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研究
2016-03-07马骏
马 骏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研究
马 骏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为了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步入常态,河南省正在实施一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方位的技术转移体制创新促进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策略,需要发挥我省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营造技术创新的优质环境,建立创新要素的服务平台,既充分调动广大河南地区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校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又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各种类型的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技术转移;创新驱动;河南省;体制创新
一、引言
对技术转移政策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和研究,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开展和深入进行的。范小虎等认为,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供应方向受用方移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不同的地域、部门、行业和领域之间,直到受用方掌握该技术才结束[1]。王世良指出,技术提供者、技术接受者和技术是技术转移的三个要素[2]。技术转移是基于特定关系双方相互作用基础上的一个相对复杂的技术供求过程,它通过供求双方无偿的技术交流或有偿的经济目的,将技术知识、科技成果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既包含了国家、地区、企业与高校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技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它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技术转移体系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科技部列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
2013年5月,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揭开了我省科技体制创新改革的序幕。次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全方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投入保障机制、优化创新环境,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大力提倡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系,实施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科技发展战略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也是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和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突破口。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技术转移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技术转移的体制机制创新、产学研技术转移模式创新、科技制度改革的完善和发展等维度,提出我省技术转移政策制定和调整的建议。
二、河南促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现状
第一,作为全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经济不够发达,一方面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豫工作,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状况严重。这影响着我省科技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省内大部分高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和新乡等少数城市,区域间的产学研合作契机较少,成为制约河南省科技发展的内在因素。第三,省内部分企业仍抱着“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固定思维模式,虽加强了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力度,但盲目地追求品牌效应,倾向于和省外名牌高校联合寻求发展,造成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尴尬。第四,“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紧握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进行产业发展和技术转移的难得机遇,不断加大对外承接国际先进技术、对内协调技术转移的力度,科技投资各项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科技市场投入占同年政府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却不增反降。这反映出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不足和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河南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极大增强了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招商引资力度和投资环境也有明显改善,基本明确了新体系下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和分工,但尚未形成真正与市场经济相符的科技创新机制。虽然确立了科研机构的管理规范和组织形态,但原有体系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彻底改革。与此同时,河南省的科教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政府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产学研合作发展联系不紧密,这些都制约着创新河南战略的实施。
三、河南现有技术转移体系的特征
从发展历程来看,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是由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推动,通过探索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以帮助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不断加强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和协同创新。这更接近于均衡型发展的技术转移体系,它加快了知识流动和产业升级,促进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合作研发、产业集群以及科技中介等五种渠道上呈现出横向延伸、纵向深入、跨界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为:
1.国际贸易。河南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外贸出口业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以帮助更多的河南品牌走向国际市场。《201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省出口总值2 684.03亿元,增长11.0%。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 982.12亿元,增长2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 729.00亿元,增长27.1%[4]。对于出口产品份额较为集中的手机、服装及汽车配件等领域,主要为富士康等企业的代工产品,没有形成自身优质的品牌价值,无法体现出河南省的区域技术和产业特色。
2.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河南省以开放带动为主战略,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也不断加大。2016上半年招商引资规模扩大,利用外资88.6亿美元,增长28.6%,再创历史新高;对外投资协议额16.4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对外承包项目活跃,龙头企业带动明显,新批1 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63个[5]。
3.合作研发。近年来,在以技术转移为主导的产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河南科技战略联盟逐渐形成了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依托工业基础和科技资源,洛阳市高新技术战略联盟已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大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入驻,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产业集群。河南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15年6月,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 307家,其中工业企业8 763家,同比增加1 156家;工业生产从业人员人数达到374.55万人,占全省人员比重的58.3%。河南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省产业集聚区内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1%,同比提高1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82.4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全省的8.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8.2%。河南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全省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5.3%,约占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的53.8%;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5%,约占增加值比重的12.4%[6]。
5.科技中介。科技中介是指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构[7]。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产业生产技术转移趋于专业化和程序化,其主要功能主要包括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技术转移和加速信息传递。2000年成立的河南省生产力促进协会,现有会员近300个,各类专家3 000多名;拥有郑州、洛阳、新乡等国家级高新区创业中心,数量和规模居中部六省第一;全省省辖市以上科技咨询机构3 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咨询收入达千万元;市级以上科技市场30多个,建立了领先全国的河南科技市场这样的技术贸易中心。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辐射源带动的企业已实现产值20多亿。
四、河南促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成效
科技部2015年度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考核评价,河南省7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部通过考核[8]。促进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具体如下。
1.准确定位企业需求,有效转化成果。2015年,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横向联系全国500多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30多个创新驿站省级站点,找准企业需求、依托服务平台、促成技术对接、实现产品开发,全年转移、转化有效成果近千项,取得经济效益近300亿元,已经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针对我省的具体情况设立了企业创新促进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咨询、人才培训、专利服务和资源整合等特色服务,探索我省农业、工业技术转移的模式与路径,在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转移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高科技产业集群优势突显。201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原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也是河南省技术转移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重要示范基地。按照《郑洛新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到2020年,区域内将引进和吸纳高端创业企业200余家,培育形成10个左右“百千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9]。截至2016年8月,河南省18个地市中,12个地市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企业营业额约占当地业务收入一半左右。其中郑州市、洛阳市的技术转移效果最为突出,业务收入已经占当地企业整体营业收入的60%以上。
3.结构配置合理彰显区域特色。技术转移机构为我省各区域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管理实施、成果转化和提升产业资本均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水平的提升。目前,我省建有国家级高新区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已初步形成全省高新区战略布局。到2015年9月为止,全省高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 039.6亿元,同比增长14.8%。例如,正在打造的郑州国际商都创新引擎,规划建设北斗云谷和千亿GDP的科技城,在云计算和科技服务等领域聚集更多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出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高新企业,形成若干个拥有自主研发设计、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企业营业总收入达5 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 200亿元。
4.创新带动科技企业技术腾飞。我省创新体系逐渐完善,技术转移机构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带给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省级创新优势区更多的机遇和动能。这无疑将推进我省在新一轮经济转型战略中承载更多高精尖技术开发和高大上项目建设,使全省社会效益和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到2015年底,我省已建成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共35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5家。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河南省在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奖励上的空白。
五、河南技术转移体系存在的问题
1.技术转移体系不够完善。技术转移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对于技术创新的上游阶段——科技研发,河南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帮助,而对于技术创新的中游、下游阶段则重视程度和体系建设不完善。特别是上游和中游的技术转移环节,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困难,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同时,政府在宏观管理体系、法律法规和金融保障要素及科技中介服务的建设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性服务系统,未实现本土企业在对外部管理技术的引进、服务质量的吸收和产品特色的消化等方面的完全自立。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低、创新弱的局面,河南省应建设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通过各类主体的协作联动促进市场对科技成果的合理配置,缓解产业技术和科研力量的储备不足,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有限。河南省现有技术转移信息平台主要是以郑州为中心的技术转移示范区向周边地市进行辐射,以带动中原地区的技术需要,主要依托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和郑州技术交易网等资源平台建立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深度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共谋经济发展,服务中部建设,带动中部技术转移。但与技术转移需求相比,单个平台资源信息服务较少,很难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开发,跨行业、跨系统的横向联合和引进集聚一批技术中介及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实时性和实效性不够,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和联合开展研发。而且,部分中介机构自身信息资源库建设不完善,没有建设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知识产权数据中心,对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分析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
3.产学研结合能力不足。河南省依托在豫高校建设了一系列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其中有8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近百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对于依托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和试验基地的布局没有明确的规划,也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结合能力不足,协同创新的整体效应偏低。同时,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于完善,在对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利益共享机制。而且,产学研合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够科学,没有遵循以创新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原则,使得人才资源和科技优势不能完全转化为社会发展所服务,难以准确地把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真实水平和创新能力。
4.科技转化力度不强。据《201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河南省综合实力指标排名进入全国前15名,而在效率指标和专利授权指标上处于中下游[10]。这客观上说明了区域内科技资源与产业对接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整体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企业科技转化和产业对接,其前提是正确认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近年来,河南省的企业创新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逐年提高,但受到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环境不发达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高科技企业研发活动不够活跃。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约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0%,且研发活动仅集中在部分行业的少数企业中,企业作为科技转化、知识生产的主体角色还未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对策建议
要真正建立并有效实施技术转移战略,河南省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主导作用,为技术转移提供法律和法规支持,改变各自为政、资源分散以及无法形成合力的现状,积极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界限,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建立省级技术转移中心,以全面协调并指导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1.多视角审视技术转移体系的建立。具体而言,就是同步考虑国际和国内的技术转移渠道,挖掘宏观层面、微观机制以及产业层面的技术转移渠道的综合效应。一方面河南省应坚持通过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以及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完善省内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壮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与河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转化的途径。即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集群+FDI+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技术发展路径,通过建立符合河南经济发展特征的技术转移模式,从而使得我省的技术转移对我省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达到最大化。
2.改革评价方法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科技系统、科技中介系统、政府以及产业系统之间协调互动的联系,使河南省的科研工作真正符合市场需求趋势与要求,按照“政策导向—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技术产品—示范基地打造”链条,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为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改革并完善现有运行机制,以将科学研究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此同时,必须改革现有评价方法和体系,参照科研创新工作考评体系发展趋势,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制定并出台我省对技术转移工作进行考核与奖励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策略,通过将技术转移贡献量化到工资奖金分配办法、成果评定办法、职称晋升文件中等途径,逐步建立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考评方式。
3.构建托管平台完善信息传递。对于受到政府资金资助而研发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等科研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成果检测、效益评估、专利审查的成果,以及被市场、社会认可或被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先进性、适用性,有潜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持有者权益的条件下,强制或鼓励成果持有者将相关的新成果交给托管平台(机构知识库或区域知识库联盟)进行相应的管理。一方面通过机构知识库或区域知识库联盟平台汇聚科研成果,成立区域性的技术转移联盟,并坚持让这些联盟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另一方面通过机构知识库或区域知识库联盟平台对科研成果鉴定确认、展示公示、公开评估价值以及交易等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效益。同时,托管平台也为科技供求双方搭建起联系的桥梁,科技需求方可以快速获取最新科技成果,科技供给方也能从中迅速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由此更好地促进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
4.依托创客空间引入创客教育。当今时代是科技创新驱动变革的时代,为提高成果的转化率,提升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方式以及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级人才。继续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出台或完善我省的创新团队、青年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方案、政策支持计划以及考评办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场地、师资和经济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建设创客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支撑环境。政府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高校以创客空间为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重估和重组,充分发挥创客空间创新创业集散地的作用。实施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高校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更需要来自企业、政府等外部资源的互动与合作。与此同时,以创客空间为依托,开展创客教育,实现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切实转变,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实现教学模式从“传递—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协作”式的转变。最重要的是积极研究专门面向创客训练的创客课程的设计与建设,从而持续、有效、常态化地提高学生的创客思维与创新能力。
5.增强源头创新实现有效供给。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以及生产可行性是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的目标,科研人员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生产活动,通过积极参与了解现实需求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因地制宜地选则有转化价值的研究项目。在科技成果研发立项、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技术评估与咨询等环节,政府要发起并组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促进面向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的产出。考虑到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主体远离市场,不具备深刻认识市场真实需求的条件,建议在科研选题阶段,充分挖掘企业本身对市场较高的灵敏度和理解力,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的业务模式。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对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如何体现产品的差异性提供方案,采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四方合作的模式,从而在源头上为科技成果转化打好基础。
6.提高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在促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河南省要继续重视合作开放的思路。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合作,通过优质的项目形式与省外其他高校、知名科研机构以及标志性企业开展合作,在省外设立骨干标杆性企业的研发平台,由此吸引省外的优秀科研人员研发转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外和其他省份地区的经验,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有效的对话平台,以鼓励支持省内的优秀企业到省外甚至国外开拓市场的方式,输出优势的产品与技术。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建立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层面的科技合作,促进外部技术成果在河南省的转移转化。同时,鼓励省内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利用和有效聚集,积极设立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吸引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促进成果转化。
[1]范小虎,陈很荣,仰书纲.技术转移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辨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0(6):44-46.
[2]王世良.技术转移概念当议[J].管理工程学报,2003(3):66-69.
[3]汪良兵,洪进,赵定涛.中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演化状态及协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4(5):1-8.
[4]河南省统计局.201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8-10].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6/02/1455680060827752.htm.
[5]凤凰河南.河南2016上半年招商引资规模扩大,利用外资88.6亿美元[EB/OL].[2016-8-10].http://hn.ifeng.com/a/20160802/4828176_0.shtml.
[6]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关于2015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的通报[EB/OI].[2016-8-11].http://www.hndrc.gov.cn/ar/20150804000009.htm.
[7]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09-113.
[8]河南省政府网.河南省7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部通过国家年度考核[EB/OI].[2016-8-17].http://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16/08/17/010664761.shtml.
[9]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家级[EB/OI].[2016-8-14].http://hn.cnr.cn/hngbxwzx/20160331/t20160331_521752548.shtml.
[10]王静.2015[jqxx2]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出炉[EB/OI].[2016-8-20].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1207/c1007-27895693.htm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in Henan Based on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MA Jun
(SchoolofArt&Design,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to the normal, Henan province is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full range of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s realized by creating a high-qual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ing a service platform of innovative elements, with science, education and talents as the core.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enterprises, together with the enthusiasm and effectiveness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in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of Henan province, needs to be fully mobilized.Various typ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which center on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innovation-driven; Henan province; system innovation
��管探新】
10.15926/j.cnki.hkdsk.2016.06.017
2016-09-10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2015B044)
马骏(1980—),男,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科技创新、创客空间设计研究。
F204
:A
:1672-3910(2016)06-00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