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中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文化解读
2016-03-07史耕山胡晓红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401
史耕山,胡晓红(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目的论视域中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文化解读
史耕山,胡晓红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摘要:民俗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边缘化。在这种情形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的民俗文化纪录片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本土化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基于德国功能理论派的目的论,从文化视角来解读CCTV-9民俗纪录片中的翻译策略,以便让国外游客走进中国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接受中国的“俗”,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CCTV-9民俗纪录片;目的论;民俗文化翻译策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沉浸在西方“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狂欢中,却不很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不知晓“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可见,当今社会对具有中国乡土气息的本土化民俗节日正日益淡忘。然而民俗文化在华夏文化的大框架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体现出所属民族的文化身份。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必然涉及到翻译,但目前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
近10年来,有学者针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分类和语言特点进行了界定,同时从宏观视角提出了若干翻译原则和方法(李宏亮、吴永强,2015[1];陈小慰,2012[2];王宏印、李宁,2007[3];蒋红红,2007[4])。更多的学者是根据某一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案例来引出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如党争胜(2015)探讨了《红楼梦》中民俗文化词翻译策略[5];杨琳、刘怀平(2013)基于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的翻译提出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6];姜智慧(2010)以浙江省民俗翻译为例,提出了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三种异化翻译策略[7]。另外,还有个别学者(谢国先,2008)针对现有民俗翻译作品进行错误评析[8]。这些翻译研究多局限于概念探讨与界定以及宏观层面的翻译策略汇总与归纳,而对民俗文化翻译传播媒体的研究则比较少见。鉴于此背景,本文将讨论民俗文化翻译传播媒体中民俗记录片的翻译,以期为中国民俗翻译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民俗文化传播媒体中的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开辟了传播中国民俗文化的新途径,此记录片主要是针对于对“洋文化”盲目崇拜而导致中国民俗文化的日益边缘化的紧迫时代问题。由于中西文化背景间存在巨大差异,民俗文化纪录片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负载词可能给外国游客带来认知理解上的障碍。可见,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翻译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游客所在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准确传达给目的语游客。其中,德国功能理论派的目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60614.1648.002.html的论正好符合了民俗文化翻译的这种实用交际性需求。因此,本文拟从功能目的论的视域,来探究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翻译的策略技巧,以让海外游客更好地走进中国的民俗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
一、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本土化特征
随着文化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中国的影视作品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受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和各国观众的喜爱;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本土化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以播出各类纪录片为主,中英双语、全球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的专业纪录片频道,汇集了自然检索、历史人文、社会记录、文献检索四大方面的主题内容。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专业纪录片频道,以其高品质承诺和“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力推代表中国高水准翻译的纪录影片,从多层面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的本土化文化。影视作品研究学者Franco指出:“和普通的影视翻译根本不同,纪录片的翻译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体验。”[9]CCTV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翻译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独特的本土化文化特征,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文明交融的过程。
因此,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翻译必须同民俗文化的本土化特征有机结合。其中,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等[10]。可见,民俗文化离不开当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明显的本土化文化特征。而本土化文化是一个地区地理、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深深植根于当地人的骨血中。所以我们在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翻译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典故。比如对于家喻户晓的“慈禧太后”,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EmpressCixi”,在外国人看来,“慈禧”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皇后的代名词,并不能感受到这位传奇女人的传奇色彩。而在中国历史上,慈禧(1835-1908)被誉为清朝的“无冕女皇”。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其子同治帝继位。同年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八大臣势力,慈安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47年的垂帘听政,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其掌权时间在清代仅次于康熙帝与乾隆帝[11]。因此,根据涉及到的原汁原味的历史典故,在CCTV-9翻译中“慈禧太后”翻译为“Empress Dowager Cixi” ,Dowager在英文中指的是拥有财产和爵位的寡妇,这会使得外国游客对中国这位罕见的女统治者产生好奇感,从而热衷于有关慈禧太后的历史文化,走进中国的民俗风情,真正接受中国的“俗”。而译入语读者拥有不同于原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译出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的本土化文化特色,又要考虑到外国游客的交流需求和对译文的期望值,这需要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理论依据,采取适当地翻译策略,让译入语读者不仅能够接受译文且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本文要探测最新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并在此基础上对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进行其翻译策略技巧的具体文化解读。
二、目的论下CCTV-9民俗纪录片的文化翻译
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Vermeer)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其理论术语 Skopos,源自希腊语,表示目的、目标。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由翻译过程的发动者来决定。翻译目的论把翻译活动提升到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拓宽了翻译活动的境界,有很高的实用性。从目的论角度看,翻译的时候我们要确定原作者的意图、原文本的功能,明确哪些功能与目的需要保留移植,哪些需要摒弃更改之后才能确定翻译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翻译发起人对译本功能和目的的要求[12]。可见,翻译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制定,原文内容的取舍都以翻译目的为参照,这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为翻译的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功能理论派的目的论
翻译功能目的论又称为功能翻译理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主流思想,对传统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的挑战,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和系统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基于原文的目的性行为,翻译的评判标准由此发生变化,由对等变为译文是否充分实现预期目的。可见,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或者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正确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从预期目的和译文目的观众出发,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13]。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不应是原文,而应是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中预期实现的功能,进而翻译才能够摆脱原文中心论的束缚。
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交际目的原则、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连贯原则和忠实原文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能在译语情境文化中,按目的语观众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原则是译文必须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接受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意连贯,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忠诚原则是指译文和原文之间应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是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14]。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目的是能引起更多海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可见,在民俗纪录片的翻译活动中,应以翻译目的论为导向,以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和接受为根本,努力提高翻译质量。下面首先来了解目的论在CCTV-9民俗纪录片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目的论中的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视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发展成为不同地区国家间文化沟通的纽带。在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翻译在向目的语观众呈现地道中国文化、讲述有乡土气息的本土民俗风情中起着关键性的桥梁作用,这就为目的论应用于民俗文化纪录片翻译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译者运用目的论翻译民俗文化纪录片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翻译目的,即向目的语观众准确规范的传达纪录片中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文化信息,然后了解涉及到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在处理民俗文化纪录片中的文化障碍时,以翻译目的论为标准制定对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本更加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以让目的语观众理解和欣赏民俗文化纪录片,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接下来将解读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在目的论导向中的相应翻译策略技巧,以展现本土化的中国民俗文化,让西方人士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国的“俗”。
(三)目的论中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策略
弗米尔指出:“在目的论指导下译者决定翻译策略是由文本内和文本外因素共同决定的,而最重要的翻译目的是受众。”[15]可见,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源文本进行归化、重写、添加、缩减、改写、删除等处理,使译作能融入译入语情境和文化背景,按目的语观众接受的程度发挥作用,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如果翻译不当往往会造成西方读者的理解障碍甚至误解,所以,在CCTV-9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翻译中尽可能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下文将详细解析一下归化策略在民俗文化记录片翻译中的应用。
1.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往往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点,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内容,并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和文化来表达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使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入语观众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使译文更透明、通顺、易懂,更有效的为译文和原文扫除语言文化上的障碍。
归化策略是翻译目的论指导下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重要策略,考虑到西方游客的接受性,对于有文化差异的民俗风情介绍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借用目标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具有目标语文化色彩的表达对原文加以归化。比如:中国的“七夕节”,若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音译为“Qi Xi Festival”,并不能激发外国游客对这个中国民俗气息浓重的节日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节日的代名词。在中国,“七夕节”是一个温馨而吉祥的特殊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16]。“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成为“中国情人节”。
在目的论中诺德提出了译者需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即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作者,也要对译文读者负责,而忠实原文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根据翻译目的论的可接受性连贯原则,采用归化的手法,CCTV-9民俗纪录片把中国的“七夕节”迎合西方人熟悉的文化背景翻译为他们青睐的“Chinese Valentine's Day” ,则会引发西方游客对这个充满浪漫色彩节日的向往和丰富的联想。类似的诸如痴情男女心目中的爱神“月下老人”,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音译,西方读者则会困惑不解;若按语义翻译为“go-between”,西方人虽能明白其涵义,却体会不到这位中国民间传说中为有缘男女牵线搭桥的红喜神的特殊民俗风情,更领悟不到“月下老人”所蕴含的中国人姻缘前定的佛教宗教文化。CCTV-9民俗纪录片把中国的“月下老人”翻译为西方民俗中流传的爱情之神丘比特“Chinese Cupid” 。再比如,把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翻译为西方文化中美人的化身埃及艳后“ChineseCleopatra”,埃及艳后即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古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段、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成为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传奇人物,是西方人心目中绝世美人的代名词。可见,这里通过文化转化,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俗人物,不仅有助于西方人克服东西文化差异,拉近彼此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也是为了让西方人士更多地了解富有乡土气息的中国民俗文化。为了尽量多地宣传中国的文化,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可采用拼音加注的翻译方法。接下来具体探析一下翻译中的阐释策略,以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能为西方人士接受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
2.阐释策略
CCTV-9民俗纪录片这样一个多符号整体包含了同步进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由于二者紧密联系,因此,解说翻译和运动的画面之间必须保持一致,所以,隐含在画面中的信息必须转化为清晰明了的解说翻译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阐释策略是将在源语言里不明显的或被隐藏的东西显现出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观众理解的偏差。当信息不足而引发歧义时,适当添加信息可以进一步阐明民俗纪录片画面要表达的文化现象。
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需要添加相关文化信息进行注释,把原文词语关键的隐含意义转换成译文中的非隐含意义,阐释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在译文中增加相关文化信息的手段。比如,对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白娘子”,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若简单直译为“Lady White”,并不能引发西方游客想聆听这个民间传说的兴趣,即使想了解中国的这个民俗故事,这个文化负载词也会导致他们众多的困惑。根据目的论的忠诚原则,如果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译者就应该向译入语读者加以解释说明。如果译者的译文与翻译发起者的期待不符,译者也应作相应的解释,阐述原因。这样翻译参与者之间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做到互相信任。因此为了调和文化差异和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避免消除信息失真或者信息缺失,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通过阐释策略添加必要背景信息,把“白娘子”翻译为“Lady White,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White Snake according toBuddhist doctrine” ,这个充满“中国味”的文化负载词则会为西方游客接受,激发他们对这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子的传奇故事的浓厚兴趣,并进一步了解中国佛教的文化精髓,进而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类似的诸如对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中国诗人“屈原”的翻译。屈原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楚国理想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对诗歌创作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历代华人对他的敬仰。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热爱,把端午节专门用来作为他的纪念日。诚然,直接音译“屈原”,西方人体会不到屈原的伟岸和高尚情操。CCTV-9民俗纪录片用增译注释策略把“屈原”翻译为:Quyua——a famous poet and statesman of Chu Kingdo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who finally killed himself by plunging into the Milo Rive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fifthlunarmonthin theyearBC295。这样通过添加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可以让西方人了解到他的才华,并领悟到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发对他的崇敬和纪念。可见,民俗文化翻译中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因素,直译翻译不能产生效果时,应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讲解中适当增加解释,或补充文化背景方面的欠缺,这样使译文既能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使原文资料更加达意,进而增强民俗文化的宣传效果,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本土化的民俗文化。
三、结语
通过对CCTV-9民俗纪录片中的一些翻译策略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应始终坚持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翻译目的论摒弃了翻译过程中传统的纯语际切换,而是根据目的语观众所在国的历史文化因素和人文地理知识,以及目的语观众的人文知识素养,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感受(即一种换位思考),在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发挥译文的优势以增强感染力,即译者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使译文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本文从译语读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了CCTV-9民俗纪录片翻译的文本,根据民俗纪录片独特的本土化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并提升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学说高度,实现跨文化交际下语用意义的等效。一方面,让翻译能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本土化气息;另一方面,让译文符合目的语观众的知识文化背景和对译文的期待,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俗纪录片内容,了解和熟悉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而使更多的国外人士接受中国的“俗”。同时,培养译者正确的民俗翻译认知观,减少民俗文化翻译实践的盲目性,有效解决民俗文化翻译的失语现象,并为跨文化研究以及民俗相关专业的学者、教师和学习者以及外宣部门在民俗文化的撰写和翻译方面提供相关指导与参考建议,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1]李宏亮,吴永强.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J].当代文坛,2015(1):139-142.
[2]陈小慰.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 [J].上海翻译,2012(1):29-33.
[3]王宏印,李宁.民族典籍翻译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研究 [J].民族文学研究,2007 (2):115-122.
[4]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52-57.
[5]党争胜.民俗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探微:从《红楼梦》英文版中“压岁钱”等词的翻译谈起 [J].外语教学,2015(1):93-97.
[6]杨琳,刘怀平.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翻译研究:民族身份认同与翻译策略互补 [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46-50.
[7]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J].中国科技翻译,2010(2):48-51.
[8]谢国先.《民俗解析》误译举例[J].民俗研究,2008(2):250-262.
[9]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
[10]应邵撰.风俗通义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10.
[11]全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
[12]王宏志.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
[13]夏康明.旅游文化汉英翻译概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2.
[14]SergeyTyulenev.TranslationandSociety[M].London:Routledge,2014:18.
[1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5.
[16]王蕾.霓裳神话 [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16)-02-0083-06
DOI: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6.02.014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YY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史耕山(1972-),男,河北张家口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CCTV-9 Folk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in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SHI Geng-shan,HU Xiao-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folk culture,as a symbol of national identity,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e.However, folk culture is being marginalized by cultural globalization.Under such circumstances,CCTV-9 folk documentaries will serve as better access to Chinese folk culture for foreign tourists.This paper,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will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CTV-9folkdocumentaries,which enables foreign tourists to better understandandaccept Chinese folk culture,thus facilitating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folk culture;CCTV-9 Folk Documentary;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folk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