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藏工业化道路的阶段与特征:嵌入、模仿、回潮与内生发展

2016-03-06李国政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618307

关键词:西藏

李国政(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 618307)



论西藏工业化道路的阶段与特征:嵌入、模仿、回潮与内生发展

李国政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618307)

摘要:和平解放后,西藏工业化共经历了4个阶段,即移植与嵌入(1951-1965年)、模仿与追赶阶段(1965-1980年)、回潮与反思阶段(1980-2006年)、内生与创新阶段(2006年-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发展特征。从总体上看,西藏工业发展经历了由外力转向内力,由同质化到异质化,由一般性到特殊性的过程。认为西藏工业化必须采取符合自身禀赋优势的发展战略,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西藏;工业化道路;阶段性特征

1 问题的提出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占压倒优势的民族自治地区,是祖国大陆解放最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最迟的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落后,有着与内地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氛围。和平解放前,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几乎为零,从和平解放尤其是从民主改革一直到现阶段,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了重要地位,这和内地工业发展轨迹是一致的。当然,西藏的现代工业发展道路必然带有特殊性,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

由于西藏工业长期以来的弱质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政策界还是学术界对西藏工业化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但近几年,西藏工业化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高度。2006年西藏自治区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地发展现代工业。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西藏应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牧业社会,西藏现代工业从萌芽到新时期的大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改变了西藏传统的经济结构。从更大范围来看,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没有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成长,中国的工业化就是不完整的,同样,缺少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强力发展,西藏产业体系也是极不健康和极不完善的,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只能是空谈。

西藏的现代工业是从和平解放后开始发展的,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一片空白到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建立,留下了诸多经验教训,也带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现有的西藏工业化问题的学术探讨不在少数,但从历史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特点对西藏工业化历程给予阶段划分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西藏工业化进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别对应1951-1965年、1965-1980年、1980-2006年以及2006年至今4个时期,4个阶段的特征分别可以概括为移植与嵌入、模仿与追赶、回潮与反思、内生与创新,每个发展阶段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

相较于内地而言,西藏工业化道路无论从起点、过程还是发展程度上均带有一定程度的“非典型性”:第一;起点低。西藏工业化起步较晚,和平解放后才出现现代工业,发展根基较差。第二,发展阶段滞后。内地1953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则是在民主改革后才开始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设力度与内地也无法相比。第三,发展动力有差异。中国总体的工业发展主要靠内部自我积累来完成,主要方式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武力,2001),西藏的工业化主要是靠中央政府和其他省市地区的援助来进行。第四,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各地区工业化程度差异显著,既有达到后工业化的地区,又有工业化中期和前期的地区,但总体上接近工业化中期水平,目前西藏地区的工业化正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2]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关系着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关系着西藏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着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更关系着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了解西藏工业化道路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总结西藏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不仅对西藏坚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明确西藏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 西藏工业化道路的阶段与特征

2.1移植与嵌入阶段(1951-1965年)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只存在一些旧西藏政府开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厂矿。西藏工业化进程是从和平解放后开始的。1951年后,中央政府将西藏的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轨道上,西藏进入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但在1959年之前,由于西藏实行的是封建农奴制度和政治上的政教合一制度,整个国家形成了西藏与内地完全不同的二元制度结构的局面,西藏无法与内地实现制度对接,因此西藏的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1959年民主改革之后,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由于落后的制度障碍已经被消除,中央政府完成了对西藏政治统合的关键一步,西藏最终被纳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因此西藏工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加速发展。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使西藏地区的临时政权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实体,为西藏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标志着西藏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又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951-1959年阶段和1959-1965年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阶段,后一个阶段是民主改革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阶段。和平解放后,西藏最早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部门是汽车修配业和机械制造业等,这主要源于西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

为了加快解放西藏的步伐和进一步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人民解放军分别于和平解放前后修筑了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等进藏大动脉。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后,汽车的维修保养成为西藏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昌都、格尔木均设有汽车修配厂,不久拉萨汽车修配厂也建成投产。随后西藏的电力工业、采矿业以及一些机械制造业也开始出现。

1955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为了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了《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决定给予西藏当局资金、技术和人员上的扶持,在拉萨修建水力发电厂、皮革厂和小型钢铁厂,修建拉萨河和年楚河的河堤水坝,动员民众对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尼洋河等容易泛滥的河道进行整治,这些工程标志着中央政府帮助西藏进行全面建设的开始。[3]

1956年建成投产日喀则火电厂,这是西藏第一个火力发电厂,到1959年底,日喀则火电厂和夺底水电站全部建成投运,有力地保证了拉萨市和日喀则市的用电,社会效益显著。

和平解放后,国家开始对西藏硼砂进行大规模开采,1956年3月,由化工部、四川化工工程公司、西藏地质局三家单位组成筹建处,开始建设西藏境内第一个化工厂——班戈湖硼砂厂,由青藏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局管理。同年西藏工委接管正在建设的硼砂厂和纳赤昆仑硼砂厂,重新组建班戈湖硼砂厂筹建处。1959年,班戈湖硼砂厂与纳赤昆仑硼砂厂合并,成立了西藏化学工业一厂,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化工厂。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建筑工程机械、桥梁、隧洞的维修业、电机维修业以及农机具生产业等在西藏都有所发展。至1961年,西藏建成了一批电站、皮革、机械修配、采矿等工业企业,全面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

虽然中央政权采取了发展西藏工业的种种措施,但由于当时西藏的封建农业制的社会制度未有改变,造成对中央政策的执行效力大打折扣,这一时期西藏现代工业是在发展中困顿,在困顿中发展。

如果说和平解放为西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与发展机遇,那么民主改革则为西藏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完成民主改革后,西藏在社会经济制度上与内地实现了对接,西藏现代工业彻底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羁绊,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综上所述,从和平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西藏现代工业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西藏本身并不具备产生现代工业的土壤,现代工业并不是西藏传统经济自然演化的结果,呈现外部嵌入式的发展特征,是一种移植型经济,和一般性地区相比,其产生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正因为当时西藏工业的起步不是产业形态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治革命成功后必然产生的经济尝试。因此西藏工业发展并不能够从农业部门得到完全的经济剩余,也谈不上反哺农业,二者没有太多的经济联系,中央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是其发展的强大动力。

2.2模仿与追赶阶段(1965-1980年)

1959年西藏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65年,西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度变迁释放出了被旧制度压制已久的生产力,打破了落后的生产关系。封建农奴制的废除使西藏的社会制度与内地保持了一致,更容易使其产生追赶内地的想法,中央政府对西藏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是非常类似于发展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工业化”的治藏策略,不少工业项目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实现工业化、改变过去单一的农牧业区域经济结构、尽快摆脱贫困落后,这是西藏有识之士多少年来,孜孜追寻、梦寐以求的“富民强区”之梦。[4]从中央对于西藏的政策来看,不难发现西藏对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产业投资结构主要向工业倾斜。[5]从这一时期起,西藏也像内地一样,开始系统性建设现代工业。出于对发展速度和赶超内地的追求,西藏矿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门类得到了快速发展,当然也留下诸多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西藏开始大搞农业机械化,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推动下取得了很大进展。1975年后,为加快西藏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区外购进农业机械和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小农具等)的运费及差价均由国家予以补贴。农机的发展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除了汽车修配业和农具工业外,这一时期西藏还建立了一些服务加工型企业,以扎木军械修配厂和昌都工模具厂为典型。扎木军械修配厂于1966年成立,建厂初衷是适应战备需要,维修常规武器。20世纪70年代后,该厂逐步转向对农业机械的制造修理,改称为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厂。1979年按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西藏自治区内工业部门进行生产规模大调整,普遍压缩规模,由于该厂产品方向出现了偏差,原料成本高,加之销售困难,亏损严重,当年年底自治区决定停闭该厂。

20世纪70年代,由于“小三线”建设以及自治区广泛开展“五小工业”(小煤矿、小化肥厂、小农机厂、小钢铁厂、小水泥厂)运动,区内工业用煤骤增,这促使西藏煤矿纷纷上马,西藏煤炭开采进入了鼎盛时期。20世纪70年代土门格拉、马查拉、东嘎等煤矿获得了较大发展,集中代表了当时西藏煤炭开采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推动了西藏采煤业的发展。但由于受“文革”影响,这些煤矿大多是为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需要,土法上马,进行边勘探、边建设、边生产。由于地质工作、勘探工作和基本建设先天不足,技术和管理落后,实行先生产后生活,煤矿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从西藏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要是模仿和追赶内地。在中央政府强力扶持下,西藏工业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借鉴内地工业化的经验,强调全面建设和快速建设。这一时期西藏工业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政治导向重于经济导向。民主改革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西藏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按照内地的高度倾斜式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战略注重形式上的发展,追求指标上的高速度,用行政力量促使产业结构向某一方向转变,以单一的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发展,人为地造成产业技术结构的严重倾斜,以实现西藏工业的赶超式发展。但就像内地“大跃进”一样,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质量和效益的低下以及严重的浪费。[6]

这一时期也是中央对西藏总体供给模式逐渐形成的阶段。总体供给模式是中央政府将西藏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框架中而采取的综合性的制度供给安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大量的强制性或诱致性制度变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是推动西藏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这种推动模式在西藏发展初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西藏发展进入深化阶段,总体供给模式对于西藏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迟滞效应,对于西藏工业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时有体现。

2.3回潮与反思阶段(1980-2006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藏工业各行业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建立起了西藏的现代工业门类,但由于地理位置遥远,区域运输成本高昂,再加上能源缺乏、原材料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以及产品销路不畅等,这些工业企业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差,要靠国家财政补贴才能维持生存,不少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全国改革开放之前,西藏的工业项目多是出于政治和社会考虑而建设的,本身具有很大的外生性,自我发展能力差,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藏自治区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分别实施“发展、维持或关、停、并、转”等,继续发展的企业包括电力燃料、建材、矿产业以及民族手工业;维持生产的企业主要包括毛纺、火柴、造纸、粮油加工、商品酥油等轻工业,对这些行业主要进行整顿,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维持生产。

20世纪80年代中央召开了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休养生息、改革经济体制和对口援藏成为当时的主要思路,此后逐渐形成了西藏发展的“一个解放、两个为主、两个长期不变、两个转变”(一个解放:即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调动农牧民和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出发,充分发挥西藏自身的优势,制定符合西藏实际的方针、政策,凡是不符合西藏实际的,有碍于调动群众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旧观念、老套套,坚决破除。两个为主:即按照西藏发展水平和群众意见,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以家庭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生产经营方针。两个长期不变:即牧区实行的“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的政策和农区实行的“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的政策,政府长期不予变更。两个转变:即逐步从封闭式经济转变为开放式经济,增强自身活力,逐步实现西藏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使供给型经济逐步转变为经营型经济,以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西藏各个工业部门纷纷转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藏电力工业主管部门对相关企业下放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电力企业积极转换经营机制,调整内部生产关系,企业承包制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的改革提高了电力供给量,但用电率和供电效率较低,发电油耗率较大,发电成本较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一阶段经过和平解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西藏的机械工业确立了以机械修配业和农用机械加工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格局,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藏的机械工业明显萎缩,出现典型的改革初期不适应症。面对发展困境,一些主要厂矿实施积极改革,力图扭转发展颓势。从1981年开始,拉萨汽车修配厂确定了以汽车修理为主,兼顾其他业务的方针,并推行了集体承包和计件工资制,旨在调动全厂员工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后山南地区农业机械修造厂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治理与整顿,实施岗位责任制、考勤制等制度创新,加强相应经济指标的考核与管理,但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西藏机械修配业的困境。

西藏矿产采掘业也随着全区企业整顿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对采矿业中资源不良、矿质低劣、成本高、亏损严重的企业予以关停并转,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推行矿长负责制,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注重企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增强企业活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西藏采矿业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经过改革与调整,西藏矿产采掘业形成了以铬矿、硼砂开采为龙头,黄金工业异军突起,其他矿业全面发展的局面。

全国改革开始以后,西藏一度没有做出有效的反应,直到第一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才开始改革的进程。显然,西藏并没有完全做好改革的准备,结果是西藏现代工业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萎缩,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宏观背景的影响,也是西藏工业自身发展不合理的产物。孙勇(2001)指出了改革后西藏工业衰退的三点原因:偏重于机械加工机构,在超前的困境中难以撇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体制转型的承受力低,缺乏适当的保护;管理素质下降。[6]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因为西藏是在国家的总体扶持下发展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一旦经济体制出现大的变化,必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对西藏现代工业造成了很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空间。西藏工业企业在经历了10多年的摸索之后,逐步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一时期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自身竞争力,以免被淘汰;二是基于自身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就第一点来说,这需要进行积极的国有企业改革,探寻一条既与全国保持一致,又不失西藏特点的企业改革之路,1996年后,西藏自治区明确提出西藏企业改革目标,重点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相关配套支持力度,为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改革环境。与此同时,西藏资本市场也有了很大改观,上市公司开始在西藏出现,并有加快发展趋势。2002年后,西藏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围绕“一加强、两促进”(这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即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任务,以企业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经济为主线,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方面,西藏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最终确立,市场运行不断发展与完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西藏工业中小企业居多,大企业较少,融资途径单一,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瓶颈的制约,而单靠自身积累将失去很多发展机会,在市场上公开募集资金很自然地成为西藏企业的发展诉求。[7]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给予西藏的一系列的财税金融优惠措施,还提出在满足基本条件下西藏企业优先上市等内容。自1995年五洲明珠成为西藏第一家上市公司之后短短几年西藏出现了一批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随着市场的发育以及工业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在西藏开始出现并获得快速发展,以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转型并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在给西藏工业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西藏面临着内地工业产品的竞争与冲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欠缺,集团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中小企业发育不良等问题明显存在。

2.4内生与创新阶段(2006年至今)

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西藏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以及体制转轨时期的重重探索,西藏在工业发展中显然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重视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大力发展西藏特色产业,取得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发展西藏特色产业可以充分发挥西藏工业的比较优势,壮大整体工业实力,提高西藏整体经济发展绩效;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特色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西藏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

2007年,西藏自治区明确提出西藏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强调依托优势资源,找准市场切入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走有西藏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不仅在学术界有过热烈讨论,也引起了决策界的重视。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于2007年指出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道路下的西藏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西藏天路建筑工业集团,西藏盛源矿业集团、西藏高新建材集团、西藏天海集团和惠通集团先后挂牌成立,标志着西藏国有企业在集团化、规模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2006年后,西藏自治区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矿产、旅游、藏药、建筑建材四大企业集团的组建工作上。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加强了国有企业监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法规建设力度,重视产权登记和规范国有产权转让等产权管理工作;规范产权流转制度,强化进场交易,进一步调整了自治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强化财务监管,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有序开展;积极开展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

进入21世纪后,提升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极其重要的话题。在接受国家援助的同时培育内生增长点,逐步打破输血型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西藏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强调西藏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未来西藏工业化道路必然是一条内生发展、结合西藏实际和不断创新的道路。

3 结语

统观1951年以来西藏工业化的进程,不难发现西藏工业化大致经历了移植与嵌入(1951-1965年)、模仿与追赶(1965-1980年)、回潮与反思(1980-2006年)、内生与创新(2006年—今)4个阶段。西藏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外力转向内力,由同质化到异质化,由一般性到特殊性。提升西藏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培养西藏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不仅是西藏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而且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西藏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培育战略性支撑产业。优先发展能源工业,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高原特色食品饮品业,扶持发展民族手工业和藏药业;

二是做大工业总量规模。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将重点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以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作为重点抓手。坚持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发展带和产业集群。

三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结合藏东、藏中、藏西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统筹工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优化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培育发展符合西藏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四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大工业发展所需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切实缓解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提高政府为工业发展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大原材料、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李国政.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国政.一般与特殊: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演化逻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9):76-78.

[3]乔元忠.全国支援西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4]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J].中国藏学,2003(1):22-33.

[5]孙勇,邓黎明.西藏资源、产业序列与发展[J].西藏研究,1990(3):5-12.

[6]李竹青.西藏经济的发展与对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7]孙勇.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8]李国政.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ANALYSIS OF THE STAGES AND FEATURE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ROADWAY OF TIBET:IMPACTION,IMITATION,RESURGENCE AND ENDOGENOUS DEVELOPMENT

LI Guozhe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Guanghan 618307,China)

Abstract:After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industrialization of Tibet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altogether,i.e.transplantation and embedding(1951-1965),imitation and pursuing(1965-1980),resurgence and reflection(1980-2006),and endogenesis and innovation(2006-).Each stage has different brand and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n the whole,the development of Tibet’s industrialization is a process from external force to internal force,homogenization to heterogenization,universality to specificity.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ibet must adop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conforms to its own endowment advantage,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system,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lf-development,and work out a characteristic path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Tibet;industrialization road;stage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F429.1/ .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6)01-0049-06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51-2010)(12YJCZH102)

作者简介:李国政(1981-),男,河南省卫辉市人,博士,副教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고려 충선왕과 중국 시짱(西藏) 살가사(薩迦寺)
我们一起去西藏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