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07李若青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民特色

杨 刚,李若青

(1.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2.云南民族大学,昆明650500)

大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实践与思考

杨刚1,李若青2

(1.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2.云南民族大学,昆明650500)

“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创建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科学的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村民积极参与,古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得到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在保持传统白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得到修缮和改造。但在建设工作中也存在着时间衔接困难、贫富不均等实际问题,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古生经验”的示范作用。

大理古生村;白族;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9.002

建国以来,云南省一脉相承、因地制宜、个性鲜明的民族工作创新性探索实践促成了中国民族工作的“云南现象、云南模式”,既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肯定,又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并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列为五个战略定位之一〔1〕。2012年6月25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揭开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多层次、多样化实践探索的序幕,掀起示范区建设的高潮。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采用微观的视角,把大理古生村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实践纳入整个示范区建设活动中去思考,以期为整个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大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基础

(一)历史文化基础

从村中碑文的记载可知,古生村至少有千年历史。村中的古桥、古树、古碑、古庙、古戏台等文物至今保存完好,见证了古生村的悠久历史。另外,据一些地方史志和村中碑刻记载,古生村历史上曾出现了杨雄(南诏大理国时期)、杜冲(明代)、何浚(清代)、杜朝选(清末)等一大批名人。这使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创建活动具有了历史文化基础。

(二)民族文化基础

古生村坐落于洱海之滨,是众多白族村庄中的一个自然村落,隶属于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辖5个村民小组,439户,总人口1 746人,其中白族占98%以上(数量较少的其他民族人口主要是嫁或入赘到此),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创建在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白族文化的特色。

(三)生态基础

古生村位于洱海鸳鸯洲,东临洱海,西至大丽公路,南与新溪邑接壤,北靠苍山十八溪之一的阳溪。古生村沿海而建,从南至北,溪水环绕,绿树成荫。村中心的百年大青树、道路两旁种植的花草、村东龙王庙湿地公园等,都展现了整个村庄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生态基础。

(四)经济社会基础

古生村总耕地面积81.3 hm2,村经济以优质米、烤烟、大蒜和常规蔬菜种植及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 8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 680元。全村清洁自来水均已入户,农户安装和使用电话普及率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村内设有卫生室,建有150 m2的老年活动中心。另外,古生村有2支近50人组成的群众文艺队伍,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大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实践

(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

2009年以来,古生村被列入云南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大理第一批“人文大理·幸福家园”洱海流域“百村整治”村。2012年,大理州委、州政府根据古生村自身的生态、民族、地理等发展资源特点,以“中国最美丽乡村”典范为目标,围绕“保护田园风光、建设生态湖滨、发展文化旅游、推进古村保护建设”的要求创建“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州市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成立了由大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挂钩的协调指导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抓具体工作的落实情况。同时,据洱海流域网格化管理的目标任务,由州委书记、州委副书记和副州长共同挂钩联系湾桥镇网格化管理工作。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考察时,有“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记得住乡愁”的赞叹,并叮嘱大家:“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同年,云南省省委书记到古生考察,对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工作作出进一步的要求。

(二)科学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

大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创建工作由大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期限为15年的《古生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此规划文件指出“古生村属于特色保护型村庄,村庄性质定位为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产业定位为生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及特色民俗乡村旅游”,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地下后地上”。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基础上,按照“美丽乡村”的“八有”要求,制定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年度实施方案和资金概算,内容涵盖了村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工程、民族特色旅游示范、产业发展富民工程、村民自治综合改革试点“六大工程”。2015年的规划方案,要求2015年底前要完成六大工程建设,并详细规定了各项工作的完成期限。

(三)大力完善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中改善民生为根本的要求,完善和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启动进村路主干道和阳溪南路污水综合管网建设工程,与电力、电信等部门协调对接好“三线入地”工作;二是实施龙王庙周边环境整治,修葺龙王庙耳房,实施环海路两侧450 m路沿石安装工程、湿地滩地改造,促进龙王庙湖湾近岸区域的水体交换;三是硬化1 200 m阳溪南岸古生村北路;四是对村心广场、凤鸣桥附近人流车流量大而道路较窄地段进行拓宽和节点改造;五是在古生村入村路种植云南樱花、冬樱400多株,在环海路和进村路适当位置新改建旅游公厕;六是在村内安装健身器材和广播设备。

(四)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为切实解决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良好生态的有关问题,该村开展了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是聘请保洁人员7名,合理划分责任区,发动农户实行“门前四包”,形成了“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的垃圾收集清运常态化长效机制;二是实行古生村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做到村庄环境保护及洱海保护工作边界清晰、责任明确;三是实施入湖沟渠多塘系统沉淀池和拦污闸建设工程,确保上游冲下来的垃圾不进村、不入湖;四是开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向村民发放倡仪书439份,要求农户严格按照绿色产品操作规程进行田间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五是结合“三清洁”活动,召开党员和户长会,杜绝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建筑材料乱堆等脏乱差的不良行为。

(五)加强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持与管理

利用特色村创建中的古生村“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完善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工作。一是完成古生村的古院落保护调查工作,对村内所有的传统民居进行摸底调查、分类保护,对百年大青树、福海寺、凤鸣桥、古戏台、龙王庙、水晶宫等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对7户有较深厚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二是对村内的水晶宫、福海寺、凤鸣桥等文物古迹实施修旧如旧项目;三是聘请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专家医治村内古大青树。

(六)积极开展民族建筑风格专项整治活动

开展“保护古建、改造已建、引导在建、控制未建、拆除乱建”的建筑风格整治活动,突出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村创建的白族文化特点。一是对所有在建的建筑工程进行全面清理,按合法复工、部分不合法整改后复工、非法坚决拆除的要求进行分类处置;二是对新建的房屋,严把村民建房规划选址,严格审批和跟踪监管,实行村民建房“三到现场”制度,规范办理相关建房手续;三是委托设计部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控制规划,严格控制新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控制12 m的民居建筑高度,开展不协调民居建筑风格整治活动。

(七)广泛宣传动员、激发村民群众参与创建

按照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共建共享”的理念,充分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特色村创建。一是召开户长会、村民大会,并利用黑板报、广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到古生村的每家每户;二是成立古生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推选5人组成古生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是成立古生村保护建设管理促进会,在古生村的5个组中,每组推荐1名热心村务、熟悉村情、有责任心的村民共同组成促进会成员,负责监督村内环境卫生、建筑风格、建筑秩序和协助处理村内其他各项日常管理事务。

(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建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发展,健全与完善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将有威望、能力强的党员推选为促进会和理事会成员,带动全体村民对村内各项日常事务进行自我管理;二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党员带动包片,网格化管理村内环境卫生、村民建房、发动宣传等活动;三是州市相关部门实行每周动态督查制度,乡镇党委、政府实行每天动态督查制度,定人定责对古生村“三清洁”和洱海保护、古村落保护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大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党委政府扶持方面存在不足

理论上来说,根据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应该发挥关键性作用。但由于环境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情况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却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在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村庄规划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古生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生态环境、民族历史文化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创建过程中,政府对特色产业如休闲旅游的培育和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示范户扶持方面政策指导较多,资金扶持、优惠政策支持和相关技术支持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帮扶的关注点主要在项目创建的宏观规划方面,而对实施过程中的微观运作方面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

(二)美丽乡村规划和特色村创建工作方案之间的时间衔接问题

“生态文明示范”和“美丽乡村典范”是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重要内涵。古生村围绕“美丽乡村典范”目标,制定了期限15年的《古生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从15年的规划时限看,“美丽乡村典范”建设是一个长期性要求。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工作方案,在以年度为时限的同时,按方案要求,“六大工程”的建设要在2015年底全面完成。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的长期性和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方案,如何衔接两者的时间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在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中的一些项目如中心广场提升项目等,为达到验收要求而忙赶工期,出现了敷衍、应付等短视行为。

(三)村民贫富差距拉大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调研发现,近几年随着古生村经济条件的改善,村民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村民经济收入有所增加。尤其是该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和特色村创建以来,全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都有很大改观,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高,村民关系融洽,附近村寨都十分羡慕。但是,在与一名村干部交流时,他也谈及一些忧虑:村民们比以前富裕了,但由于致富能力不同,村民间贫富差距拉大,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些村民通过发展副业如休闲旅游富裕起来,其他村民见发展休闲旅游业挣钱了就盲目跟风,甚至为了吸引游客,以低价等恶性竞争的方式拉客,使一些村民间出现利益冲突,长此下去既不利于全村旅游业发展,也不利于村民间的团结与和谐。

(四)政府组织能力强与基层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

在古生特色村创建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乡村民主制度建设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但村级基层的参与度却相对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方党委大力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特色村创建,但对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育和提升不足;第二,虽然建立了较好的民主制度,但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基层组织由于受权力、资源和干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仅仅在宣传、通知、协调等层面参与,而对创建的计划制定、项目运作与管理、项目实施监督等层面却无法有效参与、参与能力不足;第三,村民受传统观念、意识和能力的制约,未能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村干部说:“现在,大家都忙着赚钱去了,要让他们拿出钱、挪出时间来搞特色村创建是件不容易的事,就是开个会也不太容易把人召集齐。”村干部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

四、推进大理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思考

(一)地方政府全面持续帮扶

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的创建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的长期支持和帮扶。这一点,从古生特色村创建的立项、规划、前期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印证,正是在政府相关政策和工作的大力帮扶下,古生特色村各项创建工作才得以开展和取得成绩。但针对前文提及的古生特色村创建中政府帮扶存在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推进古生村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地方政府应该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村民民族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更要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示范户培育及特色村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指导和帮扶。通过政府的持续帮扶,为古生特色村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古生特色村创建与美丽乡村规划有机衔接

在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中要坚持战略思维,把《古生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长期性和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3年时限性有机衔接起来,把特色村项目创建计划融入美丽乡村规划中,使3年时限的特色村创建项目变为美丽乡村长远建设的阶段性工作,通过特色村项目创建为美丽乡村典范的长远建设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建共享

在推进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的进程中,针对贫富差距产生的负面影响,要以“群众至上、共建共享”的理念为指导,既要注重培育和扶持多样性和互补性“示范户”,避免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盲目雷同和恶性竞争,也要注重“示范户”发挥示范作用和对其他村民的带动帮助作用,通过“先富”示范户带动“后富”村户,进而实现“共富”,以共建共享凝聚村民的力量和智慧,加强团结,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多元主体的分工协作

在古生特色村创建的过程,培育和建构多元主体间的良好分工合作格局,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特色村创建的重要路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地方党委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村保护建设管理促进会及村民群众组成的多元主体建设格局。针对政府作用过大而其他主体参与不足的问题,要合理确定各个主体在特色村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发挥指导、规划、帮扶、监管作用,而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村保护建设管理促进会及村民群众则要在不断提高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特色村创建的全过程。

(五)总结创建经验、加强示范作用

大理古生村作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的一个典型,体现了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等集多“区”于一身的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个地区也不能掉队”〔2〕,云南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创建一大批能起示范作用的社区、乡村、单位、学校、连队等〔3〕。要把古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色村创建纳入云南省示范区建设中,紧紧抓住和围绕“示范”这一关键,示范就是要作出榜样,供别人学习效仿〔4〕。一方面要对古生特色村“民生为重、自身资源为基础、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创建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从理论思考的层面去总结和提升古生村的创建实践经验,提高“古生经验”(或古生实践)的可借鉴性,实现“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记得住乡愁”的示范效果。

〔1〕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知识问答〔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8.

〔2〕丹珠昂奔.民族工作方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48-50.

〔3〕陈乐齐,李俊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2.

〔4〕肖宪.从民族团结走向民族融合:对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几点思考〔J〕.思想战线,2012(4):42.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Ethnic Minority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in Gusheng"has got much attention and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With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planning scheme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villagers,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control has got great improvement,the village has been getting improvement and renewal while maintaining Bai style. 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remain,such as time conflict and wealth gap,which needs further experiences to enforce the effect of"Gusheng experience".

〔Key words〕Gusheng Village in Dali;Bai people;ethnic minority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责任编辑张玉皎)

Study on Constructing Practice of Ethnic Minority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in Gusheng Village

Yang Gang,Li Ruoqing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C954

A

2096-2266(2016)09-0006-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MZ008);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2014Y392)

2016-03-23

2016-04-13

杨刚,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村民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中医的特色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完美的特色党建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