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6-03-06钟慈琼倪得亮林伟健陈飞鸿
钟慈琼,倪得亮,林伟健,陈飞鸿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中医康复科,广东 佛山 528315)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钟慈琼,倪得亮,林伟健,陈飞鸿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中医康复科,广东 佛山 528315)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中医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治疗。15 d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18.33±12.93)分vs(63.27±11.96)分;(29.08±12.41)分vs(62.19±13.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18.33±12.93)分vs(29.08±12.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53.11±9.32)分vs(23.88±8.40)分;(42.35±8.49)分vs(24.42±7.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更为明显[(53.11±9.32)分vs(42.35±8.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93.2%vs 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针刺;康复训练;疗效
肩手综合征常发生于脑血管患者的患侧肢体,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患肢运动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软组织肿胀及手指关节挛缩畸形等。由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存在,对偏身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有不良的影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1-3]。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功能康复及针刺治疗等,其中康复训练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常用方法,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减轻肿胀和疼痛,但单独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刺治疗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能够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期间就诊于医院康复科且符合以下纳入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6~74岁,平均(58.6±5.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伦理委员批准,并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符合《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相关诊断标准,且均为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2)年龄≤75岁;(3)脑卒中发病时间<6个月;(4)病情无恶性进展,无新发病变;(5)无凝血功能异常;(6)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7)临床资料完整。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男/女(例)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χ2值P值30 30 15/15 15/14 0.06 0.79 62.5±7.4 62.3±8.9 0.09 0.92 28.4±10.3 29.2±9.8 0.30 0.75 24.8±5.4 24.7±5.1 0.07 0.94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治疗。
1.3.1 康复训练 (1)肢位摆放: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尽量使各关节常处于伸展状态;并避免受压、脱垂。(2)被动运动:康复师对患者肢体进行肩关节运动,包括伸展和旋转运动,按摩肩关节、肘关节肌肉,辅助肩肘腕关节多方向运动。(3)主动运动:康复师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肩关节运动,包括患肢上举、外展、前伸后伸、旋转、两手交叉上举等,自主练习50 min,1次/d。
1.3.2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1次/d。(1)平衡针刺:选择健侧肢体偏瘫穴、肩痛穴及头顶升提穴进行针刺,顺时针手法、逆时针退针,得气后短暂留针。(2)普通针刺:选择肩三针、阿是穴、极泉、内关、尺泽进行针刺,顺时针手法、逆时针退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15 d为1个疗程,共两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采用 Fugl-Meyer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标准参照相关文献[5-6]。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无疼痛、水肿、活动障碍;有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关节肿胀及活动轻度受限;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和FMA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评分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FMA评分升高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和FMA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和FMA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FMA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0 30 VAS评分治疗前63.27±11.96 62.19±13.04 0.33 0.74治疗后18.33±12.93a29.08±12.41a3.29 0.00治疗前23.88±8.40 24.42±7.43 0.26 0.79治疗后53.11±9.32a42.35±8.49a4.67 0.00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见表3。
表3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3 讨 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高,是影响患者预后、降低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肩手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目前研究认为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周围神经损伤、炎性因素及损伤因素均与之相关[7-9]。而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力降低、关节半脱位及关节炎性粘连则促进了肩手综合征病情的进展,加重了机体疼痛及功能障碍。肩手综合征分为I~Ⅲ期,其中I期为急性期,临床疼痛及肿胀的症状明显,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若此期得不到合理的干预,患者肢体肌肉会发生萎缩,进入Ⅱ、Ⅲ期,康复困难就会增大。
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以康复训练及中医针刺为主,采用主动及被动的方式改善患者肢体的功能,缓解疼痛及肿胀,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康复训练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手段,方法包括肢体位置摆放、被动训练及主动训练,在康复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运动肩关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加速局部肿胀消退、减轻炎性粘连、减少和避免肌肉萎缩和肩关节功能恢复。康复训练是肩手综合征的基础治疗,疗效确切。针刺治疗是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对中枢作用而反应性的促进靶器官功能的康复,从而达到临床治疗效果。针刺治疗不仅通过反射弧的原理刺激中枢和靶器官,而且可以疏通经络气血,从而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肢体血运和神经功能,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针刺治疗包括普通针刺及平衡针刺,其中普通针刺仅针对患侧肢体进行,通过对神经的刺激来调节血运,刺激神经。而平衡针法则结合了中医针灸理论及西医神经调控学说的原理,可以通过对机体的刺激,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增强免疫力,提高疼痛耐受性[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刺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评分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FMA评分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刺治疗不但可以提高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改善并减轻疼痛。研究中还发现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显著,但其疗效评估也要结合患者自身平衡调节能力。患者的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及体质对治疗效果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1]Daviet JC,Preux PM,Salle JY,et al.Th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clinical factors of severity and value of prognostic score of Perrigot[J].Ann Readapt Med Phys,2001,44(6):326-332.
[2]Pertoldi S,Di BP.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A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J].Eura Medicophys,2005,41(4):283-292.
[3]Kondo I,Hosokawa K,Soma M,et al.Protocol to prevent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 82(11):1619-1623.
[4]毕钰桢,何绪屏.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24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7):99-100.
[5]苏敏.火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3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2,7(2):144-146.
[6]朱芬,陈尚杰,查思想.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72-273.
[7]史佳.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4):2145-2146.
[8]胡小军,余长江,肖长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和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3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13): 1898-1900.
[9]徐珊,王袖平,陈谋珠.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8):1796-1797.
[10]龙新兵,冯新送,韩富.平衡针灸疗法对颅脑损伤急性期S-100B蛋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3):210-212.
[11]贾澄杰,倪光夏.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711-712.
R743.3
B
1003—6350(2016)10—168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0.048
2015-11-12)
钟慈琼。E-mail:zciqi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