指引,在帮助学生通晓国际学术交流规范和规则,提升学术交流能力方面价值明显[5]。EAP的工具性价值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其内在价值的强大支撑。EAP的内在价值强调的是语言知识的内化和学科知识的迁移,这些都是在基于学术技能培养的目标清晰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的。EAP课程覆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提供了运用技能、判断力、敏感性、分寸感等学术实践的机会。

由此可见,EGP具有较高的内在或人文性价值,由于其工具性价值并不明显而产生曲解。EAP的工具性价值则指向明确,同时它的内在价值也不容忽视。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说,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相关,共生共荣的。

(三) 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指向比较

课程价值理论认为,课程的社会价值应当具有普遍适应性,它既反映社会的要求,又与学生个人的发展相一致[12]。

EGP与EAP的个人价值是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认知活动中建立起来,是以学生的目的和需要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EGP与EAP的存在、性质和发展与学生的目的、需要、能力等是一种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动态关系。基于需求分析,EGP与EAP的个人价值体现了课程价值的个体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首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区的学生其英语课程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千差万别,他们英语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望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EGP课程能够较为合适地满足他们英语学习的现实需求。课程内容以英语语言层面的训练为主。另一方面,英语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在英语语言训练和专业发展上有更高的要求。EAP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侧重于学术规范、学术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帮助他们尽快地投入到国际高等教育的浪潮中,比如出国留学和参与国际慕课及一些在线课程的学习。

个人价值离不开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现实实践。作为公共课程,EGP与EAP是“社会本位”的,它们的价值主体是社会。二者的社会价值是以社会需要为依据,其表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国际化向我国的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EGP已无法全面满足社会需要,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有限。社会发展要求人才不仅懂外语,还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杨惠中指出:“多次大规模社会调查需求分析的结果都确认:我国大学生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通过英语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13]。EAP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个体需求和结合个人能力,通过英语学术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规范和提高学术素养,培养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EGP与EAP的个人价值的个体性和多元化,EGP与EAP的社会价值的时效性和历时态,决定了个人的课程价值与社会的课程价值完全可以融合一致,它们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又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四、 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整合

EGP和EAP的课程价值符合时代要求,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框架体系中对应着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和价值。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整合不仅在于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并结合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开设相应的英语课程。根据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征求意见稿,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构成。由此可见,课程价值整合不仅发生在EGP和EAP之间,跨文化交际也要纳入其中,而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单靠某一门课程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不同课程的分工合作和协调互补。EGP涉及的知识领域范围较为宽广,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而EAP关注的是人类学科的共核内容,强调以科学、理性的方法“通晓国际通则”。当然,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国际交流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单靠通用或是专用一类英语都难以顺利完成”[3]。

具体来说,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整合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整合上。首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必须要考量的因素。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以扫清语言障碍为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在积累语言知识的认知层面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概念库”和“意象库”,以供后续的学习所汲取。这个过程主要是将课程的重复性和应用性价值进行整合,逐步与联想性和解释性价值衔接。对于英语水平中上的同学,选择EAP课程意味着借助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去了解一些具体学科的内容。EAP课程基于语言训练又高于语言训练本身,以英语为载体获取专业学科知识,涉及比较、综合、运用、讨论等体现较高认知水平的思维活动。这些学科内容将现实世界和个人经验中的碎片经过梳理,上升到理论和学术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社会生活,正好实现了课程的联想性和解释性价值。EAP课程的学习路径是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可以参照和模仿的,即语言技能服务于专业学习,并在专业学科学习中得到运用和提高。

其次,大学阶段的学习本不应只局限于应试和取得证书,不过这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本科学生最迫切的现实需求,而且这样的需求也不容忽视,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国家四六级考试的不断探索和改革体现了EGP和EAP课程价值整合的必要性,如近年来的四级考试中增加了描述图表和数据的作文题,最新的六级听力考试中出现了有关讲座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托福和雅思之类海外考试的先导课程,更是需要将EGP和EAP课程价值进行整合,将语言技能有策略地融合进思维训练和共核知识的掌握中。EGP和EAP并不互相对立,它们完全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3]。

五、 结语

对于价值负载的课程研究来说,EGP和EAP的课程价值比较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课程价值整合的过程势必带来师资、教材和教学各方面的全面整合和创新[5]。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下,“理想的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14]。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课程价值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几门具体课程。在课程价值走向多元整合的大背景下,不仅是传统的EGP和相对新兴的EAP需要进行课程价值选择、取舍和整合,其他大学英语课程也完全有必要厘清各自的课程价值以及探讨如何与别的课程相互连接和和谐共生。

[1] 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0-14.

[2]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13.

[3]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4] 黄向阳.论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价值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120-127.

[5] 沈骑.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J].外语电化教学,2014,(2):61-67.

[6]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A].斯宾塞教育论著选[C].胡毅,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

[7] 王守仁,姚成贺.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2013,(5):4-10.

[8] Jordan, R. 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

[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10]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11] 布劳迪.知识的类型与教育目的[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5-206.

[1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91.

[13] 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R].北京: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2010.

[14] 韩宝成.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9-91.

2016-10-10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金项目“语言战略视角下的中日高校外语政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6D111413)、东华大学外语学院2016年教改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14-01-000705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东华大学人文社科校内科研基地项目)“根据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反思学术英语现状”(项目编号:15D1114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伍轶(1975—),女,四川剑阁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语言学。E-mail:wuyi75@dhu.edu.cn 毛伟芬(1976—),女,上海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语言学。

H319.1

A

1009-9034(2016)04-0215-04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