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结合暴露疗法在斯-琼综合征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2016-03-06周丽宋霜陈静仙符月花王敏杰
周丽,宋霜,陈静仙,符月花,王敏杰
(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儿科PICU,海南 海口 570311)
干湿结合暴露疗法在斯-琼综合征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周丽,宋霜,陈静仙,符月花,王敏杰
(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儿科PICU,海南 海口 570311)
目的 观察干湿结合暴露疗法在斯-琼综合征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斯-琼综合征患儿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给予干湿结合暴露疗法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均以两周为一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43.82±5.39)d,观察组为(26.76±4.21)d,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干湿结合暴露疗法能明显提高斯-琼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有关。
干湿结合暴露疗法;斯-琼综合征患儿;免疫球蛋白;疗效
斯-琼综合征(Stevens-Johnson)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非化脓性皮肤黏膜的炎症,好发于儿童,临床并不多见[1]。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发病多有一定的诱因,如感染、药物过敏等;皮损全身泛发,多为红斑、水疱、大疱,常有瘀斑和血疱,表皮分离征可阳性;患者可多系统受累、功能衰竭。目前,斯-琼综合征患儿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且尚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2]。中医学对斯-琼综合征患儿的诊断与治疗有独特的认识,认为斯-琼综合征归于祖国医学中的“肌衄”、“血证”、“斑疹”等病症的范畴[3]。笔者采用干湿结合暴露疗法联合常规药物疗法治疗斯-琼综合征患儿,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斯-琼综合征患儿20例,均符合斯-琼综合征患儿的相关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4]。临床表现:(1)四肢、躯干、头面部出现红斑及水泡,大疱性多形红斑,尼氏征阴性。水疱破后糜烂结痂,愈后色素沉着,部分出现表皮松解、红斑融合成片。皮损可迁延3~6周。(2)唇、舌、齿龈、双颊及咽部黏膜充血、起疱、糜烂、溃疡、出血、坏死性假膜覆盖、疼痛,进食困难,流黄色黏稠唾液,急性结膜炎、眶周肿胀、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前房蓄脓等。(3)外阴炎、肛周红肿、疼痛、溃烂等。(4)高热,体温38℃~41℃,惊厥、寒战、恶心、呕吐、烦躁、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等。(5)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13岁,平均(5.43±1.54)岁;病程3~15 d,平均(5.34±1.12)d;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12岁,平均(5.46±2.76)岁;病程3~12 d,平均(4.84±1.32)d。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儿停用可疑性药物,加强口腔、眼部护理,保护皮肤创面,补充维生素,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皮类固醇激素开始时静脉给药,好转后口服维持[5]。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西药的常规治疗,具体用药:马来酸氯苯那敏4 mg,po,tid;维生素C 2 g,ivdrip,qd;复方芦丁片20~40 mg,po,bid;氢化可的松100~200 mg,ivdrip,qd[6]。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给予干湿结合暴露疗法:(1)用1:10 000温高锰酸钾稀释液泡浴,每天两次,每次15~20 min;(2)高锰酸钾液泡浴后用消毒棉垫沾干皮肤,在渗血、渗液等局部破溃皮肤处用贝复剂外喷;(3)贝复剂外喷后用烤灯照射10 min,在渗血、渗液等局部破溃皮肤处用阿米卡星外喷;(4)阿米卡星外喷后用烤灯照射10 min,用夫西地酸钠软膏、氧化锌软膏、植物油按1:1:1比例混成糊状,均匀外涂皮肤,形成皮肤保护层,每天两次;(5)最后暴露全身皮肤,用烤灯持续照射,烤灯与患者皮肤的距离以50~60 cm为宜,即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持皮肤干燥。两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见图1。
图1 干湿性暴露疗法
1.3 检测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指标进行检测,并且检测尿常规(RBC、WBC计数、潜血、尿蛋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治疗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 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IgA、IgG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血清IgA、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g/L,±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g/L,±s)
注:a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后0.22±0.11a0.36±0.16a2.302 0.020 10 10 IgA IgG治疗前11.76±1.82 10.82±1.55 -1.784 0.763治疗后6.72±1.28a8.70±1.30a2.770 0.015治疗前0.48±0.27 0.49±0.28 -1.393 0.583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43.82±5.39)d,观察组为(26.76±4.21)d,观察组的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
2.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均不同程度出现轻度口干、皮肤干燥、乏力等现象,治疗结束后不适缓解。
3 讨 论
斯-琼综合征是临床儿科非常见性疾病,其别名有恶性大疱性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il综合征、Fuchs综合征等,亦有研究报道以上疾病临床略有不同。目前,斯-琼综合征患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7],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磺胺类药、保泰松、柳酸盐、汞剂、可待因、巴比妥、抗癫痫药等;(2)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3)疫苗接种、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等[8]。
本病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头痛、发绀,面部红斑、肿胀,部分患者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红丘疹,轻微疼痛,一般不痒[9]。口、鼻、生殖器、上呼吸道黏膜有多发性溃疡;严重结膜炎,并可导致睑球粘连。发病后4周内皮肤黏膜溃疡常按出现的先后顺序逐渐消失,一般不易复发[10]。由药物引起者,如果是瘙痒或便秘之类的轻微副作用,患者通常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是危及生命的副作用,那就另当别论了。斯-琼综合征就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也叫皮肤黏膜眼综合征,其严重性与恶性综合征相差无几[11]。
现代医学认为斯-琼综合征患儿的病理基础仍归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12],病原物质进入体内与体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皮肤黏膜病变,从而出现了全身和局部表现[13]。在临床治疗方法,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不十分满意[14]。本病中医学称为“紫斑”,亦称“肌衄”,属于“血证”范畴。现在多主张药物与暴露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暴露疗法根据具体操作不同分为干性暴露与湿性暴露,本研究将两种暴露方法结合使用,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见,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gA、IgG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患儿血清IgA、Ig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均有患儿不同程度出现轻度口干、皮肤干燥、乏力,治疗结束后不适缓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干湿性结合的暴露疗法,不仅能够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干湿结合暴露疗法治疗斯-琼综合征患儿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临床安全性比较高,分析其作用机制认为其与调节患儿机体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并且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有密切关系。
[1]雷杰.斯-琼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 572-575.
[2]刘新文.一例大病灶肺炎并斯-琼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4):384-385.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53-853.
[4]陈笃顺,王春荣,曹家洪.烧伤干湿结合暴露疗法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149-151.
[5]陈荷娣.1例斯-琼综合征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3): 728.
[6]刘艳,徐三清,胡秀芬.儿童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35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8,23(8):577-578.
[7]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91.
[8]刘丽平,岳晓燕,袁艳.儿童渗出性多形红斑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38,51.
[9]陆雯娟,范先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眼部病变治疗[J].国际眼科纵览,2007,31(3):168.
[10]邹金凯,傅德兴.康复新液的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2008,4(8): 29-31.
[11]张翠兰.重症皮肤病患者治疗中应加强护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13(5):298,303.
[12]杨翠芳.斯-琼综合征患儿的循证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16(24):155-157.
[13]Roujeau JC.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an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J].Rev Prat,2007,57(11):1165-1167.
[14]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585.
R442.8
B
1003—6350(2016)10—1693—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0.051
2015-11-25)
周丽。E-mail:zhou44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