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学生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
2016-03-06肖雨洁李经天
肖雨洁,李经天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2000)
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学生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
肖雨洁,李经天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2000)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实施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另一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科学建组,合理分工,采用多样化的鼓励和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施展;学生要自主地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学会组织、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不断促进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体性;发展策略
近3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遭遇了不少的挑战。在教学实践层面上,还存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小组合作教学成效不佳的问题,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高效课堂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在教学中的一个具体应用。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对教学的研究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内化有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认为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学习者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和发展知识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以及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情境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通过共同工作来达到共享性的学习目标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组的内部结构以及不同组之间则形成了一个微型的社会情境,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以及组际间的比较互动,学生主动地建构和发展知识来学习。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促进小组成员整体发展,同时激发个体积极性。这是区别于其他传统教学以个体活动为主最本质的特征。它所有的环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创设情境,合理分组,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与合作的气氛,以小组成绩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通常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组成异质小组,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少数情况下组成同质小组,促进同水平、同兴趣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组员之间合作是前提,整体合作与适度竞争结合,在合作共赢的同时,也伴随良性的竞争,共同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者,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教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教师应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合作小组讨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指导帮助。在强调生生互动的同时,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自觉性。促进学生间的沟通磨合,增进友谊,不断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状态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在教学中的一个具体应用,其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当今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问题。查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小组互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现象屡见不鲜。
在蔡红所作的《小组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案例分析与思考》一文中列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1]:一位英语教师在讲授地震这一章节的阅读部分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并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的思考问题——假设地震发生在你所处的区域内,你正感到房子在摇晃时,有限的时间只允许你带走一样东西,你会带走什么。在教师布置完问题任务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热烈。各个小组也能派出代表陈述各自观点。然而仔细观察却发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英语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表达看法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更为自信、思维活跃。与之相反,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相对较少的获得表达观点的机会,他们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滥竽充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此外,据淮安市复兴中学的一线语文教师赵正永描述[2],在一堂语文课上,他按照备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他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互相推诿,都不想先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有的组在不断地分工,几分钟过去了还是没弄清楚自己的角色;有的组一直是某个人滔滔不绝,其余置身事外;更有甚者,直接将布置的任务置之不理,闲聊起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成效甚微,甚至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根据以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发挥不大。主要原因有:
学生目标不明,偏离主题。学生不清楚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有时候甚至将所有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聊起了与学生无关的话题,没有切实地做到开展实质的有意义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职责不明,组织不当。小组内部缺乏核心的领导性的人物,出现小组内部“活而无序”,小组成员对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不够明确,出现多人进行同一任务,有些任务无人负责的尴尬局面,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学生不肯合作,各执一词。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同学忽略与同伴的合作关系,只顾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愿合作,小组内部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学生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不擅思考,或者懒于思考,缺乏质疑批判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异质小组发挥不到应有的效果,缺乏不同观点、思想之间的交流碰撞。
学生缺乏主动,坐享其成。有些学生参与意识不高,缺乏主动性,常常等着别人的学习成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交际能力都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注重自我,忽视集体。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过于想要表现自己,视个人目标高于集体目标,不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常常出现成绩好的学生“一枝独秀”的局面。
教师教学目标设置不当,教学成效不明显。教师设置的目标过高或者过低致使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教师角色定位不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过于重视生生互动,忽视师生互动,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与帮助。
三、小组合作学习凸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要点分析
所谓人的主体性,其最初的含义是人区别与动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差异,人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受制于环境或者顺应环境,而是以能动的方式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试图正确地认识和改造环境。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教学上所涉及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的能动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正确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话互动、协商共享,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普遍性和开放性建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意愿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批判和继承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既不过分的放纵学生,也不过度地控制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愿、情感和观念。小组合作建组原则提出要做到普遍性和开放性,让每一名学生各尽其责、各尽其才。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使之在小组中通过分割任务,各司其职的分工学习, 各抒己见,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讨论学习,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讨论学习,彼此尊重,分享成功,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更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二)异质合作小组建立应采取“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创造条件
合作小组的建立多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把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别、智力、性格、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编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而且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从而确保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一方面,组内成员从各方面取长补短,达到了合理的配置,增强了整个小组的竞争力,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思维,有助于学生对于所获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提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另外,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风格,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在异质合作小组中,不同的思想的碰撞,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提高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效率。
另一方面,各小组间的总体水平基本均衡,增强了小组成员获胜的信息,有助于调动每一名组员对小组活动参与感和主动感。另外小组的建立还坚持普遍性和开放性原则,强调分组面向全体学生,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真思考、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满足,自然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 小组合作学习应以达成小组目标为根本,以小组的成绩为认可的依据,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一方面,根据动机理论的观点:合作性目标结构区别于竞争性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够达成的一种特殊情境。由此可知,小组成员为了达成自身的个人目标,势必会尽全力做好分配给自己的那一部分任务,而且会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完成任何有助于小组整体成功的事情,也会鼓励其他成员用尽全力。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获得成就的动机增强,能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合作性群体的学习效率会明显高于竞争性群体。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将小组的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认可依据,这种奖励结构体现了小组成员人际关系的互相依赖性。小组同伴的成绩对于小组每一位个体的成绩具有很强的正性关联性,较之竞争性的奖励结构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负性关联性 —— 一个学生的成功意味着其他学生的失败,合作性的奖励结构体现的是一种寻求合作共赢的学习态度。
在这种共同目标、荣辱与共的精神的指引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内互动和组际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方式和主要途径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讨论以及组际之间的交流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学生不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更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主体地位更为明确。
生生互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度。较之传统的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了教学的课堂之中甚至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给学生带来了更加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以对话的形式为主,学生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看法,促进了学生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对知识的主动的意义建构。
组员互评以及组际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勉励,共同提高。评价是小组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最后的成绩作出有效合理的评价,才能更好的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除了必不可少的教师评价,小组成员的互评以及不同小组的互评必不可少。小组内部成员互评时,学生可以通过互相找出优点、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更好地完善自我;在组际互评中,整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自信心,并且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从他人的身上发现闪光点,学会欣赏别人。
四、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若干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中,教师应正确定位角色,学生需自主培养合作能力,共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总体的设计,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围绕探究性问题展开的,要使问题真正具有探究和挑战性,教师需要弄清学生需要什么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基于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要使挑战性的问题浅深有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设计,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出具有挑战性并且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的任务学习单。
(二)教师要做到科学建组,指导学生参与合作,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最好将4-6人编为一组, 并且分组要面向全体同学,使班级的每一个人都被编入小组内。分组最好采取男女搭配、内外向性格互补的方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时间,达到相互弥补、相互启发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互相学习的有效机制,教师可以指定每组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成为小组长作为小组的核心人物,帮助其合理分配任务,协调好小组成员的关系,照顾较为落后的学生,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要正确定位,扮演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当随时了解各小组问题探讨进展的情况,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恰当的介入,应该更多地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集体中,帮助学生掌握合作技巧,了解各个合作小组的进展,帮助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应该及时地予以帮助和解答,保证每一位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开放公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鼓励方式,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除了对小组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教师还应当特别强调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合作方法等进行全面及时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协作的情况,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果得到认可的快乐。同时也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耐心地予以纠正。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
针对学生而言,要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最重要的是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 ,这种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学会组织
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和引导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也应该培养自主组织的能力,组织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听说、独立思考的基础。小组合作讨论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部的组织者,因此学生应该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归纳组内小组成员的意见,为了给予每个人同等的机会,可以轮流充当组织者,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会倾听
学生不仅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发言,而且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认真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眼睛注视对方,择取重点,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拿笔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地讨论交流。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意见不同时,等别人说完后再提出来。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不仅能够养成专心的好习惯,更体现了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体会他人的情感也是一种美德。
(三)学会记录
上面已经提到要记录下别人发言的重点,另外还可以记录下自己所要说的话,便于我们将不同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另外通过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如果课堂上的讨论没有结果也可以课余接着探讨研究。
(四)学会表达
在沟通中,表达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一个人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表达既包括语言的表达,也包括身体动作、脸部表情、姿势、手势、声调等非语言的表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环节和小组代表发言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配上得体合理的手势、从容淡定的表情能给学生个体和小组集体加分增彩。
(五)学会讨论
生生互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主要以对话为基本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也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每个成员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同,思想不一致时就需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时可以先进行一番良性的辩论后,学生再次阐述自己的观点,采取投票的方式,以及观点的整合重组,确定整个小组一致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充分发展学生思考、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
(六)学会质疑
刘良华[3]曾在书中说过,怀疑之所以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知识在没有获得亲自验证之前都是可疑的,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人之见;其二是因为任何一种存在,必然会有一种相反的存在。相反是合理的相反的存在也可能都是合理的。这也告诉我们,在吸收别人所说的看法时,要先有质疑批判的精神, 切勿人云亦云,没有主见,通过合理的质疑、科学的验证,不断探求真理。
(七)学会评价
评价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其中,学生互评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应该学会像老师一样,站在客观的角度,全面地评价其他同学,互相找出优缺点,起到团结合作、互相激勉、共同进步的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自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1]蔡红.小组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175.
[2] 赵正永,季学腊.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思考[J].教育论坛,2014,(3):19.
[3]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5.
2095-4654(2016)09-0128-05
2016-05-18
G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