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与中国梦的实现
2016-03-06刘兴平
刘兴平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与中国梦的实现
刘兴平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成果。中国梦所蕴涵的科学的理想目标和合理的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自觉统一的这一基本精神的自觉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精神保障和思想引航,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有民族精神的独立和自信,才能找到克服在实现中国梦过程所遇到的难题的方法。在实现中国梦中,必须克服在基层层面上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标语化、口号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在行动中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落细落小落实。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中国梦
自2012年11月习总书记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梦”概念以来,“中国梦”便很快风靡海内外,其内涵逐渐清晰,其理论体系也逐渐明晰, “中国梦”的目标、主体、依靠力量、实现途径和手段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新执政理念的最亮丽的风景线。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当前和今后几十年里最大的政治。在经济文化化、社会信息化的全新时代里,思想领导权正在上升为第一领导权,因此,中国梦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就要看我们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换言之,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是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精神保障。
一、“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创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个方面的内容。“中国梦”的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最显著的意识形态创新是:其一,“中国梦”做到了理想目标与现实基础的自觉统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极其美好而令人向往,这样的理想可不是所有时候和所有人都可以奢望的,先辈们不是没有这一理想,但那时缺少实现它们的现实条件,只能流于梦想。而如今中国已经由大走强,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最大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今非昔比,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而今世界却有那么多国家的人民都有今不如昔的感叹,中国梦的曙光初现!因此,中国梦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梦想既可能是现实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抽象的可能性,还可能是不可能性,即幻想和空想,中国梦则是现实的可能性。中国梦有其实现的时间表,这不仅意味着它是可实现且必然要实现的可预见性目标,更体现出了党在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上的高度理论自觉与自信。
其二,“中国梦”做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自觉统一。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其政治理念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自觉统一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在革命年代,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武装,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顺应了人民的意愿,革命成功了。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因经验不足,出现了违背经济规律、急躁冒进的错误,徒有一腔为人民服务的激情,最后总是事与愿违,人民幸福的实现较为有限。改革开放以后,终于找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力渐强,但在一段时间里又相对忽视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使社会矛盾复杂化甚至激化。“中国梦”真正做到了以尊重客观规律(如将发展深化为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为前提,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旨归,并使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其三,“中国梦”做到了国家整体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自觉统一。我们并不苟同所谓救亡压倒启蒙使近百年来中国人的个人自由受到了压抑这一观点,因为,当国将不国、民族危难之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两利相较取其重,为救亡图存而自愿牺牲自我利益是那个年代所有炎黄子孙——不分党派的共同价值理念,这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摆脱百年苦难的精神支柱。但同时,我们也承认,价值信仰一旦形成会相对固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重建设轻消费、重整体利益轻个体利益现象,特别是忽视广大劳动者利益与幸福的现象较为严重,日益扩大的两极分化就是例证。“中国梦”诉求的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它正确地处理了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但它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幸福的实现上,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理想与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蕴涵着每个中国人追求幸福的理想与目标,而且后者是前者的根本归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用“中国梦”而不是其他概念正是以大众话语来体现民族利益与大众个体利益辩证统一的恰当形式。有人的地方,就有梦想放飞的愿望,中国梦凝聚了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而全国人民的无数个梦想又汇聚成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总之,“中国梦”的上述意识形态创新使它比过去任何政治口号都具有更强大而持久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这些魅力之源就在于“中国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的理想和人民的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及其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人类历史上除了资本主义依靠对外掠夺致富外,大凡走向发达强盛的国家(拥有特殊的自然资源优势的除外)无一不是因为有着科学而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引领。中国这样一个原本极其穷困的人口超级大国(南美洲和北美洲土地是中国的4倍多、中国人口却是他们40个国家人口总和的1.5倍)在没有自然资源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短短的30多年里将中国由世界的边缘带向世界的中心。能够创造如此让全世界都羡慕的不可思议之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政治路线正确,而这又得归功于我们党真正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广泛熟知。但是,熟知未必真知,即使真知也未必真信。事实上,很多人头脑中并没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清晰概念,尤其是在基层层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更多的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实际的话语权和指导权。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与我们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研究和概括不够有关,过去,我们习惯于简单下论断,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是唯一科学的意识形态。其实,这是一种传统意识形态辩护的路径依赖,最终难免将马克思主义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抽象化甚至是宗教化。因为任何意识形态都会标榜自己是真理的化身。然而,一种意识形态是否是真理显然不是自诩的,更不是来自于简单论断,它既需要“所以然”的具有彻底性的理论逻辑的论证,更需要社会实践的有力证明。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是,它是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或“统一的自觉”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和优越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遵循革命辩证法,这便确保了其科学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不是天然的和永恒不变的,它是“生成”而非“既成”的,甚至是“应然性”的而非“既然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辩证法的必然诉求,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自觉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自觉实现的。虽然不能说其他意识形态就不包含有真理性要素,但它无法像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那样做到对实践的自觉尊重,同时,统治阶级利益的偏私性也决定了他们不会无条件地服从真理和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这就是说,其他阶级无法做到追求真理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宗旨,这是其价值诉求。而价值是有其境界高低不同的层次性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是最崇高的,因为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压迫最深重的劳动阶级,没有任何既得私利需要保护,她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当然,这还只是宏观的抽象结论。具体地说,无产阶级的解放或自由决不能建立在其他阶级的受剥削和受苦难的基础之上——而以往的任何统治阶级的解放却无不如此。因此,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是当今所有阶级中最能够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利益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这一人类的根本利益保持着高度的同向性和统一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合理性的表征,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自觉而完美统一的表现。我们不能否认其他意识形态的科学真理性因素和价值合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不否认二者的相融合的可能,但能够做到二者自觉而完美统一的唯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真或基本品质就是在尊重社会规律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它既反映了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又在前者基础上,表达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总之,科学性与人民性的自觉而高度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和最鲜明的特征。换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在坚持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好广大劳动人民的合法利益。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内在地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就中国梦的科学性而言,它体现了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当年积弱积贫的中国,广大人民总体上已告别贫困迈入小康,由建设小康社会向建成小康奋进,这是中国由大走强的显著标志。如果说几十年前就提出中国梦,那可能对很多人而言还只是不敢奢望的幻想,它还只能是抽象的可能性,其实际感召力可能非常有限。而如今中国梦一经提出,其形成全民共识速度之快超乎寻常,其中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梦形象而生动地指明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就能够实现的因而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一面引航的旗帜,极大地激发了国人团结奋进实现民富国强伟大目标的激情。
就中国梦的人民性而言,它实现了国家、民族利益与人民群众个人幸福追求的自觉统一。中国梦源于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共同理想,但它既是原有政治精英话语的大众化的表达,同时又增添了大众的理想诉求。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未必是现时代每个中国人都能确立的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可是,梦想却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个人梦想唯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保持同向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才有更大的实现可能;同时,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唯有转化为了每个公民的个体共享的幸福,才能找到实现自身的动力源泉。中国梦的大众话语贯彻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辩证统一理念,实现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融合共生。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10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想。
总之,中国梦不仅是尊重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目标,而且也是每一个公民的理想追求和人民群体幸福生活的实现。由此可见,中国梦所蕴涵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上述两个基本方面。中国梦正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当代伟大成果,唯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梦才不会走偏,变成少数权贵者的贪婪梦;只有不走偏的中国梦,才能汇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最终得以成功实现。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保障
邓小平在总结我党的成功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110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同样适用。
首先,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所遭遇的全新问题。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前现代化、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所产生的问题以超时空的方式叠加呈现,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与困难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其中有许多是因为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没有能够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或缺少马克思主义修养所致。如果真正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就能真正做到尊重规律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而更有效地找到克服挑战与困难的良方。现实生活中那么多违背规律和民意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么多既不利国也不利民的错误决策,正在悄悄地削弱共产党的战斗力和优势。这使得我们没有理由不铭记邓小平的教诲:“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3]144
其次,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有民族的文化自信、独立性和主心骨,确保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中国梦要避免昙花一现,必须有健康的精神文化的崛起,特别是要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信仰,否则,便无主见和独立的价值判断,即使做对了事,也会受别人话语影响而误以为做错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2]88“釜底抽薪”意味着道德价值观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和根本性作用。
特别重要的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殖民,预防国内意识形态“西化”教条或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确保我国意识形态文化的独立与安全。一些一贯奉行霸权主义的强国把中国梦的实现视为是对其核心价值观和根本制度模式的挑战,于是,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平演变,千方百计歪曲和丑化中国梦。一个民族最悲哀的是,当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别人改造时还不自醒,不仅自我麻木,甚至还表现出归顺的媚态。因此,我们必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基,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4]160-161因为理想信念是精神防线,一个国家的衰败往往是从精神世界开始的,如果精神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很难守住;个人的堕落也往往是从精神世界开始的,一旦精神防线崩溃,“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4]159所以,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灵魂。
再次,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使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够感受到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以及中国梦实现时应有的快乐与幸福。当代中国人一方面面临着价值观异化(如,经济上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政治上的权力至上主义,文化上三俗现象等)所带来的人性扭曲的威胁;另一方面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意识网媒化(网媒话语又具有情绪化和矮化与丑化现实的特点)和日益盛行的泛道德化批判思维(其特征是非伦理问题伦理化、理想主义化和双重化、个别现象普遍化)所滋生的个人生活的消极主义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怀疑主义的威胁。前一个威胁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后一个威胁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治病讲究的是对症下药,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合理的价值观自觉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便成为应对这两个威胁与挑战的有效武器。
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更是我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质的提升,必然使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精神追求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递进性,当物质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必然产生精神性需要。当前人们消费需求加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同时,精神文化又赋予物质生活以价值与意义,也就是说,精神文化品位对人的幸福感受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也许我们能理解为何中国一方面是世界上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最快的国家,可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国民的幸福感却低于索马里等这些落后的国家的原因了。至此,也许我们更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安身立命的重要意义。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梦的指导贵在行动落实
实现“中国梦”是当前乃至今后几十年中国最大的政治,而要梦想成真,就必须在行动中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即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合理的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目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尴尬境况是,存在着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标语化、口号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停留在中央高层决策的理念和文件里,而没有真正转化为基层领导干部的信仰和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去。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与基层只是形式上的重视、实质上的忽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基层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多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或者说做表面文章多,切实有效的行动少。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在宏观历史上表现得较为明晰,我党对此认识得相当到位,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这“三个事关”,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国家、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道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性、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就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是其精神旗帜,决定着政党的性质,是其政治行为合法化的依据;就国家而言,意识形态是国家政权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就民族而言,意识形态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粘合剂”、“调控器”、“动员令”和“晴雨表”。因此,“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86
然而,要有效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就不能仅仅将它视为只是中央高层宏观层面上的事情,它更依赖基层微观层面的落实,如果仅有高层宏观层面上的坚持,而没有基层微观层面的行动落实,那只是在抽象地和形式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世俗生活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不能给予应有的信奉,绝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科学、不合理,也不是因为执政理念等宏观层面上不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而是在具体政策上、在微观层面上落实不到位。一些基层单位口头重视、行动轻视,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头脑中只有GDP等非做不可的硬指标。我们经济生活上的理想状态是广大劳动人民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也理应是社会财富的共享主体,而事实上,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却远不如少数权贵群体,甚至陷于相对贫困化。政治上的理想状态是人民当家做主,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事实上,人民“形式有权实际无权”的现象普遍存在,领导干部的物质条件普遍优于普通民众;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而事实上,一些地方奉行的却是民主是形式、集中是内容的民主集权制。总之,如果缺乏具体制度保障,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与其实践兑现的反差过大,甚至后者成为前者的反证、否证,那么,长此以往,马克思主义就被虚化了,变成了政治作秀,甚至蜕变为虚假的意识形态欺骗。果如此,人民群众从内心自然就不信马克思主义了,那么,共产党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实现中国梦必然变成纸上谈兵。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央文件上,而是必须要落实到具体政策上和基层的行动上,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具化到工作要求中去,特别是要在两个领域花大气力:一是在国民教育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培育视为人才培养的灵魂,中小学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大学要彻底改变工具理性主义的办学理念,决不能把大学办成培养经济动物的大工厂。在国民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也决不能仅仅满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仍然具有形式主义化的灌输教育上,将其概念化或政治任务化。大爱无痕,大用无形,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融入隐性教育中去,这样才能避免审美疲劳。如果任何东西都冠以马克思主义之名,这与其说是抬高马克思主义,毋宁说是在贬低马克思主义,因为万能的东西往往是万事无能的。二是对各级政府,要避免政绩考核的GDP决定论,将精神文化建设、人的素质的提高等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去,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去,使软指标硬起来。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坚持与信奉马克思主义并不抽象,它有其很具体的表现,如,坚持真理的勇气,超越自我利益服务人民的精神境界,坚信人性和社会会越来越美好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态的共产主义,既不是共产党人才有的梦想,它也是人类自古及今始终不渝所追求的目标,只是那时人们远没有共产党人如此高度的理论自觉而已。正如有学者所论,如果共产主义信仰作为泛指,“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源远流长的信仰。”[5]共产主义也不遥远,因为它作为“消灭现状的现实的运动”,就存在于我们今天改革发展和辛苦劳作之中。只要我们能够自觉地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境界,就一定能够使中国梦实现于东方世界。
[1]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4.
[2]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 刘建军.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1):1-5.
(责任编辑:许宇鹏)
10.3876/j.issn.1671-4970.2016.06.001
2016-09-14
刘兴平(1974—),男,湖北荆州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与思想政治研究。
D61
A
1671-4970(2016)06-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