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校园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2016-03-06唐蓓芳
唐蓓芳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互联网+”校园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唐蓓芳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进程正在推进,“大数据”时代来临,“数据为王”时代如何让数据实现价值成为高校追求的目标;因为“云”“端”将成为师生们“此刻”光顾的地方;同时,“开放化”高校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个方面形成内外协同合力。面对“互联网+”时代急剧变化的校园内外环境,作为学生工作中坚力量的辅导员,也将面临着职业角色的转换,成为校园终端数据的采集者、“云”数据库的分析者、实时数据的监管者,逐步转变为“互联网+”校园视阈下的智慧型辅导员。
“互联网+”校园;高校辅导员;角色转换
“我们希望未来的大学把学习、科研和生活这三件核心的事情互联化起来,形成一个新型环境,使人能够在无缝的、高效的、便捷的校园之中生活。”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于2015年9月11日在上海主办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上表示,“网络延伸到哪里,你的学习、科研、生活也能延伸到哪里。”本文暂且将“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简称为“互联网+”校园,这里的“+”并不是加法、加号的意思,而是“化”,它强调行为的数据化,数据的联接化、共享化、要素化,联接的广泛化。[1]“互联网+”校园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教学、生活、科研、活动等各方面在“云”“端”。这里的“云”指云计算、大数据;“端”指各类终端,可以是具体物化的设备,也可以是指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或APP。
一、“互联网+”校园的特点
(一)“数据为王”时代如何让数据实现价值成为高校追求的目标
由全球著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发端,至此,数据即价值已然成为社会共识。阿里巴巴、聚美优品、百度、惠普、IBM、微软等海内外网商、IT巨擘纷纷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来实现技术整合,“大数据”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而纵观近年来各行各业的大事件,不难看出“得数据者得天下”业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不争事实。“互联网+”校园的建设目标也将是以数据为核心,实现高校数据的价值转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处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体现为管理与处理信息的功能性作用,或者简单说来,就是数据制作、上网、传送等。而“互联网+”校园时代则将转变为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时代,实现数据的充分采集、流动与共享,为教学、管理、后勤等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导向,并实现数据流动机制,真正实现“数字校园”。[2]
(二)“云”“端”将成为师生们“此刻”光顾的地方
上文提到,“云”即云计算、大数据,既提供了内容、数据存储的空间,又提供了内容、数据的计算和服务功能,还能依据需要建构“现实模型”,模拟现实场景;“端”则是设备与应用,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数据交互的可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联接“云”和“端”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此刻”即无时无刻,破除了传统教育“固定”学习时间及“统一”教师资源等枷锁。[3]
这种“云”“端”体验之一便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备课与教课的无缝对接;无需在终端与终端间传输,在“云”里寻找素材、制作、备课,在“云”里展示、交互,此“端”即彼“端”,使得教学过程顺畅、自然。
(三)“开放化”高校在内部与外部均能形成协同合力
“开放化”不再是指实体的校园的开放、无围墙,而是指实现校内外甚至是国内外课程、教学资源无障碍交互与流动,学校管理模型的共享与移植。高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现代大学必须与社会接轨。因此,智慧校园也不是孤立的,需要和外部世界息息相通,通过与外部智慧的融会贯通,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4]
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校园视为参与者规模庞大,含有无数节点,类似于人的大脑的分工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分工协作所产生的质量、效率届时也将成指数增长。而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在日渐“开放化”的高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甚至各类教育单位即作为一个有效的节点,借助协同终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责。而基于辅导员职能的学生服务,更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实现资源共享、模型共建、跨校服务等协同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里的智能辅导员
在“互联网+校园”的实现过程中,担任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又将如何适应高校发展变化,转换角色定位,也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成为终端数据的采集者
智慧高校形成的基础是庞大的数据库,关于学生和教师的数据;关于教学和科研的数据;关于课程与时间的数据等等,数据采集的最终目的就如同科幻片里常常出现的概念一样,一个目标锁定之后,立体的、全方位的有效标签便能够呈现出来,并匹配相应的行动解决方案。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将是基于有价值的数据的累积。
2004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极大的拓展了辅导员职能,使得辅导员除了思政教育职能外,进一步扩展到帮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学生教学课堂以外的方方面面。正是因为这些职能的拓展,使得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不断增加,也使得辅导员手中的学生数据更加丰富与直观。时光推移至未来,辅导员所采集的这些一手数据非但不会无用,反而是未来高校数据库中最基础的参照。只是,当各类电子终端设备在高校布局完善之后,辅导员采集信息的方式将发生改变,采集效率也将会大大提升,辅导员的数据采集工作将会在他们的日常职能工作当中通过相关终端设备或软件迅速提取出有关学生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信息。诸如学生教学评价这种每学期特定时间安排一次的教学效果数据采集,将会在学生出勤终端打卡、学生微信点击阅读偏好、学生线上报名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日常活动当中实现实时记录采集。
(二)成为“云”数据库的分析者
上文提到,“数据为王”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当各行各业建立并实现数据库共享的同时,数据分析又成为强大的竞争力,或者说关键的一环,有时候可能同样的数据库,在不同分析者分析下,产生的数据价值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辅导员在依托专业数据分析进行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同时,也应结合学生工作内容,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大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有助于洞察大学生群体的总体特征,实现大学生行为的预警及预测;从微观层面上,有助于描绘大学生个体的习惯偏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5]也就是说,通过数据分析,反过来有助于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Vikor Mayer-Schǒnberger) 在其《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到,传统的数据分析思想应做三大转变:一是转变抽样思想,在大数据时代,样本就是总体,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少量数据样本;二是转变数据测量的思想,要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芜杂,不再追求精确的数据;三是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6]这里提供了辅导员进行数据分析的基本角度与方法,但依据学生工作特点,应进行相应调整与取舍。
(三)成为学生实时数据的监管者
大数据具有预警性、预测性、差异性、共享性、动态性等特点,[7]需要进行实时的数据监控管理。以常用的校园卡数据监控为例,根据学生消费时间、地点、金额的常态分布,以及学生家庭情况、兼职状况等,设定学生的收支状况常规模型,一旦出现非常态数据分布,便能提前感知学生的异常或者变动,及时设计应对方法,如可能是学生家庭经济出现波动,导致学生消费发生变化;又或者学生自身近期出现非正常的金钱得失状况等等,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能够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控,对学生当前状况进行摸底排查,提前进行心理干预或者贫困帮扶工作,杜绝隐患。
同时,通过对校内外数据的监控与比对,使学校能够因材施教和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通过结合其个性特点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人生指导,使学生在校进行的培养与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合理。[4]如根据学生进行的模拟职业规划以及选课情况出现的职业偏好,对比社会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以及职业素养,进行匹配度对比,从而调整学生职业预设,或者对职业准备的计划进行微调,以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作为与学生交往最密切、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辅导员,在“互联网+”校园实现过程当中,也将进行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角色的转变,适应正在进行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成为智慧型辅导员。
[1]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6).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9(3).
[4]蒋东兴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1).
[5]逄索,魏星.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5,(6):72.
[6]Viktor Mayer-Sch nberger.大数据时代[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7]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2095-4654(2016)09-0004-02
2016-06-28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