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2016-03-06范天伦符川李娇红周菲
范天伦,符川,李娇红,周菲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海南 海口 570102)
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范天伦,符川,李娇红,周菲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海南 海口 570102)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为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前后腘静脉血流峰速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肢肿胀(3例vs 12例)、疼痛(2例vs 11例)、皮肤颜色改变(2例vs 9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vs 8例)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腘静脉血流均较治疗前增快,观察组患者腘静脉血流增加幅度(12.59~16.92 cm/s,平均14.60 cm/s)高于对照组(1.45~2.09 cm/s,平均1.65 cm/s),平均住院天数(19 d)短于对照组(25 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患侧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减少和预防患侧下肢肿胀、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活动减少或长期卧床等因素,血液回流速度缓慢,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1]。如未给予干预措施,脑卒中偏瘫患者DVT发生率明显增高,国内研究报道达50%以上,国外研究报道达70%以上[2-3]。在国外,对脑卒中患者进行DVT预防干预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之一[4-5]。在国内,如何更加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我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以来,采用康复护理的方法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6],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②需要卧床者;③有下肢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生化检验(胆固醇、甘油三酷、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经进行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降压、调脂等对症和支持治疗2周;对照组接受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
表1 两组患者的多项指标比较(例,±s)
表1 两组患者的多项指标比较(例,±s)
注:a中位数(下-上四分位数)。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z、χ2)值P值例数30 30年龄(岁) 58.90±7.15 60.17±6.64 0.711 0.480男/女18/12 20/10 0.072 0.789高血压14 12 0.271 0.602糖尿病6 7 0.098 0.754胆固醇(mmol/L) 6.15±0.85 6.21±0.78 0.261 0.795甘油三酯(mmol/L) 2.05±0.39 2.13±0.45 0.763 0.449纤维蛋白原(g/L)a3.14(2.89,3.23) 3.16(2.89,3.30) -0.532 0.594 D-二聚体(μg/mL) 0.57±0.12 0.56±0.10 0.393 0.696
1.2.1 内科常规护理方法
1.2.1.1 病情观察 动态评估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
1.2.1.2 床上翻身活动帮助患者每2 h翻身变换体位并进行拍背,减少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1.2.1.3 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扩血管药物、溶栓和抗凝药物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控制输液滴速,控制血压,观察有无出现倾向等。
1.2.1.4 健康指导 对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患者,进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
1.2.2 康复护理方法
1.2.2.1 康复延伸 DVT可出现于脑卒中发病第2天,国内报道出现DVT高峰期是发病后4~7 d,国外报道是发病后7~10 d[7-8]。为此,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我们主张早预防发生DVT,在入院后即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计划,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实施康复技术,并将康复技术延伸到病房护理管理工作中,在病房中实施强化患肢的护理按摩、功能位摆放、体位转移、坐站立位、关节活动的训练,指导陪护人员协助患者被动功能锻炼,这与国内研究报道一致[9-10]。
1.2.2.2 穿弹力袜与抬高双下肢 根据患者身高和体重,入院后即选择松紧适宜的弹力袜,并于睡醒后穿上弹力袜,睡前脱下并抬高双下肢,使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 cm,让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缓解肿胀疼痛[11]。
1.2.2.3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清淡饮食,进食易消化、低脂肪、高纤维膳食,禁止食用肥肉、蛋黄、动物脑等食物,选择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饮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1.2.2.4 使用静脉留置针 减少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避免反复穿刺血管引起损害,不在患侧肢体静脉输液,避免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12-13]。
1.2.2.5 心理护理 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或烦躁等情绪,要求责任护士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开导安慰,消除患者思想压力,让其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与深静脉血栓静脉的发生情况;检测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患肢腘静脉的血流峰值速度,比较组间腘静脉血流增加值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定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合并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彩超检测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情况 治疗前后,应用彩超技术检测患侧腘静脉血流,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腘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观察组腘静脉血流增加幅度(12.59~16.92 cm/s,平均14.60 cm/s)较对照组增高(1.45~2.09 cm/s,平均1.65 cm/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54,P=0.000)。
2.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9 d(17~23 d),对照组为25 d(21~29 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5,P=0.001)。
3 讨 论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在DVT的发病研究中,Tasi等[14]认为与年龄、糖尿病有关。有关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也证实高脂血症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15-16]。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酷、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静脉有效管腔变小或阻塞静脉管腔,导致远心段各级静脉回流障碍,继发患肢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血栓一旦脱落可随静脉血液回流导致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下肢瘫痪、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等因素,不利于血液循环,容易出现DVT。在本研究中,两组病例在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等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侧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增加值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我们认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科学评估,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计划,尽早实施康复护理,避免医源性血管损伤,可有效增加患侧下肢深静脉回流血流速度,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减少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的发生,降低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的风险,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转归,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住院费用,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值得临床推广。
[1]何建英,易兴阳,池万章,等.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10):845-846.
[2]郑华光,刘丽萍,赵性泉,等.脑卒中:新理论与新实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69.
[3]Hull RD.Revisiting the past strengthens the present: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pproach for the diagnosis of deepvenous thrombosis[J]. Ann Interm Med,2005,142(7):583-585.
[4]赵永波,王驰仲.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32(2):98-100.
[5]林静,易兴阳,周旭东,等.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调查及危险因素探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4):261-262.
[6]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12(6):379.
[7]王瑞源,符映丽.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0,21(6):150-151.
[8]DA Silva DA,Pey HB,Wong MC,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 following is chemic stroke among Asians[J].Cerebrovasc Dis,2006,22 (4):245-250.
[9]占美莲,杨彩霞,徐穆娣.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7):870-872.
[10]陈彦.老年患者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237-4238.
[11]张冬梅,刘敏.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76-77.
[12]林海菊.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2011,4(下旬版):92-93.
[13]何建英,易兴阳,池万章,等.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10):845-846.
[14]Tasi AW,Cushman M,Rosamond WD,et al.Cardiovasuclar risk factor and vneous thromboembolism incidence:the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roeboembolism etiology[J].Arch Intern Med,2002,162 (10):1182-1189.
[15]Sattar N,Petrie JR,JaapAJ.The atherogenic lipoprotein phenotype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Atherosclerosis,1998,138 (2):229-235.
[16]Cignarella A,Mussoni L,Mannucci L,et al.Platelet activatio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hyperlipidemic rats [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1998,9(l):47-53.
R473.5
B
1003—6350(2016)10—1719—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0.063
2015-11-11)
范天伦。E-mail:fantianlun33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