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及民国时期杭州城市沟渠建设研究

2016-03-06胡勇军李霄

关键词:排水沟渠城市

胡勇军,李霄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基础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唐宋及民国时期杭州城市沟渠建设研究

胡勇军,李霄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基础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杭州城内的沟渠建设由来已久,其最初发展和“井渠”密切相关。唐宋年间,李泌和苏东坡等人在城内开凿六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这一时期沟渠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涵管的材质经历了竹筒—瓦筒—石筒的变化,二是在沟渠口设置了排污设施。民国时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沟渠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杭州市政府对城内街道的沟渠设备以及排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并统筹规划,制定和实施了城区下水道建设计划。

关键词:杭州;城市;排水;沟渠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激增,商业日益繁荣,供水和排水逐渐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两大难题,故而这两项工程的建设往往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体现。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用水制度以及饮水卫生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而关于城市排水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第一种主要是对历史时期古都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回顾。如杜鹏飞、钱易、许宏、吴庆洲、郑云等人结合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记载,分别从科学技术史、考古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以及水文化的角度,对古代城市排水设施的结构、功能和发展历程进行论述*杜鹏飞,钱易:《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许宏:《古代都邑排水系统的流变》,《中国文化报》,2014年2月18日;吴庆洲:《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灾害学》,2012年第3期,《论北京暴雨洪灾与城市防涝》,《中国名城》,2012年第10期,吴庆洲、李炎等:《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潦——古城水系防洪排涝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2014年第8期;郑晓云:《古代中国的排水:历史智慧与经验》,《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二种主要是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某一个城市的排水设施进行微观分析。如蒋露露、关菲凡、史红帅和张建锋等人对广州、西安供水和排水以及其他水利建设的研究*蒋露露:《民国时期广州城市生活给水与排水考察》,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关菲凡:《广州城六脉渠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史红帅:《民国西安城市水利建设及其规划——以陪都西京时期为主》,《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张建锋:《汉长安城排水管道的考古学论述》,《中原文物》,2014年第5期。。本文选择以杭州为研究个案,重点论述唐宋以及民国时期杭州城内排水沟渠的建设情况。

一、唐宋年间杭州城内的沟渠

中国的沟渠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遂人》在管理田野时说:“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1]卷四《地官司徒下》《周礼》所记述的沟洫为田间的水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这也被后人奉为农村水利之圭臬。关于城市河道沟渠的记载,《考工记》中有这样的论述:“匠人营国,为沟洫,窦其崇三尺。”[2]卷下东汉郑玄曾认为此处的沟洫应该是宫中水道。管子《度地篇》曰:“内为落渠泻,因大川而注焉。”[3]卷十八《度地第五十七》注云:“谓于都内为落水之渠,以注于大用。”由此可见,早在周代,人们就非常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杭州城内的沟渠由来已久,其最初发展和“井渠”密切相关。唐德宗建中年间,杭州刺史李泌以西湖水清淡可饮,在涌金门至钱塘门以东一带开凿六井,即“导西湖,作六井,民足以用”[4]2385。这一举措基本上解决了杭州城,尤其是西北城区的居民用水问题。据《钱塘湖石记》中载:“钱塘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沟。”[5]卷十九开凿六井的方法是在西湖分置水闸,靠水闸掘地为沟,用瓦筒作涵管,埋入沟内,将西湖水引向各居民点。根据居民饮水的需要而设置六个出水口,因出口像井,故以井命名,但却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水井。李泌这种掘地为沟、用瓦筒导水的做法,从形式上来看,与现代的沟渠更为相似,但是它的功能却是供应城内居民的日常饮水,而非排泄生活污水。唐穆宗长庆中期,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主持疏通六井,治理西湖,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饮水问题。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记载道:“盖宋已前,自钱湖门至钱塘门引湖水入城者,为明沟五道,暗沟十五道。明沟者,一为清波闸,即流福水是也。二为涌金闸,即涌金池是也。三为集贤亭水笕。四为集贤亭后闸,今成化间所导,经莲花桥出曲阜桥者是也。五为菩提寺闸。”[6]卷十三

宋代,杭州城区的用水网络大致在唐代的基础上修治和完善。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主政期间他曾主持疏通六井,西湖成为城区的主要饮用水源。当时民间有“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谚语,“西门水”即指西湖水[7]61。靖康之乱后,南高宗赵构决心迁都。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室南迁,定都杭州,改称临安,城区人口日益增多,饮水问题日益突显。因地表水体众多,两城地下水体丰富,特别是临安所在地域,“斫地二三尺辄见水”[8]131,于是居民凿井而饮,故而当时杭州城内除“河道之外,井渠暗沟尤盛”[9]23。

当时杭州城内沟渠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第一,铺设沟渠的材质有了新变化。李泌开凿六井时,最初用的是竹筒导水,到了北宋熙宁中年,六井与沈公井例皆废坏,知州陈襄选差僧仲文、子珪、如正、思垣四人,“董治其事,修浚既艰。岁值大旱,民足于水,为利甚博”[10]卷十二《水利》。此后,沈公井又复坏,终岁枯涸。通判就向当年参与修浚的子珪请教其中的原因。子珪云:“熙宁中虽已修浚,然不免以竹为管,易致废坏。”遂后,他建议用瓦筒代替竹筒,“盛以石槽,底盖坚厚,锢捍周密”[11]卷三十四《艺文》。由瓦筒代替竹筒来导水,虽然可以增加各井的使用年限,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石泐流壅,泥不可食久矣”[12]纪文。无奈之下,众人又将导管换成木制的,但是木管使用久了容易腐烂,影响使用。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临安知府潜说友将木制导管改换成石简,“袤一千七百尺,深广倍旧,外捍内锢,益坚缜,然后水大至,每五十尺穴而封之,以备淘浣”[13]卷五十二《水利》。经过多次的尝试和调换,引水用的导管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第二,沟渠口往往会设置排污设施。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郡守汤鹏举鉴于“西湖近来秽浊堙塞”,于是用工开撩,“修砌六井阴窦、水口,增置斗门闸板,量度水势,通放入井”[14]卷四十《水利》。乾道五年(1169年),知府周淙上奏朝廷:“臣窃惟西湖所贵深阔,而引水人城中诸井,尤在涓洁……深虑岁久,西湖愈狭,水源不通。臣近已重修诸井沟口。”[15]卷五《国朝郡事纪上》故而卢杰认为,当时杭州城内“然更有二事,极应重视。其一即为井渠之构造系用石瓦、竹木等,制为空筩,盛以石槽,更于相当距离,并有淘浣、沉淀、排恶诸设备,思虑之周密,视今日之给水工程不少逊”[9]27。

城中修建暗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此后这项技术流传到欧洲的一些国家。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中国递演其法,至宋为大备,而给水工程,亦至宋而健全,实为中国文化史上极灿烂之一页”[9]19。所谓暗沟,就是地下排水沟,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泄。它埋于地下不透水层内,相比明沟而言,没有渗水和汇水的功能。

唐代,为了解决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问题,曾铺设沟渠将湖水引入城内。从钱湖门到钱塘门,“引湖水入城者,为明沟五道,暗沟十五道”。其中暗沟为“李泌所开六井,沈文通所开南井,苏轼所开新沟”[6]卷十三。清代,这些明沟和暗沟因时间久远,大都湮废而不存,只有涌金水门与涌金陆门暗沟两处犹存,其余皆不可考[13]卷五十二《水利》。而此时,西湖水通往城内主要有三条路径,“一从清波门流禄沟入;一从涌金池入宗人谓之明沟,今皆在陆门下比暗沟矣;一从涌金水门入”[11]卷三《河梁》。另外,时人还在西湖和城内的水池之间修筑暗沟,以通湖水。

南宋时候,杭州城内修建了大量的桥梁,除了通行之外,还用于汇集沟渠之中的污水。比如位于菜市河中间的断河头以北到艮山水门的一段河道,共有桥梁十六座,其中“骆驼桥,汇东园诸沟渠水,穿艮山门内直街西出,菜市河桥跨直街上”[16]卷六《桥梁》。故而,时人在城内桥旁修筑暗沟,以通湖水。《梦梁录》卷七载:“镊子井桥、永安桥、石桥,此三桥俱不通舟,湖水溢于桥下暗沟,注于曲阜桥下流出。”[17]卷七《小西河桥道》

古代城市街道多为土路,如隋唐长安城的街道路面除个别地段铺沙石以外,大多为土路面,一旦遇上雨雪天气,往往严重积水,行走不便。然而,江南地区“阶衢皆甃以砖,与北方不侔”[18]卷二。南宋年间,杭州城内道路的建设就已经考虑到了排水问题,主要道路多用石板、石块或碎石铺筑而成,路面下方设有拱状阴沟,通往沟渠,以便排泄雨水,保持路面清洁干燥。马可·波罗在游历杭州之后,在游记中这样记述城内道路两旁的阴沟及其所起到的作用:“城中大街用石头和砖块铺砌,每边十步宽,中间铺沙子,并设有拱形的阴沟,以便将水输入邻近的运河中,故街道常是干的。”[19]58

二、民国时期杭州沟渠建设

近代,西方的卫生观念传入中国,人们逐渐意识到沟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如顾培恂所说:“全城之沟渠畅通,雨天道路不致积水,不但交通便利,抑且与卫生有益。欧美各国,言市政工程计划者对自来水工程、沟渠工程与卫生工程,尤三致意于此,吾人亦可明矣。”[20]另外,随着先进工程技术的传入,人们也开始对沟渠工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沟渠工程不仅包括下水道的铺设,还包括城市河道的整理、溪沟的疏通以及道路两旁的排水等项目。随着建设理念的变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过去一贯重视工程技术的现象也有所改善,施工问题、流量计算、涵洞形状、住宅工厂的污水排放以及日常的检修和维护等诸多问题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民国时期,杭州人口激增,据内政部统计,1927年,杭州城市人口为38.5万,1935年骤增至57.4万[21]。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城市人口增加了近20万。在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人口增加而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日益突显。对此,时人曾感叹道:“杭州市向以河道为宣泄之处,在以前居民稀少之时,尚免可应付。迩来人口激增,更以新式房屋及马路等建筑日益增加,雨水淤水之排泄,自不能假借于河道,而下水道之敷设,乃为当前之急务矣。”[22]

另外,由于没有专门的排水设施,工厂随意排放工业污水,从而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当时杭州有制革场20余处,各制革场主“因节费而兼无科学知识”而随意排泄污水,“其四周邻居,俱畏避而他徒,甚使距离数丈内之街市,臭气满布,行人莫不掩鼻而过”[23]。污水没有经过消毒而任意排放,不仅污染河流,还渗入地层,污染地下水。1931年,杭州自来水厂决定第一期水源暂定从清泰门外贴沙河进水,设备早已装好,然而却无法供水。原因就是该处有数家制革场,污水直接排泄河内,“并就河水洗涤皮革,于水源清洁殊多妨碍”[24]。随着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剧增,过去以地表径流和道路阴沟为主要排水途径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杭州市政府开始思考建设近代城市排水系统。

1925年4月,杭州地方政府在修建观音桥至钱塘门道路的时候,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埋设路侧石、下水道、窖井等排水设施[25]173。1927年,杭州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城区下水道计划,除了修建沟渠之外,当时还埋设直径150-450毫米的素混凝土管[25]269。在兴修各种排水设施的同时,地方政府还对城内的沟渠进行了详细调查。早在民国初年,就曾组织了一次概况调查,比如“哪里是明沟、暗沟,贯通何处,有无积塞不通,天雨污水流至何处”[16]卷一百七十六《巡警》等。1930年,杭州市政府卫生科对城厢内外四个区署的街道沟渠设备以及排泄情况又做了详细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四个区署共有街道498条,其中设有阴沟的街道为306条,占街道总数的61%。从各区署的情况,第一区署有街道50条,有阴沟的街道为31条;第二区署有街道261条,有阴沟的街道为210条;第三区署有街道134条,有阴沟的街道为12条;第三区署有街道53条,有阴沟的街道为53条。从阴沟的排泄情况来看,在306条有阴沟的街道中,238条是排入河内,3条是排入湖中,65条排泄情况不明。

经过此次详细地调查,杭州市工务局深感当时城内的排水状况不甚理想,“雨水、秽水之排泄,概归纳于诸小河溪涧之中,马路上尚有暗管之安设,旧式街道上一切水量,则须恃地面下之阴沟为疏通,且多有待乃自行蒸发者”。而杭州为东南都会,商业繁华,风景优美,故而“不能不求一通盘宣泄之系统,以改进居住交通之安适便利”。于是,杭州市工务局开始考虑通盘筹划修建城内沟渠,然而此项工程耗费较大。随后,工务局的技术人员提出,在修建沟渠之前,首先应该测量城内雨水和积水的容量,以此确定二者是布置于一个排水设施中,还是应该分别宣泄。[26]

1930年代,国内各大中城市都加快了市政建设的步伐,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水道工程受到高度重视,如南京制定了《南京市下水道计划》[27]。同样,杭州也制定了《杭州城市沟渠计划书》。传统的城区沟渠往往有合流式与分流式两种。合流式沟渠主要根据城市的最大降雨量来修筑,在夏季暴雨期间,雨水量是平时市民日常用水量的数十倍,故而设计的口径较大,可达四五公尺,排水较快,是城市防涝的根本办法。但是修建经费较高,达320万元,“殊非本市财力所能举办,至施工之艰更无论矣”。分流式沟渠主要是将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出城外,因此需要分别修建雨水沟和污水沟。该项工程可以利用杭州城内原有的沟渠改为雨水沟,修建污水沟轻而易举,建筑经费也相对较少。但是其最大的缺点是:“雨水内所含之泥污杂物,其量颇巨,如任其流入河中,则河水既受污浊,河身亦将被淤积。”

对此,杨建在综合分析合流式和分流式沟渠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修筑适合杭州城市排水的混合式沟渠。混合式沟渠是将污水沟的容量扩大一倍,除了分流污水外,同时还容纳小雨时的全部雨量以及大雨时的部分较污浊雨量,其余大部分雨量,则仍由城内原有沟渠排入附近河中。这就可以将雨水污浊部分导入污水沟,清洁部分注入河中,既能防止雨水中的污物随意流入河中,导致河床淤积,又能减少工程经费。

总的来看,民国时期杭州城市沟渠的建设比唐宋时期已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当时的设计参考了上海市采用的每小时最大雨量的数据来计算排水的流量,确定管径。到1938年7月,沟渠总管长度达到15 625.54米[22]。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沟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故而在每次城市规划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礼[M].四部丛刊明翻宋岳氏本.

[2] 徐光启.考工记解[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管仲.管子[M].四部丛刊景宋本.

[4]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吴焯,杭世骏.西湖志[M].刻本,1878(光绪四年).

[6]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M].明嘉靖本.[出版年不详].

[7]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 卢杰.中国沟渠史料[J].中和月刊.1940(11):23.

[10] 赵世安.康熙仁和县志[M].刻本,1761(清康熙二十六年).

[11] 魏山原.康熙钱塘县志[M].清康熙刊本.[出版年不详]

[12] 聂心汤.万历钱塘县志[M].刊本,1893(清光绪十九年).

[13] 李卫.雍正浙江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郑澐.乾隆杭州府志[M].清乾隆刻本.[出版年不详].

[15] 刘伯缙.万历杭州府志[M].明万历刻本.[出版年不详].

[16] 李榕.民国杭州府志[M].刻本,1922年(民国十一年).

[17] 吴自牧.梦梁录[M].清学津讨原本.

[18] 周煇.清波杂志[M].四部丛刊续编景宋本.

[19]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北京正蒙印书局,1913.

[20] 顾培恂.自来水,沟渠与都市之卫生工程[J].市政评论.1946(5):13.

[21] 浙江省各县市历年人口数:杭州市[J].内政统计月报.1948(4):3.

[22] 杨建.杭州城区沟渠计划书[J].杭州市政季刊.1933(3):28-831.

[23]丁明.关于杭州市公共卫生应改良及取缔之数点[J].市政月刊.1929(3):13.

[24] 杭州市自来水厂一月来之厂务进行[J].市政月刊.1932(4):3.

[25]杭州市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6] 筹划全市沟渠系统[J].市政月刊.1931(8):24.

[27]袁汝成.南京市下水道计划[J].建设.1934(15):117-140.

(责任编辑:杨华轲)

收稿日期:2014-02-10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内涝及其防洪治理研究”(M16JC013)

作者简介:胡勇军(1986—),男,江苏泰兴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利史; 李霄(1977—),女,四川成都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水文化与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015—04

Research of Hangzhou City Ditch Construction during Tang-Song Dynasties and Minguo Period

HU Yongjun, LI Xiao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anals in Hangzhou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Their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well-canals”.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Li Mi and Su Dongpo built Liu Jing as diversion channel which drew water from the West Lak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hange of canal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the change of the materials of culvert pipes: from bamboo tubes, to tile tubes, o stone tubes. The second is the sewage facilities set up at the entrance of the ditches. In Minguo Period, People we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ditch construction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rban drainage, the government carried out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the ditch equipment and drainage of streets in city, and then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the urban sewer construction plan.

Key words:Hangzhou; city; drainage; ditch

猜你喜欢

排水沟渠城市
浅析农田建设项目中沟渠施工技术及受到破坏后的治理方法
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
洞庭湖典型垸内沟渠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浅谈下水道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