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经济在“一带一路”中如何“走出去”
——以福建民营企业为例
2016-03-06林春回王国平
○林春回 王国平
我国民营经济在“一带一路”中如何“走出去”
——以福建民营企业为例
○林春回王国平
“一带一路”为民营经济“走出去”带来了重要的战略契机,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是中国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海外市场,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为例,分析了民营经济“走出去”的态势,就福建民营企业把握新机遇的方略和实施举措进行五个方面的论证。并探讨了民营经济当下如何处理好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PPP模式“走出去”,如何开拓国际产能合作模式“走出去”,如何抱团“走出去”等问题。
民营经济;“一带一路”;海外市场; 创新模式
我国民营经济利用其成本、管理、产权、机制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一、二产业的消费需求所占比重逐步下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行业趋于饱和,国内的有效需求下降,相当数量的产品和设备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素的规模驱动力的减弱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产业面临海外市场的不断冲击。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如何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海外市场,是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径。“一带一路”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重要的战略契机,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是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一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经济态势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制定的重大战略,它将开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战略通过发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达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域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3-09-08。。“一带一路”战略也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动力。
作为经济增长生力军的民营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表现突出,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传统特色和互补性强等优势,“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投资数量和额度逐年递增,占比持续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力量。据商务部统计,截至 2014 年底,中国 1.85 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2.97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8826.4亿美元,分布在全球 186 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外投资呈快速增长。2015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48亿美元,增长18.2%。2016年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2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400.9亿美元,同比增长55.4%。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同比增长300%,相当于2013年的3倍*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营企业“走出去”呈明显增长态势,显示出以下新特点: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强劲
在如今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效率低成本高、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家们继续发扬爱拼敢赢的精神,积极为资本寻找出路,通过“走出去”战略来突破自身瓶颈,实现技术升级,获取新的增长点,他们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意愿强劲。随着“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推进,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这两年,福建以福耀玻璃、英良石材集团、恒兴集团、匹克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明显提速。就拿福建南安的石材行业来看,英良石材集团已在3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采购原料,并设立了相应的销售点,在土库曼斯坦、新加坡、土耳其等国设立了分公司,在迪拜设立了办事处,据统计,目前南安已有528家石材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海外市场*何金:《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泉州众多民企闯丝路》,《福建日报》,2016-02-21。。
(二)投资区域集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趋势明显
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七成以上投资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七个经济体。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48亿美元,增长18.2%,占总额的12.6%,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福建与港澳地域相近,血缘相亲,商缘相通,闽港、闽澳合作一直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长期以来福建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自贸区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福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对外经贸不断扩展,与东南亚、拉美、非洲、欧洲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不断增加。据福建省商务厅统计数据,2015年福建省对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老挝等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备案项目合计48个,对外投资额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数据来源于福建省商务厅网站http://www.fiet.gov.cn/。。
(三)集群式“走出去”已见成效
近年来,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成功“走出去”,中国政府积极为国内企业赴境外投资搭建平台,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及创新发展。目前,各国创新的产业园区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出海的新模式,该模式也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亮点。近年来,福建省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工业园区、商品城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聚规模。如,俄罗斯的华闽工业小区、福建中柬投资公司到柬埔寨设立中国(福建)工业园区、福建泛华集团在印尼设立中印经贸合作区、晋江翁萨哈鞋业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波兰新达中国商城”、在柬埔寨贡布省设立的中国(福建)工业园区等,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集群式“走出去”发展道路。
(四)国际产能合作快速增长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使得国际产能合作空间无限扩展。目前,中国已与21个国家签署了协议,开展机制化的产能合作,中方设立的各类多双边产能合作基金已超过1000亿美元,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中国外交“新名片”。2016年1-5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5.2亿美元,同比增长61.9%。其中,流向制造业的投资151.6亿美元,增长279.9%,占20.6%,流向装备制造业106亿美元,同比增长564.3%,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69.9%*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国际产能合作快速增长,已是目前福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主要特点。据福建省商务厅的统计,在2015年的前10个月里,福建备案对外投资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矿山开发等国际产能合作项目62个,对外投资额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此外,2016年3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与福建省签署协议,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建设多双边合作机制、制定国际产能合作重点国别规划、争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设立国际产能合作股权投资基金等工作中对福建省予以支持。首批将重点推动福耀玻璃集团、福建鼎瑞公司、福建吴钢集团、武夷实业股份公司、紫金矿业集团等福建省重点企业在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的21个产能合作项目。福建省将以采矿、有色、汽车、渔业、建材、船舶、轻纺、信息通信、工程机械、环保装备等为重点领域,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方向,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产能国际合作,带动省内装备制造和设备“走出去”*国家发改委:《我委与福建省政府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http://www.sdpc.gov.cn/gzdt/201603/t20160314_792684.html.2016-03-14。。未来,福建民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一套完备有效的法律体系;审批限制较多,人员往来不便;金融服务不足;民营企业自身管理与战略存在问题,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东道国的政治、文化差异等。其中,“走出去”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相适应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二 福建民营企业把握新机遇的方略和实施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福建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定位,福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福建平潭开放合作区作用,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重点布局的 15 个港口建设中,福建的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占据了其中 3 个*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03-29004.。可见福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福建成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具有先试先行的优势。
(一)政府谋局搭台,政策扶持保护,力促民营企业“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中,民营先行是必然趋势,但民营企业受信息不畅、融资难、行业法规等因素影响,比国有企业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护,福建省各级政府除了做好传统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外,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扶持:
政府深入福建民营企业调研,了解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况与困难,研讨并形成工作方案,制定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松绑。加强对外公关,大力宣传我省对外投资优势及对东道国经济建设的正面效应,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策沟通,主动参与各层次的对话,签定多边或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在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 “走出去”方面,成立福建省专业人士服务民营企业公共平台,聘请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国情的研究与判断,为企业 “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宏观指引,规避宏观风险。通过举办论坛、主题培训、讲座等方式让企业了解并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培养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走出去闽企在行动”案例学习,积极推广优秀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建立民营企业守法诚信沟通联系制度,建立起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服务机制,让民营企业更好地走下去。
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福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活跃的优势,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成立混合所有制金融机构,如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进一步扩大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切实改善福建省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制度,重视海外投资保险和国际贸易保险业务。还要引导“走出去”的企业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资金,共同优化开发性金融资源的配置,以其资金支持来落实“走出去”战略。
(二)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带动福建民营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起步,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以港口、海上运输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信息、产业园区等跨境项目的建设,这将给福建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基建类相关民营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福建省民营经济起步早、经济发达,涉及领域广,民间资本实力雄厚,民营企业家具有爱拼才会赢的创新精神,应鼓励并引导相关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状况以参股、控制、独资、合资、合作等各种创新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小型民营企业可与大企业合作,从劳务或分包起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可单独总包项目,也可运用PPP模式参与基建项目建设的各环节,如,资金充裕的民营企业可以参与融资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环节,拥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可以参与项目管理和后期运营环节。
(三)在“走出去”的区域选择上应以东盟为重点,以点带面,向沿线国家扩展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投资高度集中,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分散。2015年,我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868.5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73.6%*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各省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省地缘、历史、产业等优势,合理选择重点区域,并以重点区域为突破口,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展,实现我国对外投资多元化,减少投资风险。
“对接东盟”是福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据福建省商务厅统计,2015年1-12月,福建省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47.17亿美元,其中,出口170.00亿美元,逆势增长1.57%,高于全省出口增幅。截至2015年12月,东盟在福建投资的项目有3927家,合同外资126.14亿美元,实际到资93.91亿美元。经福建省核准备案在东盟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共223家,分布在东盟全部10个国家,累计对外投资额20.07亿美元*数据来源于福建省商务厅网站http://www.fiet.gov.cn/。,东盟已成为福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对外投资目的地。东盟与福建省的经贸往来增长迅速,政治经济环境较为稳定,双边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因此福建省要进一步稳定并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带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福建民营企业应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平台,利用地缘、闽籍侨商、先行先试等优势,扩大与东盟的贸易,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充分发展福建海峡蓝色经济空间,推动中国—东盟渔业合作示范基地、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合作及渔产品交易平台、中国—东盟海洋学院等合作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东盟进行全方位海洋合作,加强海上港口建设及运营管理,开辟新航线,利用海洋经济优势,依托东盟市场沿海上丝路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展。
(四)发挥侨、港、台优势协同联姻“走出去”
拥有丰富的华人华侨网络是福建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旅居在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有1580多万,其中80%居住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盟国家。华侨华人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福建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福建丰富的华人华侨经济网络,发挥其技术、市场、资本优势,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灵活采用各种合作方式,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福建要以为侨服务为主线,积极开展诸如“内外架桥”“重点侨商”“侨资入闽”等行动,开展“福建寻根之旅”“百侨帮百村”“送政策进侨资企业”“新生代侨商高级研修班”等活动,联络侨商与家乡感情。建立“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涉侨事件沟通协调机制”涉侨工作平台,为海外侨商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福建企业与华侨华商的联系,主办各种类型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作好“5.18”“9.8”等大型经贸活动的侨商邀请工作,为闽商与华商牵线搭桥,促进项目签约落地。“侨梦苑”是引资引智的高端阵地,是福建省发挥侨力的重要抓手,福建要重视“侨梦苑”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宣传“侨梦苑”,组织海外侨商考察福建“侨梦苑”,提升其影响力,让其成为真正的侨商产业聚集区。
闽港合作历史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香港都是福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或贸易中转站。香港是国际化的贸易、金融、信息和物流中心,在贸易、物流、人才、金融、技术等方面占有优势,而福建与香港人缘相亲、地缘相近、商缘相通,香港居民中福建籍乡亲有120万人,香港的闽籍社团有一百多个,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福建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以香港为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探索与香港企业的各种合作方式,利用香港低税率、资本流动自由、专业的中介服务等优势,通过香港多元而专业化的国际机构和高素质的市场伙伴“走出去”;加强与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赴港融资,解决“走出去”的融资难题;学习港企丰富的海外经营经验,更好地走下去。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五缘关系,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是台商投资密集区之一,闽台经贸合作起步早,领域广,融合程度较深,台湾居民中80%是闽籍。台湾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福建已将“推动闽台携手拓展国际合作”作为建设福建海丝核心区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推动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加强合作,支持台资企业参与福建港口建设,密切与台海上运输合作,共同打造环台湾海峡港口群和航运中心*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外办 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福建日报》,2015-11-17。。福建应深入研究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闽台共有文化,充分利用我省涉台文化资源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民心相通。以台商投资区为载体,推动闽台高新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台湾服务业、金融业的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合作,携手拓展东盟市场。积极推进闽台智库平台的创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闽台合作进一步发展。
(五)创新民营+民营、民营+国企、民营+侨企的联合方式“走出去”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不受国家政治因素影响,投资限制较少,更容易被东道国政府接受,因此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支持民营企业先试先行。但福建民营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一带一路”途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单个企业“走出去”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应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抱团以各种创新方式“走出去”*董文标:《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民营企业"走出去"》,《中国金融家》2015第3期,第44页。。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改革开放至今,福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众多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集群,石狮的服装纺织、安溪铁观音、晋江运动鞋、南安石材、建瓯笋竹、厦门电子信息、南安五金水暖、德化陶瓷等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于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产业集群方式“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进而带动产业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提升福建民营企业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
重视福建侨资源的利用与培育,支持民营企业抱团到闽籍华侨华商聚集地建立产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等,通过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侨资外资企业加强联合的方式“走出去”,发挥规模与协同效应。此外,福建民营企业在抱团出海过程中,要重视发挥福建省民营企业商会的非公有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商会的融资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更好地“走出去”。
三 民营企业“走出去”四个要务的思考
“一带一路”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建设的热点,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潜力很大,需要政府和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推进。当下,民营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更新观念,建立建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品质和“走出去”的竞争力,需要强调四个要务。
(一)如何处理好国家、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国家、领域广,建设周期长、任务重,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全盘统筹规划,要充分发挥中央引领全局地方政府突出特色的优势。中央应实时研判国际形势和各省实际状况,出台相关指引性文件,细化相关制度与政策,及时给予各省科学合理的指引。协调好国际与国内、中央各部、中央与地方、各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部委、各地方的定位,优化全局。要加强对各地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顶层设计,及时协调与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起中央、地方、民间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避免各地及企业定位重合、重复投资与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出现。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根据指引文件,科学合理地定位本地角色,制定实实在在的实施计划,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例如,福建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时,应将重点放在利用地缘、人缘、历史等优势同台湾联合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实施过程中,要改变思维模式,注重发展质量,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省际沟通、协调与合作,推动建立自下而上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为企业服务,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一带一路”建设者。民营企业在创新“走出去”模式时,要遵循国家政策指引,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
(二)如何运用PPP模式“走出去”
“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战略明确提出:以基建项目合作,带动产能合作,促进全产业链“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可以运用PPP及其创新模式,调动民营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1.积极学习PPP相关理论与运用。PPP模式是一种新兴模式,很多民营企业并不熟悉,因此民营企业要充分学习PPP模式理论及其操作方式,了解各国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通过对已有的案例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民营企业操作的PPP规范和流程,指引民营企业更好地运用PPP模式。
2.以关键领域、重点国家为主,稳步推进。国内运用PPP模式建设基础设施的经验较多,做法也比较成熟,福建民营企业在探索运用PPP模式“走出去”时,应优先选择公路、铁路、桥梁、港口、机场这类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项目来做,在具备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将PPP模式创新运用到自贸区、工业园区、资源开发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上。在国别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经济社会相对稳定,综合国际竞争力较强,与我国合作关系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如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国家,审慎选择国家政局不稳、政府负债率高、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伊拉克、叙利亚等。在合作人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有PPP项目经验、实力雄厚的大型国际性企业,这样能够迅速获得PPP项目的管理与运作经验,避免走弯路。
3.利用PPP项目的灵活性参与项目,减少风险。PPP项目的施工建设部分不是民营企业能够参与的唯一环节,PPP项目在整个过程中还包括了融资、工程方案设计、原材料供给、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所承担的风险以及回报也不尽相同。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自由参与某一个环节,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参与融资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环节、拥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可以参与项目管理和后期运营环节,这样有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曹远征:《PPP模式开拓“一带一路”基建新局面》,《国际工程与劳务》2015年第5期,第32—33页。。
4.PPP模式的运行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系列合同关系,民营企业在签订相关合同的时候,应当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通过设置合理、灵活的机制来保护自己。PPP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未知因素多,合理的设置退出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在风险来临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PPP项目涉及多个参与者,存在争议在所难免,因此,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应该注重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入国际相关仲裁机构。
5.合理运用开发性金融展开境外PPP项目。PPP项目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大,单纯依靠民营资本和商业性资本难以运作,民营企业在运用PPP模式“走出去”时,要合理运用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制度建设与市场建设优势,引导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PPP项目,提升项目增信能力。
(三)如何开拓国际产能合作模式
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具有独特优势,能与国企优势互补,具有民间色彩更易被接受,因此,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不断开拓与创新产业、产能合作模式。
1.民营企业家要认清合作不是转移“过剩”,要根据国家政策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防止恶性竞争。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是要通过对接发展需求,合理转移优势产能,在世界范围内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是为了转移过剩产能。《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进行了规划,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与国内各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6/content_9771.htm.2015-05-16。。
2.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的模式,推进国内优势产能“走出去”。对于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富余产能,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转移产能的同时,达到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目的。
3.国际产能合作要不断向高端化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向高端迈进是中国企业新一轮“走出去”的特征,民营企业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推动产业合作由简单加工制造为主向技术研发、设计、管理制度、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有能力的民营企业还应推动铁路、电力、航天等重点领域的中国标准“走出去”。
4.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在铁路、电力、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因自身规模、技术、能力等问题无力独立参与,可以通过上下游、产供销等关系参与到合作中来,实现大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前进,减少风险。
5.对于敏感项目,应采取分散形式“走出去”。某些领域与项目,由于政治等因素使得投资与合作限制较多,这时采取民营企业独自开展产能合作的方式更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
(四)如何抱团“走出去”
抱团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不仅能够淡化民营企业的劣势使其顺利在“一带一路”中“走出去”,还能让民营企业在抱团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快速成长。民营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一带一路”途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单个企业出海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抱团“走出去”。民营企业在抱团出海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更好地“走出去”。加强对成熟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宣传,进一步优化其优势,扩大其知名度,提高其商誉,巩固其国际地位,并不断推动其纵深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走出去”中要充分发挥地缘、历史、产业等优势,合理选择重点区域,并以重点区域为突破口,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展,实现对外投资多元化,减少投资风险。
2.应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及核心企业,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鼓励像福耀集团、宏龙渔业、英良石材集团、匹克集团这类具有战略平台性质的民营大企业牵头,组织中小民营企业专业化协作,整合各自的优势形成规模,建立战略联盟,提高竞争力,通过联盟内部信息的流通,资源的共享,合理的分工,进行相应的运作,将国内剩余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带动整个产业链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地“走出去”。此外,要注重集群持续竞争力的培育,政府要加大对优势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加强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龙头企业要加强产业内部制度建设,带动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强化集群内企业的联系,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形成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好地“走下去”。
3.充分利用海外华商资源,创新合作模式“走出去”。政府应建立各地商务部门、侨务部门、民营企业和侨商之间的有效沟通与服务合作机制,定期举办各种学习交流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商品推介会、境外投资考察项目等,为民营企业与侨商对接搭建平台。民营企业可以选择与当地华商企业共同建立合资公司,享受东道国政府的各项保护和扶持措施,快速占领当地市场;也可与华商企业签订技术、管理、融资等合作协议,让企业迅速获得国外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还可与当地华商企业合作建立、经营开发区或自贸区,以规避政府对外资企业在土地开发权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两地经贸往来。在与华商合作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华商的积极性,借助华商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化、习俗等,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企业本土化经营。
4.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等平台,推动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已建合作区的规模和层次,扩大其合作范围,加快合作区本土化经营,发挥合作区的示范功能,提高合作区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投资合作区的国别和产业规划,抓住福建先试先行优势,联合骨干企业积极申报新的国家级经济合作区,逐步形成重点突出、辐射面广、有福建特色的合作区域网络,带动福建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责任编辑南桥】
How Do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Go out” under the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Take Fujian Private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LIN Chun-hui,WANG Guo-ping
“The Belt and Road”bring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of “going out” to the private enterprises.Along with “The Belt and Road”,“going out” is the new engin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ivate economy.How do we effectively promote private enterprises “going out” to develop the overseas market? Taking Fujian province,the core area of maritime silk road,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s of “going out” of the private economy,and demonstrate the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opportunities for private enterprises in Fujian.Meanwhile,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private econom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how the private economy go out based on the PPP model,how the private economy develop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apacity model to go out,and how the private economy strengthen cooperation to go out,etc.
private enterprises;“The Belt and Road”;overseas market;innovation model
2016-08-06
林春回,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福建 泉州 362021),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员;王国平,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410082)。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福建省中小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JA13030S),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12&ZD003)
F0
A
1006-1398(2016)04-0052-09