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宁王陵镇墓兽谱系考

2016-03-07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陵独角封三

张 成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武宁王陵镇墓兽谱系考

张成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武宁王陵的发掘为中国南朝、百济与日本间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展开了持续活泼的讨论。然而,该墓出土的镇墓兽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相关讨论甚少。通过与南朝地下、地上镇墓兽的比较,并将之置于中国古代镇墓兽整个发展史之宏观下考察,可以明确武宁王陵镇墓兽直接承自南朝地下镇墓兽,同属于“四足步行形”镇墓兽之谱系。这类镇墓兽起源于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各代,由西北向东南传播和发展,其影响远及朝鲜半岛。

武宁王陵;地上镇墓兽;地下镇墓兽;谱系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9.011

武宁王陵为百济武宁王与其王妃的合葬墓。该墓不仅等级高,而且保存完整,为研究中国南朝、百济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受到中日韩学者的高度重视,取得不少研究成果。相关讨论主要集中于武宁王陵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两个方面。如武宁王陵与南朝墓葬形制及建造方式的比较探讨,对武宁王陵出土的王妃的木枕画、中国陶器、青瓷、铜镜、金饰品的讨论〔1〕。笔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镇墓兽的研究,武宁王陵出土的一件极为精美、保存甚好的镇墓兽(见封三图1)引起笔者强烈的兴趣,今就此镇墓兽的谱系问题作一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一、研究背景

有关武宁王陵镇墓兽的讨论,最早见于为纪念武宁王陵发掘三十周年,2001年在韩国出版的《武宁王陵与东亚文化》论文集。齐东方在此论文集的《武宁王陵与南朝梁墓》一文中,指出武宁王陵镇墓兽与南朝梁、西魏北周的镇墓兽具有相似之处〔2〕;之后,日本学者吉村苣子在其2003年发表的《中国墓葬における独角系鎮墓獣の系譜》一文中,认为武宁王陵镇墓兽是对南朝镇墓兽的模仿,属东汉以来流行的独角镇墓兽之谱系〔3〕;2005年,韩国学者王志高在《百济武宁王陵形制结构的考察》这篇文章中,推测武宁王陵镇墓兽是模仿南朝帝陵神道石兽、按照帝陵葬制设置的,不同于一般墓葬的普通镇墓兽〔4〕;同年,权五荣对武宁王陵镇墓兽与南朝镇墓兽进行细致考察之后,更加明确地指出武宁王陵镇墓兽与南朝的猪形或鳄形镇墓兽相似。武宁王陵保存很好,但其镇墓兽在出土时即有一条后腿断掉。纵观中国出土的南朝镇墓兽,皆为一条后腿断掉。这一现象说明,故意断掉镇墓兽一条后腿很可能是中国南朝和百济共同的风俗习惯〔5〕。

从以上讨论可见,武宁王陵镇墓兽与南朝镇墓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并无异论。然而,南朝镇墓兽有地上、地下两种,那么到底是模仿了哪一种?齐东方指出武宁王陵镇墓兽与南朝梁、西魏北周的镇墓兽都有相似之处,那么武宁王陵镇墓兽到底是属于南朝镇墓兽之谱系,还是北朝镇墓兽的谱系?这些都成了令人迷惑的问题。为了要解明这些问题,本文将首先对南朝镇墓兽的分类、产生与变迁进行考察。然后,将南朝地下和地上镇墓兽、北朝地下镇墓兽与武宁王陵镇墓兽加以对比,以求探明武宁王陵镇墓兽之谱系。

二、南朝镇墓兽的分类、产生与变迁

(一)南朝镇墓兽的分类

南朝镇墓兽可以分为地上、地下两大类。

1.地上镇墓兽

南朝时期在帝陵和王侯墓前的神道入口处置一对石兽,因其具有明显的镇守墓葬的性质,为区分墓内出土的镇墓兽,可称为“地上镇墓兽”。其大小约3~4 m,以石灰岩圆雕而成。颚下垂须、肩生双翼,头生独角或双角。口大张,长尾及地。现存南朝最早的地上镇墓兽为南京东郊麒麟门北的麒麟铺的一对石兽(见封三图2、图3)。这对镇墓兽现置于道路左右两侧,两件大小、形态几乎相同,仅头部的角有所区别。右侧石兽角虽缺失,但仍可看出原为独角,左侧石兽则为双角。南朝宋之后的齐、梁、陈皆有地上镇墓兽发现,均成对配置,帝陵前的镇墓兽有角而王侯墓前的镇墓兽无角。

2.地下镇墓兽

南朝地下镇墓兽的出土很少,有陶、石两种材质。石质者残损严重,难以看出原本具体的形制和细节,但体躯姿态皆作四足行走形(见封三图4)。陶质的保存相对好一些,从相对完整的出土资料来看,其造型有犀形(见封三图5)和鳄形(见封三图6)等。犀形头有独角,背有4根鬃毛,脊部有肉瘤饰。鳄形自头部到尾部饰有背鳍。

(二)南朝镇墓兽的产生与变迁

南朝以宋武帝长宁陵置石兽、神道为始,其后帝陵前大多置石兽。这类地上镇墓兽的配置,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汉时厚葬之风盛行,流行在墓地上建造巨大的坟丘、祠堂,置石兽、碑铭。魏晋时实行薄葬,由于明令禁止地上建立祠堂、石兽和碑铭,地上的石兽和碑铭为地下镇墓兽和墓志所取代。东晋南渡,但薄葬思想的影响仍存,以至于至今未发现东晋墓配置有镇墓兽。然而,到了南朝,厚葬之风再盛,帝陵和王侯墓前模仿汉时配置石兽,但随时代的变迁又有所变化,南朝时只配置麒麟和辟邪这类超现实的神兽,不见写实性的动物造型的石兽。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可知,镇墓神像(镇墓神像为笔者对此类具有镇墓性质器物的总称,依据其体躯上人形、兽形、人兽不分的特征,分为镇墓神、镇墓兽和镇墓俑)起源于春秋晚期的南方楚地,至战国中期大为流行并盛极而衰,至战国晚期最终消失。而镇墓兽的起源要晚至西汉,早期的造型为头生独角、四足直立作行走状。不论是楚、还是西汉的镇墓神像,均置于墓内而非地上。西汉的四足行走形镇墓兽当为最早的地下镇墓兽。从目前的出土资料来看,南朝的地下镇墓兽均作四足行走形,与魏晋镇墓兽一脉相承但不同于北朝以降的蹲踞形镇墓兽。而魏晋镇墓兽又承自西汉以来出现的四足步行形镇墓兽。由此可知,南朝地下镇墓兽直接承自魏晋镇墓兽,属于西汉以来出现的四足步行形镇墓兽之谱系。“四足步行形”镇墓兽在西汉时起源于甘肃地区,后传入西安、洛阳。西晋灭亡之后又随东晋南迁,经过东晋的短暂修整至南朝时发端于北方的四足步行形镇墓兽在南方得以继续发展,在北方犀形的基础上,又创出猪形、鳄鱼形四足行走形镇墓兽,并且出现了多角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北方由于胡族的入侵,使得源于汉文化的“四足步行形”镇墓兽消失,代之以体现胡族丧葬风俗、胡汉融合的“蹲踞形镇墓兽”。总之,南朝地下镇墓兽的特征可归纳为3点:①四足步行形;②多角化倾向;③造型多样化。

三、武宁王陵镇墓兽之谱系

武宁王陵镇墓兽似猪,有着肥短的口鼻、臀部和四肢。背上横列4根鬃毛,身体两侧前胸至前腿处饰卷曲的翼、后腹至后臀有卷毛状装饰。前额开孔,插铁质扁平的鹿角形独角。体表现虽褪色,但仍可依稀看出唇部涂有朱红(见封三图1)。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①猪形;②背有4根鬃毛;③体表有翼、卷毛饰;④头插铁质鹿角;⑤体表施有彩绘。

王志高从其独角以铁制成插入头部这一点,认为武宁王陵镇墓兽是对地上帝陵镇墓兽的模仿〔4〕。然而,三国时期南方东吴墓出土的地下镇墓兽亦有头部留孔,后插入独角的情形(见封三图7)。武宁王陵镇墓兽与南朝地上镇墓兽的形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面部不同。南朝地上镇墓兽作虎面或狮面,而武宁王陵镇墓兽面部似猪面。其次,武宁王陵镇墓兽背上有鬃毛,而地上镇墓兽背上无鬃毛。再次,二者的翼和卷毛饰也不大相同。因此,武宁王陵镇墓兽属南朝地上镇墓兽之谱系的推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齐东方指出武宁王陵镇墓兽与西魏、北周镇墓兽相似(见封三图8)。从体躯形态来看,西魏、北周的镇墓兽作匍匐状,与武宁王陵镇墓兽四足直立、作行走状的姿势完全不同。有关镇墓神像的分类,以往习惯以面部、足部等局部特征来分类,这样的分类导致前后矛盾,自说自话。笔者通过对镇墓兽资料的全面收集、通史性的考察,发现各类镇墓兽最大的区别在于体躯姿态的不同,据此可将其分为四足步行形、伏卧形和蹲踞形3大类〔6〕。四足步行形镇墓兽起源于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后传入中原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又经过南北交界地带的汉水流域(豫南、鄂北)向长江中游、下游传播,进而传入朝鲜半岛,武宁王陵镇墓兽即为此类镇墓兽传入朝鲜半岛的实证。其整个传播轨迹是:由西北—东南传播,在造型上由独角→三角→多角,整个流行时代跨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南朝五个朝代,是流行时代最长、传播地域最广的一类镇墓兽。与之相比,西魏、北周的伏卧形镇墓兽、北魏至隋唐的蹲踞形镇墓兽,则仅见于北方及南北交界地区。而西魏、北周的伏卧形镇墓兽流行的时代和地域更是仅限于西魏、北周时期关中和宁夏固原地区。西魏、北周的伏卧形地下镇墓兽与南朝地下镇墓兽二者在地域上相距遥远、在造形上也大相径庭。二者虽在局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不属同一谱系。

四、结语

我国自古南北地区不论是气候、经济还是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西晋前北方较南方发达,但随着西晋的灭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致使北方连年战乱不断,大批的士族南迁。他们将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东晋至南朝时期南方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相较北方,东晋、南朝的墓葬更多地继承了北方汉族墓葬制度、埋葬风俗之传统。南朝的地下镇墓兽、地上镇墓兽,皆为汉文化在南方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不论是其地下镇墓兽还是地上镇墓兽,其源皆在西北地区,有着明晰可寻的演变轨迹。武宁王陵镇墓兽出于墓内,形制亦与南朝地下镇墓兽一脉相承。其共同的源头为西汉时期诞生于西北地区的“四足步行形”镇墓兽,属于“四足步行形”镇墓兽之谱系,而非地上镇墓兽之谱系。

〔1〕小田富士雄.武寧王陵の発見と日本考古学界の研究傾向〔J〕.福岡大学人文論叢,2001,33(3):1333-1361.

〔2〕齐东方.武宁王陵と南朝梁墓〔M〕//国立扶餘文化財研究所,国立公州博物館.武寧王陵と東亜細亜文化:武寧王陵発掘30周年記念国際学術大会.韩国:国立扶餘文化財研究所,2001:125-130.

〔3〕吉村苣子.中国墓葬における独角系鎮墓獣の系譜〔J〕.東京国立博物館研究誌(ミュージアム),2003(583):45-66.

〔4〕王志高.百济武宁王陵形制结构的考察〔J〕.東亜考古論壇(創刊号),2005(1):25-32.

〔5〕权五荣.武寧王陵의構造와建築原理〔J〕.テーマ韓国文化史,2005(4):15-23.

〔6〕张成.中国古代墓葬出土的镇墓神像:以命名、分类及其体系问题为中心〔J〕.考古与文物,2014(1):35-44.

〔Abstract〕The excavation of the tomb of King Muryeong provides ve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the Southern Dynasties,Baekje and Japan.Discussion about the tomb style,burial objects are carried out among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However,the unearthed tomb guardian beasts did not draw any attentions,let alone discussion.By comparison with the underground and aboveground tomb guardian beast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tir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omb guardian beasts,we found that the tomb guardian beasts of King Muryeong were directly originated from the underground tomb guardian beast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which belongs to"quadruped"tomb guardian beasts.This type of tomb guardian beast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eriod in Northwest China.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the Three Kingdoms,the Western Jin Dynasty,the Eastern Jin Dynasty,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it spread and develop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with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Key words〕tomb of King Muryeong;aboveground tomb guardian beasts;underground tomb guardian beasts;pedigree

(责任编辑黄正良)

Study on the Pedigree of Tomb Guardian Beasts in the Tomb of King Muryeong

Zhang Che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g 637002,China)

K875.6

A

2096-2266(2016)09-0055-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古代镇墓神像资料集成与研究”(16XKG001)阶段研究成果

2016-08-04

张成,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美术考古、墓葬考古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王陵独角封三
封三
封三
我才是独角熊
封三
封三
一士之谔谔
一士之谔谔
桂林靖江王陵遗址博物馆宣传教育探析
一士之谔谔
独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